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父母老了以后阅读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父母老了以后阅读答案
(一)阅读《当父母老了以后》完成15 -- 18 题,共10分)
当父母老了以后
①小时候,每天晚饭后,父亲总喜欢拿出心爱的长笛吹奏一曲。
那是,她特别爱听,笛声一响,她就用跑调的声音跟着哼歌。
母亲也停下手边的活,侧耳倾听,发丝垂在脸上,格外柔美。
②夏天的傍晚,父亲有时会拿着长笛去巷口儿。
邻居们说:“来来,吹一段儿!”“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笛长横放嘴边。
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
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
那样的时光里,她是红人儿,孩子们羡慕极了她有一个这样将笛子吹得声声悦耳的父亲,哄着她,把好吃的分给她一份,只为了听她父亲吹笛子时可以靠近一点儿。
她亦是非常的骄傲的,那时,父亲是天,是地,是她心目中的大英雄。
③她开始讨厌父亲吹长笛,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
那天晚上,她写完作业后,父亲又拿出长笛来吹。
笛声刚响,她就大吼一声:“唉呀!别吹了好不好!烦死人了!”笛声戛然而止。
她看也没看父亲一眼,
转身跑回自己屋。
④她三年级时,父亲的工厂倒闭,两年后,左腿残疾又没技术的父亲被安排当了环卫工,负责她学校周边街区的卫生。
那天,一个捣蛋鬼在班里嚷嚷:“门口那扫地的老大爷是小敏她爸!”顿时,嘘声,哄笑声连成一片。
她感到无地自容,趴在桌子哭了。
那一刻,她只恨父亲没出息!
⑤她毕竟还是个懂事的孩子,没有把这件事告诉父母。
只是不再喜欢父亲吹长笛了,每次父亲一吹就被她狠狠地制止。
渐渐的,家里就听不到笛声了。
⑥上了初中,离家远,她从不跟别人提家里的事。
可事情就是这么巧,父亲工作间隙坐在环卫车旁的马路牙子上吹长笛,竟被电视台记者录进了镜头。
节目播出后,恰巧被她老师看到,把这事当作励志故事讲给同学们听,班里爽直的同学对她说:“小敏,你爸好酷哇,扫大街还不忘了吹笛子!”
⑦她万万没想到自己极力隐藏的父亲,就这样被曝光在全班同学面前。
她忍无可忍,到家就跟父亲吵:“你说你扫个垃圾,还吹什么长笛,丢人都丢到电视上去了,我都快没脸活着了!”“啪”地一声,母亲的巴掌落在她脸上:“你个没良心的,你怎么这样说你爸!要不是
你,你爸……”“别跟孩子瞎说八道!”父亲喝住了母亲。
“你可是听着你爸的笛声长大的呀!你小时候那么爱听,你爸干一天活儿回来,多累都吹给你听……
⑧父亲的沉默和母亲的训斥并没有打动她,她还是悄悄地拿走了长笛,扔在了城边的小河里。
虽然那一刻她心里也有丝丝的不舍。
她等着父亲爆发,然而,没有。
自此,父亲再没提过长笛的事儿。
⑨多年以后,她有了孩子,懂得了做父母的艰辛。
她对父母很好,常常给他们买吃的穿的。
儿子初一那年,学校要开“感恩”主题晚会,儿子在家练唱《父亲》这首歌:“想想您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您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间的甘甜有十分,您只尝了三分。
”儿子唱了一遍又一遍,唱得她心里一阵阵酸,一阵阵疼……
⑩第二天,她买了一支上好的长笛,给父亲送去。
父亲先是一愣,随即欣喜地摩挲起来。
她吞吞吐吐,说:“爸,对不起,当初是我扔了你那长笛。
”父亲一笑:“傻丫头,我早知道是你干的。
”母亲走过来,“还是闺女疼你懂你呀!你这条腿没白断,委屈没白受啊!”“腿?没白断?”她吃惊地问。
“还不是因为你三年级那年非吵着要电子琴,你爸为了挣钱给你买琴,你爸大雪天骑车给人送货,摔断了腿……”“哎!跟孩子提这些干啥!都是过去的事儿了!”父亲笑着打断母亲。
转脸看她。
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来来,吹一段!”“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
将长笛横放嘴边。
⑪久违的笛声从父亲嘴边漫延开来,飞扬在屋子的各个角落,她跟着哼唱,母亲则满脸温柔,鬓角的白发泛着银光,格外柔美。
15. 阅读全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4分)
时间
事件
女儿的心理
女儿小时候
①
非常骄傲
女儿五年级
②
感到无地自容,恨父亲没出息。
女儿上初中时
父亲马路牙子上吹长笛被电记者拍到了电视节目,曝光在女儿的全班同学面前,女儿偷扔了父亲的长笛
③
女儿的儿子初一时
儿子练唱《父亲》勾起了女儿的回忆,女儿买了一支上好的长笛回家送给父亲并道歉。
④
16. 请根据括号内的提示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
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
(从
修辞角度赏析)(2分)
17.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中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
(2分)
18. 本文的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分)
15.【答案】①女儿特别爱听父亲吹笛,笛声一响,她就跟着哼唱②父亲左腿残疾又没技术,当了环卫工,被同学嘲笑③嫌弃,忍无可忍④心酸,心疼
【解析】考查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心理活动的梳理和概括。
阅读全文,了解主要内容,根据题干提示,确定答题区间,抓住关键语句提炼概括即可。
根据第①段“小时候,每天晚饭后,父亲总喜欢拿出心爱的长笛吹奏一曲。
那是,她特别爱听,笛声一响,她就用跑调的声音跟着哼歌”可概括①处事件:小时候,女儿“特别爱听,笛声一响,她就用跑调的声音跟着哼歌”;根据第③段“她开始讨厌父亲吹长笛,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第④段“她三年级时,父亲的工厂倒闭,两年后,左腿残疾又没技术的父亲被安排当了环卫工,负责她学校周边街区的卫生……她感到无地自容,趴在桌子哭了。
那一刻,她只恨父亲没出息”分析,可概括②处事件:父亲左腿残疾又没技术,当了环卫工,被同学嘲笑;根据第⑥段“上了初中……”,第⑦段“她忍无可忍,到家就跟父亲吵:‘你说你扫个垃圾,还吹什么长笛,丢人都
丢到电视上去了,我都快没脸活着了’”可概括第③处的答案:忍无可忍,嫌弃父亲;根据第⑨段“儿子唱了一遍又一遍,唱得她心里一阵阵酸,一阵阵疼……”可概括第④处的答案:心里一阵阵酸,一阵阵疼。
据此分析概括即可。
16. 【答案】(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父亲清脆悠扬的笛声比作小河流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笛声的美妙。
【解析】考查对重点词句的赏析。
本题要求从修辞角度赏析。
“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把“清脆悠扬的笛声”比作“哗啦啦的小河流水”,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的笛声悠扬、动听,表达了“我”对父亲吹奏的笛声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7. 【答案】①疼爱女儿,女儿小时候爱听父亲吹笛,父亲干完活回家,不管多累都会吹笛给女儿听;②隐忍宽容,女儿因为父亲曝光和父亲吵架,母亲训斥女儿,想说出父亲断腿的原因时被父亲喝住(知道女儿当年不懂事偷扔了长笛,没有因此而怪罪或埋怨她);③体贴细心,母亲坦白父亲腿疾的原因时,父亲为照顾女儿情绪没让母亲继续说下去。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注意从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他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从文中第
①段“小时候,每天晚饭后,父亲总喜欢拿出心爱的长笛吹奏一曲。
那是,她特别爱听,笛声一响,她就用跑调的声音跟着哼歌”,第⑦段“你可是听着你爸的笛声长大的呀!你小时候那么爱听,你爸干一天活儿回来,多累都吹给你听……”分析,父亲知道女儿小时候爱听笛声,不管多累,每天都吹奏给女儿听。
体现了父亲非常疼爱孩子;根据第⑦段“‘你个没良心的,你怎么这样说你爸!要不是你,你爸……’‘别跟孩子瞎说八道!’父亲喝住了母亲”,因为父亲曝光,女儿和父亲吵架,母亲训斥女儿,想说出父亲断腿的原因时被父亲喝住。
再由第⑧段“自此,父亲再没提过长笛的事儿”可知,父亲从未向女儿说过自己的爱好、追求,只是默默地配合女儿的态度改变自己,由此可见父亲性格的隐忍、宽容;第⑩段“‘还不是因为你三年级那年非吵着要电子琴,你爸为了挣钱给你买琴,你爸大雪天骑车给人送货,摔断了腿……’‘哎!跟孩子提这些干啥!都是过去的事儿了!’父亲笑着打断母亲”分析,当母亲说出真相后,父亲怕女儿难受,为照顾女儿的情绪没让母亲继续说下去。
这体现了父亲心思细腻,善于体贴他人。
据此分析即可。
18.【答案】①“长笛”是文章的线索,全文围绕父亲的长笛展开叙述;②设置悬念:“父亲的长笛有什么特点和故事”,吸引读者阅读兴趣;③交代文章的主要内容:关于父亲和长笛的故事;④暗示了文章的主旨:通过写父亲的长笛和她之间发生的故事,表现了父亲疼爱女儿、隐忍宽容、细心体贴的高大形象,赞美了深沉隐忍的、无私伟大
的父爱。
解析】考查标题作用的分析。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其作用是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节,起到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
标题有独特之处(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的,可以从寓意含蓄深刻、制造悬念、引人深思、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方面去分析。
首先读者看到标题,会引起一些思考:父亲的长笛有什么与众不同?这其中会有什么故事呢?由此可知,标题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阅读全文可知,文本按时间顺序,分别写了女儿小时候,爱听父亲吹笛;女儿五年级时,父亲当了环卫工。
因为同学的嘲笑,女儿恨父亲没出息,开始讨厌父亲吹笛;女儿上初中时,父亲在工作间隙,在马路牙子上吹长笛,被电台记者拍到了电视节目,女儿偷扔了父亲的长笛;女儿的儿子初一时,练唱《父亲》,女儿受到感触,买了一支上好的长笛回家送给父亲并道歉。
由此可知,标题“父亲的长笛”,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始终;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父亲对女儿的爱、隐忍以及女儿对父亲的理解和歉疚也是通过“长笛”表现出来,标题“父亲的长笛”暗示了文章的主旨,赞美了父爱的深沉、隐忍、宽容、体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