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敏灸加穴位注射治疗血瘀型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敏灸加穴位注射治疗血瘀型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
周玲
【摘要】目的观察热敏灸加穴位注射治疗对慢性盆腔炎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作用.方法将97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艾灸加穴注组、穴注组,分别进行治疗,通过组间对照及自身前后对照,比较3组综合疗效、临床症状积分和血瘀证积分.观察不同的方案对慢性盆腔炎临床症状和血瘀证的影响.结果 3组治疗后慢性盆腔炎临床症状积分和血瘀证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穴注组(P<0.05),观察组临床症状积分与穴注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与艾灸加穴注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艾灸加穴注组与穴注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瘀证积分与艾灸加穴注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穴注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艾灸加穴注组与穴注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组治疗方案均能改善慢性盆腔炎临床症状和血瘀证积分,且热敏灸加穴位注射具有较好的协同增效作用.
【期刊名称】《上海针灸杂志》
【年(卷),期】2013(032)012
【总页数】3页(P1027-1029)
【关键词】盆腔炎;血瘀证;水针;热敏灸;艾条灸
【作者】周玲
【作者单位】上海市黄浦区香山中医医院,上海2000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6.3
慢性盆腔炎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的慢性炎症,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易引起宫外孕、不孕,甚或神经官能症等并发症[1],严重影响了妇女的身心健康。

盆腔感染性疾病是全球性生殖健康的一个重要领域,本病也是慢性盆腔疼痛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和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的常见因素[2]。

慢性盆腔炎的关键病机是血瘀,本研究拟以临床症状积分和血瘀证积分为疗效指标,观察热敏灸加穴位注射对慢性盆腔炎患者症状、体征的改善作用,为慢性盆腔炎治疗及进一步研究提供新思路。

所有患者均来自2011年7月至2013年2月上海市黄浦区香山中医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市气功研究所门诊部,共97例,以患者就诊顺序序号,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艾灸加穴注组32例和穴注组33例。

3组患者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在接受本研究期间停用其他疗法。

观察组和艾灸加穴注组各脱落2例,穴注组脱落3例。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及《妇产科学》[4]诊断标准。

包括患者的症状和妇科检查。

1.2.2 中医血瘀证诊断标准
参照《最新国内外疾病诊疗标准》中有关血瘀证诊断标准,采用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通过电子计算机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法,制定的定量血瘀证诊断标准。

包括主要依据、实验室依据和其他依据。

既可凭症状、体征构成诊断,也可凭客观指标构成诊断。

①符合上述慢性盆腔炎和中医血瘀证的诊断标准;②年龄20~40岁育龄期妇女;③
超声检查示附件区炎性包块、积水、子宫直肠窝积液等表现者;④受试者知情同意,签署相关文件。

2.1.1 穴位注射
取腰阳关、次髎、关元、子宫、三阴交、阴陵泉穴,药物选复方当归注射液(2 mL/支),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用10 mL注射器抽取复方当归注射液6 mL,垂直刺入穴位,行针至患者自觉局部酸胀而无疼痛,并回抽无血时将复方当归注射液缓慢注入穴位。

每次注射3穴,每穴2 mL。

交替取穴。

2.1.2 热敏灸[5]
穴位热敏化以腰阳关、次髎、关元、子宫、三阴交、阴陵泉等穴区为高发区,对这些穴区进行穴位热敏探查,标记热敏穴位,按回旋灸、循经往返灸和雀啄灸的探查手法顺序,各操作1 min。

重复上述手法,灸至皮肤潮红为度,一般2~3遍即可。

然后再施行温和灸手法。

腰阳关、次髎穴三角温和灸,自觉热感深透至腹腔或扩散至腰骶部或向下肢传导,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关元、子宫穴分别进行三角温和灸,自觉热感向深部穿透至腹腔,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三阴交穴和阴陵泉穴分别进行双点温和灸,部分感传可直接到达腹部,如感传仍不能上至腹部者,再取一支点燃的艾条放置感传所达部位的近心端点,进行温和灸,依次接力使感传到达腹部,最后将两支艾条分别固定于三阴交穴或阴陵泉穴和腹部进行温和灸,灸至热敏感消失。

上述4组穴位每次选取2组穴位。

先行穴位注射,后进行热敏灸,在穴位选取时先确定热敏灸的2组穴位,然后在剩下的穴位中选取3穴。

注射的穴位和热敏灸的穴位是不能相同的。

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月经期间停止治疗。

方法同上,先行穴位注射,后施温和灸,以穴位部皮肤潮红为度。

注射穴位和温和灸穴位是不能相同的。

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月经期间停止治疗。

药物、取穴、操作方法均同观察组的穴位注射。

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月经
期间停止治疗。

采用慢性盆腔炎症状和体征量表进行积分评定,包括腹痛、腰骶部酸痛、带下量及盆腔检查,主要为宫体、双附件情况。

采用中医血瘀证量表进行积分评定,包括舌、脉、月经量、经色、质地、血液流变学指标,主要为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流变特性、红细胞压积等。

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痊愈:治疗后下腹疼痛及腰骶胀痛等症状消失,妇科检查及理化检查正常。

疗效指数≥95%。

停药1个月内未复发。

显效:治疗后下腹疼痛及腰骶胀痛等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妇科检查及理化检查明显改善。

疗效指数≥70%,<95%。

有效:治疗后下腹疼痛及腰骶胀痛等症状减轻,妇科检查及理化检查有所改善。

疗效指数≥30%,<70%。

无效:治疗后下腹疼痛及腰骶胀痛等症状无减轻或有加重,妇科检查及理化检查无改善或有加重。

疗效指数<30%。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多组间差值比较用F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比较用秩和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1 3组临床疗效比较
3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说明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与艾灸加穴注组比较,P>0.05,说明此两种方法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艾灸加穴注组与穴注组比较,P>0.05,说明此两种方法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与穴注组比较,P<0.05,说明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穴注组。

详见表2。

3.4.2 3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3组治疗前临床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明显下降(P<
0.01)。

组间治疗后比较,观察组与艾灸加穴注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艾灸加穴注组与穴注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穴注组比较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P<0.01)。

详见表3。

3.4.3 3组治疗前后血瘀证积分比较
3组治疗前血瘀证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明显下降(P<
0.01)。

组间治疗后比较,观察组与艾灸加穴注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与穴注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艾灸加穴注组与穴注组比较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详见表4。

本次研究无剔除、终止病例,但是观察组和艾灸加穴注组各有2例脱落病例,穴注组有3例脱落病例,脱落率为3.3%(<15%),故基本上可以忽略其对疗效及统计结果的影响。

盆腔炎可归属于中医学“妇人腹痛”、“痛经”、“带下”、“癥瘕”、“不孕症”等范畴。

本病乃湿、热、痰、瘀内结冲任胞宫为病,而其病机关键又以“湿、热、瘀”为要。

已有研究表明盆腔炎与血瘀证表现相关[6-7],其形成与妇女盆腔解剖学、循环动力学、力学和妇女月经、孕育,以及雌、孕激素的变化等因素有关,亦与自主
神经功能息息相关[8]。

因此,从血瘀证方面探讨艾灸治疗本病正是临床所需。

且慢
性盆腔炎具有病程长、缠绵难愈、劳累后易复发的特点,根据“久病多虚”、“久
病多瘀”、“久病及肾”的理论,本病的基本病机是以瘀血阻滞为主,正气不足贯穿
疾病全过程。

针灸治疗本病遵循活血化瘀、温化寒湿的法则,关元为任脉之要穴,为足三阴经和任
脉之气交会处,重在调补元气[9];子宫穴为经外奇穴,可活血通络、调理冲任,且为子
宫在体表的投影,是治疗女性生殖系统疾患经验穴;次髎位于第二骶后孔,有强腰益肾、行血散瘀的功效,针刺次髎可刺激骶后神经,可调节经络气血及脏腑功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是治疗妇科疾病的常用穴位[10];腰阳关为督脉穴,具有补肾功效;阴陵泉为脾
经合穴,能健脾化湿;三阴交为肝、肾、脾三经之交会穴,可调理冲任,是调理气血的常用穴。

3组综合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穴注组为7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热敏灸加穴位注射治疗慢性盆腔炎总有效率优于穴注组。

治疗后3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和血瘀证积分明显降低;观察组在改善临床症状和血瘀证证候时疗效优于穴注组,而且热敏灸相比传统艾条悬灸更能有效改善慢性盆腔炎的血瘀证证候,因此热敏灸疗法在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情况和血瘀状态时有独特的优势。

热敏灸疗法结合穴位注射,彼此协调,互相促进,产生了放大效应。

但由于时间和临床条件等客观因素的限制,本临床研究观察例数有限,选取指标不够全面,如未对热敏灸法做定量分析,尚未对其可能治疗机理进行探讨,有待今后更深层次的研究。

【相关文献】
[1]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1212-1248.
[2] 曾光.实施生殖道感染综合干预控制AIDS/HIV流行[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2,10(8):45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45-250.
[4] 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82.
[5] 陈日新,陈明人,康明非.热敏灸实用读本[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58-60.
[6] Crossman SH. The challenge of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J]. Am Fam Physician, 2006,73(5):859-864.
[7] 陈可冀.血瘀证与活血化瘀治疗的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5,3(11):10-12.
[8] 王若光,尤昭玲.试论妇产科血瘀证形成特点及与雌激素的关系[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
志,2002,9(1):10-13.
[9] Chen JH. Abdominal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moxibustion for pelvic inflammation[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11,9(5):301-303.
[10] 王晓燕,念金波,王婷.温针配合隔盐灸治疗慢性盆腔炎60例[J].上海针灸杂志,2013,32(1):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