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12: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一、选择题
1.(2017·北京市西城区高一期末)1979年前,“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到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 450万千克。

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完成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B.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C.系统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2017·嘉兴市高一期末)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率先从农村开始。

下列对于当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各地出现的改革势头得到中央肯定
B.采取了“分田单干”的责任制
C.人民公社体制逐渐在全国被废除
D.发展了社会主义农业合作化道路
3.“个体户”是指除农户外,生产资料归劳动者个人所有,以个体劳动为基础,劳动成果归劳动者个人占有和支配的一种经营单位,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在中国出现的这一现象,说明了()
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面临强力挑战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城市改革
D.中国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是()
①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②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③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④关键是改变了所有制形式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5.(2017·山东临沂一中期中)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时指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目的是
()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B.改变计划经济体制
C.宏观调控资源配置D.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6.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提出:“计划管理的重点应转向制定产业政策,通过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杠杆,促进产业政策的实现。

”这说明当时中国()
A.已确立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B.已经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
C.已认识到经济调控的重要性
D.经济体制落后于政治制度
二、非选择题
7.(2017·云南景洪第四中学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8年春,上海农村根据中共中央的号召,开始了农业生产“大跃进”。

同年9月21日,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上海农村建立了第一个人民公社,即上海县七一人民公社。

到9月30日,郊区10个县全面实现人民公社化,共建立103个人民公社,几乎所有农户都参加,平均每个人民公社达8 000多户……结果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积极性。

——《上海农业志》材料二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

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

在私人和集体之间划分收入已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材料三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合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

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个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哪一次调整?这种调整给当时我国的社会经济带来什么样的严重后果?
(2)材料二所说的是我国农村生产关系方面怎样的变革?这种变革是否意味着从所有制上否
定了以前的成果?为什么?
(3)材料三中邓小平同志对当时农村经济改革形势分析的基本着眼点是什么?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
【解析】根据材料所述凤阳县发展变化的表现,结合时间“1979年”不能得出1956年完成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故A项错误;1958年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与“1979年”时间不符,故B 项错误;系统调整国民经济结构是1960年,与“1979年”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前面分析得出是在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发生的变化,故D项正确。

【答案】D
2.
【解析】农村出现的改革势头,得到中共中央和邓小平的支持,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在中共中央的肯定和推动下,“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责任制迅速推广,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到1983年初,全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已达93%,人民公社体制逐渐在全国被废除,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联产承包责任制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道路,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B
3.
【解析】题干没有涉及公有制经济问题,故A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全面展开是80年代中期,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城市改革的关系,故C项错误;20世纪80年代初期出现的个体户,体现了个体私有制在城市的出现,反映了中国所有制的多样化,故D项正确。

【答案】D
4.
【解析】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并没有改变所有制形式,所以排除含④的选项,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项。

【答案】B
5.
【解析】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项说法有误,C、D 两项不是本质目的。

【答案】A
6.
【解析】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A 项错误;据材料“计划管理的重点应转向制定产业政策,通过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杠杆,促进产业政策的实现”可知当时并没有放弃计划经济体制,故B项错误;据材料“计划管理的重点应转向制定产业政策,通过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杠杆,促进产业政策的实现”可以得出中国已认识到经济调控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7.
【解析】第(1)问,由材料中“上海农村建立了第一个人民公社”可知当时实行了人民公社制度,但是其违背了客观规律,导致我国农村生产力长期发展滞后。

第(2)问,由材料中“特别是安徽”“生产责任制”等信息可得出在当时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因为都是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调整,不是对以前的否定。

第(3)问,依据材料中“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个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可以得出邓小平的分析要始终着眼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1)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制度;违背客观规律,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严重破坏生产力,导致我国农村生产力长期发展滞后。

(2)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是;因为是在保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的调整,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3)要始终着眼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