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左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先秦历史散文的特点和课文背景,积累有关左丘明和《左传》的文学、文体知识。
2.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培养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理解、掌握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利用课后注释和工具书,通过质疑、释疑掌握文言实虚词和文言句式。
2.自读课文,理清文脉,体会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
3.反复诵读,品味烛之武的言辞,体会说理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略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风采,学习他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
1.积累“鄙”、“微”、“辞”、“之”、“以”、“与”、“焉”等文言实、虚词,掌握古今异义词、倒装句、省略句和词的活用规律。
2.赏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技巧。
【难点】
1.掌握词的活用规律。
2.理解烛之武说辞的内容和逻辑思维方式。
课时安排
2课时
互动设计
第2课时
(一)温故入新巧妙过渡
1.检查巩固
①检查课文背诵。
②翻译句子。
(多媒体展示)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2.回顾导入
上节课,我们重点疏通文句,梳理了重要的文言实虚词和文言句式。
其实文言作品的精髓蕴于貌似艰涩的文字背后,“无限风光在险峰”,就让我们借着刚刚架设的疏通字词之路通过品味、鉴赏经典句段,领略文言作品的无限风光。
多媒体出示课时目标:1.品味、鉴赏经典句段。
2.深入感受、理解人物形象。
3.分析探究艺术手法。
(二)析段品句难点突破
1.精段分析:
【问题投放】
秦晋兵临城下,面对郑国处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境地,烛之武怎样说服强秦退师的?
【学生活动】
①学生齐读第三段,感受烛之武充满睿智而又不卑不亢、温文尔雅的语言。
②讨论交流游说技巧。
【教师点拨】
引导学生思考:课文哪些语句最能显示烛之武高超的游说艺术?这些语句分别是从什么角度劝说的?你能否透过语言表述探讨其深刻底蕴?
(根据课堂情况可以再作具体引导)
①见面单刀直入,言“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能起到什么样的效果呢?(先言“郑既知亡”,使之解除戒意,既而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立场上,替对方的利害着想。
一下子缩短了二者的距离。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亡郑无益。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亡郑有害。
)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舍郑有益。
)⑤“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看历史晋国言而无信。
)⑥“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望未来晋将阙秦。
)⑦“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摆事实,讲道理,提请秦伯定夺。
)
让学生理解“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矣”这句话的时候,多媒体展示三国地理位置图。
秦晋郑三国地理位置示意图
鉴赏完烛之武的游说技巧后,让学生背诵本段,教师对诵读作进一步的指导:烛之武“夜缒而出”,只身赴秦,以他的能言善辩说服了秦君。
他的义无返顾,他的胸有成竹,他的不卑不亢、侃侃而谈都需要在诵读中表现出来,例如“秦、晋国郑,郑既知亡矣”一句,要读得心平气和,诚恳可信,博得秦君好感。
充分表达出烛之武欲扬先抑的论辩技巧。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
也”,是言亡郑只对晋国有利。
但烛之武采用的是以退为攻的论辩技巧,因此要读得平缓而又委婉。
但“言用亡郑以陪邻?”这一反问句,语调要略高一些,反问语气要读出来;然后缓而较轻地读出“邻之厚,君之薄也”。
因为这几句话意在动秦伯之心,点明秦晋联盟的虚伪性。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句,则是烛之武另换角度,从礼仪上引诱秦伯,态度要更加诚恳,用中速读,“若”字要拉长些,注意“共其乏困”中“共”的读音。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句,则是烛之武在析之以利害,诱之以利益之后更为成功的说服,即职责晋国的背信弃义和贪得无厌,因此读时要有激愤之感,速度较前要快,尤其是“夫晋,何厌之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两句的反问语气一定要读出来。
接着用平缓、诚恳的语气读出“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句。
【整合答案】
一是援古例今,有历史的回顾,有现实的分析.二是善于对比,本意是为保全郑国,言语上处处为秦国打算,从反面强调亡郑结果,只能使“邻厚”“君薄”;从正面陈说保全了郑国,对秦不仅无害,反而“利秦”,便于“取晋”。
三是语言得体,本是求人,却不卑不亢,高屋建瓴,语重心长,迫使对方就范。
可谓有理有利有节有体,从而出色完成了游说使命。
以退为进
晓之以弊
说退秦师
许之以利
巧施离间
2.典句鉴赏:
【问题投放】
(多媒体展示)
唐代刘知几评论《左传》说:“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
”就“其言简而要”的特点,结合第一段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活动】
诵读一、二节,讨论交流。
【教师点拨】
引导学生思考,第一段围绕烛之武退秦师交代了那些内容?进一步引导,“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一句除了交代围郑原因,还起什么作用?
为更真切感受语言的这个特点再引导理解第三段开头的一句话:“夜缒而出”除了写烛之武怎样出城,你还能感受到什么?
【整合答案】
第一段,寥寥25字,写出了形势(“晋侯、秦伯围郑”,两大国围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严峻);写出围郑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两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写出驻军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
第三段开头,“夜缒而出”说明秦晋完全包围了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
进一步说明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
同时也增强了年迈的烛之武为国家利益,舍生忘死、义务反顾的感人的力量。
(三)挖掘内涵提升人格
①有人认为,“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这一句话是拒绝之词,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烛之武作为完美艺术形象的感染力,你怎么看呢?
②欣赏了烛之武精彩的说辞,透过他高超的游说技巧和杰出的外交才能,还能感受到什么呢?
【学生活动】
学生讨论交流,展示观点。
【教师点拨】
第一个问题:“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这是一句牢骚语,联系他后面的行为去思考。
第二个问题:从言辞中看出,烛之武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
既然一直不被用,他了解得那么透彻想干什么?【整合答案】
第一个问题:这是他早年不被重用而发的牢骚语,和“许之”一语照应,突出了他深明大义,国家危难之时,义无反顾的形象,不仅不会削弱,相反更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第二个问题: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报效国家的希望。
所以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
所有的语言技巧都源自于一个人,人品之正、之真、之诚、之浓浓的爱国情怀。
再高超的语言技巧若离开了这个根本,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这才是中国古代士大夫精神的精神核心,才是中华民族传递千百年的中国魂。
言为心声,语见其人,让我们以这样大义、大智、大勇的烛之武为镜,互相勉励!
(四)探讨写法写作指津
本文写作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特点,你能择一两个方面谈谈吗?
【学生活动】
学生小组讨论,思考交流,每组一个代表展示答案。
【教师点拨】
引导学生从情节的安排上去思考,参照“鉴赏典句”环节设计的问题。
【整合答案】
①叙事注意伏笔和照应。
②故事情节跌宕起伏。
③叙述详略得当。
(五)拓展延伸走近高考
【精段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B.朝济而夕设版焉济:帮助
C.又欲肆其西封肆:扩张
D.唯君图之唯:语气词,表希望
2.下列句子中,“焉”的意义、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焉用亡郑以陪邻
A.朝济而夕设版焉
B.焉足道邪
C.于是余有叹焉
D.且焉置土石
3.下列各句中,不是烛之武说服秦王退兵理由的一项是()
A.郑是小国,对秦无多大用处。
B.亡郑对秦国有害而无益。
C.放过郑国对秦有益而无害。
D.晋忘恩负义,贪得无厌,必将犯秦。
4.对下列各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站在秦的立场说话,引起秦王好感,为进一步打动秦伯提供可能。
B.“邻之厚,君之薄也”——帮晋成霸业必使秦自己的力量削弱,从根本上动摇秦晋联盟基础,不能不让秦伯动心。
C.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拉拢引诱之后,从历史出发,赤裸裸地挑拨秦晋关系。
D.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进一步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晋的贪欲,灭郑后必犯秦,使秦意识到自己的危险。
〖参考答案〗
1.B(济,渡河) 2.B(B和例句均为疑问代词“怎么”、“哪里”,A、C均为句末语气助词,D兼词“在哪里”) 3.A (“郑是小国,对秦无多大用处”烛之武没表达这样的意思) 4.D(“从历史的角度说”错误,是从现实角度谈。
)
【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四年春,齐侯①以诸侯之师侵蔡。
蔡溃,遂伐楚。
楚子②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
尔贡包茅③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④,寡人是征;昭王⑤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夏,楚了使屈完如师。
师退,次于召陵。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与诸侯盟。
《左传•僖公四年》)
注:①齐侯:指齐桓公。
齐属侯爵,故称齐侯。
②楚子:指楚成王。
楚属子爵,故称楚子。
③包茅:裹成捆的菁茅。
茅,菁茅,楚国的特产,用它滤酒。
④缩酒:渗酒,滤酒。
⑤昭王:周昭王,成王之孙。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赐我先君履履:指足迹所到的地方。
B.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徼:求。
C.辱收寡君辱:侮辱。
D.君若以德绥诸侯绥:安抚。
2.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以诸侯之师侵蔡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
A.两个“之”不同,两个“以”相同。
B.两个“之”不同,两个“以”不同。
C.两个“之”相同,两个“以”不同。
D.两个“之”相同,两个“以”相同。
3.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A.昭王不答复,您还是到水边去问问他吧!
B.昭王不答复,你还是到水边问一问这件事吧!
C.昭王没有回国,您还是到水边问一问这件事吧!
D.昭王没有回国,您还是到水边问问他吧!
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与齐伐楚的借口有关的一组是( )
①蔡溃,遂伐楚。
②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③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
⑤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⑥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⑤⑥ D.②③④
〖参考答案〗
1.C(辱:屈辱、屈尊,敬词) 2.A(①结构助词,的。
②助词,提示宾语前置。
③④均为介词,用、拿。
) 3.C (复:返回,回国。
诸:兼词,相当于“之于”,其中的“之”代指“这件事”。
)4.D(①“蔡溃”,“伐楚”只是先后发生的两件事,二者无因果关系,故“蔡溃”不是伐楚的借口。
⑤说诸侯跟从齐国的原因。
⑥说齐国军队勇猛。
)
〖译文〗
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率领诸侯国的军队攻打蔡国。
蔡国溃败,接着又去攻打楚国。
楚成王派使节到齐军对齐桓公说:“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因此牛马发情相逐也到不了双方的疆土。
没想到您进入了我们的国土这是什么缘故?”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们先君大公说:‘五等诸侯和九州长官,你都有权征讨他们,从而共同辅佐周王室。
’召康公还给了我们先君征讨的范围:东到海边,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隶。
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我特来查问这件事。
”楚国使臣回答说:“贡品没有交纳,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还是请您到水边去问一间吧!”于是齐军继续前进,临时驻扎在陉。
这年夏天,楚成王派使臣屈完到齐军中去交涉,齐军后撤,临时驻扎在召陵。
齐桓公让诸侯国的军队摆开阵势,与屈完同乘一辆战车观看军容。
齐桓公说:“诸侯们难道是为我而来吗?他们不过是为了继承我们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
你们也同我们建立友好关系,怎么样?屈完回答说:“承蒙您惠临敝国并为我们的国家求福,忍辱接纳我们国君,这正是我们国君的心愿。
”齐桓公说:“我率领这些诸侯军队作战,谁能够抵挡他们?我
让这些军队攻打城池,什么样的城攻不下?”屈完回答说:‘如果您用仁德来安抚诸侯,哪个敢不顺服?如果您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众多,恐怕也没有用处!”
后来,屈完代表楚国与诸侯国订立了盟约。
【走近高考】
1.语言表达与应用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轻歌漫舞前踞后恭奴颜婢膝笼络瑕疵
B.宁缺毋滥望风披靡旁证博引蹊跷缥渺
C.披星戴月休养生息能屈能伸缔造掂量
D.徇情枉法擢发难数仗义执言就犯招揽
〖参考答案〗
C(A漫——曼,踞——倨。
B证——征,渺——缈。
D犯——范)
2.经典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墨梅①
王冕「元」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②满乾坤。
[注释] ①墨梅:水墨画的梅花。
②清气:清香的气味。
(1)这首诗表现了画中梅花什么特点。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
墨梅就是水墨画的梅花,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和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开头两句直接描写墨梅。
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
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妍,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
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
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
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
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参考答案〗
(1)高洁、清秀;淡雅、素朴。
(2)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王冕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