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25.杜甫诗三首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 杜甫诗三首
知识与技能
了解杜甫诗歌的发展轨迹和“诗史”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揣摩诗歌的体裁特点和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望岳》:激发学生更加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培养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春望》:感受诗人忧时伤乱、忧国思家的情感。
3.《石壕吏》:激发学生对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的同情。
重点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难点
了解杜甫诗歌内容的发展和特点。
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1.杜甫的画像。
2.“安史之乱”的资料。
2课时
杜甫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他的诗由于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变迁,因而被称为
“诗史”。
同学们曾经读过一些这位大诗人的作品,本课我们将学习他的三首诗,看看他的诗在写作上有哪些变化。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河南巩县人,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青年时代曾漫游吴、越、齐、鲁等地。
35岁到长安求仕,寓居十年,不得志。
及安禄山攻陷长安,诗人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因直言极谏,改华州司功参军。
不久,弃官入蜀。
严武再任西川节度使时,表为节度使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后携家出蜀,漂泊于湘鄂一带,病死途中。
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
他怀抱忠君爱国、积极入世的心情,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历经战乱,因而能够体会和同情人民的疾苦。
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深刻反映他生活的时代,后世称为“诗史”。
杜甫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发展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丰富和提高了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力,并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独特风采。
1.开元二十四年(736年),24岁的诗人开始了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
《望岳》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期,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别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
这一首是咏东岳泰山。
2.公元755年11月,安禄山在范阳(今北京西南)发动兵变,次年6月就攻进长安。
唐玄宗仓皇出逃西蜀。
当时杜甫正护送家眷到乡下避难,当他听说太子李亨7月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即位(庙号肃宗),立即从漉州(今陕西富县)羌村动身投奔新朝廷。
中途被叛军俘获,解送到沦陷的长安,直到757年4月才逃脱,到达时在风翔(今陕西凤翔)的肃宗朝廷。
这期间,他触景生情,感慨国事,写下了诸如《月夜》、《哀王孙》、《悲陈陶》、《悲青坂》、《塞芦子》、《哀江头》、《对雪》和《春望》等名篇。
《春望》写于757年1月他逃离长安的前夕。
诗篇集中抒发了诗人伤悼国家残破、眷念亲人离散、“感时”与“恨别”交织的满腔愁情。
3.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诗人回到洛阳,看到了战乱之后的家乡。
两个月后,唐军在邺城大败,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起骚乱。
诗人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
一路所见,征夫哀妇怨声载道。
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
4.古体诗是和近体诗相对而言的,包括乐府民歌和文人的创作。
古体诗形式比较自由,
篇幅长短不拘,每句字数不等,但四言、五言、七言较为常见,也有杂言的。
古体诗押韵较宽,可以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中间换韵。
古体诗不讲对仗,而且不求工整,不避重字。
律诗的格律严格,常见的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律诗有如下规定:(1)限字句。
律诗分为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定韵脚。
双句必须押韵,通常押平声韵,只许一韵到底,不能中间换韵,也不能用相同的字押韵。
(3)对平仄。
诗句中每个字用平声或仄声都有基本规定,一般按照对仗句平仄相对的原则处理,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4)讲对仗。
中间两联必须对仗,首尾两联则可对可不对。
绝句每首四句,常有五言、七言两种。
绝句在平仄和押韵规则上和律诗完全一样,但在对仗上比律诗灵活,可以整首对仗,也可通篇不对仗。
(一)《望岳》
1.了解背景。
这首诗写于736年,是杜甫25岁时初游齐、赵时所作,正值意气风发的时期,又是登临五岳之首的泰山,借山言志,豪放不羁。
通篇充满想象。
2.课文分析。
(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开首两句写泰山高峻雄伟。
泰山如此雄伟,青翠的山色望不到边际。
诗句先写对泰山的仰慕,再写它横跨齐鲁两地的壮伟。
这是对泰山的远望。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在这里凝聚了一切钟灵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成黄昏与白昼。
中间这两句写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割”字尽现其锐。
这是近望。
(3)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望着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着我的心灵,极目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
这两句为遥望,写泰山给诗人的感受——空阔可括尽天地。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前六句极写泰山高远之极,末两句更进一层,发出高唱: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这是作者望岳而生登临峰顶之意愿,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3.小结。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登岳的意愿。
这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二)《春望》。
1.了解背景。
《望岳》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二十年后,世事变化。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三月,杜甫看到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后的长安就写下了这首《春望》。
“春望”是作者所看到的长安春天的景色,抒发了忧时伤乱、忧国思家的感情。
2.课文分析。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首联即写春望所见:京都沦落,长安一片残破景象,但大好河山依然存在;长安城内又是春天了,草木遍地苍苍,此间包藏着诗人沉重的慨叹。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颔联写望见花鸟时的心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由于感慨时政,国都残破,与亲人离别之恨,反而使诗人对花流泪、闻鸟惊心。
表达了作者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颈联是对感时恨别的进一步发挥:自“安史之乱”以来,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值万金啊!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尾联写诗人经过战乱的煎熬,半年多的陷身长安,白发更见稀少。
用手去搔,越来越短,短得几乎连发簪都插不住了。
“白发”为愁所致,“搔”为解愁,结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
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年老力衰,则更增一层悲哀。
3.小结。
这首五律结构严谨,情景交融。
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语言精练而生动,爱国、思家、忧民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成为一千二百余年来脍炙人口、历久不衰的名篇。
4.手法分析。
把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又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手法叫作“对
偶”。
请在文中找出这样的句子。
如“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等。
“安史之乱”发生后,唐朝军队全力平叛并取得一些胜利。
公元758年,唐将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之子)所占的邺郡(现河南省安阳县),胜利在望。
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
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河南省孟县西),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径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了一组诗“三吏”、“三别”,《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一篇。
现在,让我们随着杜甫走进那个时代,重睹那一页历史。
1.学生默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中的情节。
2.选两位学生口述浮现在脑海中的画面,发动其他同学补充,共同丰富画面、情节。
3.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指导学生背诵。
(1)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
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
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第5~16句写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第17~20句写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
多媒体显示:
开端(第1~4句):“致词”的由来;
发展(第5~16句):老妇苦叙不幸;
高潮(第17~20句):老妇自请应役;
尾声(第21~24句):作别老翁。
(2)学生根据思路提示,读诗,尝试背诵。
(3)诗中共有几个人物形象?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老妪、石壕吏。
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
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官吏态
度蛮横,凶暴无比。
(4)引导学生归纳诗歌的思想内容并分析诗歌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5)学生听读配乐朗诵,体味诗作的思想感情。
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吏步步紧逼出来的。
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情节其实并不简单,但诗人只用120个字就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情节发展的全过程,精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归功于诗人巧妙独特的构思。
从诗题上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诗人对他用了暗写,一出现只用“吏呼一何怒”来点出他的威势,此后就让他转入“幕后”。
对老妇则用明写,把她所说的话写成一篇“抒情独白”。
仔细品味,就会发现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吏逼出来的。
情节中可能隐去了吏的“怒”、“呼”。
差吏一进门就问:“汝家有男丁否?”老妇答曰:“三男邺城戍……”;再问:“尚有他人否?”答曰:“室中更无人……”;最后差吏仍逼着要人不已,老妇只好“请从吏夜归”。
总之,差吏的“怒”、“呼”贯穿在老妇陈情的全过程中,其凶横残暴不言而喻。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在杜甫的诗中,“三吏”、“三别”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
杜诗风格沉郁顿挫,主要是因为他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目睹了人民在战乱中所受的苦难,他的作品有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
诗人的心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诗人的脉搏与民众的脉搏一起跳动,杜甫是真正的人民的诗人。
《望岳》是杜甫登临东岳泰山时所作。
起首两句是对泰山的远望,写泰山的高峻雄伟。
中间两句写泰山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
第五、六句为遥望,写泰山给人的感受。
最后两句写作者望岳而生登临峰顶的意愿。
《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中。
首联写春望所见:国家残破,山河仍在;春天来临,乱草遍地。
颔联写望见花鸟时的心情:对花流泪、闻鸟惊心。
颈联进一步发挥感时恨别的情感:春深三月,战火不断,这时的一封家信简直抵得上万金。
尾联写诗人经过战乱的煎熬、半年
多的陷身长安,白发更见稀少,用簪都插不住了,这是感叹自己年老力衰。
《石壕吏》写作者投宿到石壕村时,有官吏夜晚来捉人,老翁被迫逃走,老妇上前申诉战争给自己一家带来的灾难,但凶残的官吏并不同情老妇,还将她带走去服徭役。
天明以后,作者只好与老翁告别。
《望岳》
1.观察角度适当,描写层次清晰。
由远望总写泰山形象“齐鲁青未了”,到近望“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突出泰山秀美、高大;再写细望之景“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描绘泰山幽深、神奇;最后由望到感,抒发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运用想象和夸张使诗歌气象宏大,神采飞扬。
例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两句诗,前一句用的是虚词,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
“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有感。
“割”字,写出了泰山参天入云的雄伟气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生命力。
诗人通过想象和夸张,表现了泰山的高峻和阔大。
《春望》
以景衬情,善于将眼前的景和胸中的情融为一体。
首联写春望所见,虽然山河依旧,但国都已破,草木丛杂,令人顿生伤感。
颔联写人见花而落泪,听鸟叫而惊心,缘于感时、恨别,将满腔情感倾注于外物。
尾联描绘了诗人在战乱中穷愁衰老的状况,写出了极愁和极忧。
《石壕吏》
构思精巧。
从诗的题目来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诗人对他用了暗写,一出场只用“吏呼一何怒”来点出他的威势,此后就让他转入“幕后”。
对老妇则用明写,把她所说的那些话写成了一篇“抒情独白”。
其实,稍用心品味就会发现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吏逼出来的。
总之,差役的“怒”“呼”贯串在老妇陈情的全过程中,其凶横残暴不言而喻。
望岳⎩⎪⎨⎪⎧远望 整体形象——参天耸立近望 泰山美景——秀美高大细望 山之景物——幽深神秘愿望 凌云之志——高瞻远瞩 由望到想
春望⎩⎪⎨⎪⎧⎭
⎪⎬⎪⎫首联写景 心生感伤颔联抒情 移情于物颈联叙事 思念家人尾联描写 忧国忧时触景生情寓情于物 石壕吏⎩⎪⎨⎪⎧官差乘夜抓丁——吏呼妇啼 开端 妇叙悲惨遭遇⎩⎪⎨⎪⎧征战情况 发展家庭困境自请应役 高潮
诗人凄楚告别——独别老翁 结局
本课教学我主要让学生在情境感悟中体味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
让学生先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然后在反复诵读中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在自主探究中培养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展示学生的个性与才华,从而营造出一种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氛围。
由《望岳》感受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
由《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