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永泉传杨式太极拳的心法要诀——九大理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汪永泉传杨式太极拳的⼼法要诀——九⼤理法⼀、开合相寓
开合相寓:简单说就是阴阳吸斥,对拉拔长,所谓双向⼒。
开中寓合,合中寓开,它是同时
的,可以双向,可以交叉,可以璇转,循环不已,曲直相求。
蓄劲如张⼸,发劲如放箭,形成
拉⼸射箭的意,练到⼀定程度,意⽓可以在⾃⼰跟对⽅的⾝前⾝后,先练成对拉拔长的⽓势,
(就是双向、对向、交叉意)得机得势时,再催发对⽅,可以加⼤威⼒。
九⼤理法练到最后,开合相寓是最基础的,也是最实⽤的应⽤⼼法。
先练出对拉拔长的意念跟⽓势,形成类式枪跟棍的意⽓,穿透对⽅,得机得势时,再催发对
⽅,形体动作⾃然相应。
这就是开展的意,也是开合相寓的基础功,先练出⼿中之枪,再练出
⼼意的枪,只要持之以恒的练习,经过⼀段时间,会⽐较具体,这就是从⽆到有的阶段。
得机得势时,欲催发对⽅,形体动作向前,脚底或骻圈要有向后的意。
得机得势时,欲引动对
⽅,形体动作微向后,脚底或骻圈要有向前的意。
也可以在意想的钟锤,钟锤荡向⾝后,形体
动作才可向前,钟锤荡向⾝前,形体动作才可微向后。
这也是开合相寓应⽤法。
太极拳⽆论是体或⽤应有“开合相寓”。
开合相寓浅显的说,原则上是你我之间的⼀种“双向⼒”。
“开中寓合、合中寓开”,举例如下:
1. 以练“按、挤”劲来说。
当两⼿形向前按、挤(开)时、记得你的脚底必须同时有向后⾛(合)
之意
2. 有向前的意、同时有吞回来的意。
也就是要练习两⼿形向前出去了必然要回来、我回来也要
加强出去的意、如此⽐较能产⽣“双向⼒”。
3. ⼀般我们练拳架时,常患的⽑病是向前太多或是向后太多,应是向前必有向后的意、向后必
有向前的意。
4. 劲断意不断,出去了进来了,再加强出去,⾝内⾝外意循环不已。
5. ⼼理上要先练出⼿上有⼀根棍与枪,再练出⼼意的棍与枪。
因开合相寓不是单向⼒,单向⼒
只能打⼀项,唯有“双向⼒”才能发挥“⼀摧、⼆摧、三摧”的发劲功夫。
简单的说⽤意不⽤⼒是⼼
意的棍与枪打⼈。
⼆、⽅圆相⽣
基础理论上平准的⼗字外⾯有菱⾓(⽅)包着、⽅外有圆、圆外有⽅、⽅中有圆、圆中有⽅。
⽆数的巧妙变化结合在⼀起叫做⽅圆相⽣,⽅圆⽣⽣不息。
应⽤上:集中以后分散、分散可再集中、分散集中、集中分散循环往复运⽤。
三、正隅相化
简单讲四正四隅的变化叫做正隅相化。
四正:横竖。
四隅:四正转四⼗五度就变成斜⾓。
四正,四隅可以相互化解。
我从⾝后背贴⽓处,四正,四隅包到两百七⼗度处,留九⼗度缺⼝,得机得势时,在对⽅⾝后
错开来,循环不已,蓄劲淮备催发对⽅。
集中必然分散,分散最后必然集中,变化⽆穷。
可以交叉,可以⾛弧形,可以向前,可以往
后,可以有先后,可以混合,这也是⽅圆相⽣的菱⾓跟弧形,⽤肢体跟动作可能⽆法做到,但
是⽤意⽓可以欺敌或引动对⽅或破坏对⽅⽓势,得机得势才能出⼿。
四、曲直相求
原则上与正隅相化互有密切关系。
曲中有直且含有⽆数的直、直外有曲同理含有⽆数的曲。
练
出⼿中意的延伸、⼿中有⼿、⼿外有⼿、⾝外有⼿、全⾝是⼿、⼿⾮⼿。
应⽤时:注意在与敌刚接触的⼀瞬间不可在“接触点”打,⽽是意在先,在“意⽓”上打。
有形的⼿
结合⽆形的⼿,才能练出全⾝是⼿、⼿⾮⼿的功夫。
⼸弦劲:曲直相求以“⼸弦”原理⽐喻较能领悟。
⼸弦劲⼀开,累积能量最后可配合正隅相化发劲。
⼀般产⽣三发劲状况:
1、曲直蓄能量后直劲打出
2、曲直蓄能量后曲劲打出
3、曲直蓄能量后分散劲打出。
五、快慢相匀
远的先⾛、落向同⼀个坑(⽬标)。
⼀般上半⾝可分为:1、肩胛⾻2、肘3、⼿腕4、⼿背5、⼿掌
练推⼿时如能⾝备五⼸,以五⼸的原理向对⽅发劲,其诀窍如下:1、肩胛⾻后。
2、肘后。
3、⼿腕后。
4、⼿背、⼿掌后。
应有四正四隅意⽓包着,得机得势后落向同⼀个坑再摧发对⽅威⼒较强。
注意⾮形的变化,是意念与⽓势的变化。
六、刚柔相济
刚是集中劲:⾝后的分散摧对⽅⾝后的集中也是“肘”劲。
柔是分散劲:⾝后的集中摧对⽅⾝后的分散也是“靠”劲。
⼀头分散⼀头集中有柔有刚、刚柔相济。
集中必然分散、分散必然集中、⾃然产⽣刚柔相济。
⾛直线、曲线、S形、⾮⼒⽓的变化,是意念的转化,好⼏种微妙的变化。
刚柔相济:
第⼀、⼀头分散,另⼀头集中,可以分散催集中,也可以集中催分散。
第⼆、可以在对⽅⾝后向下集中,向上分散,从中间通出。
第三、可以向对⽅⾝后左边45度集中,向右边45度分散,也可以颠倒,分散集中巧妙的变化。
双向意、交叉意、循环意,都是开合意。
我认为先练对拉拔长,先练出开展的意。
再练开中寓合,合中寓开,再练⼸弦意,⾝上、⾝侧、⾝前、⾝后、裆下、脚下,有⽆数的意⽓之⼸弦。
对⽅来劲或来意,以⼸弦之间巧妙的⿎荡、缓衝来化解,等程度到了,再练蓄劲、发劲练习。
当然,所发之劲有很多种,如崩劲、断劲、弦劲、箭劲、针劲,视状况⽽为。
七、两膊相系
初级功:
两个肘关节似绑缚⼀条绳⼦,上下左右斜线等不固定⽅向练习,也可以假的、真的、虚实等各种巧妙不同的变化练习。
进阶功:
1、原则上与对⽅接近的⼿不发劲,是距离对⽅远的⼿来发劲。
2、吞⼀边的劲(左⼿)摧发到另⼀边的劲(右⼿),攻击的⼿不发劲,没有接触的⼿得机得势摧发。
3、吞进来的劲,摧发出去应是绵绵不断,可以⼀发、⼆发、三发、再发,劲断意不断。
⼋、上下相随
1、所谓的上下相随以平准的⼗字架解说较易理解,竖(准)横(平)。
如练搂膝拗步时拟想的⼗字架在体内,⽤意念摧着⼗字架⾛。
2、上下齐劲⼈难敌。
刚开始练时⼼意可⾛平淮,但只意的下头先⾛,也就是说下⾯的意早就⾛了,上⾯的意才随之。
其法如下:脚底先⾛→膝盖⾛→胯圈⾛→肘圈⾛→肩圈⾛。
须配合快慢相匀的理论——远的先⾛。
3.练到程度:下⾯的意上来,上⾯的意下去,上下随我的⼼意,不是⼿法⽽是意⽓。
上是天、下是地、⼼意是⼈,望悉⼼领悟。
上下相随:
向⼼⼒或离⼼⼒巧妙的结合,或是顺、逆螺旋巧妙的变化。
第⼀:以肘带腰,右肘⾛逆螺旋,胯⾛顺螺旋,产⽣扭⼒效应。
第⼆:漩涡的上下转,下随上,或上随下。
九、内外相合
可分三个层次
1、内转牵动外:轴⼼转牵动外头转,先练⾝中的功体。
2、外头转轴⼼与其相应:“管外不管内”外头早就转了,我⾃然与其相应。
轴⼼转否不管、不知道(当然刚开始练是知道)。
3、⾼层次:内转外必转、外头转内必转,内外⾃然合⼀最后才能“放空”,不是刻意。
内外相合,⽆内外之分,三度空间的⽴体思维。
第⼀、以内带外,轴⼼微转,外头已转很多。
第⼆、外圈早已转动,轴⼼与外圈⾃然相应,轴⼼转不知、不管。
第三、内转外必转,外转内必转。
内外相合,不分内外,内外合⼀。
九⼤理法,是杨式太极拳的基础理论,也是杨式太极拳的基本⼼法与基本应⽤法则。
以前没有公开说明,我先简单述说⼀下,有机会再深⼊探讨,在此特别声明。
因为是意⽓之功,不是形体动作,⼀定要⽤⼼去练,下决⼼舍弃蛮⼒。
所谓舍弃⼒⽓才能长意⽓,绝对不是不能⽤⼒,是不能⽤蛮⼒,甚⾄是不管⼒⽓、不管威⼒效果,舍弃胜负之⼼,⽤研究的⼼来练习、探讨,记住!
没有对错,只要你⽤⼼练,⼀段时间后,从没有⽤到有点⽤,多交流、多应⽤,慢慢修正,⾃我检验,⾃我调适,⾃我期许,慢慢会变有⽤。
再练,再多⽤,会变成好⽤;再练,慢慢会变成实⽤;再练,再多交流,多体悟,慢慢会融⼊⾃然,随机⽽为;再练,再多交流,才能⼊巧妙之境。
奥妙是练出来的,别⼈感受的,追求不得。
但愿⼤家共同努⼒,⼀起研究,练出合理、实⽤、巧妙的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