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菉竹山房》阅读练习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边的作品,达成各题。
菉竹山房
吴组缃
农历五月初十天和阿圆到家,母亲说,前些日子二姑姑托人传了
口信来,要我和阿圆到她老人家村上去住些时候。
二姑姑的故事恰似一个旧传奇的仿本。
多年从前,叔祖的学塾中
有个聪慧年少的弟子,对绣蝴蝶的人起了敬羡之情:而这绣蝴蝶的姑娘由于听叔祖经常夸说此人,内心自然也早就有了此人。
若干年后,少年赴南京应试,船翻身亡。
绣蝴蝶的小姐那时才十九岁,闻耗后,在桂花树下自缢,为园丁所见,救活了。
少年家感觉这小姐另有稍些可风之处,商得了女家赞同,自吹自擂接小姐过去迎了灵柩;麻衣红绣鞋,抱着灵牌参拜家堂祖庙,做了新娘。
金燕村,就是二姑姑的村;菉竹山房,就是二姑姑的家宅。
响潭的两岸,槐树柳树榆树更多更老更葱郁,两面缝合,荫罩着乱喷白色水沫的河面,一缕太阳光也洒不下来。
沿着响潭两岸的树林中,疏冷落落点缀着二十多座白垩瓦屋 [ 注] ;西岸上,紧临着响潭,那座白屋格外大;梅花窗的围墙上边探露着一丛竹子,一半是绿色的,一半已开花,变为槁色。
——这座村庄即是金燕村,这座大屋即是二姑姑的家宅菉竹山房。
二姑姑说没盼望我们来得这样快,房屋都没打扫。
领我们观光全宅,趁便叫我们自己拣一间合意的住。
邻着花园有座精致的房,门额上写着“邀月”两个八分字。
和姑姑说,我们就住这间房。
姑姑叫兰花开了锁,两扇门一推开,就噗噗
落下三只东西来:两不过壁虎,一不过蝙蝠。
我们都怔了一怔。
壁虎是悠悠地爬走了;兰花拾起那只大蝙蝠,轻轻放到墙隅里,梦话着似地念了一套怪话:
“福公公,你让让房,有贵宾要在这里住。
”
阿圆惊惶不安的样子,牵一牵我的衣角,意思大概是对着这些情形,不敢在这间屋里住。
二姑姑年迈还不失其敏感,不知如何她老人家就窥知了阿圆的心事:
“不重要。
——这些房屋,每年你姑爹回家时都打扫一次。
停会,叫兰花再好好来整理。
福公公虎爷爷都会让出去的。
”
阿圆用一个儿童子的神奇诧异的表情问我说:
“怎么说姑爹?”
兰花瞪着两只阴沉的眼睛低幽地告诉阿圆说:
“爷爷灵验得很啦!三朝两天来给奶奶托梦。
我也常看见的,公
子帽,宝蓝衫,常在这园里走。
”
阿圆扭着我的袖口,不过向着兰花的两只眼睛瞪看。
邀月庐白天还算是清爽明亮,谁知到了夜晚,大雨复作;一盏三
支灯草的豆油檠摇摆不定;远远正屋里二姑姑和兰花低幽地念着晚经,听来几乎是“秋坟鬼唱鲍家诗”;加以外面雨声虫声风弄竹声合奏起一支凄戾的交响曲,显得这四周确实鬼气殊多。
一阵飒飒的风摇竹声后,突然听得窗外有脚步之声。
声音固然稍微,可是动听十分清楚。
“你听见了没有?”阿圆把头钻在我的腋下,喘气地低
声问。
正答着话,她突然尖起嗓子大喊一声,搂住我,嚎啕,震抖,泣
不可声:
“你看门上!”
我看门上——门上那个册叶小窗露着一个鬼脸,向我们观望;月
光斜映,隔着玻璃纱帐看得格外清晰。
说时迟,那时快。
那个鬼脸一晃,就沉下去不见了。
我不知从哪里涌上一股勇气,推开阿圆,三步
跳去,拉开门。
门外是两个女鬼!
一个由通正屋的巷子窜远了;一个则因躲避不及,正在我的眼前
蹲着。
“是姑姑吗?”
“唔——”幽沉的一口气。
我抹着额上的盗汗,不由轻松地笑了。
我说:
“阿圆,莫怕了,是姑姑。
”
(选自《菉竹山房》,有修改)(注)白垩瓦屋:用白土涂饰墙面的瓦屋。
垩:用白土涂饰。
52.小说第 2 、3 两节插叙了二姑姑年青时的故事,这对刻画人物和
睁开情节有何作用?
53.小说第 4 节是如何描绘菉竹山房所在乡村的光景的?这样写的
目的是什么?
54.小说主仆二人口中的“福公公”“虎爷爷”以及“姑爹”等意
象,反应了主仆二人的病态心理。
请剖析这类心理的成因。
55.小说结尾,作者设计了主仆二人“窥房”这一情节。
请从情节安排、形象塑造这两个方面研究作者的写作企图。
【答案】
52.刻画出二姑姑对爱情执着的个性和结婚时便成寡妇的孤寂、悲凉的形象,增补了二姑姑无爱、孤傲一世的原由,也为下文写二姑姑幻
想姑爹每年回家以及窃看新人埋下伏笔。
53.运用对照(树的年迈、葱绿和白垩瓦屋,竹子的一半绿色和一半
槁色:色彩的对照;树的密匝和屋的冷落:布局的对照)手法,意在
突出二姑姑生活环境的关闭、阴沉、零落、毫无活力;同时,衬托其
内心世界的幽闭、冷清以及惨剧命运。
54.病态心理成因:封建礼教的约束,长久压迫、孤寂的生活状态。
55.情节安排上,在把令人不寒而栗的鬼气衬着到极致后,安排突然
的逆转,收到出乎意外以外又在情理之中的艺术成效;形象塑造上,
由“鬼气”而“人气”,表现出病态心理支配下的主仆二人最为世俗的欲念。
进而加强了小说揭穿、控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