论纪实摄影中的人文关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纪实摄影中的⼈⽂关怀
论纪实摄影中的⼈⽂关怀
内容摘要:纪实摄影中的⼈⽂关怀是指摄影师在摄影中,以被拍摄对象为主,通过对其⽣存状、⼼理感受等的调查、采访,采取的最⼤可能保护被摄对象物质和精神利益的⼈性化的⾏为。

摄影师必须尊重被采访对象,在摄影过程中不能只顾⾃⼰拍摄,⽽更应该具有⼈⽂关怀,把握好公众利益和被摄对象利益之间的接合点。

关键词:纪实摄影;⼈⽂关怀;摄影师;媒体;“5.12”地震。

⽬录
引⾔1
⼀、纪实摄影“⼈⽂关怀”的内涵
(⼀)⼈⽂关怀背景分析
(⼆)⼈⽂关怀的特点
(三)⼈⽂关怀的意义
1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江油市2012-2013年度摄影⼗杰
⼆、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纪实摄影⼈⽂关怀的现状
(⼆)纪实摄影⼈⽂关怀的主要问题
(三)对有争议问题的分析和结论
(四)、摄影师如何更好地实施⼈⽂关怀
引⾔
关怀是⼀种美,也是⼀种精神,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量。

⽣活需要关怀,⽣命需要关爱,⼈类的情感因为关怀⽽有了体温,得到加强。

纪实摄影的⼈⽂关怀观早已成为⼈类视觉⽂化财产的⼀部分,摄影的形式可以变,但关怀却应深藏于⼼。

“5.12:地震救援,解放军累了,坐在地上就睡着了的情景
2014年5⽉,在⼀次演出的剧场上,⼀位来看节⽬的妇⼥不慎露出了裙⼦下的⼀条假肢。

⼀名摄影⼈见后举着相机将镜头对准妇⼥的假肢拍摄,妇⼥见状,赶紧⼀⾯⽤⼿拉裙⼦,⼀⾯转过脸去遮挡镜头。

未料这位摄影⼈转了个⾝,见妇⼥不防备⼜近⾝抢拍。

妇⼥于是起⾝⾛出剧场。

我当时正站在门⼝,隐约听见门外妇⼥对着⼿机带点哭⾳在说:“我不知道是哪家报纸的记者……”我不知道她在找谁说——显然,妇⼥很不愿意让公众知道她的⼀条腿是义肢。

很遗憾,在如今的媒体上,新闻摄影作品⼈⽂关怀缺失的现象越来
越多,⼀些摄影师⼀味地追求画⾯新奇刺激,置⼈的尊严不顾。

⼀、纪实摄影“⼈⽂关怀”的内涵
(⼀)⼈⽂关怀背景分析
在我国古代,⼈⽂关怀中的“⼈⽂”是相对“天⽂”⽽⾔的,表⽰与⾃然相对的⼈类⽂明与⽂化,《周易》有云“观乎天⽂,以察时变;观乎⼈⽂,以化成天下”。

从其基本⽬的来看,所有的⼈⽂问题都旨在处理个⼈与团体(社会)的关系。

哲学意义上的“关怀”是对他⼈⽣存状态的关注,对他⼈权利的尊重[1]。

⼈,不仅要关注⼈的社会⾏为,更关注⽀配这些⾏为的⼈的精神、品格、信念、理想和尊严。

⼈⽂主义的实质就是“⼈”与“⽂”的关系,⼈⽂关怀就是考察⽂化世界的层⾯是否对⼈构成伤害,或者在这个⽂化世界中⼈的地位如何,主体性是什么,⼈的处境如何。

现代社会,所谓⼈⽂关怀即是对⼈的⽣存状况的关怀,对⼈的尊严和符合⼈性的⽣活条件的肯定。

它的核⼼是尊重⼈、关怀⼈、强调⼈的价值, 主张以⼈为本,关怀⼈的⽣存状态和权益。

⼈的全⾯发展,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当下针对现时代物质⽣活⽇益富裕,⼈⽂关怀更强调⼈的精神层⾯,关注⼈的精神世界,努⼒营造⼀个适合⼈全⾯发展的社会环境,这也与当前的精神⽂明建设同理。

(⼆)⼈⽂关怀的特点
1、纪实摄影可以关怀到⼈的各个⽅⾯和层次
⾸先要谈⼀下在新闻传播中的⼈⽂关怀。

新闻传播与⼈⽂关怀内在
的相同的本质都是以⼈为本,为⼈服务为最⼴泛⼈民⼤众服务。

如果说其他领域的⼈⽂关怀是针对⼈的某⼀⽅⾯或层需要的话,纪实摄影⼤众传播则可以关怀到⼈的各个⽅⾯和层次,从物质到精神,从国家到个⼈,从主流阶层到弱势群体。

对于纪实摄影⼈来说,他们在职业活动中处处同⼈打交道,更应该⾃觉地将报道对象的情感、感受优先考虑,这不仅是摄影⼈职业活动的要求,⽽且是摄影⼈职业素质的体现,也是从新闻伦理的⾓度对摄影⼈提出的要求。

摄影⼈在职业活动中要“铁肩担道义,妙⼿著⽂章”,但当他们在履⾏职责的时候,除了坚守职责之外,还应该具有悲天悯⼈的情怀,要对被采访报道的对象多⼀些同情和关爱,多⼀些体谅和关怀,简单地说,就是应该多⼀些⼈⽂关怀。

所以新闻报道中,⽆论是⽂字还是图⽚,都要特别注意⼈⽂关怀,要以⼈为本,不仅仅关注新闻事件,⽽是更主要地关注新闻事件中的⼈;要体现出关注社会,关注别⼈,拍出有⼈性、有深度的图⽚;要关注弱势群体,扎扎实实为
社会最基层的⽼百姓办实事。

“5.12”地震后⼠兵在清理河道
2、⼈⽂关怀⼤于拍摄
纪实拍摄最终⽬的是为了传播。

所以,在拍摄纪实图⽚的时候要想到,该图⽚是⽤来传播的,同样要注意⼈⽂关怀。

因为纪实图⽚有强烈准确地传播视觉信息,对纪实事件进⾏印证,所以拍摄最有价值的瞬间成了摄影师的⽆上追求;但是由于现场的不确定性,摄影师在拍摄照⽚的时候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如灾难⾯前是先救⼈还是先拍照?死者⾎淋淋的⾝躯能让图⽚更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拍还是不拍?不同的摄影师由于年龄、阅历、知识结构、道德观价值观等的不同,会作出不同的选择。

但是有⼈⽂关怀精神的摄影师,会从社会的最⼤利益出发,
同时照顾到被拍摄对象的权利。

孤独的⽼⼈
纪实摄影中的⼈⽂关怀是指摄影师在摄影中,以被拍摄对象为主,通过对其⽣存状、⼼理感受等的调查、采访,采取的最⼤可能保护被摄对象物质和精神利益的⼈性化的⾏为。

当然,对危害社会公众利益的⾏为拍摄时,应以社会最⼤利益为重。

(三)⼈⽂关怀的意义
美国联系图⽚社总裁普雷基说:你并不是拍摄战争和饥荒,你是在接触活⽣⽣的⼈和⼈类所⾯临的问题。

你和他们不能保持距离,⽽必须紧密地联系在⼀起。

这说明摄影师要时刻与⼈在⼀起,把握他们的⽣存
状况和感受,他们必须有⼈⽂关怀的理念,否则就会缺乏必须的责任感,
拍不到好的照⽚。

“5.12”地震后⼠兵在清理江油⼀中的垃圾
有了⼈⽂关怀的理念,摄影师在拍摄就会选择平视的视⾓,平视被摄者和他们的⽣活,与被摄者之间⾃然地⽤⼼灵去交流,反映出事件的本质影像;有了⼈⽂关怀的理念摄对象的利益,⼜可以充分发挥纪实图⽚的作⽤,在更⼤程度地保护社会利益,⽽到达纪实报道的⽬的。

,摄影师就会平等地体会、理性地分析、恰当地把握图象表述分⼨。

如在灾难报道中,摄影师若不考虑遇难家属的感受,在未征得⼈家许可时将其
照⽚公布于众,这就已经在不⾃觉中使对⽅受到⼜⼀次伤害;有了⼈⽂关怀的理念,摄影师就会在拍摄图⽚时更多的考虑⼈⽂、⼈情和⼈性,这样既可以在摄影过程中保护好被拍
⼆、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纪实摄影⼈⽂关怀的现状
近⼏年来,都市报出现并逐渐占领市场、党报机关报改版以及⽹络的兴盛,新闻图⽚被⼤量应⽤,也相应出现了⼤量的纪实摄影记者,我国纪实摄影处在量变到质变转变的阶段。

近些年,虽然涌现⼀些好照⽚,但与报纸需求相⽐,和国外报纸相⽐,仍然缺乏精彩的纪实新闻图⽚。

急剧增加的纪实摄影师多是新兵,⽂化、专业知识参差不齐,缺乏实践经验;再加上有的单位⼯作任务重,或从经济⾓度考虑等因素,只是象征性地、短期地进⾏思想和品德等⽅⾯的教育,然后就投⼊⼯作,整体素质⽐较低。

[2]
⽩马⼈结婚
(⼆)纪实摄影⼈⽂关怀的主要问题
1、必须注意的⼈⽂关怀问题
摄影师在各种新闻事件中不仅是采访者,很多时候也是新闻事件的亲历者和参与者。

由于实际现场或庄严或混乱,有序⽆序之间不可预料的东西太多,不定因素太多,所以摄影师在现场的不正确、不合适的做法,很容易影响到实际事件的⾃然发展,给现场添乱,有时候也会为⾃⼰的采访、摄影带来不必要的⿇烦。

所以,摄影师要审时度势,要尊重现场以及事件中的⼈,有⼈⽂关怀精神。

(1)在灾难⾯前的选择问题
还是听⼀下《重庆晚报》记者陆纲的⾃述吧:2005年3⽉9⽇,机场⾼速公路鳄鱼馆附近发⽣⼀起重⼤车祸,轿车车主下半⾝被卡在严重变形的驾驶室内⽆法脱⾝,消防、交警、医护⼈员正试⽤各种⽅法进⾏营救。

我在较早时间段赶到现场采访,根据报道需要应该拍摄交待受困者所处的位置和状态。

然⽽,⾯对被困车内的伤者,⾯对⾝处困境的受难者,我只能关闭闪光灯,将相机稳稳抱于胸前,在不经意间隔着车窗以密拍⼿法连拍数张后赶紧转⾝拍摄救援情况。

此后,⼀拨⼜⼀拨的摄影师陆续赶来,不少⼈将装有⼤功率闪光灯的相机递进车内,对着苦痛中的受困者咔嚓,咔嚓连闪⼗多张,还有⼈在回放查看数码图像后觉得不满意,⼆度补拍。

更神的是还有摄影师将话筒直接递到被困者嘴边,要求采访他此刻的感受和出事经过。

那⼀刻,我看到了被困伤者眼中的⽆奈、屈辱和愤怒,也听到了医护⼈员和交警的痛斥——不要采访了!你们这些⼈,把⾃⼰的快乐建⽴在别⼈的痛苦之上!这是我最羞于听到的话语,我的同⾏们,难道我们在获取现场画⾯的同时,就不能多顾及⼀些拍摄对象的合法利益和感受吗?我们不是嗜⾎的动物,我们拍摄灾
难.不单是为了报告灾难,更是为了传递⼈⽂关怀,引发读者共鸣,防范灾难发⽣啊!我呼吁:摄影师在现场拍摄中应时刻牢记,崇尚⼈⽂精神,以⼈性的、理智的态度拍摄灾难新闻[3]!
“5.12”地震⼠兵在在北川救⼈
对于摄影师来说,拍摄别⼈处于危险境地的照⽚时,应该本能地⾃问,⾃⼰是否尽到了作为社会⼀名成员的救助责任,然后才是怎样履⾏⾃⼰作为摄影师的职责。

等待别⼈遭遇不幸的拍摄,当然更是错误的。

是否播发别⼈处于危险境地的照⽚本⾝,需要考虑事实与公共利益的密切程度,或者发表时做出必要的解释。

否则,就可能会出现难堪的场⾯。

(2)图不达义和⾔过其实的问题。

纪实摄影是建⽴在摄影师和对现场情形的判断的基础上的。

没有深
⼊的调查和对现场情形及时正确的判断,就没有⾜够的发⾔权,就不容易抓住事件的本质,不易真正的诠释内拍摄对象,拍出的照⽚要么图不达义,要么⾔过其实,只能表⾯上反映事实甚⾄误解事实,从⽽导致⼈⽂关怀的缺失。

如有的摄影师以超⼴⾓镜头拍摄病⼈畸变的⾝体部位,使画⾯极度夸张。

摄影师的本意没错,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必须尽量避免伤害被拍摄者的情感与利益。

良好的动机与实际的效果如果完全是拧着的,虽不能说明你的报道出现了较⼤偏差,⾄少说明你驾驭此类题材的能⼒尚待提⾼。

纪实摄影是⼀门严肃的科学,它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和科学性,从表象揭⽰本质是新闻传播的意义所在。

“5.12”地震期间⼠兵们刚到北川
(3)其他应该注意的问题。

尊重被摄对象的意愿,多些⼈⽂关怀,减少官司。

拍摄⼀些智障、残疾⼉童等特殊的孩⼦和⼀些真实但私密或令⼈尴尬的照⽚,很多时候不管你拍摄的照⽚发表与否,在你按快门的瞬间就已经对被拍摄对象造成了伤害,为此还可能引来有关肖像权、隐私权等官司。

美国规定:摄影师位于公共场合可以拍照。

但使⽤长镜头或梯⼦拍摄在⾃家院⼦⾥的⼈物可能会遭到起诉[4]。

在公共场合拍照在各国都是允许的,但是摄影师的拍摄位置很重要。

摄影师站在公共场所拍摄处于公共视野中的景物是允许的,即使被摄物可能处在私⼈领地。

但使⽤过长的镜头和搬梯⼦爬树拍摄则违反了公众视野所允许的限度,能会遭到法律起诉。

2、有争议的问题以及纪实摄影的不同看法
由于纪实摄影过程中事件瞬间的不可重复性,加之图⽚在编辑时仍有机会来决定是否发表和以什么样的形式发表,许多⼯作在第⼀线的纪实摄影从业⼈员都认为:在实际现场,应先按⾃⼰的直觉拍下任何有价值的影像,在发表时再去考虑伦理道德的问题。

前美国《国家地理杂志》(National Geographic)摄影部主任,著名新闻摄影教育家罗伯特.基尔卡(Robert Gilka)也指导学⽣:先拍下,再考虑;没拍下,也⽆从考虑。

[5] 但是西⽅许多社会学家和新闻摄影理论界的⼈⼠认为:让图⽚编辑去考虑照⽚使⽤的伦理道德问题,是摄影师对职业道德不负责任的表现;摄影师必须为他们在现场的⾏为负责,必须考虑在事件现场的⾏为对被摄者的影响;摄影师对所拍摄的照⽚是具有控制和负有责任的,拍与不拍这个重要的程序,不能也不可能让编辑来决定。

因为对⼀起事件摄影是摄影师的职责,有时候你并不能决定你的图⽚是否发表,⼀旦你拍摄了你认为不应该发表的图⽚⽽⼜不幸地被编辑采⽤,那你就
有可能遭受伦理道德⽅⾯的谴责[6]。

他们必须⾃⼰决定什么才是拍摄和发表照⽚过程中他们认为有价值的部分。

摄影师是站在道德战场最前线的⼈,必须为最后发表的照⽚负责,因为他们的名字最终都要署在照⽚下⾯。

地震时我有⼀幅没有拍下的照⽚:在平武平通填救灾时,余震不断,有⼀次⼤概有6.8级余震,⼭崩地裂,⽯头、沙⼟从⼭上滚下来满天飞,周围都是死伤的⼈。

我突然看到离我5⽶远的⼀位⼗⼋岁(后来我问他的年龄)的武警⼠兵双⼿捂着头,那张娃娃脸上充满了我从未见过的恐惧。

我拿起相机,试图拍照,我最少试了五次,但最综也未能按下快门。

......后来,我意识到⾃⼰也象那个战⼠⼀样对死亡充满了恐惧,我的脸上看上去也⼀定象那张我原想将它告诉给全世界的孩⼦脸⼀样充满了对死亡的恐惧。

我们的脸都形象地表达了地震的恐惧,但我⼀直认为没有拍下那张照⽚是对的。

为了安全,⼠兵设⽴了⼈墙
(三)对有争议问题的分析和结论
正确处理纪实摄影中⼈⽂关怀的问题,⾸先要认清⾃⼰的位置,在摄影之前⾸先是⼀个⼈,要时时注意到⾃⼰和被摄者作为⼈的特性。

当⼀个⼈作为⼈的特性被扭曲后,在伦理道德上的争议就出现了。

将被拍摄对象拍成物体或者把被拍摄对象当物体来拍是最典型的不具备⼈⽂关怀的做法[7]。

摄影师在摄影过程中应采取富有⼈情味的接近⽅式,与被拍摄对象尽量沟通,对现场情形有⼈性地把握,避免对当事⼈造成⼆度伤害。

那些认为同情是客观报道的死对头、摄影师不应该与新闻事件的当事⼈扯上关系的⼈,从根本上歪曲了纪实媒体存在的意义;纪实
摄影不只是对新近发⽣的事实的报道,还让报道社会问题得⼈性化,甚⾄激起读者同感。

为此,纪实摄影师应该和亲历这些问题的⼈打成⼀⽚,以深刻的洞察⼒拍摄他们,必须在描述他们的处境时⼼怀同情和关⼼。

这才是真正的⼈⽂关怀的意义!
“5.12”地震时解放军在平武县南坝镇抢险
即使影象有瞬间不可重复,我们也要审时度势,先⽤⼈的眼光去感悟现场,再⽤摄影师的新闻眼去观察情况,最后再作出对被拍摄对象和读者都负责的决定。

我们不能只盯着别的摄影师怎么做,因为我们不知道对⽅的真实想法,⽽且他们的想法未必的正确的。

如果当事⼈处于危险或者不正常状态,摄影⾸先要给于帮助⽽不是⼲扰他们。

如果由于各种原因你实在不确定,不妨先摄影,但之后务必要征求被摄影者意见,
尊重他们的选择。

虽然有时候发表⼀些照⽚可以帮助⼤多数⼈,受到伤害的只是⼀⼩部分,但还应该尊重当事⼈的意见,不发表或者为让更多的⼈了解此事尽量说服他们。

虽然有些图⽚有助于公众了解⾃⼰的能⼒所在,但是在涉及隐私或让当事⼈尴尬的时候,还是要慎重!社会利益和个⼈权利都是重要的,摄影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把握两者之间的平衡。


实摄影师拍摄照⽚不是为了⽐赛,⽽是为了读者或被拍摄对象。

因此,虽然纪实摄影界都没有提供⼀个统⼀的尺度,当⾯临该拍不该拍的选择时,不妨试⼀试这样做:⾸先,这个问题其他同⾏怎么做?这种做法是对还是错?然后问⾃⼰:拍摄和发表这张照⽚能保证对多数⼈的利益吗?尽管你会发现很难估计这张照⽚发表后的效果,但你能不能假设出⼀个积极作⽤呢?要是读者没看到这张照⽚会有什么样的负⾯影响呢?如果你认为照⽚有潜在的社会价值,你应该接着问:拍摄和发表照⽚会伤害哪些⼈?我看到的这个情形是否属于个⼈权利更该保护的情形呢?你可能会问:如果我是照⽚中的那个⼈我会作何感想?最后,尽管个⼈的权利有些是⽆条件的,有些不是,但你要时刻记住,必须把个⼈权利置于社会对准确完整信息的需求之上。

也就是说以社会公众利益为主,同时尊重被拍摄对象的利益,在这之间找到⼀个平衡点。

讨论的⽬的是为了找出⾏为将对他⼈造成什么影响。

当然,摄影师不⼀定要经过这些步骤来作出道德选择,但摄影⼈在需要付出⾏动的时候却有必要问问⾃⼰的良⼼,这样做会不会不安?[8]
(四)、摄影师如何更好地实施⼈⽂关怀
摄影界是在整个社会⼤系统中运⾏的,要受到社会的政治、经济、⽂化的影响和制约,特别是在我国媒体逐步⾛上市场化的过程中,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很容易迷失⽅向。

再加上我国的纪实摄影还不成熟,有
很多地⽅还不完备,所以,要想让摄影师更好的体现⼈⽂关怀,整个纪
实摄影界都得付出努⼒,才能推动纪实摄影发展。

因此我们要做好以下
⼏个⽅⾯:
“5.12”地震后⼠兵在江油街上搭帐蓬
1、作为纪实摄影⼈员应该⾃律。

美国南卡诺莱娜州⽴⼤学教授埃德温玛丁说:摄影记者也像⼀般⼈
⼀样可能是善良,也可能是卑鄙;可能是关⼼他⼈,也可能是⾃以为是
的;可能是礼貌的,也可能是粗鲁的。

但摄影记者应该是善良、礼貌和
关⼼他⼈的;摄影记者应该被培养成善良、礼貌和关⼼他⼈的;摄影记
者的善良、礼貌和关⼼他⼈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嘉奖。

[9] 做⼀个品格优良的⼈,是做⼀个有⼈⽂关怀的摄影师的前提。

这就要我
们整个社会营造⼀个宽容和谐的社会,让每个⼈在⼈⽂关怀的氛围中成
长。

不但要把⼈⽂关怀装在脑⼦⾥,还要在实践中表现出来。

“5.12”地震后⼠兵在江油街拆危房
⼈⽂关怀有⼀个基本的要素,就是对⽣命的关怀,但是有⼀些摄影⼈却常常漠视⽣命。

例如,”5.12“地震期间,⼀些摄影⼈在现场拍摄时,⼀味地追求画⾯新奇刺激,为了“效果不错”追求轰动的图⽚,强迫救援⼈员把刚从地下挖出来的伤员放在担架上不准抬⾛,等他把照⽚拍完了再抬⾛。

这种举动已经危及到了被摄者的⽣命,置⼈的⽣命⽽不顾。

在⼀些庄重场合,摄影师们穿汗衫、短裤、运动装等⾐着随便、发型怪异为我们所不取。

摄影师⾯临被摄题材千变万化,虽不⼀定要时时西装⾰履,但养成良好的职业着装习惯、保持得体的仪态仪表却是⼀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