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吕梁市工业和信息化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的通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吕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吕梁市工业和信息化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吕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公布日期】2016.11.30
•【字号】吕政办发〔2016〕83号
•【施行日期】2016.11.30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发展规划
正文
吕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吕梁市工业和信息化第十三
个五年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相关单位:
《吕梁市工业和信息化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吕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6年11月30日
吕梁市工业和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为指导未来五年我市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发展,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吕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吕梁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现状及问题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工业经济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
全市上下围绕“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型升级为目
标,以提质增效为重点,稳中求进,改革创新,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开创经信工作新局面,努力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十二五”期间,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速前高后低,年均增长4.59%,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516.1亿元;万元GDP综合能耗累计下降16.2%,超目标任务0.2个百分点。
“十二五”末,全市基本形成了以能源资源为依托,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导,以工业园区为平台,以大企业、大集团为骨干,以煤炭、焦化、钢铁、水泥四大传统产业和铝业、电力、白酒三大新支柱产业为支撑,装备制造、煤化工、特色食品、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竞相发展的工业发展体系。
煤炭行业,办矿企业37个,煤矿135座,总产能19895万吨,平均单井规模达到了100万吨以上。
2015年,全市煤炭产量11556.7万吨。
增加值250.7亿元,占工业增加值48.6%。
焦化行业,主体20个,企业36户,总产能4500万吨(其中生产运行2550万吨,停产450万吨,在建950万吨,拟建550万吨)。
投产运行的5.5米捣固(含6米顶装)大型焦化项目产能占总产能的30%,焦炉煤气利用率达到了100%,“三废”全部实现达标排放。
孝义梧桐、汾阳三泉、交城夏家营和离柳矿区4个区域的焦化产能占到总产能的85%。
2015年,全市焦炭产量1550万吨。
钢铁行业,企业3户,总产能900万吨,炼铁高炉以1000立方米以上为主,炼钢转炉以120吨以上为主,主要产品有线材、棒材、盘螺、螺纹钢等。
2015年,全市钢铁产量295.4万吨。
水泥行业,企业39户,产能4145万吨,其中:已建成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16条,产能1680万吨;3.2米以上粉磨产能1345万吨;在建和拟建水泥熟料生产线6条,产能1120万吨。
2015年,全市水泥产量428.9万吨。
铝工业,企业11户,氧化铝(氢氧化铝)产能1000万吨,主要产品有:氧化铝、氢氧化铝、4A沸石等。
2015年,全市氢氧化铝产量455.62万吨、氧化铝产量
619.2万吨。
电力行业,发电企业56户,装机容量489.54万KW/203台(其中,省调发电企业7户,装机容量365万KW /13台)。
2015年,全市发电量112.1亿度。
白酒行业,全市有证酿酒企业共72户,形成产能20万吨,其中,规模以上企业8户,产能14万吨。
有“汾”、“杏花村”、“竹叶青”、“汾阳王”四个驰名商标。
2015年,全市白酒产量62231千升。
装备制造业,企业90户,主要生产市政管盖、汽车零部件、矿山机械、轨道交通配件、新能源装备、环保设备制造、重型机械、冶金机械设备、电力设备、机床配件、液压配套件、压力容器、石油抽采设备等机械加工制造产品。
化学工业,企业25户,焦油加工能力120万吨,粗苯精制16万吨,焦炉气转化甲醇80万吨,硝酸盐100万吨,炭黑16万吨,二硫化碳10万吨,合成氨26万吨。
特色食品,企业54户,初步形成红枣、核桃、肉类、绿色食品、小杂粮、保健品、果脯果蔬、食用油等为主导的食品产业体系。
碗团、蜂蜜、芝麻饼等特色食品多次在国际食博会、国家农博会获奖。
新能源产业,企业13户,太阳能电池组件产能1000兆瓦,LED照明灯具200万套,煤层气发电25.6兆瓦。
新材料产业,新型墙体材料企业55户,产能70亿块标砖;新型耐火材料企业130户,产能1000万吨;平板玻璃企业1户,产能3396万重箱;药品企业2户;磁性材料企业2户,产能0.45万吨;铁合金企业1户,产能16万吨。
信息化建设稳步发展,各县市区城区、乡镇、大型厂矿、1000人以上村庄、重要交通枢纽、重点景区实现4G宽带网络全覆盖,宽带无线网络覆盖率达到95%。
移动电话用户数达283.9万户,3G、4G用户占比达到42.4%。
全市(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46.5万户,其中光纤直接到户(到企业)比重达到46.5%。
信
息化发展为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应用和“互联网+”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1.三次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全市三次产业比重从“十一五”末的5.2%:
69.2%:25.6%调整为“十二五”末的5.6%:56.9%:37.5%,二产比重下降12.3个百分点,三产比重上升11.9个百分点。
2.传统产业规模扩大、等级提升。
煤矿企业批复总能力近2亿吨,平均单井规模达到了100万吨以上;焦化产业等级提升,企业户均产能达到200万吨,由4.3米焦炉向6米以上焦炉迈进;钢铁行业,1000立方米以上高炉4座,产能占比达65%;水泥行业全部是干法生产线,日产2500吨以上干法熟料水泥生产线达到11条,产能占比达到86%。
3.新兴产业发展迅猛、亮点频现。
杏花村酒业集中发展区完成投资100多亿元,初步形成10万吨白酒生产能力。
云计算、大数据、无人机、光电子等产业崭露头角,为经济和信息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吕梁1号微纳卫星成功发射,云计算中心累计为国家相关核心部门和全国160多家科研院所提供高性能计算服务。
4.氧化铝产业快速发展。
初步形成以兴县华兴铝业有限公司、山西信发化工有限公司(孝义)、山西信发集团交口肥美公司、孝义兴安化工有限公司、柳林森泽煤铝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为主的铝工业发展格局,主要集中在孝义、交口、兴县、柳林等地。
产品结构以氧化铝、氢氧化铝为主,现有氧化铝产能1000万吨,成为全市工业经济新的支撑点。
5.能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
炼焦工序能耗由“十一五”末的吨焦179.5千克标准煤下降到2015年的144.6千克标准煤,下降34.9千克标准煤;水泥行业综合能耗由“十一五”末的每吨90.81千克标准煤下降到2015年的57.21千克标准煤,下降33.6千克标准煤。
6.企业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
以企业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到
“十二五”末,全市共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52个。
(二)主要矛盾和问题。
“十二五”期间,我市工业经济发展在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依然存在结构畸重、产业层次较低、技术水平落后、能源消耗水平高、企业生产经营普遍困难等突出问题。
1.产业结构不优。
一是“一煤独大”的格局仍未发生根本性改变。
经过多年的转型发展,煤炭产业仍然占到全市工业总量的45%,而延伸煤、消化煤的电、铝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
二是化学工业、装备制造、食品、新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新型产业发展缓慢,工业占比不足10%。
2.产品层次较低。
总体上看,我市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主导产业向下游链条延伸发展缓慢。
氧化铝产能达到1000万吨,但电解铝、铝型材等下游深加工产业发展缓慢,生产链条偏短,产品仍以初加工为主。
钢铁行业,科技含量高的精加工产品、尖端产品比重较小。
水泥行业,高性能水泥、特种水泥比重很小。
建筑材料,优质耐材、新材料、高科技材料没有形成规模优势。
总之,工业产品大多属原材料初级加工产品,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
3.企业生产经营普遍困难。
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41
4.4亿元,同比下降17.7%。
其中,煤炭、焦炭、冶金、电力、化工、建材和食品工业分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53.8亿元、14
5.7亿元、252.3亿元、23.6亿元、132.2亿元、35.4亿元和238.1亿元,分别下降2
6.5%、16.4%、15.9%、11.2%、8.9%、26.9%和2.3%。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74.4亿元,增长3.3%;亏损89.2亿元。
4.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
我市工业以煤、焦、铁、钢为主,属于国家宏观调控的产能过剩行业,各金融机构对煤炭、钢铁行业实施紧缩性信贷政策。
银行惜贷、抽贷等现象时有发生,企业融资十分困难,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受到影响,中
小企业发展受到制约。
5.两化融合推进不畅。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少数大型龙头企业两化融合程度较高,其他企业还普遍停留在财务管理、生产过程控制等子系统独立运行阶段,两化融合没有形成点面结合、梯度推进的良好格局。
同时,围绕“两化融合”的信息技术公共服务支撑体系还没有建立。
6.创新驱动不足。
基础科技领域没有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也未取得大的突破,支持创新投入不足,政策指引不到位,科技创新还没有真正落实到产业发展上,创新还没有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7.产业集中度不高。
2003年以来,我市先后批复建设了16个工业园区,但园区经济仅占工业总量的三分之一,入园企业数量不多、规模不大,产业布局散乱,集中度低。
8.工业企业高能耗、高污染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2015年,煤炭、焦化、化工、冶炼、建材、电力六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达到1030万吨标准煤,占全部工业企业能耗的比重仍然高达90%,占全社会综合能源消费量的近60%。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平和资源消耗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绿色发展的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准确判断形势变化,科学把握发展规律,抢抓机遇,破解难题,加快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发展。
二、“十三五”时期吕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条件及形势
(一)面临的形势。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我市转型发展、振兴崛起的重要时期,更是全市工业经济转变发展方式、提升质量效益的关键时期。
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既面临严峻挑战,更面对难得的机遇。
从国际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全球治理体系深刻调整,发展中国家群体力量继续增强,国际力量对比逐步趋向平衡。
从全国看,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进一步显现,各种风险也在不断积聚。
国内外市场需求明显下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外部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
钢铁、煤炭等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市场预期不稳、信心不足,大企业投资意愿不强,中小企业经营困难,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突出。
但从总体来看,我国工业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而且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
一是“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顺应了我国对外开放区域结构转型的需要;顺应了中国要素流动转型和国际产业转移的需要。
发展战略对接互联互通项目将推动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发掘区域内市场的潜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
通过新兴产业合作,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将促进我国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将优化产业链分工布局,推动上下游产业链和关联产业协同发展,提升国家产业配套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二是国家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大力激发微观经济主体活力,通过“三去一降一补”,提高供给质量满足需要,增强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动力。
三是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长动力更为多元,从人口、资源等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的拉动力作用更为协调。
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一、二、三产比例更趋协调,实体经济管理水平和竞争实力大力提升,经济质量明显好转,企业发展由原来的资源依赖型转为创新驱动型,由“高投入、高排放、低产出”的粗放型生产转为“低碳、绿色、循环”集约、节约型生产模式,发展效率
和发展水平大大提高。
四是政府大力简政放权,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高压反腐、“打虎拍蝇”,严格执纪、严肃问责,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零容忍”的态度,坚决惩治腐败,推动从严治党和社会改革,政治生态正在好转,企业发展的软环境更为宽松。
从全省看,新常态下,长期矛盾叠加与外部环境冲击交织,改革发展稳定的形势和任务比以往更复杂、更繁重,2014年以来,经济发展在全国排名一直靠后,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省委省政府坚持用新发展理念统领经济发展全局,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把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抓手,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率为中心,全力推动我省经济发展的动力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和增长方式发生重大转变,建设国内外有影响力的资源型转型综改试验区、现代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和信息产业基地、国家新型综合能源基地、世界煤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基地、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富有特色魅力的文化旅游强省、内陆地区对外改革高地,为全省经济加快发展明确了思路、方向和路径,为我省深化改革,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步伐等方面创造发展契机。
《山西省电力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实施方案》批复实施,将在电力交易机构,统筹推进输配电价、电力市场建设、电力交易机制、发用电计划、配售电侧等方面进行改革,必将进一步优化电网结构,提高电力供应能力。
省委省政府连续出台的促进工业稳增长、减轻企业负担等一揽子政策效应正逐步显现,经济发展的向好因素正在逐步累积。
从我市看,作为典型的资源型经济地区,仍面临着破解“资源型经济困局”的重大课题,“一煤独大”局面尚未实质性改变,产业结构单一,仍以原材料初加工为主,经济发展抗风险能力弱;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经济增长动力、活力不足;产能过剩及长期形成的结构不优、发展质量不高等问题仍然突出。
然而困境中也隐藏着巨大的机遇,市委市政府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紧紧围绕“决胜脱贫攻坚、同步进入小康,塑造美好形象、实现振兴崛起”的目标,突出脱贫攻坚、转型发展、生态治理、民生改善、从严治党五大重点,着力开放、创新、改革三力引领,全面加强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必将开创各项事业发展新境界。
市委市政府坚持全市经济“一盘棋”,错位发展、差异竞争、优势互动,大力推动煤焦铁、铝工业、现代农业、白酒、光能、大数据、机械制造、旅游、物流等九大主导产业集群化发展,必将促进经济转型迈出新步伐、实现新突破。
国家批复山西省电力体制综改试点方案中明确提出可在吕梁探索“煤-电-铝”一体化发展机制和区域配电网建设,不仅能够提高企业自备供电能力,还极大地降低了电价成本。
我市铝土矿资源丰富,再加上明显的低电价生产成本优势,实现煤电铝一体化发展前景广阔。
近年来,一大批转型项目、新兴支柱产业项目陆续建成投产,为工业结构转型和发展动力转变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云计算中心的建成,华为云服务大数据中心的建设和离石区入围国家智慧城市试点,为我市“互联网+”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搭建了新的发展平台。
全市净化政治生态取得积极成效,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高涨,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综合判断,“十三五”时期,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我们要深刻认识经济新常态下速度变化、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等特征,坚持需求牵引与供给优化相统一,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稳增长与调结构相平衡,努力促进工业运行回归合理区间;坚持培育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相结合,加快生成发展新动能;坚持提质增效和促进融合相统筹,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跃升,进一步激发体制动力和内生活力,努力实现工业经济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
(二)资源禀赋。
我市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能源资源支撑。
全市国土面积21132.7平方公里,山区、半山区面积占92%,平原区占8%。
水资源总量14.47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1.08亿立方米,地下水8.90亿立方米,地表水与地下水重复量为10.04亿立方米。
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的有40余种。
含煤面积11460
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54.36%,预测储量1538亿吨,探明储量415亿吨,主要分布在河东、霍西、西山、宁武四大煤田。
铁矿石预测储量21亿吨,已探明储量9.87亿吨,占全省总量的29.41%,除文水、石楼外,其他各县市区均有分布,其中,岚县袁家村铁矿区,矿石品位较好,矿体储量浅,易于露天开采。
铝土矿资源保有储量6.49亿吨,占全省储量的45.7%,是仅次于煤炭的第二大资源,集中
分布在孝义、柳林、交口、兴县等地,品质、品位都比较好,以中等品位矿石为主,富矿占总资源储量的12.89%。
吕梁是全国最大的红枣产区,还享有“沙棘宝库”、“中国核桃之乡”等美誉。
红枣种植面积1247平方公里,年产量约1.4亿公斤。
天然沙棘面积847平方公里,约占全省的五分之一,全国的十分之一。
核桃种植面积67平方公里,年产量约2000万公斤。
谷子、莜麦、荞麦、豆类等多种小杂粮,产量可观、品质优良。
(三)基础设施。
交通方面:吕梁位于山西中西部,具有承东启西的独特区位优势,在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十分突出的战略地位。
吕梁与省城太原相接壤,我市交城县到太原仅有半小时车程,全境不超两小时,属规划发展中的“太原经济圈”。
吕梁交通发达、运输便捷,已经形成公路、铁路、航空立体化交通格局。
特别是中南出海大通道,把吕梁由内陆城市变成了内陆沿海城市,区位优势进一步显现。
吕梁民用机场及6.7公里机场大道、吕梁环城高速、太佳高速临佳黄河大桥、忻黑线改造工程、西纵高速吕梁段、沿黄公路柳石段、汾离高速中阳连接线、阳双、交口-石楼线,G307 黄银线和G209 呼北线在吕梁市的“十”字骨架结构、中南部铁路
大通道、太中银铁路吕临支线、太兴铁路等对外交通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已初步建成,高速化、立体式外运交通网络基本形成,交通区位优势凸显。
太中银铁路、中南铁路、太兴铁路、吕临支线的21个战略装车点建成后将为我市大宗原料、产品运输提供便利,为经济发展提供运力保障。
电力方面:吕梁电网隶属山西中西部电网,初步形成以500千伏变电站为枢纽、以220千伏变电站为主网架、110千伏变电站为主配网的供电网络。
有500千伏变电站2座,220千伏变电站20座,110千伏变电站129座。
现有电力装机容量近500万千瓦,“十三五”时期规划发电规模达到2250万千瓦,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水资源方面:我市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4.47亿立米。
中部引黄工程为我市工业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工程干线自天桥水电站库区取水,为我市兴县、临县、离石、柳林、中阳、石楼、交口、孝义、汾阳九个县(市/区)供水,规划供水2.38亿立方米。
三、工业和信息化“十三五”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发展思路。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及省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和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把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抓手,全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和增长方式发生重大转变,改变“一煤独大”的畸重产业结构,形成“效能联动,新老伴生”的发展格局。
以技术创新、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着力促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巩固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新的支柱产业,积极培育新兴接替产业,进一步优化结构。
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工业化水平,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实现吕梁工业转型发展、多元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
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转型发展。
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努力实现多元发展。
统筹资源保护性开采、综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工业经济转型,坚持“错位发展、各有侧重”的原则,实施大项目牵动,大区域布局,创建高端化、集群化、循环化、信息化发展模式。
重点发展铝系产业、电力产业、白酒产业、光伏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坚持创新发展。
坚持以开放引创新,以创新促改革,提高创新的自主性、自觉性和原创性,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入手,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要加大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应用,提高要素生产率。
要更加重视协同创新,实现全面创新,提升产业科技水平。
3.坚持绿色发展。
促进产业发展由传统的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发展转向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清洁生产,废物利用率进一步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生产模式基本形成,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成为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4.坚持协调发展。
要着力改变“一煤独大”、二产畸重发展格局,坚持以煤为基、多元发展,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下游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促进工业经济协调、健康、持续发展。
5.坚持集群发展。
围绕煤焦铁、铝工业、白酒、光能等产业集群,制定产业规划、建立推进班子、成立行业协会、搭建基金平台。
设计横向配套、纵向延伸的产业链,引进拉链、补链项目;发挥龙头企业的牵引带动作用,推动产业链企业的园区化集聚;发挥行业协会等平台作用,推动企业间信息、物流、技术、市场、人才等共享,实现集群化发展。
6.坚持融合发展。
积极融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新潮流,在工业领域要依托“互联网+”,培育新型业态,打造经济新引擎。
继续推进信息化和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