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浅论人力资源会计 精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人力资源会计
摘要本文从知识经济与人力资源会计的关系出发,论述了人力资源会计的确认、计量、核算、报告等方面的问题。

并结合我国实际国情论证了在我国建立人力资源会计的必要性、条件等相关问题。

关键词知识经济人力资源会计确认前提核算报告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将成为生产的核心要素,然而知识经济中掌握知识的最终是企业的人力,将知识转换成最终生产力的也是人,人才是经济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

作为知识表现形式的人力资源不仅成为推动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因素,而且也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主导因素。

知识经济呼唤人力资源会计。

1964年,美国会计学家赫曼森在《人力资源会计》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人力资源会计的概念。

所谓人力资源会计是指对组织的人力资源成本与价值进行计量和报告的一种会计程序和方法,它是会计学科发展的一个新领域,是在运用经济学、组织行为学原理的基础上,由人力资源管理学与传统会计学相互结合、相互渗透所形成的专门会计知识。

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人力资源会计已逐步建立起一套较完善的理论体系,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更为人力资源会计的推广和应用创造了契机。

本文将就人力资源会计的确认、前提、计量、核算、报告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探讨。

一、人力资源会计的确认所谓企业的人力资源,就是指能够推动整个企业发展的劳动者的能力的总称①。

人力资源能否作为企业的一项资产是人力资源会计能否成立的关键。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下面根据资产定义的要点,逐个分析人力资源是否可以作为企业的资产。

首先,人力资源是企业可以实际控制的。

当劳动者与企业通过签订劳动合同,建立雇佣与被雇佣关系时,企业通过支付工资报酬,也就获得了对该劳动力资源的控制权,即企业取得或控制了该劳动
对人力资源资本化持反对意见的学者认为人力资源是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其所有权归劳动者所有,而企业无法拥有对劳动者的所有权,从而也就无法拥有和控制人力资源。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事实上,有关这一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早有论述,马克思认为资本家用货币从市场上雇佣了劳动者之后,在事实上获得了对劳动者未来一段时间内劳动力的使用权,而且这种权力是以契约的形式固定下来的,资本家购买的是劳动力而非劳动者,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一旦劳动者被资本家所雇佣,他的劳动力就已经事实上为资本家所控制,而同时资本家并不需要拥有对劳动者人身的所有权。

所以,人力资源是可以为企业所拥有和控制的。

其次,人力资源是可以用货币加以计量的。

这是因为企业花费在人力资源上如招聘费、培训费、保险费、工资及福利费等各项支出本身都是以货币形式反映的,这就使得以货币来相对客观的计量人力资源的价值成为可能。

人力资源的可计量性体现在人力资源成本的可计量性以及人力资源价值的可计量性上。

最后,人力资源是可以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收益的经济资源。

知识经济时代,生产的核心要素是知识,经济的发展、企业效益的高低取决于人的能力的充分发挥,取决于人力资源的利用程度。

人力资源是反映人的劳动能力,而非劳动者本身,而劳动者的这种劳动能力显然是可以带来未来收益的,这一点勿庸置疑。

诚然,人力资源对企业所提供的未来利益难以像固定资产那样加以合理的预计与确定,但是提供的未来利益的确定性并非是一项经济资源被确认为资产的必要条件,事实上无形资产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就无法事先准确地确定,但我们仍将其视为资产,那么人力资源就应得到同等的待遇。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是能够为企业所控制、可以计量,并且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它理所当然是企业的一项资产,而且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特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系统不能不把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一项资产来反映。

二、人力资源会计的会计假设会计假设是指会计人员面对着变化不定的社会经济环境,所做出的一些合乎推论的,收集、加工处理会计信息所依据的基本观念,对会计核算内容和会计数据的取舍起决定作用②。

作为鉴别和计量人力资源数据的人力资源会计理论体系,同样也应建立在一系列会计假设的基础上。

一、会计主体。

《企业会计准则》第四条规定企业核算应当以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企业本身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

人力资源会计体系仅仅只反映本企业内部对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的计量与管理,而不涉及业主本人和其他企业的人力资源的计量和报告问题。

人力资源会计反映和监督的是该会计主体所拥有和控制的人力资源,其目标在于提供满足对人力资源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有用的信息。

尽管企业的职工个人是人力资源的最终拥有者,但是,企业通过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从法律角度已经取得了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和实际工作时间内拥有和控制人力资源的权力。

因此,企业作为人力资源的拥有和控制者,有义务提供人力资源取得、使用、维护和消耗等方面的信息,因而也正是核算和监督这一过程的人力资源会计主体。

二、持续经营。

《企业会计准则》第五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

即在可预见的未来,人力资源发挥的效益和作用将无限期地、稳定地进行下去。

在人力资源会计中,持续经营假设除传统理解外,还有其新的理解一是企业或会计主体将持续经营,即企业在其经营活动中需要不断地取得人力资源,不断地对人力资源进行维护和提高,不断地对人力资源进行更新,逐步淘汰不适应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增加可以满足其经营需要的人力资源。

只有这样,企业才会充分发挥其物资和资金的能动性,才可以在激烈竞争中获得优势。

二是人力资源的最终拥有者职工和企业都会使人力资源的效益持续发挥,也就是说,企业和职工的利益都是建立在人力资源持续发挥的基础上。

企业为了使人力资源充分地发挥,会不断地改进其经营政策、增加人力资源投资、改善职工的福利和待遇等;职工为了发挥人力资源会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地使人力资源增值。

三是在劳动合同有效期限内,职工可在预计的未来期间内存在于会计主体之中并为之服务,企业可通过发挥人力资源的能力或潜能收回其对人力资源的投资。

只有这样,才会对人力资源的投资成本进行合理分摊,对人力资源的价值进行科学地计量。

三、会计分期。

《企业会计准则》第六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划分期间,分期结算和编制报表。

人力资源会计在鉴别与计量的过程中,同样也需要进行会计分期,也需要对人力资源投资在不同的会计期间进行分摊,并确认不同会计期间的人力资源收益,进而计算使用人力资源取得的损益。

人力资源会计中运用会计分期的意义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可以正确地划分在人力资源使用之中的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即凡是影响在一个会计期间的支出作为收益支出;对影响在一个会计期间以上的支出作为资本性支出。

通过收益性与资本性支出界限的划分,使会计核算更加准确、可靠。

二是可以使会计主体对内和对外提供人力资源会计报告时有一个较为合适的时期范围。

三是可以使人力资源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合理地评价企业人力资源的取得、使用、维护、消耗等等方面的信息。

四是可以使人力资源会计核算建立在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上。

四、货币计量。

人力资源会计的出现对传统货[1][2][3]下一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