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人地关系协调的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oc-广东省生态环境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格式)
项目名称珠江三角洲人地关系协调的若干关键问题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大学
广东省生态环境技术研究所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主要完成人(职称、完成单位、工作单位)1.匡耀求(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为本次报奖主要科技项目“珠江三角洲人地系统演进与人地关系协调研究”的核心成员之一、主要科技项目“与主体功能区对接的广东省人口发展功能区研究”的负责人,为本次报奖项目主要创新点(一)、(二)、(三)、(四)的主要贡献者之一,为本次报奖成果第1、2、3、5、7、8、9、10篇代表性论文(著)主笔作者之一,参与其他相关论著撰写。
)
2.欧阳婷萍(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华南师范大学,为本次报奖主要科技项目“珠江三角洲人地系统演进与人地关系协调研究”的核心成员之一,为本次报奖项目主要创新点(三)和(四)的主要贡献者之一,为本次报奖成果第1、7篇代表性论文(著)主笔作者之一,参与其他相关论著撰写。
)
3.吴志峰(教授、广州大学、广州大学,为本次报奖主要科技项目“珠江三角洲人地系统演进与人地关系协调研究”的核心成员之一、主要科技项目“环珠江口区域城市扩张及其环境生态效应分析与模拟”的负责人,为本次报奖项目主要创新点(二)和(三)的主要贡献者之一,为本次报奖成果第4、5、6、8、9篇代表性论文(著)主笔作者之一,参与其他相关论著撰写。
)
4.朱照宇(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为本次报奖主要科技项目“珠江三角洲人地系统演进与人地关系协调研究”的两个协调人之一,为本次报奖项目主要创新点(三)的主要贡献者之一,为本次报奖成果第1、7篇代表性论文(著)主笔作者之一,参与其他相关论著撰写。
)
5.程炯(研究员、广东省生态环境技术研究所、广东省生态环境技术研究所,为本次报奖主要科技项目“珠江三角洲人地系统演进与人地关系协调研究”的主要完成人之一,为本次报奖项目主要创新点(二)和(三)的主要贡献者之一,为本次报奖成果3项发明专利的主要发明人之一,参与其他相关论著撰写。
)
6.刘宇(助理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为本次报奖主要科技项目“珠江三角洲人地系统演进与人地关系协调研究”的主要完成人之一,为本次报奖项目主要创新点(三)和(四)的主要贡献者之一,为本次报奖成果第1、8、9篇代表性论文(著)主笔作者之一,参与其他相关论著撰写。
)
7.王德辉(副教授、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赣南师范大学,为本次报奖主要科技项目“珠江三角洲人地系统演进与人地关系协调研究”的主要完成人之一,为本次报奖项目主要创新点(一)和(三)的主要贡献者之一,参与其他相关论著撰写。
)
8.李超(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为本次报奖主要科技项目“珠江三角洲人地系统演进与人地关系协调研究”和“与主体功能区对接的广东省人口发展功能区研究”的主要完成人之一,为本次报奖项目主要创新点(一)的主要贡献者之一,为本次报奖成果第2篇代表性论文(著)
主笔作者之一,参与其他相关论著撰写。
)
9.郭冠华(讲师、广州大学、广州大学,为本次报奖主要科技项目“环珠江口区域城市扩张及其环境生态效应分析与模拟”的主要完成人之一,为本次报奖项目主要创新点(二)和(三)的主要贡献者之一,为本次报奖成果第6篇代表性论文(著)主笔作者之一,参与其他相关论著撰写。
)
10.梁桂全(研究员、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为本次报奖主要科技项目“与主体功能区对接的广东省人口发展功能区研究”的主要完成人之一,为本次报奖项目主要创新点(一)的主要贡献者之一。
)
11.王文秀(助理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为本次报奖主要科技项目“珠江三角洲人地系统演进与人地关系协调研究”和“与主体功能区对接的广东省人口发展功能区研究”的主要完成人之一,为本次报奖项目主要创新点(四)的主要贡献者之一,为本次报奖成果第10篇代表性论文(著)主笔作者之一,参与其他相关论著撰写。
)
12. 邓玉娇(高级工程师、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东省生态气象中心,为本次报奖主要科技项目“珠江三角洲人地系统演进与人地关系协调研究”的主要完成人之一,为本次报奖项目主要创新点(三)的主要贡献者之一,参与其他相关论著撰写。
)
13. 李国敏(讲师、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太原理工大学,为本次报奖主要科技项目“与主体功能区对接的广东省人口发展功能区研究”的主要完成人之一,为本次报奖项目主要创新点(一)的主要贡献者之一,为本次报奖成果第2篇代表性论文(著)主笔作者之一,参与其他相关论著撰写。
)
14. 王萌(讲师、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贺州学院,为本次报奖涉及的其他科技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之一,为本次报奖项目主要创新点(一)的主要贡献者之一,参与其他相关论著撰写。
)
15. 蓝满榆(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华南理工大学,为本次报奖涉及的其他科技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之一,为本次报奖项目主要创新点(一)的主要贡献者之一。
)
项目简介本集成研究项目运用新兴的地球系统科学与可持续性科学理论和方法,对珠三角、广东省在人地关系协调领域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展开了历时10年的深入研究。
共获得研究经费400万元,其中三个核心项目共255万元,包括“珠江三角洲人地系统演进与人地关系协调研究”(广东省团队基金项目)、“环珠江口区域城市扩张及其环境生态效应分析与模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与主体功能区对接的广东省人口发展功能区研究”(广东省人口发展科技项目)。
项目聚焦四大关键问题进行了创新探索:(1)区域人口发展和城镇化对自然生态的影响问题。
研究在不削弱自然生态系统总体生态服务功能前提下,如何推进城镇化来加快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供新思路。
深化了人口发展与植被覆盖变化、生态环境演变机理和规律认识,找到了城市化区域空间优化的人口密度窗口,提出了国土功能分区新方案,创建了基于土地功能定位的区域人口容量模型,建立了人口容量饱和状态下人口发展功能分区准则。
(2)生态系统整治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优化问题。
构建了一套表征快速城市化地区的复杂地表过程与景观生态系统演变的技术方法体系。
在珠海横琴新区尝试开展了大比例尺精细化的生态功能区划。
提出了设立万绿湖国家级生态管理区以优化东江上游水源涵养与水质保护等生态服务功能的建议。
(3)城市环境污染产生和影响的机理与治理对策问题。
以为广州亚运会营造良好大气环境这一省市领导和部门关注的问题为切入点,提出了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的三种模式并建立其空间识别和提取技术,创建了基于热力学熵原理的城市化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模型—城市环境熵模型和基于MODIS红光与近红外波段的地表反射率强度差异变化的灰霾类型与分布遥感解译模型,揭示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大气污染源及污染物迁移扩散规律,提出了灰霾防治的中长期对策和2010年亚运会期间的
应急措施。
(4)全球气候变化的区域响应机理和低碳经济发展问题。
通过对广东省典型区域地面温度分布的遥感探查与下垫面的叠加分析,发现了温室效应增强背景下珠三角下垫面温度变化趋势,揭示了区域气候系统对全球变暖响应的新机理,并初步尝试开展区域气候变化预测。
提出了区域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首次将城市化指标纳入基于KAYA恒等式的能源消费碳排放分解模型中,揭示了广东省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发现了推广农村户用沼气可有效消减温室气体排放。
总体上,项目以多学科交叉与综合的学术研究为根本,以推动成果转化服务决策咨询为鲜明特色,取得了难以估量的社会效益。
已发表专著1部、国际SCI 论文14篇、国内CNKI论文31篇,SCI他引209次,CNKI他引618次,授权专利3项;决策咨询建议被全国政协采纳1项、省领导批示4项次、省政协提案7项,获优秀提案奖1项,列入省政协大会发言(书面)5项;培养博士16人。
项目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指标达国际领先水平,具良好示范作用。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专著1:广东可持续发展进程2007
论文2:The Long-Term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tion Growth and Vegetation Cover: 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 21 Citi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论文3:基于土地功能定位的区域人口容量估算模型研究
论文4:Landscape Pattern Metrics: An Empirical Study from 2-D to 3-D
论文5:城市水生态足迹变化分析与模拟
论文6: Impacts of urban biophysical composition on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in urban heat island clusters
论文7:Assessing Impact of Urbanization on River Water Quality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Economic Zone, China
论文8: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城市地表温度的影响—以东莞为例
论文9:Popularizing household-scale biogas digesters for rural sustainable energy development and greenhouse gas mitigation
论文10: Study on the Decomposition of Factors Affecting Energy-related Carbon Emissions in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知识产权名称专利1:<一种土壤侵蚀模数计算方法>(ZL201510083846.0)专利2:<一种梯形生态框架沟渠>(ZL201410545806.9)
专利3:<一种U形生态框架沟渠>(ZL201410545600.6)
推广应用情况广东省发改委通过办理本项目珠提出的有关提案有力地推动了我省主体功能区规划配套的人口发展政策的进一步完善,为优化广东人口空间布局做出了贡献。
项目组提出的决策咨询建议被全国政协采纳1项(建议国家尽快开征燃油税)、省领导批示4次(关于对广州市和珠三角灰霾防治的建议于2009年得到时任省委常委朱小丹批示,对亚运会前广州市灰霾防治的几点建议于2009年得到时任副省长林木声批示,关于设立万绿湖生态管理区和翁江县的进一步建议于2014年初分别得到时任广东省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徐少华和广东省政协副主席梁伟发的批示)、列入省政协提案7项,获优秀提案奖1项,列入省政协大会发言(书面)5项。
在广州市“退二进三”战略和珠三角“产业与劳动力双转移”战略的决策与实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3年11月以来,广东省国土资源技术中心在《珠江三角洲基础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方案设计及实施过程中,参考了本项目中珠三角景观生态安全评价、城市化复杂地表过程与景观生态响应等成果,部分成果为珠三角地理国情监测与分析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2014年以来,广东省地图院在编制《珠海·澳门地图集》过程中,使用了本项目中生态系统评估、植被遥感监测、岸线动态变化调查等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