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2010年贵州省高温气候的时空分布特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61-2010年贵州省高温气候的时空分布特征
张波;谷晓平;易俊莲
【摘要】为贵州防灾减灾以及高温气象灾害风险区域划分提供科学依据,利用1961-2010年贵州省81个气象站的逐日最高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等方法,研究贵州省近50年高温时空的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近50年来,贵州省年高温日数为7.3 d,7-8月出现频率最大,占全年的75.6%;高温日数以0.25 d/10a的速率呈较弱的增加趋势,平均最高气温和极端最高温度分别以0.12℃/10a、0.41℃/10a 的速率显著增加。

多年平均高温日数以铜仁市、黔东南州、黔南州及遵义市北部分布较多,最高值为29.9 d。

高温日数,黔西南州、黔南州、黔东南州及黔西北的大部分地区呈较小的上升趋势,镇远、铜仁、剑河、兴义、天柱和赤水等较少站点呈下降趋势;极端最高气温有2个极值中心,分别位于黔南的都匀(47.3℃)和黔北的赤水(42.3℃)。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 of high temperature was studied by the linear trend analysis based on the day-by-day data of 81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Guizhou during 1961-2010 to provide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of natural disasters and division of high temperature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risk area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7.3 d with high temperature,which mainly occurs in July and August,accounts for 75.6% of total year.The days with high temperature show a weakly rising trend with 0.25 d/10a rate,and average maximum temperature and extreme maximum temperatu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 by 0.12℃/10a and 0.41℃/10a rate respectively. Average annual days with high temperature mainly distribute Tongren City,Qiandongnan
Prefecture, Qiannan Prefecture and Northern Zunyi City and the maximum day number is up to 29.9 d.The number of high temperature day in Qianxinan Prefecture,Qiandongnan Prefecture,Qiannan Prefecture and most areas of Northwestern Guizhou shows a slight rising trend but the number of high temperature days in
Zhengyun,Tongren,Jianhe,Xingyi,Tianzhu and Chishui appears a declining trend.Two extremum centers of extreme high temperature locate in Duyun(47.3℃)and Chishui(42.3℃)separately.
【期刊名称】《贵州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5(000)006
【总页数】4页(P210-213)
【关键词】高温气候;高温日数;极端天气;时空分布;贵州
【作者】张波;谷晓平;易俊莲
【作者单位】贵州省山地环境气候研究所,贵州贵阳 550002; 贵州省山地气候与资源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 550002;贵州省山地环境气候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2;贵州省山地环境气候研究所,贵州贵阳 55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62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人类活动极有可能是20世纪中期以来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可能性在95%以上,冰川减少、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的增加。

据报告统计,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地球上的极端天气开始增多,包括强降雨、热浪、洪水和
干旱等,最高、最低气温,特别是高温这种灾害性天气已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IPCC5)。

高温气象灾害问题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国内外已有不少学者对高温日数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进行了相关研究。

苗爱梅等[1]利用1958-2008年山西109站的最高气温资料,研究了山西省高温日数的时空分布及变化趋势。

常军等[2]利用经验
正交函数分析了河南省夏季≥35℃高温日数的时空特征。

庞文保等[3]提出了通过
气候资料统计逐日高温及出现累计日数建立风险区划指标体系,对陕西高温气象灾害风险进行了划区。

张书娟等[4]利用ArcGIS对华东地区高温灾害危险性评估与分区进行了研究。

伍红雨等[5]分析了近49年广东高温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发现49年来广东年平均高温日数呈明显的增加趋势,以2.9d/10a的速率增加,特别是2000年以后更加明显。

陈见等[6]从气象角度综合评估了高温灾害影响度。

胡峰等[7]利用山东省50年的高温气象资料分析了山东省高温气象灾害的变化趋势和风险特征。

韩世刚等[8]分析了近47年来重庆市高温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表明重庆市高温日数呈现出增加-减少-增加的变化趋势。

刘学峰等[9]分析了河北省
近50年最高气温及高温日数变化特征。

其他有关高温的研究还有很多[10-20]。

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东部斜坡过渡带,地貌以高原山地为主,气候类型属中国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山区地势起伏较大,山地气候的垂直分带明显,气候环境复杂。

目前,贵州省高温时空分布特征方面的研究未见报道。

对此,笔者以贵州省
85个气象台站逐日最高气温资料为基础,研究近50年贵州省高温日数的时空特
征及变化趋势,以期为贵州防灾减灾以及高温气象灾害风险区域划分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选用贵州省1961-2010年81个气象站逐日最高气温资料,贵州省有85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由于各站建站时间不一致,为了保证资料的完整性,剔除数据缺测较多的站点。

1.2 研究方法
采用线性趋势分析等方法进行。

定义日最高气温≥35℃为一个高温日。

用一元线性回归方程Xi=a+bti(i=1,2,……,n),式中,Xi为高温日,a 为回归常数,b为回归系数,a 和b 可以用最小二乘法计算,以b的10倍作为气候要素的气候倾向率[21]。

2 结果与分析
2.1 高温天气日数的月际与年际变化
从表可知,1961-2010年的近50年中,贵州省≥35℃高温日共出现365d,约占总天数的2%,高温日平均达7.3d/a;高温天气主要出现在5-9月,其中7-8月出现频率最大,分别达35.3%和40.3%。

从图1看出,近50年来,1972年≥35℃高温天气日数最多,为12.8d;2006年其次,12.9d;1974年最少,仅1.3d。

从长期变化看,近50年≥35℃高温日数呈较弱的线性增加趋势,趋势值为0.25d/10a,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从高温日数的时间序列看,≥35℃高温日数呈多-少-多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表 1961-2010年贵州省高温天气不同月份的出现日数Table Number of high temperature days in different month in Guizhou during 1961-2010项目Items 5月May 6月June 7月July 8月August 9月Sep tember出现日数/d Occurrence day s 12 36 129 147 41出现频率/% Occurrence frequency 3.3 9.9 35.3 40.3 11.2
图1 1961-2010年贵州省高温天气日数的年变化Fig.1 Annual variation of high temperature days in Guizhou during 1961-2010
2.2 平均最高气温与极端最高气温的年际变化
从图2看出,近50年平均最高气温的变化趋势呈递增趋势,趋势值为0.12℃/
10a。

最高气温平均值1963年最高,达21.3℃;1984年最低,为18.9℃;1986年以后,平均最高气温开始缓慢回升,达21.1℃。

分析发现,以1985年作为分界,1961-1985年平均最高气温呈递减趋势,1986-2010年则呈显著的递增趋势,趋势系数为0.34℃/10a。

从图2还可知,近50年贵州省极端最高气温呈显著的递增趋势,递增速率为0.41℃/10a。

分析发现,以1985年作为分界,1961-1985年极端最高气温呈递减趋势,1986-2010年则呈显著的递增趋势,递增速率为0.26℃/10a;2001年以后极端高温天气的递增速率达0.98℃/10a。

图2 1961-2010年贵州省平均最高气温与极端最高气温的年际变化Fig.2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high temperature days in Guizhou during 1961-2010
2.3 极端最高气温和高温日数的空间分布
从图3看出,1961-2010年贵州省极端最高气温有2个极值中心,一个位于黔
南的都匀站点,极端最高气温达47.3℃;一个位于贵州北部赤水站点,极端最高
气温达42.3℃。

西部高海拔地区及贵阳地区的极端最高气温为33.6~35℃;其余站点的极端最高气温均高于35℃。

其中,黔南的南部及黔东南地区极端最高温接
近40℃。

图3 1961-2010年贵州省极端最高气温和高温日数的空间分布Fig.3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extreme maximum temperature and high temperature days in Guizhou during 1961-2010
图4 1961-2010年贵州省高温天气日数的空间变化趋势Fig.4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trend of high temperature days in Guizhou during 1961-2010注:实心圆点表示趋势值为正,空心圆点表示趋势值为负。

Note:Filled
circle and circle express positive and negative of the trend value,respectively.
受地形地貌的影响,贵州≥35℃高温日数多年平均高温日数以铜仁市、黔东南州、黔南州及遵义市北部分布较多,最高值达29.9d。

贵州西部高海拔地区及贵阳等站点未出现≥35℃高温天气。

多年平均高温日数的高值中心位于沿河、赤水、罗甸、铜仁和都匀,最高值位于沿河站点,而铜仁、赤水和罗甸的多年平均≥35℃高温日数均在20d以上。

从图4可知,≥35℃高温日数呈增加趋势的台站主要分布在黔西南、黔南、黔东南和黔西北的大部分地区。

其中,册享增加的趋势最为显著,为2.7d/10a,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呈减少趋势的站点较少,主要有镇远、铜仁、剑河、兴义、天柱和赤水等站点,但仅有铜仁和赤水站的减少趋势较明显,其趋势值为0.8d/10a,其他站点减少趋势不显著。

3 结论与讨论
1)1961-2010年,贵州省≥35℃高温日数呈极小的线性增加趋势,趋势值为0.25d/10a;平均最高气温变化趋势呈递增趋势,趋势值为0.12℃/10a,1972年≥35℃高温天气日数最多(12.8d),2006年其次(12.9d),1974年最少(1.3d)。

2)近50年平均最高气温变化趋势呈递增趋势,趋势值为0.12℃/10a。

1963年最高(21.3℃),1984年最低(18.9℃),1986年后,平均最高气温开始缓慢回升,达21.1℃左右。

以1985年作为分界,1961-1985年平均最高气温呈递减趋势,1986-2010年则呈显著的递增趋势,趋势系数为0.34℃/10a。

3)近50年贵州省极端最高温度的呈显著递增趋势,递增速率为0.41℃/10a,极端高温天气日数显著。

以1985年作为分界,1961-1985年极端最高气温呈递增趋势,1986-2010年则呈显著的递增趋势,趋势系数为0.26℃/10a;2001
年以后极端高温天气的递增速率达0.98℃/10a。

4)贵州省≥35℃高温天气主要出现在5-9月,其中7-8月出现频率最大,分别达35.3%和40.3%;从空间分布看,≥35℃高温日数多年平均高温日数以铜仁市、黔东南州、黔南州及遵义市北部分布较多,最高值达29.9d。

≥35℃高温日数呈增加趋势的台站主要分布在黔西南、黔南、黔东南和黔西北的大部分地区。

其中,册享增加的趋势最为显著,为2.7d/10a,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呈减少趋势的站
点较少,主要有镇远、铜仁、剑河、兴义、天柱和赤水等站点,但仅有铜仁和赤水站的减少趋势较明显,其趋势值为0.8d/10a,其余站点减少趋势不显著。

[参考文献]
[1]苗爱梅,贾利冬,李苗,等.近50年山西高温日的时空分布及环流特征[J].地理科学进展,2011,30(7):837-845.
[2]常军,李素萍,王纪军,等.河南夏季高温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及500hPa环流型[J].气象与环境科学,2007,30(2):30-34.
[3]庞文保,李建科,宋鸿,等.陕西省高温气象风险区划及其防御[J].陕西气象,2011,(2):47-48.
[4]张书娟,尹占娥,刘耀龙,等.基于GIS的华东地区高温灾害危险性分析[J].灾害学,2011,26(2):54-65.
[5]伍红雨,杜尧东.近49年广东高温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规律[J].热带气象学报,2011,27(3):427-432.
[6]陈见,李艳兰,高安宁,等.广西高温灾害评估[J].灾害学,2007,22(3):
24-27.
[7]胡峰,卢振礼.1951-2000年山东省高温气象灾害的变化趋势和风险特征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9):354-358.
[8]韩世刚,周浩,何军,等.1960-2006年重庆高温日数时空变化特征[J]气象,
2009,9(35):68-75.
[9]刘学锋,李元华,秦莉,等.河北省近50年最高气温及高温日数变化特征[J].气象科技,2007,35(1):31-35.
[10]黄慧琳,缪启龙,潘文卓,等.杭州市高温致灾因子危险性风险区划[J].气象与
减灾研究,2012,35(2):51-56.
[11]史军,丁一汇,崔林丽,等.华东地区夏季高温期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规律[J].地理学报,2008,63(3):237-246.
[12]张志薇,王式功,尚可政,等.华中地区近50年高温事件及大气环流成因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7(2):50-55.
[13]伍红雨,杜尧东.近49年文东高温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规律[J].热带气象学报,2011,27(3):427-432.
[14]王志英,潘安定.广州市夏季高温特点及其危害[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8,29(4):26-29.
[15]何彬方,冯妍,戴娟,等.合肥市近50年最高气温变化特征[J].气象科技,2008,36(6):764-767.
[16]许薇,汤强,陈欢欢,等.1961-2010年广东省高温天气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3(6):68-74.
[17]徐金芳,邓振镛,陈敏.中国高温热浪危害特征的研究综述[J].干旱气象,2009,27(2):163-167.
[18]曹士民,江和文,杨文艳,等.1961-2000年辽宁夏季高温气候变化特征[J].
气象与环境学报,2007,23(5):32-37.
[19]张国华,张江涛,金晓青,等.京津冀城市高温的气候特征及城市化效应[J].生
态环境学报,2012,21(3):455-463.
[20]石振彬,董旭光,石兴旺,等.济南市近50a高温天气的气候特征 [J].气象与
环境科学,2007,30(9):95-97.
[21]魏凤英.短期气候预测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