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教学实录(集合7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潮》教学实录(集合7篇)
《观潮》教学实录(集合7篇)
《观潮》教学实录1
师:同学们,仔细听听,你听到什么声音了?(CAI课件音频:播放潮来时的声音)
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钱塘江观潮,请大家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生齐读;师板书:天下奇观)
师:“奇观”是什么意思?
生:“奇观”就是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
师:我们想去看看这“天下奇观”吗?请你告诉老师,你最想看什么?
生:我想看潮来时涌起的波浪。
生:我想看潮来时人的活动。
生:我想听听涨潮的声音。
师:好,大家看看画面,听听声音,然后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CAI课件播放潮来的过程)
(生不断发出赞叹)
师:看了钱塘江大潮,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钱塘江大潮非常壮观。
生:我认为钱塘江大潮不愧是“天下奇观”。
生:我真想亲自去看看钱塘江大潮。
师:钱塘江大潮如此壮观,课文又是怎样描述的呢?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潮来时的景象。
(生默读课文)
生: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写了潮来时的景象。
师:你真会读书。
请大家轻声自由地读读这两个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
生:我知道了这段课文写了潮来时的声音很大,像“山崩地裂”;还写了潮水的样子很壮观。
(板书:声、形)
生:我知道了来观潮的人很多,很热闹。
生:我发现作者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来观察潮水的。
师:你们真聪明,读书真仔细!这两个自然段里有很多精彩的语句,同学生们自由地读吧,特别是你喜欢的语句,可以画一画,多读几遍。
待一会读给大家听听,看谁读得最好?
生:“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
师:读得这么好,看得出你的确很喜欢这句话,能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句话吗?
生:这句话写出了潮水的气势很雄伟,潮水的声音巨大,浪涌起来就像是白色战马。
(板书:战马)
师:哪个词写出了潮水的声音巨大?
生:“山崩地裂”(板书:山崩地裂)
生:“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还没看到江潮就听到潮水的声音,说明潮水的声音很大,很大气势。
师:最能表现潮水声音的词是……
生:“闷雷滚动”。
(板书:闷雷滚动)
生:“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这时候潮水来了,人们很激动,高兴得沸腾起来。
师:从哪儿知道潮水来了?
生:因为人们已经看到了“一条白线”了。
(板书:白线)
生:“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这时候的浪潮涌得很快,很高,就像高高的城墙。
潮水的颜色是白色的,很壮观。
(板书:城墙)
师:读得不错,挺有感受的。
你们再自由地读读课文看,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提出来,我们一块儿讨论。
(学生自由读文、组内自由讨论)
师:你们还有哪些问题?
生:老师,“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为什么说它“横贯江面”?“横贯”是什么意思?
师:我们来做个看图填词的练习,你就明白了。
请同学们仔细看图(CAI课件图片:1、钱塘江潮水横贯江面图;2、钱塘江横卧江面图),两个词分别应该填入哪幅图中呢?
生:“横贯”填到图1中,“横卧”填到图2中。
师:能和大家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图2中,江面很平静,就像躺着睡觉似的,所以我填“横卧”;而图1中潮水是动的,我觉得应该填“横贯”。
师:你很会思考,填得不错,老师知道你心里已经明白了。
“横贯”就是横着通过去的意思。
生:老师,我想听听闷雷滚动的声音。
(师CAI课件音频:闷雷的声音)
生:老师,作者为什么把潮水比作战马呢?潮水的声音真有那么大吗?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有价值。
我们一起来看看画面,听听声音。
(CAI课件显示:战马奔腾逐渐切换到潮水奔涌,并作有巨大的响声)看到这儿,你是不是有了更深的体会呢?
生:我发现潮水向前涌和战马向前奔很像。
战马马不停蹄地向前,江水也是后浪推前浪,不断地流去。
生;我觉得战马跑得很快,潮水向前涌得也很快,都很有气势。
生:我听到战马奔跑时的声音和潮水奔腾的声音都是滚滚而来,震动大地的。
师:你们有这么深的感受,我想你也有把潮水的这种气势读出来,谁来试试?
(指名读,齐读)
师:下面请女同学读第三自然段,男同学读第四自然段,看谁读得更好?(生分男、女齐读)
师:女同学的声音清脆悦耳,男同学的声音抑扬顿挫,都读得很
好。
现在我们来做一个练习。
(学生填写两个自然段中表示时间和空间的词句)
生:“午后一点左右”、“顿时”、“过了一会儿”,这些是表示时间的词;“再近些”、“浪潮越来越近”是说潮水是由远到近的词。
师:那我们能不能根据这些词的提示来背一背课文呢?
生:能!
(生自由练背)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我来读这些词,你们来接,我们小声地背一背,不记得的可以看看书。
(生齐声背诵)
师:学到这儿,我们来做一个游戏。
请你来给钱塘江观潮的客人当导游,我们先来设计一个开场白。
生:游客朋友们,大潮就要来了,请跟我来,我会带你看个仔细。
生:游客朋友们,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今天是观潮最好的时候,千万不要错过哟。
生:游客朋友们,大潮威力无比,请大家注意安全,不要靠近江边。
师:相信你们都是合格的导游。
现在就请你们给画面配上解说词,注意用上设计好的开场白。
先在小组内练习一下,一会看看哪个组说得最精彩。
(CAI课件视频:潮来时的过程)
(生在组内练说)
师:请大家推荐一个同学来当导游。
生:游客朋友们,欢迎您来钱塘江观潮。
你听到了吗?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可江面还是风平浪静。
你看,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了。
那条白线移动得很快,越来越粗,横贯江面。
潮水已经涌起两丈多高了,就像是一堵白色城墙。
潮水越来越近了,就像是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你听,那声音快把人的耳朵都震聋了。
游客朋友们,你们认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吗?
师:这位同学介绍得不错,用上了很多课文中的精彩词句。
如果
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就更好了。
生:游客朋友们,大潮就要来了,要摄像的,请大家做好准备。
你听,大潮离我们很近了,你听到了隆隆的声音了吗?那是潮水的声音。
快看啊,远处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声音越来越大了。
潮水越来越近了,请大家退后一点,注意安全。
你看,江水就要向我们扑来了,好像要把我们吞没了,那浪潮多高啊!那声音真是震耳欲聋!现在,我们脚下的大地都颤动起来了。
相信你们一定会终生难忘!
师:听了你们的介绍,真让人感到震惊,难怪人们把钱塘江大潮称为——“天下奇观”。
(生齐说)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课文的3、4自然段,感受到了钱塘江的壮观景象和雄伟气势,都学得不错。
那么课文2、5自然段还写了些什么呢?老师想交给大家自学。
你们可以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可以说说你的感想,还可以提出不懂的问题。
(学生自学,自由讨论)
生:我喜欢读“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层蒙蒙的薄雾”。
这句话写得很美,钱塘江就像是一位身披白纱的少女。
生:我读了“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这句话后,觉得钱塘江大潮的余波也非常的有气势。
生:老师,我想知道钱塘江大潮是怎样形成的?
师:老师这儿有一个知识锦囊,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自己在电脑里查找资料。
(学生自己在每组的电脑中查找自己所需的文字、图片资料)《观潮》教学实录2
【教学目标】
1、学习三、四、五自然段,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和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潮来时是全文的重点,作者写得特别的细致。
“浪潮越来越近,……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这是全文的重点句,充分表现了大潮的气势。
2、练习给课文分段。
【教学思路】
“以读为本,以读促思”。
整堂课以学生的朗读、默读为主要教学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教学结构疏密相间、有张有弛:大声自读──静心默读、勾画──同桌互读──感情朗读──激情朗读,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建立形象,在朗读中激发感情,在朗读中产生联想,在熟读中成诵。
【教学过程】
一、导语揭题,激起情绪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和作者一起登上海塘大堤,领略了潮来前的景色,潮来前江面上的景色是怎样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风平浪静。
)可是我们的心情却是不平静,我们怎样?(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昂首东望。
)我们昂首东望,等着、望着,这一年一度的江潮怎么还不来?一直等到下午一点左右,江面上的情况又怎样呢?让我们再次和作者一到去──观潮(学生齐读课题)。
(评析:和学生一道复习上课时内容,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引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对四年级语文阅读要求,凭借教材的特点,结合课文的重难点,联系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而确定观潮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从而让学生体会钱塘江大潮的雄奇、壮丽,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
二、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大声自读、初步感知。
2、默读课文,把听到的潮水的声音和看到的潮水的样子的句子用不同的符号标出来。
3、再把标出的语句读给同桌听一听。
4、汇报:
教师:请用上“先……然后……最后”把你听到的读一读。
学生回答:我先听到“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象闷雷滚动,然后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最后,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震得颤动起来。
”
(评析:教师出示“先……然后……最后……”的句式,旨在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来观察大潮声音的变化是由小到大。
)
5、出示小黑板,指导朗读:
⑴ 学生自由读这三语句,体会声音的变化。
⑵ 指导第一句:
师:谁来读第一句?
(生读。
)
师:声音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生:远处。
)
师:“远处”应该读慢些。
“闷雷”的声音听过吗?
生:感觉声音不响亮,就是“隆隆”的响声。
师:谁再来试读这句,声音是从远处传来,沉闷不响亮。
(学生个别读,齐读。
)
⑶ 指导第二句:
师:后来声音怎样了?请第一大组读第一句,二大组读第二句。
(重点词:越来越大。
)
⑷ 指导第三句:
师:最后那声音──
(学生读第三句。
)
师:(出示“山崩地裂”)谁来读一读?
(个别读,重音在“崩”和“裂”上,词语读好后再放入句子体会。
)
(评析:先读好重点词语,再读句子。
)
⑸ 分小组、分男女读、教师范读等多种方式朗读这些句子,体会声音越来越大。
(评析:要上好一堂语文课,教师要精心设计好教学主线,教学主线清晰,教学过程就显得层次清楚,重点突出,难点易破,起到极其
重要的作用。
这课的教学主线是作者向我们展示了“潮来时”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的气势,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大潮的气势呢?伟大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强烈地活跃的想象是伟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
”为此,我依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在“观潮”的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中,设计了“紧扣主线,教给方法,自读自悟,集体讨论,点拨深化,落实重训”的教学结构。
首先让学生自读,感知全文之后,重点读读课文3、4自然段,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语句读一读,谈感受。
其次是让学生把听到潮水声音和看到的潮水的样子的句子用不同的符号标出来,并用“先……然后……最后”的句式联成一段话。
最后教师出示小黑板,让学生读“潮水声音”的句子,指导朗读,体会声音的变化。
联系课文内容,抓住关键的词、句,通过看、议,有感情地朗读,感知声音的变化是由小到大。
如:第一句“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象闷雷滚动”中的远处知道这声音是从远处,并且是隆隆的声音,不响亮;在第二句中,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越来越大”体会到声音的变化;在第三句中通过“山崩地裂”的理解,来体会声音大得如同大地都颤抖起来。
在指导学生诵读中,也要做到从“小──大”声音的变化来朗读,并且鼓励、引导学生要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读出观潮人的惊奇,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感悟到自然美和语言美的完美统一。
教师在范读的时候,学生闭上眼睛,脑海中展开丰富的联想,在脑海中勾勒出大潮的壮观美。
)
6、用以上的学习方法体会潮水的气势越来越大:
⑴ 学习刚才的方法,把你看到的读一读:
师:请组织你的语言,把你看到的读一读。
生:我先看到“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接着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⑵ 教师出示小黑板,学生自由练读:
师:选你最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等会儿读给大家听。
(学生自由练读。
)
师:谁愿意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
(学生读哪句教师就指导哪句。
)
⑶ 指导第一句:
重点词:“水天相接”。
师:“水天相接”指的是哪儿?
生:水和天相交界的地方。
非常远,我们的眼睛所能望到的最远的地方。
师:那这个词应该怎样读?
(生读,个别读,齐读。
)
师:咱们把它带进句子读一读,远远的地方终于看到一条白线,心情回怎样?
生:非常地激动。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
⑷ 指导第二句:
师:那条白线怎样地向我们移来?
生:很快地。
师:接着发生了什么变化?一边读一边作动作。
(生读,体会潮水变化。
)
师:“横贯”就是──
生:横着把江面贯满了。
⑸ 指导第三句:
师:“两丈多高”有多高?
(生用数学知识计算。
)
师:大概有楼房的两层多楼那么高。
(生惊叹。
再指导生一边想象一边朗读。
)
⑹ 指导第四句:
抓重点词:“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
采用赛读的方式读出气势来。
⑺ 作者写看到的潮水的景象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生读。
)
生:作者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三、朗读体会
1、朗读三、四自然段,体会声音和样子的变化。
2、同桌分别读声音和样子的句子。
3、师:请同学们把写潮水的声音和样子的句子联系起来想一想,谈谈自己的体会。
4、教师小结:
⑴ 先闻其声再见其形。
⑵ 潮水的声音越来越大,它的气势也越来越雄壮;潮水的气势优越来越大,它的声音也越来越响。
⑶ 带着这种体会把三、四自然段自己大声读一读,想象那雄伟的气势。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师:霎时,潮头奔腾西去,你还感受到大潮的雄伟壮观的气势吗请同学们大声读读第五自然段并思考、体会。
生:“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这句话中的“还在”、“漫天卷地体会到大潮的雄伟气势一点都没有变。
朗读体会。
生:“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这句话中的“依旧”、“风号浪吼”也体会到大潮的气势没变。
师:你们还从那儿感受到大潮的气势?
生:“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这句话中体会到大潮持续了很长时间。
朗读体会。
师:此时江面的平静与潮来之前的平静是否一样?
生:不一样。
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师:可见,潮水的水量之大。
我们把第五自然段连起来读,体会大潮的气势之壮,时间之长,水量之大。
(生读第五自然段。
)
师:所以钱塘江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师:课题“观潮”与“天下奇观”都有一个“观”,意思是一样的吗?“奇”是什么意思?
生:“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
“天下奇观”的“观”是“景观”。
“奇”是“奇特”的意思。
师:那钱塘江大潮到底奇特在什么地方?
生:潮来之时气势雄伟壮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一年只有一次。
江面越往东越宽,大潮从东边来,特殊的地势使大潮来势凶猛。
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早以人山人海。
师:作者用心观察,叙述有叙,从声音、气势、形态三方面写出了大潮的奇特,又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表现了大潮的气奇特,使人由衷地感到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评析:采用“自读自悟、讨论、点拨深化”的方法来学习“潮头过后”部分,体会出潮头过后依然壮观、雄伟,回扣主题“天下奇观”。
在这部分中,朗读仍是主要的教学方法,朗读“量大、质高、有指导”,通过抓住词语体会大潮的气势,同时让学生想象自己如果是一名人流中的观潮人,此时此刻你的情感怎样?想说些什么呢?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
五、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给课文分段
六、总结
师:本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篇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
七、拓展训练
当小小导游员,向游客介绍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评析:本环节的设计,仍紧扣了课文的主题,让学生当小小的导游员引导学生将自己融入到观潮的人群中,对于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就自然流露出来了,同时让学生当小小的导游员向游客介绍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色,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使学生在活动中知识、能力、人格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也能促进学生在生动实际活动中能自主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从而体现主体教育的思想,较大程度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
《观潮》教学实录3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师:李白笔下的庐山瀑布是那么雄伟、壮丽,让人读来赞叹不已。
然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22《观潮》,里面所描绘的钱塘江大潮更可称为天下奇观(板书)。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领略钱塘江大潮那雄浑、磅礴的气势。
好不好?(齐读课题:《观潮》)
师: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生: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
天下奇观的观
师:快请教一下字典,查查是什么意思。
(学生)
生: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
师:那么奇观的意思呢
生:奇观就是奇特的景象。
生:奇观就是奇异的景象。
师:谁能说说天下奇观的意思。
生:天下奇观就是世界上奇妙的景象。
生:天下奇观就是天底下奇异的景象。
师:理解得很到位。
二、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师:昨天,大家回家预习了课文还查阅了有关资料,谁来说说,你查到了什么?(生:)有了这些资料,同学们学习起课文就更加游游刃有余了,下面自己再把课文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电脑屏幕上出现第三、四自然段配乐课文
(生:作者先写潮来之前,再写潮来之时,最后写潮过之后。
)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师:学得真不错,你们对钱塘江大潮一定很感兴趣吧!有没有见到过?
生:(遗憾地摇摇头)没见过。
师:别遗憾,我呀,把这大潮给录下来了,想不想看
生:想。
师:我们就一块儿来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一天下奇观。
电脑播放录像
(学生看钱塘江潮录像,不时发出惊叹声。
)
师:感觉怎样(生:声音大、震耳欲聋;场面很壮观)
四、突破重点,指导朗读
师:刚才录像里潮水的景象,咱们课文里也有,在哪儿呀?
生:课文3、4自然段。
师:自己读读3、4自然段,哪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用笔划出并努力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生:(自由读)
师:下面哪位同学愿意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
生:我喜欢这个句子。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引导其感受气势大)读得不错。
那条白线慢慢拉长,变粗,最后横贯江面,使人感觉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
生:激动。
师:咱们用激动的心情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
生:我喜欢这个句子。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师:为什么喜欢这句?(生:作者把钱塘江大潮比作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感觉很高又很壮观)能读出壮观的感觉吗?我们来分组比赛读读看。
生:(分组比赛读)
师:读得真不错。
当大潮离我们越来越近时,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谁能告诉大家?
生: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从这句话又感受到什么呢(生:浪潮就像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气势非常雄伟;声音非常巨大;又像千万辆坦克发动的声音像千军万马发动进攻时那么气势磅礴,排山倒海、势不可挡)师:喜欢这句的举手。
(学生全体举手)
师:(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
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
你们在下边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
(指名个别学生读,其他同学挑战。
)
师:你们读得真不错,能让我试试吗?
师:谢谢鼓励,轮到你们了,让我为你们喝彩!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棒极了!再次为你们喝彩!还喜欢别的句子吗?
生:我喜欢这句。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师:闪雷滚动的声音是什么样儿的谁来学学看。
生:轰隆隆隆
师:还学得真像,雷的声音比较的沉闷,我们一起学学看。
生:(一齐模拟)轰隆隆
师:这声音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
生:闷雷滚动。
师: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
(学生齐读)
师:读得真好,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学生闭眼齐背)
生:我喜欢这一句。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人群又沸腾起来。
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是怎么沸腾的?咱们来演演看,好吗?
生:好!
师:准备好了吗,开始!
生:(跳着,叫着,挥舞着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来啦!)
师:教室里也沸腾了!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
生:(齐答)人声鼎沸。
师:来,让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样子来。
生:(齐读该句)
师:谁愿意把江面出现白线和白线横贯江面这两个句子连起来读读。
生:指名生读
师:写得多精彩呀!正如课文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的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
五、听听读读,体会顺序
师:刚才大家有感情地朗读了描写潮水的语句。
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
其实,作者是按一定的顺序写的。
下面,我们先来做个听打练习。
师:听老师读这段话(电脑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
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输进电脑的括号里。
师读生边听边打字: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生:(在电脑的括号里输入相应的字)
(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