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溪渔子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孝孺《溪渔子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1、方孝孺《溪渔子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方孝孺《溪渔子传》原文及翻译方孝孺
原文:
溪渔子,金陵江宁人。
少脱略不拘,与群儿嬉遨,辄处其上,而什伍部署之,令之曰:“之左”,则趋之左;曰“之右”,则折而右,无敢过视者。
溪渔之父素长者,常禁切之,纳之学,使读书,时时弃去,不肯帖帖诸生间。
而所业未久,即过诸生数倍,诸生大畏之。
其师亦奇之,谢曰:“子非吾曹人也。
”
溪渔子亦自雄其才志,尝往来江淮之南,结交大侠异人;论古人功业,遇当其意,徘徊叹息,仰天拊髀,若有意于从之游也。
与天台林右、张毂最善。
右亦豪士,善击剑,知兵而长于为文。
毂阳狂饮酒,自放于歌诗。
二人皆自负高一世,婴竖视同列。
溪渔子在淮上,尝钓海滨,望见二人,踞坐大笑。
二人者,知其非庸人也,即与之语,大惊异其所为。
引归逆旅,主人出酒相饮,摄衣跣行,起舞为乐,欢声撼数十百家。
辨难上下古今事,折衷损益,根据理道。
识者知其非狂生或不识其为人共瞷指笑之以为真狂或又疑其为神仙人云。
溪渔子举若不闻,遇适其志,鲜衣美服行众人中,见者争观之。
否则,被污垢短衣,逐蹑市人后,市人吁之,弗辞也。
后溪渔子尽悔故所为,买书千余卷,伏而读之。
为文章奇伟伉
健,然耻以自名。
常曰:“汉无儒者,惟贾生、诸葛孔明耳。
唐人陆贽粗有识,然不足庶几王道。
所贵乎学,将以辅天地所不及,不然,多读书何为?”识溪渔子者,闻其论高,愈疑之,终莫能测其为如何士也。
或曰:“金陵有隐者五显微仲,好奇,溪渔子即其人”云;或曰:“非也”。
方子曰:“古者,豪杰士其身未遇,志未信于时,宁晦于屠钓以自全,不忍以细利挫其心,彼诚有以真知轻重之分也。
溪渔子坐都邑中,而远利诡隐,使人莫测其浅深,此其志不苟且也,明矣。
要之一世奇士哉!
(选自《逊志斋集》卷二十一有删改)
【注】①什伍:古代军队的基层编制。
五人为伍,二伍为什。
②瞷:窥视。
译文:
溪渔子,金陵江宁人。
小时候洒脱而不拘礼法,和一群儿童玩耍,经常占上风,他把大家编成队列,命令“到左边”。
大家就跑到左边;说“到右边”,就转到右边,没有谁敢不听他的。
他的父亲向来敦厚老实,经常管束责备他。
送进学校让他读书,他却经常逃学,不愿意老老实实地和同学们呆在一起。
可是上学不长时间,成绩就比大家好许多,同学们都敬畏他。
他的老师也认为他是个奇才,夸奖说:“你和我们不一样啊。
”
溪渔子自己也认为才志出众,曾经在江淮一带往来,结交一些侠客和非同一般的人物;谈论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每当遇上合乎他
心志的,徘徊叹息,仰天拊髀,像一心想跟随古人学习似的。
期间他和天台的林右、张毂最要好。
林右也是一位豪侠。
好击剑,懂得兵法又擅长写作。
张毂作出疯狂的样子饮酒,吟诗歌唱。
这两个人都自认为才志超人,把同辈人看成孩童。
溪渔子在江淮,有一次到海滨垂钓,看见这两个人蹲坐着大笑。
这两个人知道溪渔子不是一般人物,就和他交谈,对他的所作所为大为惊奇。
于是把他带到旅馆,拿出酒来一起痛饮,并拿着衣服光着脚,起舞作乐,欢乐的声音震动多户人家。
他们分析质疑古今的各种事情,调节过头的和不够充分的言论,依据事实理顺道理。
了解的人,知道他们并不是狂妄的人;有些不了解的人,都窥视并用手指着嘲笑,认为他们真是疯子;也有一些人怀疑他们是神仙。
溪渔子对这些全都充耳不闻,遇到符合他心意的,就穿着上漂亮的衣服在人群中走动,发现他的人都争着来看他;否则,就穿上脏兮兮的短衣服,跟在市民的身后,人家驱赶他,他也不离开。
后来溪渔子非常后悔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买了一千多卷书,专心读书。
他写的文章奇伟雄健,但是以自己的署名为耻辱。
他经常说:“汉代没有儒家学者,只有贾谊、诸葛亮罢了。
唐朝的陆贽大致有些学识,但是还不能够近于王道。
做学问可贵的是能够用来辅助人们了解还有认识到东西,不这样,读再多的书有什么用处?”认识溪渔子的人,听他言论的高妙,更加怀疑他,但最终没有谁能够猜测出他是一个学者。
有的人说:“金陵有个隐者五显微仲,喜好奇行。
溪渔子就是那个人”;也有人说:“不是。
”
方孝儒说:古代,豪杰之士得不到机遇,志向在当时不能得以
伸展,宁愿隐身于市井、山林之中以保全自己,他们不堪忍受因为微小的利益挫伤自己的心志,他们的确有把握真知分辨轻重的东西。
溪子坐守在都城当中,却能够远离利益变成隐士,让人不知道他的高深,这表明他志向不一般,这点很明显的。
总之一代奇士啊!
方孝孺《溪渔子传》
2、《魏书·源子雍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魏书·源子雍传》原文及翻译魏书
原文:
源子雍,字灵和。
少好文雅,笃志于学,推诚待士,士多归之。
自秘书郎,除太子舍人、凉州中正。
肃宗践阼,以宫臣例转奉车都尉,迁司徒属。
转太中大夫、司徒司马。
迁夏州刺史。
时沃野镇人破落汗拔陵首为反乱所在蜂起子雍婴城自守城中粮尽煮马皮而食之子雍善
绥抚得士心人人戮力无有离贰。
以饥馑转切,欲自出求粮,留子延伯据守。
僚属佥云:“今天下分析,寇贼万重,四方音信,莫不断绝,俄顷之间,变在不意,何宜父子如此分张?未若弃城俱去,更展规略。
”
子雍泣而谓众曰:“吾世荷国恩,此是吾死地,更欲何求!”遂自率羸弱,向东夏运粮。
延伯与将士送出城外,哭而拜辞,三军莫不呜咽。
子雍行数日,为朔方胡帅曹阿各拔所邀,力屈见执。
子雍乃密遣人赍书,敕延伯令共固守。
子雍虽被囚执,雅为胡人所敬,常以民礼事之。
子雍为陈安危祸福之理,劝阿各拔令降,阿各拔将从之,未果而死。
拔弟桑生代总部众,竟随子雍降。
复破贼帅纥单步胡提于曲沃堡。
肃宗玺书劳勉之。
子雍在白水郡复破阿非军,多所斩获。
还洛,
以葛荣久逼信都,诏假子雍征北将军,为北讨都督。
时相州刺史安乐王鉴据邺反,敕子雍与都督李神轨先讨之。
子雍行达汤阴,鉴遣弟斌之夜袭子雍军,不克,奔败而返。
子雍乘机继进,径围邺城,与裴衍、神轨等攻鉴,平之。
子雍卒,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雍州刺史,公如故。
永安中,重赠司空,谥曰庄穆。
(节选自《魏书·源子雍传》,有删改)
译文:
源子雍,字灵和。
年轻时爱好文学,专心于学业,对士人坦诚相见,文士们都来归附他。
初任秘书郎,后授官太子舍人、凉州中正。
肃宗即位,(子雍)依据东宫属官的惯例转任奉车都尉,升迁为司徒属。
转任太中大夫、司徒司马。
升迁为夏州刺史。
当时沃野镇人破落汗拔陵首先起来造反,所在之地的人如蜜蜂般纷纷起来响应。
源子雍据城死守,城中粮食吃光了,他们就吃煮过的马皮。
源子雍善于安抚人心,得兵士拥护,人人戮力同心,没有人叛离。
因为缺粮的问题更加严重,他打算亲自出城去求粮,留儿子源延伯据守城池。
手下的官吏都
说:“如今天下分崩离析,贼寇四起,四方音信,没有不断绝的,顷刻之间,会有人们意料不到的变化,父子这样分开怎么会合适呢?不如一起弃城而逃,再想别的办法。
”源子雍哭着对众人道:“我家世代蒙受国家恩典,这里是我的死地,我还贪求什么!”于是亲自率领疲弱的兵士,去东夏运粮。
源延伯与众将士送他们出城,哭着向他拜辞,三军将士无不呜咽哭泣。
源子雍行军几天,被朔方的胡人首领曹阿各拔所拦击,力气不济而被擒。
子雍还偷偷派人送一封密信,告诫源延伯让
他与军民共同守城。
源子雍虽然被囚禁,(但)素来被胡人敬重,胡人常用平民之礼对待他。
源子雍对他们陈述安危祸福的利害关系,劝阿各拔命令胡人归降,阿各拔打算接受他的劝降,还没有实现就死了。
阿各拔的弟弟桑生代为统率部下,最终还是跟随源子雍归降。
又在曲沃堡打败贼寇元帅纥单步胡提。
肃宗下诏书慰劳勉励他。
源子雍在白水郡又打败阿非的军队,斩杀收获很多。
还军洛阳,由于葛荣长期威胁信都,皇上下诏授源子雍征北将军,任北讨都督。
当时相州刺史、安乐王元鉴占据邺城反叛,皇上敕令源子雍与都督李神轨先将他讨平。
源子雍行军到达汤阴,元鉴派遣弟弟斌之在夜里袭击源子雍的军队,没有攻克,奔逃而回。
源子雍乘机继续前进,直接包围邺城,与裴衍、李神轨等攻打元鉴,平定了他。
源子雍去世,追赠他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雍州刺史,公爵像原来一样。
永安年间,又追赠他为司空,谥号为庄穆。
《魏书·源子雍传》
3、袁枚《帆山子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袁枚《帆山子传》原文及翻译袁枚
原文:
真州有逸人曰帆山子,姓员,名燉,字周南。
帆山子,其别号也。
性逋宕不羁。
读经书悉通晓,卒不为先儒所囿。
尝曰:“汉儒泥
器而忘道,宋儒舍情以言性,皆误也。
或下一令曰:途遇被妹,平视者笞,受笞者必多;又下一令曰:归家能殴兄妹者赏,受赏者必少。
何也?一情中所有,一情中所无也。
善为学者,务究大义而顺人情以
设教。
”其持论快彻,大率类是。
余每至邗江,必招与俱。
帆山知余之好之也,扼腕而谈,汩汩如倾河。
尤长于说往事,叙先贤遗迹。
凡可喜可愕,可嗢噱①绝倒者,腾其口抑扬而高下之,尽态极妍。
身短而髯,圆面。
终身布衣,家无担石,气象充充然,不类贫者。
逡巡有耻,遇人无机心。
假馆某某家,偶有不可于意,色斯举矣。
居常不系袜,或戴道士冠,挂尘尾。
几上罗列图书、珮环。
椭狡零星,手自摹拭。
见美男子则惵然意下,目往而足欲随,或尤之,笑曰:“吾何与哉?《易》称‘见金夫②,不有躬’,圣人诏我矣。
”其风趣如此。
论曰:庄子有“人貌而天”之说,帆山子真气盎然,盖纯乎天者也。
年七十四而终。
闻临终预知死期,奉其祖父木主埋先人垅中,而以所玩器物尽贻朋好,拱手而逝。
自称无方之民。
其信然矣。
其挚友江吟香素敦风义,有友五人,哀其无后,每逢寒食,辄具鸡黍纸钱。
设位,祀之于江上之延生佛舍。
帆山,其一也。
盖即宋玉“招魂”、圣人“于我殡”之义。
呜呼,仁哉!
(选自《袁枚全集》,有删改)
注:①嗢噱(Wàjué):笑谈,笑话。
②金夫:有钱有势的男子。
译文:
真州有一个隐士叫帆山子,姓员,名燉,字周南。
帆山子是他的别号。
他性格散漫不受约束。
读经书都能通晓,却终不受前代儒士观念的束缚。
他曾经说:“汉代儒士拘泥于具体事物而忘了根本道理,宋代的儒士丢弃情感而谈论性理(人性、人性天理),都是错误的。
假如下一道命令说:路上遇到美貌女子,眼睛直视的要受抽打,被打的
人一定很多;再下一道命令说:回到家里能打哥哥、妹妹的就有赏,得到赏赐的人一定很少。
为什么呢?一个是人的性情中所具有的,一个是人的性情中所没有的。
善于学习的人,一定要推求大道理而顺乎人的性情来实施教化。
”他的论说痛快透彻,大概就像这样。
我每次到邗江,一定叫他来作伴。
帆山子知道我喜欢他的议论,常常慷慨激昂而谈,滔滔不绝像倾泻的黄河。
他尤其擅长述说往事,述说前代圣贤的事迹。
凡是使人感到高兴感到惊奇,感到滑稽可笑的,张开嘴巴就加以褒贬评论,讲得极尽其妙。
帆山子身材矮小,长着胡须,圆脸。
一生都是平民百姓,家里没有一担存粮,但是很有气度,不像贫穷的人。
举止行为有节制而有自尊心,待人没有戒心。
寄居在某人家时,偶尔有不如意(不适合心意),脸色就变得不好看(变化)了。
他平时常常不穿袜子,有时戴道士帽子,挂着拂尘。
几案上摆放着图书、玉佩,各种零碎的小器具,经常自己动手擦拭。
见到美男子就心慌意乱,眼睛盯着而脚像要跟着,有人指责他,他笑着说:“我哪里是真要做什么?《易经》上说‘见金夫,不有躬(见到有钱有势的男子,就身不由己羡慕不已)’,这是圣人教导我的。
”他如此风趣。
评论说:庄子有“人貌而天(虽具有人的形貌却负载着天的精神)”的说法,帆山子身上充满真气,大概因为他是天性漾溢的人。
他七十四去世。
听说他临终的时候预先知道死期,把他祖父、父亲的木牌位埋在先人的坟墓中,把玩物器具全都送给了亲朋好友,拱手而死。
他自称是不行礼义的人,确实是这样。
他的挚友江吟香素来重视节义,
有五个朋友,江吟香怜悯他们没有后代,每逢寒食节,就备上饭食纸钱,设灵位,在江边的延生佛舍祭祀。
帆山子就是五个人中的一个。
这是宋玉为屈原招魂、圣人为朋友殡葬的义行。
呜呼,真仁爱啊!
袁枚《帆山子传》
4、《吴与弼,字子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吴与弼,字子传》原文及翻译明史
原文:
吴与弼,字子传,崇仁人。
与弼年十九,见《伊洛渊源图》,慨然响慕,遂罢举子业,尽读四书、五经、洛闽①诸录,不下楼者数年。
中岁家益贫,躬亲耕稼,非其义,一介不取。
四方来学者,约己分少饮食,教诲不倦。
正统十一年,山西佥事何自学荐于朝,请授以文学高职。
后御史涂谦复荐之,俱不出。
尝叹曰:“宦官、释氏不除,而欲天下治平,难矣。
”天顺元年,石亨欲引贤者为己重,谋于大学士李贤,属草疏荐之。
帝乃命贤草敕加束帛,遣行人曹隆,赐玺书,赍礼币,征与弼赴阙。
比至,帝问贤曰:“与弼宜何官?”对曰:“宜以宫僚②,侍太子讲学。
”遂授左春坊左谕德,与弼疏辞。
贤请赐召问,且与馆次供具。
于是召见文华殿,顾语曰:“闻处士义高,特行征聘,奚辞职为?”对曰:“臣草茅贱士,本无高行,陛下垂听虚声,又不幸有狗马疾。
束帛造门,臣惭被异数③,匍匐京师,今年且六十八矣,实不能官也。
”帝曰:“宫僚优闲,不必辞。
”赐文绮酒牢,遣中使送馆次。
顾谓贤曰:“此老非迂阔者,务令就职。
”时帝眷遇良厚,而与弼辞益力。
又疏称:
“学术荒陋,苟冒昧徇禄,必且旷官。
”诏不许。
乃请以白衣就邸舍,假读秘阁书。
帝曰:“欲观秘书,勉受职耳。
”命贤为谕意。
与弼留京师二月,以疾笃请。
贤请曲从放还,始终恩礼,以光旷举。
帝然之,赐敕慰劳,赍银币,复遣行人送还,命有司月给米二石。
与弼归,上表谢,陈崇圣志、广圣学等十事。
成化五年卒,年七十九。
所著《日录》,悉自言生平所得。
[注]①洛闽:洛学和闽学,代表人物分别为程颢兄弟和朱熹。
②宫僚:太子属官。
③异数:这里指皇帝给予的特殊优待。
译文
吴与弼,字子传,江西崇仁县人。
吴与弼十九岁那年,见到了(朱熹所编的)《伊洛渊源图》一书,情绪激昂,非常的向往、仰慕,于是放弃了追求功名利禄的科举,专心攻读四书、五经和洛学(以北宋哲学家、教育家程颢兄弟为首的学派)、闽学(以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为首的学派)两个学派的语录,数年不下书楼。
中年时家境更加贫寒,他亲自耕种,凡是他认为不正当的利益,丝毫不取。
对于四方来求学的人,吴与弼节俭度日,跟他们分享已经很少的饮食,孜孜不倦教诲他们。
正统十一年,山西佥事(qiānshì)何自学向朝廷举荐(吴与弼),请授予他文学高职。
后来,御史涂谦又向朝廷荐举他,他都谢绝了。
他曾叹息说:“宦官、佛教不除,要想天下安定,难啊。
”天顺元年,石亨打算引进一些贤者来抬高自己的身价,与大学士李贤商议,嘱咐他起草奏疏,(向皇帝)推荐吴与弼。
皇帝就命李贤起草诏书并加束帛为
礼,派遣行人曹隆带着诏书和礼品征召吴与弼进京。
等(吴与弼)到了,皇帝问李贤说:“吴与弼适合什么官职?”李贤回答:“适合担任太子属官,侍太子讲学。
”于是就授给他左春坊左谕德之职,他上疏辞谢。
李贤请皇帝召吴与弼问话,而且给他安排馆舍和酒食用具。
于是(皇帝)在文华殿召见他,回头对他说:“听说您道义高尚,特地去征召聘请,为什么要辞职呢?”他回答说:“我是个小草般微贱的人,本没有高尚的德行,陛下听到不实的名声,而我又不幸有疾病。
朝廷以重礼上门,我为自己的优厚的待遇而感到惭愧,诚惶诚恐地来到京师,今年将近六十八岁了,实在不能做官了。
”皇帝说:“太子属官优越闲适,不必推辞。
”赏赐他华丽的丝织品和酒食,派太监送他去馆驿。
皇帝回头对李贤说:“这个老人不是迂腐而不切合实际的人,一定要让他就职。
”当时皇帝眷顾优待十分丰厚,可是吴与弼辞谢得更加坚决。
又上疏说:“(我)学术荒疏浅陋,如果勉强出任,必将不能胜任职务。
”皇帝不许。
(他)就请求以平民的身份住在馆舍中,借以阅读宫中收藏的珍贵图书。
皇帝说:“(吴与弼)想要看宫中珍藏的图书,就劝他就职吧。
”(皇帝)让李贤替他表明这一旨意。
吴与弼留在京师两个月,以病重的理由请求回乡。
李贤请求(皇帝)勉强同意放他回去,做到始终恩幸礼待他,用来光大旷世盛举。
皇帝认同这样做,下令予以慰劳,赏给银币,又派官员送他还乡,命官府每月供给他两石大米。
吴与弼回家后,上表致谢,并陈奏尊崇圣人思想、推广圣学等十件事。
成化五年去世,享年七十九岁。
所著《日录》,自己说都是自己生平所得。
《吴与弼,字子传》
5、《明史·方孝孺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明史·方孝孺传》原文及翻译明史
原文:
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
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
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
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
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洪武十五年,以吴沉、揭枢荐,召见。
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此庄士,当老其才。
”礼遣还。
二十五年,又以荐召至。
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时。
”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
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
明年迁侍讲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
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或命孝孺就扆①前批答。
时修《太祖实录》及《类要》诸书,孝孺皆为总裁。
燕兵起,廷议讨之,诏檄皆出其手。
建文三年,燕兵掠大名。
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
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
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
”帝以为然,命孝孺草诏,遣大理寺少卿薛嵓驰报燕。
比至,燕王不奉诏。
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
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
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
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
乙丑,燕兵入,帝自焚。
是日,孝孺被执下狱。
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
必不降,幸勿杀之。
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成祖颔之。
至是欲使草诏。
召至,悲恸声彻殿陛。
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
”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
”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
”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
”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
”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
”成祖怒,命磔诸市。
孝孺慨然就死,时年四十有六。
(选自《明史·方孝孺传》,有删改)
【注】①扆(yǐ):宫殿内设在门和窗之间的大屏风。
译文:
方孝孺,字希直,是浙江宁海人。
方孝孺年幼时机警聪敏,两眼炯炯有神,每天读书超过一寸厚。
他成年后跟从宋濂学习,宋濂学生中的著名人士都不如他。
方孝孺却轻视文学,常常把阐明王道、使天下达到太平作为自己的使命。
他曾经卧病在床,家中断了粮食。
家人把这件事告诉他,他笑着说:“古人一个月才吃九顿饭,贫困难道唯独是我方孝孺吗?”他的父亲因为犯法被杀,方孝孺护送灵柩回家乡安葬,哀伤过度感动路人。
丧期满了之后,他又回来继续跟随宋濂完成学业。
洪武十五年,方孝孺因为吴沉、揭枢的推荐,被太祖召见。
太祖欣赏他举止端庄严肃,对皇太子说:“这是一个品行端庄的人才,你应当一直用他到老。
”随后按照礼节送他回家。
洪武二十五年,又因为别人的推荐被召到宫廷。
太祖说:“现在不是任用方孝孺的时候。
”
蜀献王闻说他很贤明,聘请他担任世子的老师。
等到惠帝即位,征召他担任翰林侍讲。
第二年又提升他做侍讲学士,国家重大的政事皇帝常常向他询问。
朝廷讨论事情,官员们难以作出决定时,有时皇帝就让方孝孺在自己的坐位前拟写批复。
当时编纂《太祖实录》和《类要》等书,方孝孺都担任负责人。
燕兵作乱,朝廷商量讨伐他们,诏书和檄文都出自他的手。
建文帝三年,燕兵侵占大名府。
方孝孺说:“燕兵长时间在大名停留,暑天下雨,他们就会不战而疲惫。
现在正好他们的奏书到了,应该暂且给他们回复,诏书来往超过一个月,就会使他们将士的战心松懈。
等我们商议好形成合围之势,再进兵攻击他们,就不难取胜了。
”惠帝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就命方孝孺草拟诏书,派大理寺少卿薛嵓驰报燕王。
薛嵓到了以后,燕王没有接受诏书。
第二年五月,燕兵到了江北,皇帝下诏征集四方军队,命令各将领把战船集中到长江上。
但是陈瑄却率领战舰投降了燕兵,燕兵就渡过了长江。
皇帝非常忧惧,有人劝皇帝到其它地方去避难,再去图谋复兴。
方孝孺竭力请求坚守京城来等待救兵,如果事情不成功,就决心为社稷而死。
乙丑这一天,燕兵入城,建文帝自焚,这一天,方孝孺被抓进监狱。
在此之前,成祖在北平发兵,姚广孝把方孝孺托付给成祖,对他说:“城池攻克这一天,方孝孺一定不会投降,希望你不要杀他。
杀了方孝孺,天下读书风气就会断绝。
”成祖点头答应了他。
到这时,成祖想让他起草诏书。
方孝孺被召到宫中后,悲痛的哭喊声响彻宫殿内外。
成祖走下坐榻,劝导他说:“您不要折磨自己了,我只是想效
法周公辅佐成王罢了。
”方孝孺说:“成王在哪里?”成祖说:“他已经自焚死了。
”方孝孺说:“为什么不拥立成王的儿子?”成祖说:“治理国家要依赖年长一点的国君。
”方孝孺说:“为什么不拥立成王的弟弟?”成祖说:“这是我们的家事。
”就回头让手下人递给他笔和纸,说:“向天下发诏书,非你起草不可。
”方孝孺把笔扔到地下,一边哭一边骂说:“死就死吧,诏书(我)是不可能帮你起草的。
”成祖大怒,命令在闹市将他处死。
方孝孺慷慨就义,时年四十六岁。
《明史·方孝孺传》
6、《宋史·赵子淔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宋史·赵子淔传》原文及翻译宋史
原文:
赵子淔,字正之,燕懿王赵德昭五世孙。
父令铄,官至宝文阁待制。
子淔以荫补承务郎,累迁少府监主簿,改河南少尹。
时治西内,子淔有干才,漕使宋昪器之。
或事有未便,子淔辄力争,昪每改容谢之。
除蔡河拨发纲运官。
会夏旱,河水涸,转饷后期,贬秩一级。
丁内艰,起复。
累进龙图阁、秘阁修撰,除陕西转运副使。
初,蔡京铸夹锡钱,民病壅滞,子淔请铸小铁钱以权之。
因范格以进。
徽宗大说,御书“宣和通宝”四字为钱文。
既成,子淔奏令民以旧铜钱入官,易新铁钱。
旬日,易得百余万缗。
帝手札以新钱百万缗付五路,均籴细麦,命子淔领其事。
民苦限迫,诣子淔诉者日数百人,子淔奏请宽其期,民便之。
会蔡京再相,言者希京意,论子淔乱钱法,落职奉祠。
靖康初,复秘阁修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