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科学《什么东西不见了》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大班科学《什么东西不见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幼儿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物体消失的现象,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 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提高幼儿的表达能力。
3. 通过活动,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
1. 物体消失的现象
2. 表达自己的发现
3. 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准备:
1. 教具:神秘箱子、小玩具、卡片等
2. 环境:安静、明亮、宽敞的活动室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教师展示神秘箱子,引导幼儿观察箱子里的物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2. 主体活动:
(1)教师邀请幼儿将小玩具放入神秘箱子,盖上箱子,让幼儿观察玩具消失的现象。
(2)教师再邀请幼儿将卡片放入神秘箱子,盖上箱子,让幼儿观察卡片消失的现象。
(3)教师组织幼儿讨论:什么东西不见了?为什么不见了?
3. 总结:教师引导幼儿总结物体消失的原因,即物体被箱子遮挡,无法看到。
五、作业:
1. 回家后,幼儿可以和父母一起进行类似的实验,观察物体消失的现象。
2. 幼儿可以用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这个活动的感受和体验。
六、教学延伸:
1. 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让幼儿扮演侦探,寻找消失的物体。
2. 教师可以邀请家长参与活动,一起探讨物体消失的现象。
七、教学评价:
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的观察力、表达力和合作意识。
2. 家长反馈,了解幼儿在家中进行类似活动的情况。
八、教学建议:
1. 针对不同幼儿的发展水平,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过程。
2. 在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引导他们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九、教学注意事项:
1. 确保活动环境安全、舒适,以利于幼儿积极参与活动。
2. 在活动中,教师要关注每个幼儿的需求,给予他们充分的关注和支持。
十、教学资源:
1. 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寻找更多关于物体消失现象的科普资料,以丰富教学内容。
2. 教师可以参考相关教育书籍,了解更多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十一、教学拓展活动:
1. 组织幼儿进行科学小实验,如光学幻影、隐形墨水等,进一步探索视觉错觉和物质变化的科学原理。
2. 开展“寻宝游戏”,在户外或室内设置隐藏物品,让幼儿通过线索寻找,培养观察力和推理能力。
十二、教学反馈与反思:
1. 教师应在活动结束后收集幼儿和家长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效果和幼儿的学习体验。
2. 教师应定期进行教学反思,根据幼儿的反应和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计划和策略。
十三、教学评估标准:
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积极参与程度、观察力、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2. 评估幼儿对物体消失现象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能否用语言清晰表达。
十四、家庭作业指导:
1. 教师应向家长说明家庭作业的目的,鼓励家长参与幼儿的学习过程。
2. 提供简单的家庭实验或观察任务,让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并记录观察结果。
十五、教案修订计划:
1. 定期检查教案,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和学习反馈进行必要的调整。
2. 保持教案的更新,引入新的教学资源和科技工具,以保持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吸引力。
教案结束。
重点和难点解析
本文教案主要围绕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什么东西不见了》展开,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幼儿发现物体消失的现象,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在于让幼儿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理解物体消失的原因,并能够用语言表达
自己的发现。
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和表达,以及如何激发幼儿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提供适当的教具和环境,组织幼儿进行观察和操作,引导他们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教师还需要关注每个幼儿的需求,给予他们充分的关注和支持,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理解物体消失的现象。
在教学延伸和拓展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角色扮演、科学小实验和寻宝游戏等活动,进一步探索视觉错觉和物质变化的科学原理,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推理能力和探究精神。
教师还可以通过收集幼儿和家长的反馈意见,进行教学反思和评估,以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和幼儿的学习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