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专题4.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 人民版必修2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三页,共30页。
课堂 导学
应用示例:2.服饰是一种文化(wénhuà)现象,浓缩着历史的、 民族的、时代的精华。其发展变化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社会进步。图片 中影响孙中山、宋庆龄服饰的主要因素是( )
栏 目 链 接
第二十四页,共30页。
课堂 导ngxiǎng) ③近代西方生活习俗的影响(yǐngxiǎng) ④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政治运动的推动
栏
社会的变化,这些改革,使中国的社会生活进一步发生变化。③
目
链
民主平等思想的不断传播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都冲击了旧的
接
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演变(yǎnbiàn)。④一些先进的中国
人也通过近代以来的战争和交往,积极主动地吸收国外的一些生
产生活方式。
第十九页,共30页。
课堂
导学
(2)特点:①社会生活的变迁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
栏
目
③④
链 接
解析: 影响(yǐngxiǎng)孙中山、宋庆龄服饰的主要因素有外
来文化的影响(yǐngxiǎng),也与政治思想观念变革、社会经济
发展有关。
答案: D
第二十五页,共30页。
课堂
3.近代人们思想观念及习俗的变化是东西文明碰撞(pènɡ
导 学 zhuànɡ)中的“文明开化”的结果,分析其变化,简述变化产生的
(4)四大(sìdà)内容——衣、食、住、风俗。
第十七页,共30页。
栏 目 链 接
第十八页,共30页。
课堂
导 学 1.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yuányīn)和特点
(1)原因: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不断扩大对中国侵
略的同时,也带来了近代西方文明,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②在各种因素的冲击下,中国政府也不断推行各种改革,以适应
①近代服饰由拘谨、保守、等级森严转向适体、美观和
平民化。②现代服饰则由政治(zhèngzhì)化、单调性转向人性
化、多样性,面向世界开放。
栏
目
(3)变化的历史内涵:
链 接
①它们与中国经济发展、政治(zhèngzhì)制度变迁和对外 开放程度密切相关。②近代服饰体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的时代特征;现代服饰体现了国家独立和由封闭走向改革开 放、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特征。
___家__庭___、步入社会。
应
用
(yìngyòng)
思据考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chéngshì)中旧式婚姻的比
栏
目
例远远超过新式婚姻,这说明什么问题?
链
接
答案 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婚姻习俗
的新旧变迁(biàn qiān)有一个过程;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 多数人所坚持。
第十六页,共30页。
第十页,共30页。
基础 预览
(3)影响中国(zhōnɡ ɡuó)传统食俗:①西餐中常
用的原料大量进入百姓家。②出现一批专门生产西式
栏
食品的食_品__厂_____。③西餐、西_点__(x_ī_d_i_ǎ_n成) 为国人饮食的
目 链 接
重要组成部分。
第十一页,共30页。
基础 预览
三、居室(jū shì)建筑的演进
基础 预览
课 堂 (k试ètá用ng“) 一、二、三、四”(一大趋势、两大原因、三大阶段、
四大点(sì睛dà)内容)归纳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的情况。
(1)一大趋势——从封闭到开放,逐渐文明化。
栏
(2)两大原因——内因:中国历史的巨变;外因:西方文明传 目
链
入的冲击。
接
(3)三大阶段——近代中国、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后。
等。
别墅
第十二页,共30页。
基础
预览
3.中国居室建筑融入西式建筑的特点:_中__西__合__璧_成为 典型(diǎnxíng)特征。
应
用
(yìn方gy方òn正g)正、封闭而严谨的北京四合院建筑是我国北方最为
思考
栏
常见、也是最为典型(diǎnxíng)的一种民居样式。你能从中获取 目
链
哪些信息?
接
答案 封闭式住宅是自然经济小农思想心态的体现;严格
栏 目
在人际关系中树立一种( )
链 接
A.自由的观念 B.互助的观念
第三页,共30页。
学习本专题, 一要理解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近代中国 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巨大变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能够通过社 会生活变迁的具体现象,分析变迁的原因;二要将交通工具的 变化与两次工业革命联系起来,理解科技革命在交通运输领域 (lǐnɡ yù)的作用和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三要注意大众传媒更 新发展对人们“生产、生活方式革命”的影响及不同传媒影响 侧重点的不同;四要面向世界,通过中外联系、今昔对比感悟 历史和生活,增强爱国、爱乡热情以及社会责任感。
第二十六页,共30页。
课堂
导学
(2)摒弃了男尊女卑的思想,女权意识增强。男尊女
卑的封建传统道德观念逐渐被男女平等的观念所代替。表
现在提倡女权,倡导妇女解放;提倡妇女走出家庭、走向
社会,也引起了婚姻观念和家庭伦理观念的变化;同时近 栏
目
代西方婚葬习俗逐渐引入中国,中国的婚葬仪式逐渐简化
链 接
等。
(3)近代人们生活和习俗逐渐西方化,求奢逐渐成为 一种社会意识。吃西餐(xīcān)、穿西服、住洋房、乘汽车, 讲究奢侈成为有钱人追求的一种时尚。
链 接
中山装
②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民众服饰(fúshì)的式样和颜色趋
于________,________和干部服盛行。
单调(dāndià军o装) (jūnzhuāng)
第八页,共30页。
基础
预览
③ 改革开放后,民众对服饰的要求由穿得暖向______穿过得渡好, 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由封闭(fēngbì)走向______开__放。
一、变化中的男女(nánnǚ)服饰
1.变化趋势:进入(jìnrù)近现代以来,中国服饰由拘谨、 保守、呆板、_等__级__森__严_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__平__民__化转变。
2.变化表现。
栏
目
(1)近代。
链 接
①男性服饰: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
行开来,成为男子的礼服之一,长袍马褂、西装、________并行
第二十七页,共30页。
课堂
导学
影响:(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 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经济(jīngjì)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jīngjì)的
栏 目
链
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接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 端,既保留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栏
(pòchú)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
目
放足
链
②________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
接
公历(gōnglì)
③________、________取代了跪拜作揖; “先生”“同志”等
称呼逐步点取头代鞠“躬大人握”手“老爷”,旧道德、________遭到批判。
旧礼教
第十五页,共30页。
基础
预览
④女子在获得受教育权利的同时,开始走出
栏
开来,中山装则大为流行,并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女
目 链
接
性服饰则以改良(gǎiliáng)旗袍最受欢迎。②20世纪50年代以后,
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备受青睐。③ 60年代中期
以后,军装和干部服盛行。④ 80年代以后,服饰变化趋于复杂
和多元。
第二十二页,共30页。
课堂 导学
(2)变化的文化内涵:
2.西餐传入中国。
(1)传入:1840年____鸦__片__战争后,中西餐并行于世,西式餐馆
栏 目
最初由____________外经国营人,顾客以在华外国人和归国华侨为主,之
链 接
后,各通商口岸出现由中国人经营的西餐馆。
(2)与中餐区别:________、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都
与中餐存在明显区别。 烹饪方式
应用
(yìngyòng)
栏
近代思(考jìndài)中国服装有何特点?
目 链
答案 传统服饰与西方服饰并行;传统服饰在西方
接
服饰影响下发生了变化,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
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
转变。
第九页,共30页。
基础
预览
二、并行(bìngxíng)于世的中西餐
1.中餐四大菜系:鲁菜(lǔ cài)、粤__菜__(_y_u_è_c、ài川) 菜、淮扬菜。
的发展密切相关。②社会生活的变迁随着中国民主进程
栏
(jìnchéng)的发展而不断加深。③社会生活的变迁,在城
目 链
乡之间、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④社会生活虽
接
然变化但保持着自己本民族的特色。
第二十页,共30页。
课堂 导学
应用(yìngyòng)示例:1.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变化中具有反清革 命色彩的是( )
第二页,共30页。
学习指南 中国近现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方 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无论是衣食住行、习俗风尚,还是邮电 通信、大众传媒等,都出现了新的特征,这些特征清晰地反映 (fǎnyìng)了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 本专题主要分三块内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交 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的住房安排是封建家长制、尊卑有序的社会等级制度的反映。
第十三页,共30页。
基础
预览
四、习俗风尚(fēngshàng)的变革
1.婚姻习俗的变迁。
①古代:_父_母__之__命__、媒妁之言。
②近代:受过新思潮影响的青年男女(nánnǚ)开始反对婚姻 栏
目
包办,主张婚姻自主。
链
接
③现代:__恋__爱_(_l_ià_n ,ài)婚自姻由自主。
1.传统民居:___四___合__院是北方典型民居。
2.变化:
(1)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的居住区,________
栏
目
开始大量出现。
链
西式(xīshì)住房
接
(2)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区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
住宅(zhùzhái),其命名改用 “新村”“花园”“________”“公寓”
不悖。
中山装
第七页,共30页。
基础
预览
②女性服饰(fúshì):晚清女子着装由宽松肥大向合身适体方
向发展,改良的_____旗__袍_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2)现代。
①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受政治生活的影响,
栏 目
________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
2.丧葬习俗变迁。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_____简__化_,并出现带有浓厚 的______西色方彩的新式丧礼。
第十四页,共30页。
基础
预览
②新中国成立后,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____改革火。葬(huǒzàng)
3.其他社会风尚变迁。
①民国成立后,开展了男子____剪__辫__易,服迫令女子______,破除
影响
变化:(1)摈弃等级观念,平等意识增强。古代封建等级
及三纲五常伦理观念逐渐被民主、平等的思想所代替。表现
在社交礼仪由跪拜、作揖演变为鞠躬、握手的礼节;发型服
栏 目
饰发生变化,男子留辫到剪辫易服,女子(nǚzǐ)裹足到迫令放
链 接
足,倡导男女平等;人们之间的称谓也发生了变化,由老爷、
少爷变为先生、某君等。
A.废止缠足 B.断发易服
C.新式婚礼 D.废止跪拜
栏 目
链
接
答案 B
第二十一页,共30页。
课堂
2.中国近现代服饰变化的阶段性特征及其文化
导 学 (wénhuà)、历史内涵
(1)变化的阶段性特征:
① 鸦片战争后,尤其是20世纪早期,中国男女服饰开始发
生明显的变化。男子服饰在长袍马褂依然流行的同时,西装流行
第四页,共30页。
基本线索 中国近现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人们的社会 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无论是衣食住行、习俗风 尚,还是邮电通信、大众传媒等,都出现了新的特征,这 些特征清晰地反映(fǎnyìng)了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
第五页,共30页。
栏 目 链 接
第六页,共30页。
基础 预览
专题四 中国(zhōnɡ ɡuó)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第一页,共30页。
专题概述 课标点击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biànhuà) 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biànhuà)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 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 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biànhuà)。
第二十八页,共30页。
课堂
导学
应用示例:3.1912年3月2 日,南京临时政府公布(gōngbù)了
《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文中指出:“查前清官
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
失体,义无取焉……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成以官职。民间普同
称呼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这项变革是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