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式电脑软硬件维修操作规范概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式电脑软硬件维修操作规范
一、目的
本规范以《维修指导手册》为基础,是《故障诊断思路大全》的延伸,与《部件拆装操作规范》一同约束维修工程师的维修过程。
本规范规定了在软、硬件维修操作过程中,必须遵守的操作要求,及注意事项。
要求全体台式电脑维修工程师遵照执行。
二、适用范围
1.本规范仅适用于台式电脑产品的软、硬件更换与检查的操作过程
2.《故障诊断思路大全》基本确定故障的范围,本规范在这个范围内,在进行相应的部件
更换或检查,以及进一步判断故障时使用
三、维修操作注意事项
1.维修过程要求
1)在确认故障机无外观异常,无安全隐患(如着火、短路)等使故障扩大的情况下,
必须先根据用户所述故障现象,复现故障;
2)维修完成后必须严格按照《联想产品验机单 VER 3.0》进行验机;
3)在进行硬件更换前必须断电(包括外部设备的电源);更换过程中须按《部件拆装
操作规范》的要求戴好防静电手环,通电操作前注意去除防静电手环。
2.问题处理的原则
1)在怀疑某一部件有故障时,必须确定:
a)为其提供能量的部件是否正常,或承载该部件的部件是否正常。
例如:在怀疑
主板有故障时,要注意检查电源及插在主板上的板卡等是否是正常的;
b)该部件的负载部件是否正常。
2)在进行部件操作前,或有可能造成用户资料损坏的情况下,要与用户沟通,在征
得用户认可的情况下,才可操作;
3)当同一部件发生第二次同类故障时,必须检查该部件的能量提供者(承载者)、负
载是否有故障(如:刚更换的CPU又出故障,就应考虑是否主板或CPU风扇是
否异常);
4)在第一次未解决问题的情况下,要寻求站端技术主管(或其他经验丰富的工程师)
的支持,两次未解决,必须提交在线技术支持;
5)对于不明白,或不熟悉,或不确定的事情,必须参考随机(设备、联想产品等)
的使用手册,或用户手册,以及在线支持案例库,技术通报等相关资料;
3.养成良好的维修习惯
1)要注意观察整机的外观。
观察的内容有:
a)是否有变形、是否有异味、是否有焦黑等异常颜色;
b)通过电源的风扇口,查看电源内部是否有烧痕、漏液等现象;
c)各外接设备之间的连接是否正确。
2)注意排除外界环境的相关因素(包括:电源环境、温湿度、散热条件、灰尘、电
磁干扰、震动,甚至用户的操作习惯等)。
特别是对于显示异常、重启、自动关机、
某些死机故障等,更要注意环境因素的影响;
3)对于随机性故障处理,要注意以下几点:
a)在不能确定的情况下,慎换硬件。
以免引起用户的不满;
b)以软件调整为主。
调整的内容有:
i.恢复BIOS为出厂状态(注意BIOS开关位置)
ii.查杀病毒
iii.调整系统运行环境或相关设置
iv.必要时做磁盘整理,包括磁盘碎片整理、无用文件的清理及介质检查(注意,应在检查磁盘分区正常及分区中空余空间足够的情况下进行)。
c)与无故障的机器比较、对比。
如:部件调换、设置对比、BIOS及驱动程序版
本对比等。
4.在实际维修工作中,遇到本规范和《故障诊断思路大全》中未包括的技术事项时,应通
过在线技术支持提交,或向区域技术主管反映。
四、名词解释
1.更换前:对故障件所进行的操作
2.更换中:对故障件拆卸后所进行的操作
3.更换后:对新部件所进行的操作
4.部件:在本规范中不涉及具体部件时,泛指真实的硬件和随机软件
5.软/硬件最小系统
i.硬件最小系统。
最小的硬件系统是由主板、CPU、CPU风扇和电源构成的系统。
为了有效隔离故障,在上述最小系统的基础上添加上需要的显示卡、内存、驱动
器和相应板卡后的系统,也可称为硬件最小系统
ii.软件最小系统。
由基本的操作系统、判有有问题的应用软件所构成的软件环境,为软件最小系统
五、基本操作方法
a)静电释放法(此法也可消除主机内各部件中的残余电荷)
方法一:拔去市电电线,按动主机电源开关3~4次,可消除主机上所携带的静电。
方法二:用一根导线,一端与主机机箱的金属部分相连,另一端拖放到地面上。
b)主机电源电压测量
i.将与主机电源连接的所有负载拔除,然后将电源的大4Pin插头插入电源测试用负
载电路上;
ii.将主机电源接上市电,并用曲别针等物品将电源20Pin上的绿线与黑线短接,以使电源通电工作;
iii.用万用表的直流电压挡,分别测量主机电源20Pin上各引脚的输出电压(如下图)
c)市电检查:
a)市电电压测量:使用万用表的交流电压挡(量程选择应是250V或以上),分别测
量墙上插座的市电输出电压和电源插排的市电输出电压。
测量结果应在198~242V
范围内。
注意:对市电电压的测量,不仅是测量市电电压值,还应关注市电的波动
情况,也就是说,要测量不同的时段(如用电正常时和高峰时)的电压值;
b)电源线检查:
i.不接市电,查看电源线外观是否有明显裂痕、折痕、老化等现象,如有应先更
换电源线。
ii.将电源线插实在市电插座上,测量电源线另一端的电压输出值是否在198~242V 之间。
若伴有电源线发热现象和焦糊气味,应先更换电源线;
iii.在确保万用表表笔与被测量电源线接触良好的情况下,可轻微摇动电源线两端接头,查看万用表读数是否有大幅波动。
若有,应更换电源线。
c)电源插排检查:一是输出电压,另一是插排上连接的电器数量(一般不要多于插孔
数的2/3)。
需要时,去除同一插排上的其它电器设备,以隔离故障;
d)地线检查:
i.方法一:用万用表测量确定是否接地:在市电墙上插座内连线正确的情况下,
使用万用表交流电压档(量程选择应是250V或以上)测量市电插座的零线与火
线间、火线与地线和零线与地线间的电压。
测量结果如下表:
ii.方法二:查看用户处配电盘(即安装电表的地方),如果除了从电表引出的线外,还另有一根单接(有时可能是接在一个金属架上),即表明有地线,否则无地线。
在有地线的情况下,再用方法二,可初步确定地线是否断路。
六、各部件更换调试操作步骤
1.更换/检查主板
1)更换前的检查。
a)在怀疑可能的兼容故障时,建议先更新主板BIOS,并测试故障是否消失;
b)打开机箱,如果灰尘过多,请清理灰尘并测试;
c)在不拆卸任何板卡、设备及连接线的情况下检查连接状况:
i.各板卡、连接线是否未安装到位的现象;跳线、开关有无漏接或错接现象;
ii.插槽、接口及附近电路、插卡上的芯片和器件等是否有烧痕,插槽、接口插针等是否变形、短接的现象;
iii.主板上主要电容是否鼓起、漏液,或有液体流淌锈蚀、霉变等痕迹;
d)按照主机电源电压测量法,检测主机电源各输出电压是否在正常范围内,正确的
电压值和范围如下表,测量出的电压值不应在表中所示范围之外波动;
e)清主板CMOS,或拔下主板电池,并用静电释放法消除静电后,测试故障现象
是否复现;
f)拔去连接在主板上的各扩展卡、外接设备,甚至拔除诸如复位键等连线,在最小
系统下开机检测故障现象是否再现。
2)更换中的检查
a)将主板移到机箱外,使用最小系统法开机检测一次故障现象是否再现;
b)对要更换的新主板,注意观察其外观(注意跳线),确认无异常后在机箱外使用
最小系统法开机检测应有显示或有正常的报警音。
若不正常,确认是否为DOA。
3)更换后的检查
a)主板安装应正确、平整,各固定螺钉或卡扣应安装到位;
b)主板上的跳线和连接线应符合机器配置要求;无错接漏接现象;
c)在不接其它设备的情况下(只接CPU、电源),开机检查主板工作是否正常(通
过报警声来判定);
d)安装到主板上的板卡应完全插入扩展槽内,应无翘起、变形现象;连接主板与机
内各设备的电缆应完全正确、匹配(如前置USB连线的线序等);
e)检查无误后,才可开机检查。
这时主机的工作应正常;
f)确保当前新主板的BIOS版本或类型适合用户应用需要(如:用户原主板BIOS
具有硬盘保护功能、适合安装LEOS某一特定版本、可应用于税控系统等);
g)使用维修工具光盘中的AMI测试软件及相应的配套工具(如串并口短路环等)
测试各外设接口应正常工作。
4) 预计测试时间:35分钟(不同说板间会有10分钟的差异)
2.更换/检查电源
1)更换前的检查
a)查看市电与电源的接头是否完整或插头有无变形,排除电源线损坏或虚接的情况
(按市电检查中的相应内容操作);
b)打开机箱,查看主板电源接口与电源接口插针应无变形现象,是否存在虚接、烧
痕等;
c)打开机箱,查看机器内部是否有漏液、烧坏的电子原件(如电阻、电容等)碎片,
如果有,则请详细检查此现象的根源来自何处;
d)通过电源散热口观察电源内部元器件是否有烧坏、变形、漏液等现象,针对现象
应考虑用户市电电压是否稳定,检查用户处其他电器的使用情况以确定用户处市
电的稳定性;确定机器内其他负载是否有烧坏的现象;
e)查看电源内部灰尘是否过多,是否导致电源散热不良引起电源烧坏的现象;
f)使用静电释放法消除静电后,测试故障是否消失;
g)检查主板清CMOS跳线是否正确,以防由于跳线的原因导致不加电。
2)更换中的检查
a)按照主机电源电压测量法,检测主机电源各输出电压是否在正常范围内,正确的电
压值和范围参见电源电压输出标准表,且测量出的电压值不应在较大范围内波动;
3)更换后的检查
a)主机电源与主板及各设备的连接应正确无误。
接通电源后,用万用表检查电源的输
出应在“电源电压输出标准表”所示范围内,且无明显的波动;
b)更换电源后通电,机器应能正常启动,主机内部不应有异味发出,机器各部件应工
作正常;
c)进入主板BIOS中查看电源的各输出值应在正常范围内,无异常。
4)预计测试时间:8分钟
3.更换/检查硬盘
1)更换前的检查。
a)如果硬盘上有用户需要备份的数据,在可访问的情况下,必须先进行备份;如果
不能再访问,请用户联系数据修复公司;
b)打开机箱,在不拆下硬盘的情况下检查固定硬盘的螺丝是否都已固定;
c)打开机箱,在不拆下硬盘的情况下检查硬盘的数据线是否正确连接(对于A TA66
以上电缆,蓝色插头接在主板上,另一端接主硬盘或主光驱,中间的白插头接从
硬盘或从光驱);
d)硬盘数据线是否有折损划痕;数据线和电源线是否完全插入硬盘;
e)按照主机电源电压测量的方法,检查主机电源的5V与12V输出是否在标准范围
内(参见“电源电压输出标准表”),是否有过大的波动。
2)更换中检查
a)检查硬盘电路板、芯片及器件是否有烧痕;
b)检查硬盘上各插针(电源接口和数据线接口)是否正常,不能有缺针或插针弯曲现
象;
c)检查硬盘跳线是否在正确的位置上,具体可参见硬盘盘体标签上的说明;
d)检查硬盘表面附属物是否有变形(如塑胶护套或标签是否鼓起等),如果有,请检
查硬盘是否散热良好(如硬盘模组的风扇是否停转、硬盘上灰尘过多、主机散热环
境不良等);
e)检查硬盘表面灰尘是否过多,引起电路短路而烧坏硬盘。
3)更换后检查。
a)根据实际(用户实际IDE设备)情况检查硬盘跳线是否正确;
b)检查硬盘各螺丝是否安装到正确位置,是否齐全(在拧螺丝时不要太紧,可在拧紧
后,往回松半扣);
c)检查硬盘的数据线和电源线应该正确连接,数据线应该完全插入硬盘和主板相应端
口,电源线不能松动且要完全插入硬盘电源端口中;
d)在BIOS中能够正确识别。
如果显示的容量与实际不符,在查明不是故障,或确有
隐含分区的情况下,向用户明确说明;
e)为用户恢复到出厂状态,同时检查更换硬盘是否有坏扇区(必须使用操作系统自带
的分区和格式化命令操作);
f)如备份了用户的数据,告知用户备份数据所在位置。
4)预计测试时间:10分钟(如涉及备份或者安装则时间会加长且不可控)
4.更换/检查内存
1)更换前的检查
a)检查内存表面灰尘是否过多,如果是,清除灰尘(注意,要包括内存插槽)后测试;
b)检查主板上的内存卡扣是否到位,重新插拔测试;
c)检查主板内存附近电容是否有变形现象,如果有,请按“更换/检查主板”的规范
更换主板,并测试;
2)更换中的检查
a)检查内存金手指是否氧化现象,如果有,请用橡皮清洁金手指后再做测试;
b)检查内存金手指及内存插槽是否有烧痕,如果有,请按相应的规范检查主板及电
源,并按保修政策进行处理。
3)更换后的检查
a)要求将内存从主板内存插槽的第1槽的位置开始安装。
并注意双通道内存与
RamBus内存的安装方法和安装顺序;
b)更换内存后,机器能正常启动,无报错,并使用维修工具光盘中的内存测试软件进
行测试;
c)进入BIOS设置,检查BIOS的中关于内存频率、容量等的设置应与实际一致。
4)预计测试时间:15分钟
5.更换/检查CPU及CPU风扇
1)更换前的检查
a)打开机箱,在不作任何处理前先检查主板上是否有灰尘,如果有请先除尘,然后
重新测试机器;
b)打开主机电源,检查CPU风扇是否有不转、停顿,或转速过低的现象,CPU风扇
卡座是否断裂。
如果是,应更换CPU风扇;
c)检查CPU插座附近的电容及电感是否有变形或烧坏的现象,如果有请检查电源及
更换主板;
2)更换中检查
a)检查CPU插针是否有弯曲、断针(折断或熔断,如果为折断请检查主板的CPU
插座内是否有断针,如果为熔断则请检查主板的CPU插座是否有烧毁现象)情况;
b)检查CPU插座内是否有硅胶导致CPU与主板不能充分接触导致机器故障;
c)检查CPU表面是否有烧痕(变色)、变形、破损,如果有,则仔细检查CPU风扇
是否有不转、停顿、及转速过低的现象,同时检查主板的CPU插座是否有烧毁、
变色现象,并按保修政策处理;
d)如果出现上述现象,务必查验主板、CPU风扇,甚至电源是否有故障。
3)更换后检查
a)CPU应完全插入CPU座内,CPU放置平整;
b)检查CPU风扇应放入正确位置(使CPU与散热器完全接触),风扇的固定卡子应
将CPU风扇完全固定住,CPU风扇电源线应连接到主板正确位置。
c)进入BIOS,查看CPU风扇转速,并在自检过程中,查看CPU主频应该与实际一
致。
4)预计测试时间:5分钟
6.更换/检查光驱
1)更换前的检查
a)检查光驱内是否有异物:加电后光驱托盘应能正常进出,托盘上应无异物,光驱面
板无破损现象;
b)打开机箱,在不拆下光驱的情况下检查光驱的数据线是否正确连接(对于A TA66
以上线,蓝色插头接在主板上,另一端接主硬盘或主光驱,中间的白插头接从硬盘
或从光驱);
c)光驱数据线是否有折损划痕(特别是接口部分的线卡是否因为插拔已坏);数据线
和电源线是否完全插入光驱;
d)按照主机电源电压测量的方法,检查主机电源的5V与12V输出是否在标准范围内
(参见“电源电压输出标准表”),是否有过大的波动;
e)检查机箱光驱挡板是否对光驱弹出有影响,检查机箱面板弹簧是否因过紧而影响光
驱弹出。
2)更换中的检查
a)检查光驱电源接口是否有破损;
b)检查光驱跳线是否在正确的位置上;
c)检查IDE(主板及光驱)接口是否有断针、弯针等现象。
3)更换后的检查
a)检查光驱跳线应在正确的主从位置上;
b)光驱在BIOS中能够正常识别;
c)光驱托架应能顺畅地弹出与进入,用可引导光盘应能正常从光驱启动;
d)如果是DVD,则测试光驱是能够读取DVD光盘;
e)如果是刻录机,有条件的话测试是否能够写入数据。
4)预计测试时间:8分钟(包括测量电源电压)
7.更换/检查软驱
1)更换前的检查。
a)打开机箱,在不拆下软驱的情况下检查软驱的数据线和电源线是否正确连接,数据
线是否完全插入软驱和主板相应端口,电源线是否松动或完全插入软驱电源口;
b)检查软驱数据线是否有破损、划痕。
2)更换中检查。
a)检查软驱电源口是否有破损或电源接口变形;
b)检查软驱上各插针(电源接口和数据线接口)是否正常,不能有缺针或插针弯曲现
象;
c)拆下软驱,检查软驱的故障是否消失,如果是,需重新安装软驱进行测试,并注意
安装位置和螺钉的固定力度。
必要时,要考虑机箱前面板对软驱的影响
d)检查软驱磁头是否脱落。
若是,按保修政策处理。
3)更换后检查。
a)软驱应安装到正确位置,螺钉固定齐全(在拧螺丝时注意不要使过大劲,且每个螺
丝用力尽量相同);
b)软驱的数据线和电源线应连接正确,数据线应完全插入软驱和主板相应端口,电源
线应完全插入软驱电源口。
c)插入、弹出软盘应顺畅,用可引导的软盘,可正常启动;对一张空白软盘可进行格
式化或向其中拷贝文件。
必要时可将在此机器上操作过的软盘到其它机器上检查,应能正常读取其中的数据。
4)预计测试时间:10分钟
8.更换/检查显示卡
1)更换前的检查
a)使用静电释放法消除静电后,测试故障是否消失;
b)检查显示卡是否已完全插入扩展槽内,应无翘起、变形现象;
c)检查PCI/AGP插槽是否有损伤(烧坏),如果有,按保修政策处理,或按“更换/
检查主板”的规范操作;
d)检查显示卡接口外观是否正常,有无变形或松动,显卡接口中是否有异物,如留有
断针等;显示器电缆插头中的针脚是否有变形、短路等。
2)更换中的检查
a)检查显示卡表面芯片或器件是否有损伤或烧痕;金手指是否有烧痕、氧化。
3)更换后的检查
a)显示卡应完全插入扩展槽内,无翘起、变形现象;
b)启动机器,应能正常显示,无花屏、死机现象,建议用测试软件(如3D Mark)测
试。
c)启动到操作系统,安装正确的显示驱动程序后,能正常修改显示属性。
4)预计测试时间:15分钟(包括3D MARK测试10分钟)
9.更换/检查网卡/Modem
1)更换前的检查。
a)打开机箱前,检查网卡/Modem的RJ-45/RJ-11 接口内接触针是否有变形或短路;
b)检查相应连线是否正确连接;
c)使用静电释放法消除静电后,测试故障是否消失;
d)打开机箱,在不作任何操作前检查网卡/Modem是否正确并完全插入相应的插槽中
应无翘起、变形现象;
e)检查相应的PCI插槽是否有损伤(烧坏),如果有,按保修政策处理,或按“更换
/检查主板”的规范操作。
2)更换中检查。
a)检查网卡/Modem表面芯片或器件是否有损伤或烧痕;金手指是否有烧痕、氧化;
3)更换后检查。
a)网卡/Modem应完全插入到相应的插槽中;
b)相应连线应正确连接;
c)启动到操作系统中,安装相应的驱动程序后,其功能能正常使用。
4)预计测试时间:MODEM卡为15分钟(包括上网测试10分钟);网卡为5分钟
10.更换/检查键盘
1)更换前的检查
a)使用静电释放法消除静电后,测试故障是否消失;
b)如果只是键盘的特殊功能无法使用,检查键盘驱动是否正确安装;
c)检查键盘有无进水痕迹,外观有无变形,连线是否完好;
d)检查键盘接口(键盘、主板)是否有变形、断针;
e)对于无线键盘,按使用手册重新进行初始化,并检查电池的电压是否过低及电池是
否接反;
2)更换后检查
a)按随机驱动说明的安装相应键盘驱动后,其功能应正常使用;
b)对于无线键盘,按使用手册重新进行初始化。
3)预计测试时间:2分钟
11.更换/检查鼠标
1)更换前检查
a)检查鼠标驱动是否正确,排除兼容性原因,对于USB鼠标,要注意检查主板USB
驱动是否按要求的顺序正确加载;
b)检查鼠标接口是否有断针现象,线缆是否有破损;
c)检查主板鼠标接口外观是否正常;
d)检查桌面(光电鼠标不正常可能由桌面反光引起,普通鼠标不灵活可能由于桌面灰
尘或不平引起);
e)对于可拆卸的滚轮鼠标,需清理一次鼠标球仓中的污物,并测试一次故障是否消失;
对于鼠标按键,如果是判为被卡住,在征得用户同意的情况下,可拆开鼠标外壳,
予以复位,并测试按键的工作情况是否恢复到原先的状态;
f)对于无线鼠标检查接收器工作是否正常,重新进行一次初始化,并检查电池的电压
是否过低及电池是否接反。
2)更换后检查
a)检查鼠标驱动是否正常;
b)如果是无线鼠标检查鼠标与接收器是否建立了关联。
3)预计测试时间:3分钟(如拆开外壳检修时间会有所增加)
12.更换/检查电视卡
1)更换前的检查
a)使用静电释放法消除静电后,测试故障是否消失;
b)清CMOS,或恢复BIOS默认值,再测试故障是否消失;
c)检查电视卡的驱动程序版本是否合适,应使用随机的播放软件;
d)检查板卡是否已完全插入扩展槽内,应无翘起、变形现象;
e)检查相应PCI插槽是否有损伤(烧坏),如果有,按保修政策处理,或按“更换/
检查主板”的规范操作;
f)检查电视卡金手指是否有损伤、氧化或烧痕;
g)检查电视卡接口外观是否正常,有无变形,接口中是否有异物,如断针……等,电
视卡A V/TV/S端子是否存在虚接问题;
h)调换PCI插槽测试。
2)更换后的检查
a)在系统(Windows 、Leos)下测试是电视卡功能正常使用。
3)预计测试时间:8分钟
13.操作系统安装注意事项
1)安装前注意事项
f)确认安装介质良好、可靠;
g)操作系统安装首先要考虑是否有相关机型通报,如果有请按通报执行;
h)确保硬盘无病毒,建议用杀毒软件在DOS环境下查毒;
i)协助/要求用户备份硬盘中数据或系统(如财务数据系统)。
2)执行安装注意事项
a)执行Fdisk /mbr,把主引导记录恢复到原始状态;
b)安装操作系统,首选覆盖安装,其次是一键恢复,最后是完全重新安装
c)对于完全重新安装:
i.如果要对硬盘重新分区,建议用Clear把硬盘分区全部清除再执行Fdisk;
ii.在用Fdisk分区完毕后,一定要把引导盘彻底格式化,建议使用Format x: /u。
(X 为引导分区的盘符)
iii.使用操作系统光盘进行操作系统的安装。
如果需要在DOS方式下安装Windows NT、2000、XP时,一定要先运行Smartdrv。
(此程序在Windows 98的安装盘内)3)安装结束注意事项
a)将给用户备份的数据告知用户所在位置并得到用户确认;
b)确保用户所有设备驱动都已完全正确安装(包括外部设备);
4)预计测试时间:30-60分钟(不包括驱动程序的安装)
14.驱动安装:
1)安装前的注意事项
a)为用户安装驱动程序,必须首先使用随机附带的驱动程序光盘来安装。
在用户不
能提供或用随机驱动光盘安装驱动后不能满足用户的应用条件时,才可使用更新
的驱动程序或自备的驱动光盘(但必须保证自备光盘是安全的);
b)驱动安装首先要考虑是否有相关机型的相关部件的通报,如果有请按通报执行;
c)驱动程序的安装步骤需要按照随机驱动安装说明进行操作,外设驱动程序安装请
参见随机说明书。
2)安装时的注意事项
a)在没有说明页的情况下,要求按照以下顺序进行安装:主板(——IDE控制器)
——Direct X——显卡——声卡——MODEM卡——网卡——电视卡——其他板
卡;
b)更新驱动时,如直接升级有问题,须先卸载再更新;
c)更换设备,应先卸载驱动再更换。
附:安装卸载驱动程序的方法:
a)卸载驱动程序的方法:直接从设备管理器中卸载;或从安全模式下卸载;或从添加
删除程序中卸载。
b)安装驱动程序的方法:自动扫描;SETUP安装;采用添加新硬件的方法手动安装。
3)安装结束后的注意事项
a)驱动安装完成后,对应设备应能正常使用。
4)预计测试时间:15分钟(包括安装后多次重启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