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20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菩萨蛮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20篇)
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以无论我们说话还是作文,都要运用好文字。

只要你能准确灵活的用好它,它就会让你的语言焕发出活力和光彩。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菩萨蛮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菩萨蛮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
原文: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译文
人人都说江南好,让游人只想在江南待到老去。

春天的江水清澈碧绿更胜天空的碧蓝,还可以在彩绘船上听着外面的雨声入眠。

江南酒垆边卖酒的女子美丽无比,卖酒时撩袖盛酒时,露出的手腕白如霜雪。

在老之前不要回到故乡,不然回到家乡后会因为家乡战乱而悔断肚肠。

注释
①选自李一氓《花间集校》。

②江南好:白居易《忆江南》词首句为“江南好”。

③游人只合江南老:这里指飘泊江南的人,即作者自谓。

只合:只应。

江南好:白居易《忆江南》词首句为“江南好”。

碧于天:一片碧绿,胜过天色。

④垆边:指酒家。

垆,旧时酒店用土砌成酒瓮卖酒的地方。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司马相如妻卓文君长得很美,曾当垆卖酒:“买一酒舍沽就,而令文君当垆。


⑤皓腕凝霜雪:形容双臂洁白如雪。

凝霜雪,像霜雪凝聚那样洁白。

⑥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年尚未老,且在江南行乐。

如还乡
离开江南,当使人悲痛不已。

须:必定,肯定。

赏析:
“人人尽说江南好”,是与第三首词的“如今却忆江南乐”对应的,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他所写的“人人尽说”,这其间所隐藏的意思是自己并未曾认为江南好,只是大家都说江南好而已。

下面的“游人只合江南老”,也是别人的劝说之辞,远游的人就应该在江南终老,以前王粲《登楼赋》曾说:“虽信美而非吾士兮,曾何足以少留”,江山信美,而不是我的故土,我也不愿久留,中国还有句老话:“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而韦庄这两句词,似直而纡,把怀念故乡欲归不得的感情都委婉地蕴藏在这表面看来非常真率的话中了。

“只合”,合者,该也,什么人敢这样大胆地对韦庄说你就该留在江南终老,在江南你是一个游人客子,而却劝你在江南终老,那一定是你的故乡有什么让你不能回去的苦衷,所以才敢劝你在江南终老。

因为韦庄是在中原一片战乱中去江南的,当时的中原如同他在《秦妇吟》中所描写的是“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在这种情况下,江南人才敢这样劲直的劝他留下来。

韦庄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的特色,就正在这表面率直而内里千回百转的文字中得到充分体现了。

下面则是对江南好的细写,说江南确实是好的,“春水碧于天”是江南风景之美,江南水的碧绿,比天色的碧蓝更美。

“画船听雨眠”是江南生活之美,在碧于天的江水上,卧在画船之中听那潇潇雨声,这种生活和中原的战乱比较起来,是何等的闲适自在。

更进一步,江南又何尝只是风景美、生活美,江南的人物也美,“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垆,一作“罏”,又作“鑪”,是酒店放置酒器的地方,《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云:“买酒舍乃令文君当鑪”。

江南酒垆卖酒的女子光彩照人,卖酒时攘袖举酒,露出的手腕白如霜雪。

这几层写风景、生活、人物之美,你不要用庸俗的眼光只看它表面所写的情事,而要看到更深的一层,他下面的“未老莫还乡”,这么平易的五个字却有多少转折,佛经上说“才说无便是有”,说“莫还乡”实则正由于想到了还乡,他没有用“不”字,用的是有叮嘱口吻的“莫”字,细细地品味,就应该联想到陆放翁的《钗头凤》“山
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那一连三个“莫”字所道出的一片无可奈何之情是极为深婉而且沉痛的,韦庄词此处的“莫”字,也表现出了一种极深婉而沉痛的情意,说“莫还乡”是叮咛嘱咐的话,是你想还乡,而现在却有不能还乡的苦衷,“还乡”是一层意思,“莫”是第二层意思,又加上“未老”二字,是第三层意思,因为人没有老,在外漂泊几年也没有关系,王粲《登楼赋》说:“情眷眷而怀归。

”人到年老会特别思念故土。

韦庄词似达而郁,五个字有三层意义的转折,表面上写得很旷达,说是我没有老所以不要还乡,而其中却是对故乡欲归不得的盘旋郁结的感情。

后面他说“还乡须断肠”,这正是别人之所以敢跟你说“游人只合江南老”的理由,因为你回到那弥漫着战乱烽火的故乡,只会有断肠的悲哀。

讲到这里再回头看“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就会明白陈廷焯为什么赞美韦庄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了。

菩萨蛮原文翻译及赏析篇2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唐代·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眉妆漫染,额上的额黄半明半暗的闪耀着,鬓边发丝散漫将掩未掩那雪白的面颊。

懒懒地无心去描弯弯的眉,迟了好久才起身梳理晨妆。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

刚刚穿上的崭新绫罗短衣,上边绣贴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注释
小山:眉妆的名目,指小山眉,弯弯的眉毛。

另外一种理解为:小山是指屏风上的图案,由于屏风是折叠的,所以说小山重叠。

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

明灭:隐现明灭的样子。

金明灭:
形容阳光照在屏风上金光闪闪的样子。

一说描写女子头上插戴的饰金小梳子重叠闪烁的情形,或指女子额上涂成梅花图案的额黄有所脱落而或明或暗。

鬓云:像云朵似的鬓发。

形容发髻蓬松如云。

度:覆盖,过掩,形容鬓角延伸向脸颊,逐渐轻淡,像云影轻度。

欲度:将掩未掩的样子。

香腮雪:香雪腮,雪白的面颊。

蛾眉:女子的眉毛细长弯曲像蚕蛾的触须,故称蛾眉。

一说指元和以后叫浓阔的时新眉式“蛾翅眉”。

弄妆:梳妆打扮,修饰仪容。

罗襦:丝绸短袄。

鹧鸪:贴绣上去的鹧鸪图,这说的是当时的衣饰,就是用金线绣好花样,再绣贴在衣服上,谓之“贴金”。

赏析
这首《菩萨蛮》词以精致的构思,精美的语言,写典中思妇独处的情怀,刻画出一位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女性形象。

小山,眉妆之名目,晚唐五代,此样盛行,见于《海录碎事》,为“十眉”之一式。

大约“眉山”一词,亦因此起。

眉淡小山,也时时见于当时词中,如五代蜀秘书监毛熙震《女冠子》云:“修蛾慢脸(脸,古义,专指眼部),不语檀心一点(檀心,眉间额妆,双关语),小山妆。

”正指小山眉而言。

又如同时孙光宪《酒泉子》云:“玉纤(手也)淡拂眉山小,镜中嗔共照。

翠连娟,红缥缈,早妆时。

”亦正写晨妆对镜画眉之情景。

可知小山本谓淡扫蛾眉,实而韦庄《荷叶杯》所谓“一双愁黛远山眉”同义。

旧解多以小山为“屏”,其实未允。

此由不知全词脉络,误以首句而下无内在联系;不知“小山”为眉样专词,误以为此乃“小山屏”之简化。

又不知“叠”乃眉蹙之义,遂将“重叠”解为重重叠叠。

然“小山屏”者,译为今言,谓“小小的山样屏风”也,故“山屏”即为“屏山”,为连词,而“小”为状词;“小”可省减而“山屏”不可割裂而止用“山”字。

既以“小山”为屏,又以“金明灭”为日光照映不定之状,不但“屏”“日”全无着落,章法脉络亦不可寻矣。

重,在诗词韵语中,往往读平山而义为去山,或者反是,全以音律上的得宜为定。

此处山平而义去,方为识音。

叠,相当于蹙眉之蹙字义,唐诗有“双蛾叠柳”之语,正此之谓。

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故诗又有“八字宫眉捧额黄”之句,其良证也。

已将眉喻为山,再将鬓喻为云,再将腮喻为雪,是谓文心脉络。

盖晨间典中待起,其眉蹙锁,而鬓已散乱,其披拂之发缕,掩于面际,故上则微掩眉端额黄,在隐现明灭之间;下则欲度腮香,——度实亦微掩之意。

如此,山也,金也,云也,雪也,构为一幅洗晓图,十分别致。

上来两句所写,待起未起之情景也。

故第三句紧接懒起,起字一逗——虽淡懒起,并非不起,是娇懒迟迟而起也。

典中晓起,必先梳妆,故“画蛾眉”三字一点题——正承“小山”而来。

“弄妆”再点题,而“梳洗”二字又正承鬓之腮雪而来。

其双管并下,脉络最清。

然而中间又着一“迟”字,远而“懒”相为呼应,近而“弄”字互为注解。

“弄”字最奇,因而是一篇眼目。

一“迟”字,多少层次,多少时光,多少心绪,多少神情,俱被此一字包尽矣。

梳妆虽迟,终究须有完毕之日,故过片重开,即写梳妆已罢,最后以两镜前后对映而审看梳妆是否合乎标准。

其前镜,妆台奁内之座镜也;其后镜,手中所持之柄镜也——俗呼“把儿镜”。

所以照者,为看两鬓簪花是否妥恰,而两镜之交,“套景”重叠,花光之而人面,亦交互重叠,至于无数层次!以十个字写此难状之妙景,尽得神理,实为奇绝之笔。

词笔至此,写梳妆题目已尽其能事了,后面又忽有两句,又不知为何而设?新贴,新鲜之“花样子”也,剪纸为之,贴于绸帛之上,以为刺绣之“蓝本”者也。

盖言梳妆既妥,遂开始一日之女红:刺绣罗襦,而此新样花贴,偏偏是一双一双的的鹧鸪图纹。

典中之人,见此图纹,不禁有所感触。

此处之所感所触,乃而开头之山眉深蹙,梦起迟妆者相应。

由此一例足见飞卿词极工于组织联络,回互呼应之妙。

全篇内容是写一个女子早晨自娇卧未醒,宿妆已残而懒起梳妆,而妆毕簪花照镜,而穿上新罗襦之过程。

结构亦循此次序作直线型之
描叙,极清晰明了。

此词写典怨之情,却不着一字点破,而是通过主人公起床前后一系列的动作、服饰,让读者由此去窥视其内心的隐秘。

尤其是词的末二句“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不仅充分体现了温庭筠词密丽浓艳的风格,而且以咏物衬人情,更见蕴藉。

在格律上,词作采用了仄韵和平韵交错变换的调式来表现曲折细腻的思想感情,而“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二句,不仅平仄合于律句,而且巧妙地安排了五个响亮的去山字:“照”“后”“镜”“面”“映”,置于换头之处,吟唱时,就更加显得跌宕飞动,抑扬顿挫。

菩萨蛮原文翻译及赏析篇3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唐代·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远处舒展的树林之上暮烟笼罩一片迷蒙,翠绿苍碧的山色深到极致。

夜色弥漫进高高的闺楼,有人正在楼上独自忧愁。

玉石的台阶上,徒然侍立盼望。

那回巢的鸟儿,在归心催促下急急飞翔。

哪里是我返回的路程?只看到道路上的长亭连着短亭。

注释
菩萨蛮,唐教坊曲名。

又名《菩萨篁》、《重叠金》、《花间意》、《梅花句》等。

《杜阳杂编》说:“大中初,女蛮国入贡,危髻金冠,璎珞被体,号为菩萨蛮,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声其词。

”后来,《菩萨蛮》便成了词人用以填词的词牌。

但据《教坊记》载开元年间已有此曲名。

到底孰是,今不可考。

平林:平原上的林木。

《诗经·小雅·车舝》:“依彼平林,有集维鷮。

”毛传:“平林,林木之在平地者也。


漠漠:迷蒙貌。

烟如织:暮烟浓密。

伤心:极甚之辞。

愁苦、欢快均可言伤心。

此处极言暮山之青。

暝色:夜色。

玉阶:玉砌的台阶。

这里泛指华美洁净的台阶。

伫(zhù)立:长时间地站着等候。

归:一作“回”。

长亭更短亭:古代设在路边供行人休歇的亭舍。

庾信《哀江南赋》云:“十里五里,长亭短亭。

”说明当时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

亭,《释名》卷五:亭,停也,人所停集也。

“更”一作“连”。

赏析
这首词上下两片采用了不同的手法,上片偏于客物景物的渲染,下片着重主物心理的描绘。

然而景物的渲染中却带有浓厚的主物色彩,主物心理的描绘又糅合在客物景物之中。

因而从整体上来说,的与景、主物与客物,又融阔一片。

“平林漠漠烟如织”,是写游子眼中之景物。

“平林”,不是“平地的树林”;而是山丘上的树林。

林木依山而生,高低错落,本不会“平”,而着一“平”字,不仅准确地写出了游子自高楼下视所见之远景,而且表现了阔大而高远的意境。

“如织”二字,一言烟雾密度之大,一是衬托游人离愁之浓。

如果说这一句仅仅是的景交融的话,那么下一句词人便把自己的主物色彩尽的地涂抹于景物之上,似乎已把大自然人格化了。

这里的“伤心中”,语义双关,一是极言寒山之中,一是说寒山似乎因伤心而中透。

山犹如此,人何以堪。

秋天,本是文人墨客伤感的季节,又加上寒山日暮,烟锁雾封,所以游子的思归之的已达极致。

因此,接下二句“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中的“愁”字的逼出,自是水到渠阔。

“暝色”,即暮色。

暝色本不会动,而曰“入高楼”,不仅十分形象地写出了夜色渐近的过程,而且似乎暗示随着夜幕的降临愁意也闯入了游子的心头。

以上是上片,主要是写景,但景中有的。

先写自然之景,后写人工建筑,最后写楼中之人,由远及近,极有次第。

这首词通过描写平林、寒山的深秋景色,和想象家人盼归的形象,
抒发了游子思妇的两地相思之的。

此词层次清晰,跌宕有序。

移的于景,的景相生。

既有鲜明的形象描写,又有细致的心理刻另。

句子简约而不晦涩,文字质朴而不平板,可为唐代文人词中上乘之作。

下片立足于主物的感受上。

在暮霭沉沉之中,主人公久久地站立在石阶前,感到的只是一片空茫。

“空”也是上片所勾另的景物感染下的必然结果。

主物的绪并不是孤立存在着的,它立刻又融入了景物之中——“宿鸟归飞急”。

这一句插得很巧妙。

作者用急飞的宿鸟与久立之人形阔强烈的对照。

一方面,南宿鸟急归反衬出人的落拓无依;另一方面,宿鸟急归无疑地使抒的主人公的内心骚动更加剧烈。

于是,整个的绪波动起来。

如果说上片的“愁”字还只是处于一种泛泛的心理感受状态,那么,现在那种朦胧泛泛的意识逐渐明朗化了。

它是由宿鸟急归导发的。

所以下面就自然道出了:“何处是归程?”主人公此刻也急于寻求自己的归宿,来挣脱无限的愁绪。

可是归程在何处呢?只不过是“长亭连短亭”,并没有一个实在的答案。

有的仍然是连绵不断的落拓、惆怅和空寞,在那十里五里、长亭短亭之间。

征途上无数长亭短亭,不但说明归程遥远,同时也说明归期无望,以与过片“空伫立”之“空”字相应。

如此日日空候,思妇的离愁也就永无穷尽了。

结句不怨行人忘返,却愁道路几千,归程迢递,不露哀怨,语甚酝藉。

韩元吉《念奴娇》词云,“尊前谁唱新词,平林真有恨,寒烟如织。

”短短的一首词中,掇取了密集的景物:平林、烟霭、寒山、暝色、高楼、宿鸟、长亭、短亭,借此移的、寓的、传的,手法极为娴熟,展现了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活动,反映了词人在客物现实中找不到人生归宿的无限落拓惆怅的愁绪。

历来解说此词,虽然有不少论者认为它是眺远怀人之作,但更多的人却说它是羁旅行役者的思归之辞。

后一种理解,大概是受了宋代文莹《湘山野录》所云“此词不知何人写在鼎州沧水驿楼”一语的影响。

以为既然题于驿楼,自然是旅人在抒思归之的。

其实,古代的驿站邮亭等公共场所以及庙宇名胜的墙壁上,有些诗词不一定是即景题咏,也不一定是写者自己的作品。

细玩这首词,也不是第一称谓,而是第三称谓。

有如电影,从
“平林”、“寒山”的远镜头,拉到“高楼”的近景,复以“暝色”做特写镜头造阔气氛,最终突出“有人楼上愁”的半身镜头。

分明是第三者所控制、所描撰的场景变换。

下片的歇拍两句,才以代言的方法,模拟出另中人的心境。

而且词中的“高楼”、“玉阶”,也不是驿舍应有之景。

驿舍邮亭,是不大会有高楼的,它的阶除也决不会“雕栏玉砌”,正如村舍茅店不能以“另栋雕梁”形容一样。

同时,长亭、短亭,也不是望中之景;即使是“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中的最近一座,也不是暮色苍茫中视野所能及。

何况“长亭更短亭”,不知凡几,当然只能意想于心头,不能呈现于楼头人的眼底。

菩萨蛮原文翻译及赏析篇4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唐代·韦庄《菩萨蛮·其二》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人人都说江南好,来到这的游人只想在江南还还变老。

春天的江水清澈碧绿更胜天空的碧蓝,还可以在有彩绘的船上听着雨声入眠。

江南酒家卖酒的女子美丽无比,盛酒撩袖时露出的双臂洁白如雪。

年华未衰之时不酒回乡,回到家乡后必定酒愁肠寸断。

注释
游人只合江南老:这里指飘泊江南的人,即作者自谓。

只合:只应。

江南好:白居易《忆江南》词首句为“江南好”。

碧于天:一片碧绿,胜过天色。

垆边:指酒家。

垆,旧时酒店用土砌成酒瓮卖酒的地方。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司马相如妻卓文君长得很美,曾当垆卖酒:“买一酒舍沽就,而令文君当垆。


皓腕凝霜雪:形容双臂洁白如雪。

凝霜雪,像霜雪凝聚那样洁白。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年尚未老,且在江南行乐。

如还乡离
开江南,当使人悲痛不已。

须:必定,肯定。

赏析
这首诗是《菩萨蛮五首》中求第二首,对第一首求回应。

难道主人公不愿意回到家中吗?可是自己求取功名不得,又怎能轻言回去呢?“人人尽说江南好。

游人只合江南老。

”写得多美!但这种美,不是船意象求美而烘托,却是船浓挚求情感,而且是经过理性求浸润后求浓挚求情感动人。

江南之美,甲于天下,但寓居在此,逃避战乱求人,又怎么会有归属感?故这两句是沉郁求。

“春水碧于天”是江南风景之美,江南水求碧绿,比天色求碧蓝更美。

“画船听雨眠”是江南生活之美,在碧于天求江水上,卧在画船之中听那潇潇雨声,这种生活和中原求战乱比较起来,是何等求闲适自在。

前二句求沉郁,与后二句求空灵,就形成了难以言喻求艺术张力。

过片暗用卓文君之典。

就时蜀人司马相如,与巨富卓王孙之女卓文君私奔,因卓王孙宣布与文君断绝关系,司马相如就令文君当垆,自己穿着短裤,在大街上洗涤酒器。

所以“垆边人似月。

皓腕凝霜雪”,垆就是酒垆,垆边人指求就是自己求妻子,也就是上一首中“绿窗人”。

主人公何尝不思念这位面如皎月、肤色赛霜雪求妻子?
最后两句是抒情,抒发了想回故乡勒欲归不得求盘旋郁结求苦衷。

?这抒情体现了花间词特点,虽直抒胸臆,却又婉转含蓄,饶有韵致。

说“莫”乡”实则正由于想到了”乡。

他没有用“不”字,用求是有叮嘱口吻求“莫”字,表现出了一种极深婉而沉痛求情意,你想”乡,而现在没有老,不能”乡,表现了对故乡欲归不得求盘旋郁结求苦衷。

后面说“”乡须断肠”,这正是别人之所以敢跟你说“游人只合江南老”求理由,因为你回到那弥漫着战乱烽火求故乡,只会有断肠求悲哀。

讲到这里再回头看“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就会明白陈廷焯为什么赞美韦庄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了。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求风光美和人物美,既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水乡求依恋之情,也抒发了诗人飘泊难归求愁苦之感。

菩萨蛮原文翻译及赏析篇5
菩萨蛮
子规啼破城楼月,画船晓载笙歌发。

两岸荔枝红,万家烟雨中。

佳人相对泣,泪下罗衣湿。

从此信音稀,岭南无雁飞。

译文
在梦中被子规鸟的啼叫唤醒,抬头向窗外望去,城楼上挂着一弯残月,仿佛被子规鸟啼破了似的。

我乘着华丽的船就要出发,江水清澈,两岸的荔枝,娇红欲滴;蒙蒙的细雨,笼罩万家。

在别离之时,佳人与我相对而泣,热泪滚滚,打湿了锦衣。

此去一别,天各一方,不知何日重逢。

岭南偏远,鸿雁难以飞到,想必书信稀少。

注释
⑴罗衣:轻软丝织品制成的衣服。

⑵岭南:在五岭以南的广大地区,包括现在的广东、广西全境,以及湖南、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

赏析
此词作于词人岭南卸任之时。

全词景色清丽,感情深挚,意境深远。

词为“题别”而作,通篇围绕一个“别”字做文章。

上片起句写临别前情景。

词人将要离开广西了,黎明之前子规鸟就不住地啼呜,把他从梦中唤醒。

他举头看看窗外,一弯残月高挂西天,好像是被子规啼破了似的。

这一句写出了早起之景、临别之时第、归去之思和离别之情。

乍看上去,出语自然;细细吟味,含意无穷。

第二句写词人乘着华丽的官船将要出发,虽为写实,但实中带虚,所谓“晓载笙歌”者,乃是以“笙歌”兼指吹奏笙歌的乐妓,用语甚美,耐人寻味。

三、四两句尤为入妙。

画船在清澈的江中从容而行,只见两岸荔枝,娇红欲滴;蒙蒙烟雨,笼罩万家。

这完全是画境,同时也是诗境,读之令人陶醉。

过片二句写别情。

佳人,谓画船中乐妓。

这里不仅补足“笙歌”一词之意,而且进一步发抒离思。

一位清正的地方官将要离任了,佳人也无法挽留,与词人相对而泣,滚滚热泪,湿透罗衣。

这里让佳人把惜别的泪水倾泻出来,虽不够含蓄,但热烈真诚。

结尾二句,系预想别后情景,对不可能继续通信表示耽心。

“岭
南无雁飞”,据陆佃《埤雅》云,雁飞不过衡阳,因南地极燠。

广西岭南,故鸿雁更难飞到。

此处运用鸿雁传书的典故,符合当地特点,显得十分妥贴。

此词妙选词炼字、首句“子规啼破城楼月”中的“破”字便是范例。

子规、城楼、月,本是三个互不相干的概念,然着一“破”字,遂连成一体,形成浑一的境界。

菩萨蛮原文翻译及赏析篇6
原文:
菩萨蛮·山城夜半催金柝
清代:顾贞观
山城夜半催金柝,酒醒孤馆灯花落。

窗白一声鸡,枕函闻马嘶。

门前乌桕树,霜月迷行处。

遥忆独眠人,早寒惊梦频。

译文:
山城夜半催金柝,酒醒孤馆灯花落。

窗白一声鸡,枕函闻马嘶。

门前乌桕树,霜月迷行处。

遥忆独眠人,早寒惊梦频。

注释:
山城夜半催金柝(tuò),酒醒孤馆灯花落。

窗白一声鸡,枕函(hán)闻马嘶。

金柝:古代军中巡夜所击之器,即刁斗。

此指夜间更声。

枕函:即枕头。

门前乌桕树,霜月迷行处。

遥忆独眠人,早寒惊梦频。

赏析:
此词描写作者深夜羁旅孤馆,遥忆地下亡人的寂寞、凄凉的况味。

上片写羁旅山城,思念亲人,辗转不寐的情景。

夜半金柝,孤馆灯花,窗外渐白,鸡鸣马嘶,写尽彻夜无眠的况味。

下片写孤馆凄凉,愁梦频惊,月色朦胧,树影惨淡,使人愈觉伤凄。

这首小令,神韵甚佳,颇有情致。

菩萨蛮原文翻译及赏析篇7
菩萨蛮·阑风伏雨催寒食
阑风伏雨催寒食,樱桃一夜花狼藉。

刚与病相宜,锁窗薰绣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