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原文翻译及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牧童原文翻译及赏析
牧童原文翻译及赏析
牧童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司家截尔头上角!”
译文
村外草地去放牛,我看见村庄四面庄稼绿油油。
山坡上乌鸦饥饿啄牛背,害得我不敢游戏和翻跟头。
山坡上草多牛儿不抬头,白牛犊儿向着芦苇丛中叫个不停。
吹一声芦叶回应堤那边的同伴,甩几下长鞭浑身乐悠悠。
牛啊牛,你只管吃草可千万不要斗,你头上的角啊,皇帝有用要征收。
注释
牧童词:犹牧童歌。
稠:茂盛。
陂(bēi):池泽边的坡岸。
啄牛背:牛背上寄生有虮虱,鸟落在牛背上啄食之。
戏:玩耍。
垄(lǒng)头:田埂。
犊:小牛。
吹叶:用叶子自制的小哨,吹以取乐。
应同伴:和其他牧童遥相呼应。
鼓:甩响鞭。
触:抵触,两牛抵角争斗。
截:截割。
赏析:
这首民歌体的政治讽刺诗,是用一个牧童的口吻写的。
因为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庄稼,所以把它远远地放入陂中。
沿河的陂岸,泉甘草美,真是个放牧的好地方;放到这儿来的牛可多着哩!牛自由自在的吃草,喝水,牧童又何尝不想到山坡上和别的放牛娃去玩一会儿;可是讨厌的鸟儿,在天空盘旋。
它们饿了,老是要飞到牛背上去啄虮虱。
怎能丢下不管呢?牛性是好斗的,特别是牧童放的这头小白牛更淘气,它时而低头吃草,时而举头长鸣。
这鸣声该不会是寻找触角的对象的信号吧?真叫人担心,一刻也不能离开它。
此时,牧童耳边忽然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有人卷着芦叶在吹口哨。
他知道是他的同伴放着牛在堤的那一边,于是他也学着样儿,卷着叶子吹起来,互相应和;一面监视着这正在吃草的牛,抖动几下手里的长鞭,并且向牛说了下面两句警告的话。
这话里是有个典故的。
原来,北魏时,拓跋辉出任万州刺史,从信都到汤阴的路上,因为需要润滑车轮的角脂,派人到处生截牛角,吓得老百姓不敢把牛放出来。
这一横暴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牧童们谁都知道。
“官家截尔头上角”,是这牧童挥鞭时随口说出来的。
这话对无知的牛来说,当然无异“弹琴”,可是在牧童却认为是有效的恐吓。
为什么会如此呢?这是值得深长思之的。
唐朝自安史乱后,藩镇割据,内战不停。
官府借口军需而抢夺、宰杀民间耕牛,是极常见的事。
和张籍同时的诗人元稹在《乐府古题·田家词》里就有所反映:“六十年来兵簇簇,月月食粮车辘辘。
一日官军收海服,驱车驾车食牛肉。
”连肉都被吃光,那头上两只角截下熬角脂,自然不在话下!这就是当时的客观现实。
对于这种现实,张籍这诗里并未作任何描写,只是结尾时借放牛娃的口,轻轻地点了一下,笔意在若有若无之间,而人民对官府畏惧和对抗的心情,也就可以想见了。
全诗十句,是一幅绝妙的牧牛图。
前八句生动曲折地描绘了牧场的环境背景、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
然而诗的主题并不在此;直到最后两句,我们才能看出诗人用意之所在。
从前面八
句转入最后两句,如信手拈来,用笔十分自然;寓尖锐讽刺于轻松调侃之中,用意又是多么的明快而深刻!
诗歌语言朴直清新,明白如话,表现出一种“由工入微,不犯痕迹”的精湛功夫。
(马茂元)
牧童原文翻译及赏析2
牧童诗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翻译
远远地看见牧童骑着牛缓缓地在前村走过,轻风隔着田垄送来阵阵牧笛声。
长安城内那些追逐名利的人,用尽心机也不如你这样清闲自在。
注释
陇:通“垄”,田垄。
长安:唐代京城。
机关用尽:用尽心机。
赏析
这是一首饶有理趣,借题发挥的警世诗。
前两句描写牧童自在自得的神情,悠然牛背上,短笛信口吹,宛然如画。
牧童骑着牛儿,从前村慢慢走过;吹着笛儿,笛声在田间随风飘悠。
“骑牛”与“吹笛”,生动地描摹出牧童洒脱的形象、悠闲的心情:同时,诗人把牧童放在“村”与“岸”的背景上,使画面境界外阔,显得“野”味浓郁。
后两句即事论理,拉出逐利争名、机关算尽的“长安名利客”与悠然自得的牧童相比。
有多少在官场上争名逐利的庸人,费尽心机,其实不如牧童自在快乐啊!在一贬一褒之中,表露出作者清高自赏、不与俗流合污的心态,同时也在赞美牧童。
该《牧童诗》与《红楼梦》之“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中悠闲自得,吹笛牛背,早出晚归,不愁
食衣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自然既飘逸而又理想,可惜在黑暗的制度下,只不过是文人学士们的“空想”之一。
牧童原文翻译及赏析3
牧童词
朝代:唐代
作者:储光羲
原文:
不言牧田远,不道牧陂深。
所念牛驯扰,不乱牧童心。
圆笠覆我首,长蓑披我襟。
方将忧暑雨,亦以惧寒阴。
大牛隐层坂,小牛穿近林。
同类相鼓舞,触物成讴吟。
取乐须臾间,宁问声与音。
译文
早晨去放牛,赶牛去江湾;傍晚去放牛,赶牛过村落。
披着蓑衣走在细雨绵绵的树林里,折支芦管躺在绿草地上吹着小曲。
腰间插满蓬蒿做成的短箭,再也不怕猛虎来咬牛犊。
注释
[1]稠:密。
此句是说村子四面禾黍稠密,不能放牧,只能去远处。
[2]陂(bēi):塘岸或河岸。
乌:乌鸦。
[3]垄头:原指田埂,此指高岸。
[4]白犊时向芦中鸣:小白牛时常向芦苇丛中鸣叫。
[5]吹叶:吹苇叶发声。
应:响应,回应。
[6]鼓长鞭:甩动长鞭以发出响声。
[7]截尔头上角:北魏时,拓拔晖出任万州刺史,在路上需角脂润滑车轮,便派人去生截牛角,吓得百姓不敢牧牛。
这里是牧童吓唬牛。
鉴赏
诗的大意是:因为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庄稼,所以把它远远地放入陂中。
沿河的陂岸,泉甘草美,真是个放牧的好地方;放到这儿来的牛可多着哩!牛自由自在的吃草,喝水,牧童又何尝不想到山坡上和别的放牛娃去玩一会儿;可是讨厌的鸟儿,在天空盘旋。
它们饿了,老是要飞到牛背上去啄虮虱。
怎能丢下不管呢?牛性是好
斗的,特别是牧童放的这头小白牛更淘气,它时而低头吃草,时而举头长鸣。
这鸣声该不会是寻找触角的对象的信号吧?真叫人担心,一刻也不能离开它。
此时,牧童耳边忽然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有人卷着芦叶在吹口哨。
他知道是他的同伴放着牛在堤的那一边,于是他也学着样儿,卷着叶子吹起来,互相应和;一面监视着这正在吃草的牛,抖动几下手里的长鞭,并且向牛说了下面两句警告的话。
这话里是有个典故的。
原来,北魏时,拓跋辉出任万州刺史,从信都到汤阴的路上,因为需要润滑车轮的角脂,派人到处生截牛角,吓得老百姓不敢把牛放出来。
这一横暴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牧童们谁都知道。
“官家截尔头上角”,是这牧童挥鞭时随口说出来的。
这话对无知的牛来说,当然无异“弹琴”,可是在牧童却认为是有效的恐吓。
这是值得深长思之的。
唐朝自安史乱后,藩镇割据,内战不停。
官府借口军需而抢夺、宰杀民间耕牛,是极常见的事。
和张籍同时的诗人元稹在《乐府古题·田家词》里就有所反映:“六十年来兵簇簇,月月食粮车辘辘。
一日官军收海服,驱车驾车食牛肉。
”连肉都被吃光,那头上两只角截下熬角脂,自然不在话下。
这就是当时的客观现实。
对于这种现实,张籍这诗里并未作任何描写,只是结尾时借放牛娃的口,轻轻地点了一下,笔意在若有若无之间,而人民对官府畏惧和对抗的心情,也就可以想见了。
全诗十句,是一幅绝妙的牧牛图。
前八句生动曲折地描绘了牧场的环境背景、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
然而诗的主题并不在此;直到最后两句,读者才能看出诗人用意之所在。
从前面八句转入最后两句,如信手拈来,用笔十分自然;寓尖锐讽刺于轻松调侃之中,用意十分明快而深刻。
诗歌语言朴直清新,明白如话,表现出一种“由工入微,不犯痕迹”的精湛功夫。
牧童原文翻译及赏析4
牧童词
朝代:唐代
作者:李涉
原文: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翻译:
早上放牛,把牛放到大江弯曲的地方;傍晚放牛,把牛放到村口的山谷里。
在细细的春雨里,他披着蓑衣走出树林,睡在绿草地上把芦管当作乐器来吹。
再把蓬蒿胡乱插在腰里当作刀箭,这样就不怕猛虎欺负小牛犊了。
赏析:
诗的大意是:因为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庄稼,所以把它远远地放入陂中。
沿河的陂岸,泉甘草美,真是个放牧的好地方;放到这儿来的牛可多着哩!牛自由自在的吃草,喝水,牧童又何尝不想到山坡上和别的放牛娃去玩一会儿;可是讨厌的鸟儿,在天空盘旋。
它们饿了,老是要飞到牛背上去啄虮虱。
怎能丢下不管呢?牛性是好斗的,特别是牧童放的`这头小白牛更淘气,它时而低头吃草,时而举头长鸣。
这鸣声该不会是寻找触角的对象的信号吧?真叫人担心,一刻也不能离开它。
此时,牧童耳边忽然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有人卷着芦叶在吹口哨。
他知道是他的同伴放着牛在堤的那一边,于是他也学着样儿,卷着叶子吹起来,互相应和;一面监视着这正在吃草的牛,抖动几下手里的长鞭,并且向牛说了下面两句警告的话。
这话里是有个典故的。
原来,北魏时,拓跋辉出任万州刺史,从信都到汤阴的路上,因为需要润滑车轮的角脂,派人到处生截牛角,吓得老百姓不敢把牛放出来。
这一横暴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牧童们谁都知道。
“官家截尔头上角”,是这牧童挥鞭时随口说出来的。
这话对无知的牛来说,当然无异“弹琴”,可是在牧童却认为是有效的恐吓。
这是值得深长思
之的。
唐朝自安史乱后,藩镇割据,内战不停。
官府借口军需而抢夺、宰杀民间耕牛,是极常见的事。
和张籍同时的诗人元稹在《乐府古题·田家词》里就有所反映:“六十年来兵簇簇,月月食粮车辘辘。
一日官军收海服,驱车驾车食牛肉。
”连肉都被吃光,那头上两只角截下熬角脂,自然不在话下。
这就是当时的客观现实。
对于这种现实,张籍这诗里并未作任何描写,只是结尾时借放牛娃的口,轻轻地点了一下,笔意在若有若无之间,而人民对官府畏惧和对抗的心情,也就可以想见了。
全诗十句,是一幅绝妙的牧牛图。
前八句生动曲折地描绘了牧场的环境背景、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
然而诗的主题并不在此;直到最后两句,读者才能看出诗人用意之所在。
从前面八句转入最后两句,如信手拈来,用笔十分自然;寓尖锐讽刺于轻松调侃之中,用意十分明快而深刻。
诗歌语言朴直清新,明白如话,表现出一种“由工入微,不犯痕迹”的精湛功夫。
牧童原文翻译及赏析5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牧童诗》译文
牧童骑着牛远远地经过山村,他把短笛横吹着,我隔着田陇就能听到。
长安城内那些追逐名利的人啊,用尽心机也不如你这样清闲自在。
《牧童诗》注释
陇(lǒng):通“垄”,田垄。
长安:唐代京城。
机关用尽:用尽心机。
《牧童诗》赏析
这是一首饶有理趣,借题发挥的警世诗。
“牧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描写牧童自在自得的神
情,悠然牛背上,短笛信口吹,宛然如画。
牧童牧着牛儿,从前村慢慢走过;吹着笛儿,笛声在田间随风飘悠。
“牧牛”尽“吹笛”,生动地描摹出牧童洒脱的形象、悠闲的心情:同时,诗人把牧童放在“村”尽“岸”的背景上,使画面境界外阔,显得“野”味浓郁。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即事论理,拉出逐利争名、机关算尽的“长安名利客”尽悠然自得的牧童相比。
有多少在官场上争名逐利的庸人,费尽心机,其实不如牧童自在快乐啊!在一贬一褒之中,表露出作者清高自赏、不尽俗流合污的心态,同时也在赞美牧童。
该《牧童诗》尽《红楼梦》之“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中悠闲自得,吹笛牛背,早出晚归,不愁食衣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自然既飘逸而又理想,可惜在黑暗的制度下,只不过是文人学士们的“空想”之一。
《牧童诗》创作背景
在《桐江诗话》中记载,这首诗应该是黄庭坚七岁时创作,即公元1051年(皇祐三年辛卯)。
黄庭坚父亲黄庶邀请几位诗友一起在家饮酒吟诗时,其中一位说:“久闻令郎少年聪慧,何不让他也来吟一首!”这时,黄庭坚想起了吹笛子的小牧童,便以牧童为题,作一首诗。
牧童原文翻译及赏析6
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乌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垄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
翻译
村外草地去放牛,我看见村庄四面庄稼绿油油。
山坡上乌鸦饥饿啄牛背,害得我不敢游戏和翻跟头。
山坡上草多牛儿不抬头,白牛犊儿向着芦苇丛中叫个不停。
吹一声芦叶回应堤那边的同伴,甩几下长鞭浑身乐悠悠。
牛啊牛,你只管吃草可千万不要斗,你头上的角啊,皇帝有用要征收。
注释
牧童词:犹牧童歌。
稠:茂盛。
陂:池泽边的坡岸。
啄牛背:牛背上寄生有虮虱,鸟落在牛背上啄食之。
戏:玩耍。
垄头:田埂。
犊:小牛。
吹叶:用叶子自制的小哨,吹以取乐。
应同伴:和其他牧童遥相呼应。
鼓:甩响鞭。
触:抵触,两牛抵角争斗。
截:截割。
创作背景
作者所处的时代,唐朝已经由兴盛逐渐走向衰落。
中原广大地区内战频繁,人畜都要担负空前沉重的徭役负担;送粮运草,长途跋涉,牛瘦人饥,再加上官家逼催紧迫,许多瘦牛都会磨得领背出血、化脓。
乌鸦喜欢啄食腥秽的腐肉,嗅味而来,所以才会有“饥乌啄牛背”的情况发生。
作者为反映这一现实状况,巧妙地借助孩提未尽的牧童说出,作下了该诗。
赏析
诗的前两句,作者先交待了牧童到远处放牛的原因。
“绕村四面禾黍稠”,村子周围都是庄稼地,禾苗长势正好,为了避免牛群祸害庄稼,牧童只好到远处放牛,这两句在逻辑上采用了倒置的手法,先写果后写因,突出了“远牧牛”这个结果,后文也正是围绕牧牛展开。
“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
”牧童把牛赶到了水草丰美的河边陂岸,本来是想让牛专心吃草,不用担心它们会糟蹋庄稼,这样他就能和伙伴们一起嬉戏玩耍了。
结果,陂中有很多饥饿的水鸟,
它们不停地落在牛背上啄食虫虱,牧童不得不留下来看顾牛群,不停地驱赶鸟雀,其郁闷的心情可想而知。
这两句写出了牧童抱怨的情绪。
“人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因为陂中“草多”,所以牛群时常走散,在芦苇丛中的白色牛犊还不时地抬头朝空中长鸣。
这说明牧牛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在儿童眼里,这艰苦的劳动里倒也有不少乐趣。
正因为牛群走散,牧童们必须分开寻牛。
为了彼此联络,告知对方自己所在的位置,他们“隔堤吹叶应同伴”;为了管束牛群,牧童还要不时地“还鼓长鞭三三四声”。
这两句把寻牛、赶牛的过程写得生动有趣,富有立体感与生活感。
诗到这里,还只是单纯的叙事写景,除了生活情趣的盎然和儿童的天真娇憨之态令人印象深刻,似乎也没什么特别之处。
但是,张籍的乐府诗往往会在有限的篇幅中叙写情事,只在篇尾以二句话作结,正符合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对新乐府诗歌的创作要求:“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
”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
”牧童一边挥鞭,一边警告牛群:“你们不要再继续打斗了,否则一旦被官府发现,就会有官兵来截断你们头上的角。
”以官兵来恐吓牛群,足见牧童心性的天真、单纯。
全诗自然清新,构思新颖,以儿童天真的口吻揭露了黑暗的社会现实,达到了更强烈的讽刺效果。
牧童原文翻译及赏析7
原文:
牧童诗
宋代: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横吹隔陇闻。
(吹笛横吹一作:短笛风斜)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译文: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横吹隔陇闻。
牧童骑着牛远远地经过山村,他把短笛横吹着,我隔着田陇就能听到。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长安城内那些追逐名利的人啊,用尽心机也不如你这样清闲自在。
注释: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横吹隔陇(lǒng)闻。
陇:通“垄”,田垄。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长安:唐代京城。
机关用尽:用尽心机。
赏析:
这是一首饶有理趣,借题发挥的警世诗。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描写牧童自在自得的神情,悠然牛背上,短笛信口吹,宛然如画。
牧童骑着牛儿,从前村慢慢走过;吹着笛儿,笛声在田间随风飘悠。
“骑牛”与“吹笛”,生动地描摹出牧童洒脱的形象、悠闲的心情:同时,诗人把牧童放在“村”与“岸”的背景上,使画面境界外阔,显得“野”味浓郁。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即事论理,拉出逐利争名、机关算尽的“长安名利客”与悠然自得的牧童相比。
有多少在官场上争名逐利的庸人,费尽心机,其实不如牧童自在快乐啊!在一贬一褒之中,表露出作者清高自赏、不与俗流合污的心态,同时也在赞美牧童。
该《牧童诗》与《红楼梦》之“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中悠闲自得,吹笛牛背,早出晚归,不愁食衣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自然既飘逸而又理想,可惜在黑暗的制度下,只不过是文人学士们的“空想”之一。
牧童原文翻译及赏析8
牧童
唐·李涉
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译文:
早晨去放牛,赶牛去江湾。
傍晚去放牛,赶牛过村落。
披着蓑衣走在细雨绵绵的树林里,折支芦管躺在绿草地上吹着小曲。
腰间插满蓬蒿做成的短箭,再也不怕猛虎来咬牛犊。
注释:
⑴朝(zhāo):早晨;日出的时候。
⑵蓑(suō):蓑衣,用草或棕编的防雨用具,类似于雨衣。
⑶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
多生于潮湿地区或河边沙地。
茎直立,三棱形。
叶细长,深绿色,质硬有光泽。
夏季开穗状小花,赤褐色。
地下有细长的匍匐茎,并有褐色膨大块茎。
块茎称香附子,可供药用。
⑷蓬蒿(hāo):茼蒿的俗称。
⑸黄犊(dú):小牛。
(6)荷:披着,背上。
赏析:
诗的大意是:因为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庄稼,所以把它远远地放入陂中。
沿河的陂岸,泉甘草美,真是个放牧的好地方;放到这儿来的牛可多着哩!牛自由自在的吃草,喝水,牧童又何尝不想到山坡上和别的放牛娃去玩一会儿;可是讨厌的鸟儿,在天空盘旋。
它们饿了,老是要飞到牛背上去啄虮虱。
怎能丢下不管呢?牛性是好斗的,特别是牧童放的这头小白牛更淘气,它时而低头吃草,时而举头长鸣。
这鸣声该不会是寻找触角的对象的信号吧?真叫人担心,一刻也不能离开它。
此时,牧童耳边忽然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有人卷着芦叶在吹口哨。
他知道是他的同伴放着牛在堤的那一边,于是他也学着样儿,卷着叶子吹起来,互相应和;一面监视着这正在吃草的牛,抖动几下手里的长鞭,并且向牛说了下面两句警告的话。
这话里是有个典故的。
原来,北魏时,拓跋辉出任万州刺史,从信都到汤阴的路上,因为需要润滑车轮的角脂,派人到处生截牛角,吓得老百姓不敢把牛放出来。
这一横暴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牧童们谁都知道。
官家截尔头上角,是这牧童挥鞭时随口说出来的。
这话对无知的牛来说,当然无异弹琴,可是在牧童却认为是有效的恐吓。
这是值得深长思之的。
唐朝自安史乱后,藩镇割据,内战不停。
官府借口军需而抢夺、宰杀民间耕牛,是极常见的事。
和张籍同时的诗人元稹在《乐府古题·田家词》里就有所反映:六十年来兵簇簇,月月食粮车辘辘。
一日官军收海服,驱车驾车食牛肉。
连肉都被吃光,那头上两只角截下熬角脂,自然不在话下。
这就是当时的客观现实。
对于这种现实,张籍这诗里并未作任何描写,只是结尾时借放牛娃的口,轻轻地点了一下,笔意在若有若无之间,而人民对官府畏惧和对抗的心情,也就可以想见了。
全诗十句,是一幅绝妙的牧牛图。
前八句生动曲折地描绘了牧场的环境背景、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
然而诗的主题并不在此;直到最后两句,读者才能看出诗人用意之所在。
从前面八句转入最后两句,如信手拈来,用笔十分自然;寓尖锐讽刺于轻松调侃之中,用意十分明快而深刻。
诗歌语言朴直清新,明白如话,表现出一种由工入微,不犯痕迹的精湛功夫。
牧童原文翻译及赏析9
原文:
牧童词
唐代:李涉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译文: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早晨去放牛,赶牛去江湾。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傍晚去放牛,赶牛过村落。
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披着蓑衣走在细雨绵绵的树林里,折支芦管躺在绿草地上吹着小
曲。
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腰间插满蓬蒿做成的短箭,再也不怕猛虎来咬牛犊。
注释:
朝(zhāo)牧牛,牧牛下江曲。
朝:早晨;日出的时候。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suō)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荷:披着,背上。
蓑:蓑衣,用草或棕编的防雨用具,类似于雨衣。
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
多生于潮湿地区或河边沙地。
块茎称“香附子”,可供药用。
乱插蓬蒿(hāo)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dú)。
蓬蒿:“茼蒿”的俗称。
黄犊:小牛。
赏析:
牧童的生活是游荡不定的,也是浪漫的。
牧童既不免经风雨、涉艰险,又总是从大自然中得到乐趣和慈爱。
这是一首牧童唱的歌。
早上,牧童赶着牛沿着弯曲的江水去放牧;晚上,牧童归来时就要摸黑走过山村的沟谷。
早出晚归的牧牛生活是辛苦的,诗中写到的“朝”“夜”两次“牧牛”,第一次是指“牧牛去”,第二次是指“牧牛归”。
四个“牧牛”的重叠,造成了一种歌谣节奏和韵味,同时表现了早晚放牧、日日放牧的辛勤劳动生活。
“下江曲”和“度村谷”也表现了放牧生活的丰富多彩。
牧童总是在野外度过他的时光。
在春天的漾漾细雨中,牧童披着蓑衣走过小树林;在牧童的芦笛声中,莎草一天天地绿起来。
牧童充分享受着大自然的美,大自然是他最相熟相知的朋友。
顽皮活泼的牧童还把蓬蒿插在腰间当作箭,想象着自己成了一位威风凛凛的武士,连猛虎也不敢再来欺负小牛犊。
在诗中牧童生活不是一幅朦胧的牧牛景,而是处处显出诗人对放牧生活的深切体验。
诗中所写的牧童的冷暖甘苦,也不是只从旁观察可得的,似乎诗人有过亲身体验。
这样写景状物,描摹生活,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