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说课稿
第一、说教材: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第一单元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这一课以历史发展的顺序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产生演变的过程。
第一子目是“时期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第二子目是“从部落到国家”,第三子目是“商和西周”。
三个子目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即从原始社会组织逐步走向国家的过程。
本节课从内容上看,涵盖了人类起源。
文化遗存、社会组织、早期国家的政治和社会特征等;从社会性质上看,从原始社会进入了奴隶制阶级社会。
因此本课讲述的是中国历史各时段中时间跨度最长、内容最复杂的历史时期。
第二、说教学目标:
本课课标要求有两点: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新课标要求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五大方面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这就要求我们制定教学目标要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学目标的制定也应该有可操作性,为此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制定的:
(1)、通过阅读《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引导学生分
析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
(2)、阅读地图《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并结合和石器时代古人类和文化遗存简表引导学生归纳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以上两个目标可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3)、阅读《陕西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通过姜寨墓葬与大汶口墓葬的对比,让学生知道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力发展了,私有制的产生并得到发展,导致贫富两极分化。
在此可适当的给学生补充唯物史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知识。
(4)通过《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祭坛和积石冢》和《良渚古城遗址》从考古角度证明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
他们通过战争不断争夺财富和权力,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的门槛。
(5)、通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夏商西周简表》)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并设计相关问题更进一步让学生认识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它文献的记载了商的有关活动,树立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
(6)、通过图片和文字展示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并与夏的制度相结合,让学生初步认识早期国家的特征。
以上教学目标的设置主要培养学生唯物史观和史料实证。
通过上述目标的设置使学生是学生在初中历史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了解中华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历史认同感。
第三、说学生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了部分内容,理解本课有一
定的难度,所以教学设计应先了解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第四、说教法由于本课跨度时间长,内容复杂,所以提前预习很重要,在课前准备两张表(《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简表》和《夏商西周简表》)让学生提前填好,一方面让学生对初中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另一方面对新知识有初步了解。
第一子目《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的学习用两幅地图做对比让学生首先通过对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有深刻的印象,感知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通过文化遗存对比和考古资料的解读,初步介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知识。
第二子目《从部落到国家》的教学以问题的形式进行,通过设计问题让学生通过传世文献和考古资料结合,学习从新石器晚期到夏建立的历程。
第三子目《商和西周》的教学,这一目学生在初中学的比较多,如商汤灭夏、武王伐纣、分封制的内容及作用都有详细的介绍,没有涉及的是宗法制和井田制,所以在教学中对学习宗法制、井田制,宗法制的学习图示与史料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早期国家政权与族权结合及家国一体的特征。
对井田制的学习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为下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总之通过本课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树立家国意识,初步了解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人类历史在不断发展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