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月的中秋节诗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带月的中秋节诗句
《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
原文: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一、衍生注释:
1.“暮云收尽”:傍晚的云彩渐渐消散。
2.“溢清寒”:满溢着清冷的气息。
3.“银汉”:银河。
4.“玉盘”:这里比喻月亮,形象地写出月亮的圆润皎洁。
二、赏析:
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中秋之夜的美丽景象。
暮云散去后,清冷的气息弥漫开来,银河静静流淌,月亮像玉盘一样转动。
这画面静谧而又宏大。
后两句则突然一转,诗人感叹这个美好的夜晚不会常有,明年的明月不知道会在何处观赏。
这种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更突出了人生的无常和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三、作者介绍: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但他的文学成就极高。
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四、运用片段:
我和朋友在中秋的夜晚漫步于公园。
看着那高悬的明月,我不禁想起苏轼的“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我对朋友说:“你看这月亮,就像当年苏轼看到的一样,多美啊。
可是他都感叹‘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咱们可得珍惜现在一起赏月的时光啊。
”朋友听了,深有感触地点点头说:“是啊,时间过得真快,谁知道明年咱们又在做什么呢。
”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原文: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一、衍生注释:
1.“湓亭”:在今江西九江。
2.“曲江池”:在长安东南。
3.“杏园”:在曲江池西南,是当时长安的游览胜地。
二、赏析:
这首诗通过昔年与今年中秋赏月地点的对比,强烈地表达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昔日在曲江池畔杏园边赏月,那是繁华之地。
如今却在湓浦沙头水馆前,远离家乡。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直接抒发了思乡却不知乡在何处的哀愁。
最后一句“今夜清光似往年”,看似说月光依旧,实则衬托出人事已非的感伤。
三、作者介绍:
白居易,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
他关心民生疾苦,写下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四、运用片段:
中秋佳节,爷爷独自坐在院子里。
我走过去问爷爷为什么看起来有点伤感。
爷爷指着月亮说:“我想起白居易的诗了,‘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爷爷年轻的时候在家乡,就像那昔年在曲江池畔,现在老了在这异地,就像在湓浦沙头。
这月亮啊,年年都一样,可爷爷的境遇却大不同喽。
”我听了,心里也有点酸酸的。
《中秋对月》
原文:
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一、衍生注释:
1.“秋三五”:即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2.“蟾盘”:月亮的别称,传说月中有蟾蜍,所以称月为蟾盘。
二、赏析:
这首诗的前两句点明了时间是中秋,在无云的天空下,人们共同观赏海上的明月。
后两句非常独特,诗人说月亮一直到天边尽头,不曾单独照耀哪一家。
这其实是在表达一种公平、公正的思想,明月无私,普照大地,这种对明月的描写也体现出一种豁达的情怀。
三、作者介绍:
曹松,唐代晚期诗人。
他的诗多旅游题咏、送别赠答之作,风格有点清苦。
四、运用片段:
邻居们在中秋的夜晚聚在小区的广场上赏月。
一个小孩问大人:“为什么月亮这么亮,照得到所有人呢?”大人笑着回答:“有个诗人叫曹松,他说‘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这月亮啊,就像一个公平的使者,把光亮分给每一个人呢。
”小孩听了,眼睛亮晶晶地说:“那月亮可真好。
”
《中秋月》
原文: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一、衍生注释:
1.“圆魄”:指中秋圆月。
2.“四海同”:大家都认为四海之内中秋的月亮都是一样的。
二、赏析:
这首诗前两句写出人们普遍的认知,中秋的圆月高悬寒空,人们都觉得四海之内看到的月亮是相同的。
而后两句则是诗人的独特思考,他提出疑问,怎么知道千里之外就没有风雨呢?这是一种对普遍性认知的质疑,也反映出一种对远方未知的担忧和思考,富有哲理。
三、作者介绍:
李峤,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
他以文辞著称,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合称“文章四友”。
四、运用片段:
我和外地的表妹视频通话,正好是中秋节。
我对着镜头说:“你看这月亮多圆啊,都说‘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呢。
”表妹却皱着眉头说:“咱们这儿月亮是圆的,可谁知道别的地方会不会有雨啊,就像诗里说的‘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我听了,觉得表妹说得很有道理,这世界这么大,不同的地方情况确实可能不一样。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原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衍生注释:
1.“把酒”:端起酒杯。
2.“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3.“不胜”:经受不住。
4.“绮户”:雕花的门窗。
5.“婵娟”:这里指月亮。
二、赏析:
这首词开篇就以问句起笔,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诗人把酒问青天,对天上宫阙充满好奇。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既有对天上仙境的向往,又担心那里的寒冷孤寂。
下阕中“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描绘出月光的流转,照着难以入眠的人。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哲理深刻,把人间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相类比,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出对亲人的美好祝愿,意境开阔,情感真挚。
三、作者介绍:
苏轼,前面已介绍过他的大致情况。
他的诗词往往能把个人情感与哲理思考融合得非常精妙,在文学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四、运用片段: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过中秋。
爸爸看着月亮说:“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真是写出了人对月亮的好奇啊。
”妈妈接着说:“还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说的多在理儿啊,咱们一家人虽然有时候不能都在一起,但是心是连着的。
”我也跟着说:“对,就像最后说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管离得多远,都能一起赏月。
”大家都笑着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