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临川二中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临川二中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法国大文豪雨果说:“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


中国古人确实特别有想象力,冲破各种阶段的束缚不断发展。

我们的建筑史上,就有许多超乎人类想象的东西。

比如说古代的修桥。

泉州的洛阳桥是一座跨海峡的桥,那个地方特别难修桥,因为地表是沙,桥基立不住,北宋著名书法家蔡襄任泉州太守时说牡蛎粘在海船上很结实,是不是可以把牡蛎种在石头上?这就是著名的“蛎房固基法”,石头边儿上种了牡蛎不断长,整个地基打了一大条,都是很结实的石头,石头上砌一层一层的桥墩。

比如赵州桥,桥很长,搭在河床上时,伸出很长,伸展的两端就开了小窗,这样发洪水时,水流可以从中间的洞和两旁的小窗走,一下子分散了水流对桥的压力,桥就比较结实耐用。

这种敞肩券的拱桥,中国人采用要比世界其他地方早600 年,在建筑史上来说是很出色的。

再比如天坛,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它会发现一个特点,它让人感觉自己比什么都高,似乎可以跟天直接对话。

原来这个坛筑起来时,周围所有的东西都要比这个坛低。

南边是圜丘,圜丘坛的围墙比它低许多,人站在圜丘坛上觉得自己确实离天近一些。

北边的祈年殿也是周围的东西都比它矮。

通往祈年殿的路是直的,但路旁的地面是大斜坡,皇帝走在这条路上去祈年殿时,有一种心情,我要祈拜五谷丰登,跟天神对话,越走越接近天神。

祈年殿附近的树种植在斜坡上,越走近祈年殿,树显得越来越矮,让人觉得越来越接近树梢,这也是古人很有想象力的创造。

由此来说,中国建筑史研究起来,许多地方值得我们重新思考,我们能够想到的,不仅仅是某个建筑物什么形状、里面有什么东西,而是想到它背后更多的东西。

因此和园林中一个个具体的实体建筑相比,圆明园的文化价值更值得重视,这些文化价值使我们有许多新的认识。

我们跟随梁思成先生研究《营造法式》,发现《营造法式》的作者李诫本身就是非常超前的人,他把工料定额的管理手册变成技术做法制度的书,用来指导设计和施工。

古人编书一般先看看古代文献有什么东西,然后把文献拿来集成一下,可是李诫当时找全国各地的工匠给他讲他们掌握的技术,结果这技术一总结就写了3000 多条,而考究其他经史群书后只挑出来300 多条。

像他这种编法式的创作,在当时也是一种超前的做法,跟他以前的官员很不一样,他非常具有想象力。

而且这本书的特点是“有定法而无定式”,告诉你方法,但是你不是遵循我给你的“式”就够了,你要在这个“式”的条件下自己发挥发展。

《营造法式》有
这样一段话:“……取其轮奂鲜丽,如组绣华锦之纹尔。

至于穷要妙夺生意,则谓之‘画’。

其用色之制,随其所写,或浅或深,或轻或重,千变万化,任其自然。

”这里是讲,画彩画的目标是画出来最好像锦缎上的花纹那么漂亮,但又说要根据具体情况发挥,不要受法式的拘谨,可以自由地画。

中国建筑史里的东西,有营养的很多。

中国古人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取得了了不起的领先世界的成就。

了解古人的想象力,为现代建设提供借鉴,正是中国建筑史研究的意义所在。

(摘编自郭黛姮《对圆明园古建筑的再认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雨果的话,意在说明圆明园古建筑是世界一大奇迹,中华民族是个超人的民族,有许多超乎人类想象的东西。

B.蔡襄发明“蛎房固基法”,赵州桥建成敞肩券的拱桥,天坛周围所有的东西都要比坛低,这些都是古人想象力的创造。

C.古人编书只是把文献拿来集成,而李诫则是广泛收集当时工匠经验并结合经史资料加以整理,显示出他超前的想象力。

D.《营造法式》中阐述建筑装饰彩画的绘制方法时,强调“随其所写……千变万化,任其自然”,完全可以自由地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然后举例佐证,最后呼应开头、收束全文,点明目的、意义。

B.文章几次引用我国古代建筑的成功例子,旨在论证中国古人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为现代建筑提供了有益借鉴。

C.文章由古人修桥、建坛的丰富想象力,引出对圆明园等古建筑的再认识,指出其背后的文化价值更值得重视。

D.文章后面谈到研究《营造法式》的发现,从理论上补充论证文章的观点,指出总结建筑理论的人也有想象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研究中国建筑,不是研究某个具体的实体建筑物,而是研究中国建筑背后的想象力、创造力等文化因素。

B.我国建造敞肩券式拱桥,有利于洪水爆发时分散水流对桥的压力,这种设计领先世界其他国家六百年。

C.以“圆明园古建筑的再认识”为题的文章例举了其他古建,目的是强调古建文化价值、为现代建设提供借鉴。

D.文章抓住中国古人在建筑方面的丰富想象力这个“牛鼻子”,指明中国建筑史研究的方向、内容和意义。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月清风正高
张洪贵
父子俩在留山顶上放羊。

正值初秋,万物萧条。

儿子十三四岁的样子,蔫巴巴地抱着鞭子跟在羊群后面,突然眼前一亮:在一块岩石后面发现了一个洞口,洞口四周的泥土光溜溜的。

儿子喊来父亲,说:“不会是狼窝吧?”
父亲趴在洞口闻了闻,说:“是獾。

是一头老獾,它白天肯定在洞里,这下子咱爷俩走运了。

你知道吗,獾全身都是宝,獾油是一味名贵的药,可治烧伤、烫伤。


儿子兴奋极了,稚嫩的脸上露出了少有的笑容。

父亲吩咐他,你赶紧回家带上镐和锨,再把网和笼子拿来。

儿子像阵风一样跑下山去。

回到家,门上还挂着那把大铁锁。

他有些失望,沮丧地一腚蹲在了门口的碌碡上,他想:娘可能永远都不会回来了。

娘是父亲花钱从外地买回来的媳妇。

他七岁那年,娘在一个冬日,给他爷俩蒸下了一锅馒头,突然就走了,带走了父亲所有的积蓄。

他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然后从脖子上拎出钥匙,抓过铁锁,插进锁孔,“吧嗒”一声,锁开了。

然后快速地找齐了工具,又一溜小跑地回到了山上。

父亲把手电绑在头上,父子俩沿着洞穴匍匐掘进。

洞一会儿宽,一会儿窄;一会儿直行,一会儿弯曲。

有些地方扁平了身子也无法进入,这就需把洞四周凿宽。

而且不时岔出另一处洞穴。

父亲知道,这是狡猾的獾为了迷惑敌人,故意挖出的假洞。

但你不敢确保哪是真洞穴,所以两条都要挖。

这样就费了不少力气,挖着挖着,往往走向了一条死胡同。

眼看大半天的工夫过去,洞外堆起像小山一样高的鲜土。

儿子说:“爹,咱歇会吧,我实在累得爬不动了。

”父亲说:“应该离獾的窝不会太远了。

我这会儿闻着气味越来越浓了,再加把劲。

”儿子擦把汗,仿佛看到一只又老又大的獾趴在眼前,立马又来了力气。

眼看日落西山,羊群吃饱了趴在不远处“咩咩”叫着要归圈。

儿子爬进洞里说:“天要黑了,算了吧,回家吧。

”父亲想想说:“也好,但我有办法让獾逃不出去,你把带来的笼子堵在洞口,用网盖严了,然后压上大石头,保准它跑不了。


第二天,他们带足了水和干粮,早早地来到了洞前。

可钻进去不远,一堆新土堵住了洞口。

原来,獾连夜开挖,把窝前移了十多米。

这就给掘进又增加了困难,父子俩费了不少劲,才重新挖到了原来的地方。

父亲说:“咱晚上不能走了,不能给它喘息的机会,它窝里有备好的食物,要不,永远别想逮到它。

”儿子点点头,说:“狡猾的狐狸永远斗不过猎人。


父子俩挖了一天,傍晚把羊群赶回圈里,晚上继续回到山上挖。

獾也开始往前掘进,不时把新鲜的土抛到跟前,有几次父亲都照到了獾的身影,他表情夸张地模仿给儿子看,儿子脏兮兮的脸上露出了阳光般的笑容。

洞外堆起的山包越来越大,父子俩歇息了几次,吃了点干粮,终于在月亮偏西的时候,那只又老又大的獾眼看走投无路,恋恋不舍地离开洞穴,一头钻进了他们布置好的笼子里。

父亲满意地把笼子口拴好,伸了个懒腰,打了个长长的呵欠。

准备下山时,儿子突然支起耳朵,说:“爹,我好像听见洞里还有声音。

獾喜欢群居,应该不止一只。

”父亲照了照獾四只饱满的乳房,说:“算了,就是再有也不挖了,太累了,咱赶紧回家吧,明天还要赶羊群上山呢。


父子俩就着月光背着笼子回到家,洗了把脸,躺下。

父亲很快鼾声如雷。

儿子却怎么也睡不着,他明明听见洞里还有声音,可父亲为啥放弃了这大好的时机?他越想越睡不着,干脆爬起来穿好衣服,抓起手电筒又上了山。

风清月正高。

他一口气赶到洞口,一下子惊呆了:在手电筒暗黄色的灯柱里,四只刚睁开眼睛的小獾仔可怜巴巴地蜷缩在洞口,正发出哀怨的叫声。

儿子像被闪电击中了一般,全身战栗了一下。

他蹲下身,用手轻轻地抚摸着它们毛茸茸的小脑袋。

小獾仔纷纷伸出舌头,贪恋地舔着他的手指。

儿子突然像受了委屈,眼泪“哗啦”一下子流出来,立马转身往山下跑去。

回到家,他小心地推开门,生怕惊动了父亲,轻轻地把獾笼子背上肩,往山上走去。

父亲听见声音,悄悄睁开眼睛,眼里已满是泪水……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写儿子发现獾洞的兴奋以及对抓獾的卖力,与后文深夜探望小獾好像被闪电击中了一般的心理形成强烈的反差,增强了小说的张力。

B. 小说设置了两条线索,主线是父子捕获獾的过程,副线是儿子因思念母亲、怜爱小獾放老獾回洞,主副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

C. 小说通过对小獾“刚睁开眼睛”“蜷缩”“哀怨”等外貌和声音的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小獾仔失去母亲的痛苦,也表现儿子看到小獾的吃惊和同情。

D. 父亲是个捕猎高手,能通过气味就判断洞里有獾,并将其成功捕获,但他又是个利欲熏心的人,他明知洞里有小獾却不顾獾仔死活抓走了老獾。

5. 小说插叙儿子对娘回忆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6. 小说以“月清风正高”为题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一篱秋色扁豆花
周寿鸿
①秋风起,豆花开。

九月,是扁豆花的月令。

②月色如水的夜晚,扁豆丛里秋虫浅唱低吟。

明代王伯稠诗云:“豆花初放晚凉凄,碧叶荫中络纬啼”,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有咏:“昨夜庭前叶有声,篱豆花开蟋蟀鸣。

”汪曾祺在《食豆饮水斋闲笔》中,也有“暑尽天凉,月色如水,听纺织娘在扁豆架下沙沙振羽,至有情味”的描述。

③扁豆是一种生性随和的豆蔬。

乡下种扁豆,不择地点,墙角、树下、灌木丛边,随处可点几颗,不用施肥浇水。

村人护院,多以树枝、秸秆编为篱笆,家家户户,种豆篱笆下。

秋天到了,扁豆花、扁豆荚缀满篱笆,蓬蓬勃勃,挤挤挨挨,把庭院遮掩得密匝匝的。

也有一些人家,在菜园内搭了豆棚,棚上豆荚累累,地上一畦绿韭青椒、红番紫茄。

开门推窗,秋实满园,让人有说不出的欢喜。

④一篱秋色,数扁豆花最美。

⑤整个夏天,扁豆牵藤绕蔓,攀墙爬架,或扶摇直上,或匍匐前行,一个劲儿扩张地盘,却只长叶不开花。

秋风为号,扁豆蔓儿仿佛突然醒了,矮棚浮绿,纤蔓萦红,一开就是一连串。

白扁豆开白花,红扁豆开紫花,粉白如云,艳紫如霞,轻盈似蝶,一嘟噜一嘟噜,在风中发出盈盈的笑声。

⑥记忆中的老家,村路弯弯,巷陌纤纤,篱笆挨着篱笆,家家的篱笆爬满了红红白白的扁豆花。

走在村巷的路上,仿佛走在扁豆花的长廊,心里充满了温暖。

如今,家家户户早已没了篱笆,院墙建得越来越高,再也见不到这种画面了。

⑦汪曾祺说,“扁豆花是最具平民色彩的花”。

⑧秋风秋雨中,扁豆花一扫秋天的寂寥,仍然摇曳生姿,顾盼多情。

这个时节的雨有一个诗意的名称:豆花雨。

晚明诗人曹学佺的“疏篱豆花雨,远水荻芦烟”,让扁豆花美得疏朗迷离;清代学者查学礼的“最怜秋满疏篱外,带雨斜开扁豆花”,让扁豆花美得妩媚多情,楚楚可怜。

最有名的就是郑板桥的那副对联了——“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让扁豆花美得平静、亲切、淡泊。

当年流落到苏北小镇安丰、寄寓于大悲庵里的郑板桥,随遇而安,笑对秋风秋雨,写美了田园风光。

⑨中秋前后,扁豆藤蔓上一串串像宝塔似的花穗,纷纷落了,长出了一串串月牙状的扁豆。

扁豆生长很快,不久便挂满了豆棚或篱笆。

前面的花落了,结了豆荚,后面的花又开了,总有一串串宝塔似的花穗在风中摇曳。

秋意渐深,其他的花儿都谢了,它还在且落且开,不知疲倦似的,要不是霜冻来了,真不知道要开到什么时候。

⑩寒霜时节,藤蔓干枯了,花朵萎落了,风吹打着发黄的叶片,还有不少没吃完的扁豆皱巴巴地耷拉在枝头,好像在幽幽叹息。

秋尽了,冬天真的要来了。

⑪汪曾祺喜欢扁豆花的世俗与淡泊。

在小说《钓鱼的医生》中,他写王淡人的家:“进了过道,是一个小院子。

院里种着鸡冠、秋葵、凤仙一类既不花钱,又不费事的草花。

有一架扁豆。

还有一畦瓢菜。

这地方不吃瓢菜,也没有人种。

这一畦瓢菜是王淡人从外地找了种子,特为种来和扁豆配对的。


⑫济世救人的王淡人医生,喜欢郑板桥的满架秋风的淡泊。

他有一帮穷朋友,经常聚到一起品尝他钓的鱼,还有他种的扁豆、瓢菜。

王淡人的原型是汪曾祺父亲汪淡如,也包含了他自己的“人间送小温”情怀。

⑬在老家,清炒扁豆角、扁豆烧芋头、扁豆烧土豆,是乡亲们秋季的主打菜肴。

来了客人,可以在豆棚下现摘扁豆,做“扁豆红烧肉”。

扁豆的清香,肉的肥腴,融合在一起,味道极美。

这是待客的好菜。

家常的做法,是红烧酱焖。

将扁豆撕去两头筋脉,下素油锅煸炒。

然后倒了酱油,盖上锅盖,改文火焖至扁豆酥烂。

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说“现采扁豆……单炒者油重为佳”,信然。

扁豆荚粗粝多筋,以红烧酱焖,重油相调,适其味也。

⑭扁豆入诗,古今多有佳句。

扁豆也是入画的,有不少名家喜欢以之作小品。

白石老人也爱画扁豆,寥寥数笔,扁豆花红红白白,扁豆荚随风摇曳,再加上只蚂蚱,或者蟋蟀,或者小鸟,满纸秋色喜人。

⑮“文革”期间,汪曾祺处境窘迫,一家五口住在一个拥挤霉湿的大杂院。

他用破缸种了一架扁豆,扁豆藤疯长,爬墙过壁,遮住了前屋人家的窗户。

秋天,扁豆长成了,他摘了几斤送给人家。

对方说,能不能送我一幅扁豆花的画?汪曾祺连忙答应。

后来,这幅扁豆花,一直挂在前屋人家的显眼处。

⑯人生秋至,心里有扁豆花,生活中就更有温暖。

(选自《散文选刊》2018年3期)
7. 文章第二段引用名人佳句,请分析其作用。

8. 赏析第五自然段划线的句子。

9. (1)分析标题“一篱秋色扁豆花”的妙处。

(2)文章结尾写道“人生秋至,心里有扁豆花,生活中就更有温暖”,请结合全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10.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一篱秋色,数扁豆花最美”独句成段,与上文作者对“绿韭青椒、红番紫茄”的情感形成反差,突出强调了扁豆花美丽,抒发了对扁豆花的赞美之情,并引出下文。

B. 第五自然段第一句采用拟人化的动词“牵藤绕蔓,攀墙爬架,或扶摇直上,或匍匐前行”“扩张地盘”生动地表现了扁豆苗在夏天的蓬勃生长之态,为后面写扁豆开花结果蓄势。

C. 文章围绕“扁豆花”展开,主要突出扁豆花特点与品格,而文中宕开一笔写高筑的院墙代替篱笆,写城市文明代替农业文明带来的诸多不便,从而使主题多元化。

D. 文中多处写汪曾祺及其作品,巧妙地将汪曾祺在困境中表现出来的开朗平和的人生态度与扁豆花的品格融为一体。

E. 文章采用了叙述、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语言生动典雅,并融入了郑板桥、汪曾祺、汪淡如等人的典型事例,形象鲜明,可读性强。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

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

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

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拔剑,剑长,操其室。

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

秦王目眩良久。

11. 对下列句子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能持尺兵兵:武器
B. 图穷而匕首见穷:极,尽
C. 持千斤之资币物币:货币
D. 终已不顾顾:回头,回头看
12. 下面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B.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C. 于/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D.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13. 当秦武阳“色变振恐”,眼看事情要败露时,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对这一情节在刻画荆轲形象中的作用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A. 荆轲原来对秦武阳的怀疑是正确的,有先见之明。

B. 荆轲对秦武阳的怯懦早有准备,沉着冷静。

C. 荆轲急中生智,表现自若,口才超人。

D. 荆轲临危不乱,镇定自若,具有超人的胆略和非凡的气质。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5.下列对诗歌内容的解说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无适俗韵”,诗人开篇说自己少年时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表达了他不与人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B.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等平平常常的景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恬静优美、清新自然的图画。

C.“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家里没有一点尘土杂物,干干净净,诗人住在这样的屋子里觉得清静闲适。

D.诗尾的“返自然”照应开头的“爱丘山”,这里的“自然”既指自然环境,又指顺应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

16.“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中的“羁鸟”“池鱼”有何比喻义?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默写。

(1)《论语》中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既交代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8.下面五句应用文稿的片段,在语体方面都有不妥之处,请找出并作修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