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九年级3月月考语文考题同步训练(湖北省十堰市部分学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择题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恻隐(cè)豁免(huò)凛然生畏(lǐng)倾家荡产(qīn)
B. 应分(fēn)癖性(pǐ)自怨自艾(ài)侃侃而谈(kǎn kǎn)
C. 迷惘(wǎng)矜持(jīn)翘首以盼(qiáo)哄堂大笑(hōng)
D. 恪守(kè)苍穹(jióng)潜移默化(qiǎn)退避三舍(shè)【答案】C
【解析】
C注音完全正确。

A凛然生畏lǐn,倾家荡产qīng。

B应分fèn,自怨自艾yì。

D苍穹qióng,潜移默化qián。

选择题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缭草诉讼融汇贯通言简意赅
B. 聆听颤粟禄禄无为矫揉造作
C. 凑合取缔跌荡起伏中流抵柱
D. 残骸风靡毕恭毕敬万恶不
【答案】D
【解析】
D书写完全正确。

A潦草,融会贯通。

B颤栗,碌碌无为。

C跌宕起伏,中流砥柱。

选择题
依次填入下面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纵览古今中外,大凡功绩者,均能争朝夕,抢,把时间最大限度地起来,这样就等于了自己的生命。

A. 显著时间应用延续
B. 卓著分秒利用延长
C. 卓著时间应用延长
D. 卓越分秒运用延伸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选词填空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词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字词含义的变化,辨析作答。

根据“功绩”的提示,第一空应填写“卓著”;根据“争朝夕”的提示,第二空应填写“抢分秒”;“时间”的支配行为应该是“利用”,第三空应填写“利用”;“生命”的支配行为应该是“延长”,第四空应填写“延长”。

故选B。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武当山景区,青青的山,绿绿的水,栩栩如生,令人陶醉。

B. 今年年初以来,大蒜、绿豆等农产品大幅涨价,疯涨速度令人叹为观止,由此也催生出“蒜你狠”“豆你玩”“玉米疯”等一系列网络新词。

C. 我们既然知道对方实力,谈判时就要先声夺人,掌控优势。

D. 这本书是我去年买的,现在借花献佛,送给你做个纪念。

【答案】C
【解析】
A栩栩如生: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不能形容自然景观。

B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不能形容产品大幅涨价的速度。

D借花献佛:喻用别人的东西做人情。

语境使用错误。

选择题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央视《朗读者》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是因为其节目新颖、文化内涵丰富的缘故。

B. 通过观看央视节目《经典咏流传》,让我更加热爱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C. 为防止校园暴力事件不再发生,在政府的组织领导下,学校启动安全综合治理机制。

D. 为积极相应我市“外修生态,内修人文”方略,市五创办、市环保局联合举行了以“践行文明之约,共享生态之美”为主题的大型公益活动。

【答案】D
【解析】
A句式杂糅。

去掉“的缘故”或“因为”。

B残缺主语。

去掉“通过”或“让”。

C逻辑错误。

把“不再”改为“再次”。

选择题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中国人眼里,人生有四件大事——衣、食、住、行。

把衣放在首位,为什么?______
①古人常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②而它的起点“修身”当然不能缺少对身体的包装行为
③即必须首先从外表上塑造出具有儒家风范的形象
④因为在礼仪之邦,衣是脸面、包装,是身份的体现
⑤这是士人儒生的人生信念与行为准则
A. ①②⑤④③
B. ③⑤④①②
C. ④①⑤②③
D.
④①③②⑤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具体来说,排序题主要看以下三点:1、是否同一。

话题是否同一,句式是否同一,意思是否同一。

2、是否呼应。

整体语段是否呼应,局部前后词语的暗示或句子逻辑关系是否呼应。

3、是否协调。

整体情境是否协调,局部音节是否协调。

此题注意④紧承上文“为什么”,①提出观点,⑤阐述观点,②阐述“修身”,③解释“修身”。

因此选B。

选择题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用地名称人,柳宗元又称柳河东;以官职称人,杜甫也称杜少府;也用字称人,诸葛亮又称诸葛孔明;还用号称人,苏轼又称苏东坡。

B. 《水浒传》塑造了大批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如足智多谋的吴用、谦逊深沉的宋江、粗鲁豪放的李逵、粗中有细的鲁达。

C. 中国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文化内涵。

端午日吃粽子、
赛龙舟相传是纪念屈原,清明节扫墓为了祭奠祖先,阴历正月初一贴春联寄寓了对新一年的期盼。

D. 戏剧按内容性质分,可分为喜剧、悲剧和正剧,其中喜剧的特点多以滑稽的形式来嘲笑、讽刺生活中的丑恶现象及一定人物性格中的缺点和弱点,如《威尼斯商人》就是一部著名喜剧。

【答案】A
【解析】
A说法不正确。

杜甫称杜工部。

杜甫曾在剑南节度府任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所以称他为“杜工部”。

杜少府是王勃的知己好友。

王勃写过《杜少府之任蜀川》。

名句名篇默写
古诗词默写填空。

①淋漓痛饮长亭暮,__________。

(陆游《哀郢二首》其二)
②__________,周瑜于此破曹公。

(李白《赤壁歌送别》)
③水何澹澹,__________。

(曹操《观沧海》)
④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表达对统治阶级残暴的痛恨,对老百姓深切同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心忧天下,表现了他济世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慷慨悲歌白发新②烈火张天照云海③山岛竦峙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解析】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

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

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

此题要注意“慷慨”“竦峙”“厦”“庇”等字词的书写。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总与一缕炊烟有关
①写下这题目,我仿佛看到母亲从一缕炊烟中走出来,用树皮般粗糙的双手,拍打掉衣服上的灰尘,拂理净发丛里的草渣。

然后静默在老屋的矮檐下,像一只窝旁守候的老鸟,若有所待地张望着村前的小路……
②时间往往是黄昏,彩霞满天,或傍晚,薄暮冥冥。

父亲还在田地里劳作,我和妹妹走在由学校回家的路上。

而那时,最迫切的意愿,便是能望见自家屋顶上的炊烟。

那混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菜香的炊烟啊,就像抒情的花朵,在天空开放,并且歌唱。

那甜暖的香,再远,
也能灿亮我们的眼睛和脸庞。

③母亲等饭熟了,就在夕光薄岚里,在几缕炊烟的余烬中,默默地守望着。

有时,也柔柔地喊一声:“吃饭了噢。


④其实,母亲所能煮的,往往也只是“饭”而已。

自每年三月下秧,到八月新谷入仓,这段漫长的青黄不接的日子,一天三顿,翻来覆去的,都只是红苕稀粥,或稀粥红苕。

有时,我就忍不住要冲母亲撒气:“又是红苕稀粥,又是红苕稀粥!”
⑤每到这时,母亲总是默然无语。

黯淡瘦削的脸上,隐现着一丝愁苦和讪然,仿佛她真是不该煮出这样的饭食。

偶尔,能听到母亲和父亲焦苦的叹息:“这日子,哎,真是亏了娃们。

”声音很低,很低,却沉重如石地砸在我心坎儿上。

那时,我才知道,母亲除了如我们一样饥饿外,还承忍了更难以言说的痛苦。

⑥现在想来,也真是难为了母亲。

那还是大集体时候,父亲体弱多病,不能干重活,便习了理发、补鞋的手艺,常常走村串户去挣钱。

挣了钱,交给队里,由队里核算工分、口粮;可是,父亲常常是挣不够工分的。

⑦母亲就只好更累了。

除缝连浆补,灶火炊饭,洗锅涮碗外,还得风来雨往地忙活队里。

母亲很能干,手脚利索,能挣工分换回一些粮食。

虽是如此,粮食却仍不够吃。

⑧吃饭时,母亲总是先给我们盛上满满一大碗,再舀自己的。

饭桌上,母亲也总是坐在靠近灶屋那“挂角”(方桌的四角)的位置上。

捧了碗,慢腾腾地举箸援筷,似乎在品尝美味,又似乎难以下咽。

⑨那神情里,满是瑟缩,迟疑。

每看到父亲或我们的碗空了,便抢着去给我们添饭。

倘若锅里也没了,脸上就又是一丝愁苦和讪然,沉重得令人至今难忘。

后来我才明白,母亲那殷勤得有些夸张的举动里,更多的,却是谦卑和愧疚;为她作为母亲却不能煮出更多更好的饭食,喂饱她的孩子。

⑩现在,母亲偶尔到我这儿来。

吃饭时,仍瑟缩而谦卑地坐在“挂角”的位置。

举箸援筷间,也满是小心翼翼。

起初还以为是客气,或不习惯。

多次让她坐在正位上,说,一家人,用不着那样的。

不一会儿,她又不自觉地移到了“挂角”的地方。

我才知道,这习惯,跟那时的生活有关,改不了了。

便忍不住嘴里发苦,心里发灰,有一种懊然复怅然的感觉,拂之不去。

⑪那时,母亲只有过年时最快乐。

记得每次煮“年夜饭”,母亲总是风风火火地进进出出,嘴里却悠闲地哼着歌儿。

饭菜终于上桌了,母亲便会兴奋地宣布:“开饭罗,开饭罗!”在我们有一缕缕绵缠的炊烟,在眼前袅袅地飘升起来,与夕阳、晚霞、风和过去的岁月融在一起。

那淡蓝淡蓝的烟里,满是最平常的人间气息,朴素、温暖而芳香,叫人莫名地感动,惆怅。

眼睛里,也禁不住一阵灼痛、潮润,仿佛正被那烟敞开肚子,尽情吞嚼母亲做的丰盛饭菜时,母亲总是很少动筷,凝望着我们喃喃地说:“真想天天都能这样!”
⑫终于能够天天都那样了。

我和妹妹,却不能天天都吃到母亲做的饭菜了。

我到外地求学了,然后工作了,成家了。

妹妹也到异乡打工,然后出嫁了。

⑬母亲仍在老家,里里外外地忙碌着,一日三餐地灶火炊饭。

我们偶尔回家,母亲总要亲自下厨忙乎。

饭菜丰富多了,母亲脸上,却依旧常有黯淡和讪然。

父亲来信讲,你妈每顿饭都要念叨,不知娃们吃饭了不;家里杀了猪,心舌肚都留着,你妈问你们啥时能回来吃。

⑭读信,我的鼻子就酸酸的,喉咙里也又涩又堵。

那时,我才明白了“儿行千里母担忧”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我其实知道,自古以来的母亲,都是这样的良善,慈蔼,无私。

只是,我不无遗憾地发现,这种传统的母亲,在我们的生活里,已是越来越少。

⑮一代慈蔼而伟大的母亲,或许从此就将渐渐地消失了罢。

意识到这一点,我不禁为我们的后人,感到深深的悲伤和彻骨的绝望。

“又见炊烟升起……”每听到这歌声,都恍惚觉得,火熏燎着。

⑯依稀看见,我苍老而慈蔼的母亲,正站在老屋的矮檐下,站在一缕缕炊烟的背景中,远远地望我,暖暖地喊我。

⑰那炊烟,我想,该就是母亲生命的光束了。

而它,我知道,也正是我生命之流的初源。

【1】文章写了哪些与“一缕炊烟”有关的人事,请分条概括。

【2】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第①段的作用。

【3】作者几次写了母亲的“讪然”,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本文语言蕴涵丰厚,生动贴切,富有表现力。

下列两个句子任选其中一句赏析。

①那混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菜香的炊烟啊,就像抒情的花朵,在天空开放,并且歌唱。

②那甜暖的香,再远,也能灿亮我们的眼睛和脸庞。

【5】联系全文,谈谈你对第⑮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一代慈蔼而伟大的母亲,或许从此就将渐渐地消失了罢。

【6】下列对文章的品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⑮—⑰段卒章显旨,点明了写作目的,揭示了文章中心,升华了作者的情感。

B. 以“总与一缕炊烟有关”为标题,表明文章写作的是“与炊烟有关”的人和事,有揭示内容和主题的作用;还能引起读者的思考,激发阅读兴趣。

C. 本文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刻画母亲形象,抒写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D. 文章以母亲从炊烟中走出开头,又以母亲站在炊烟中喊“我”结尾,两个实景首尾呼应。

【答案】
【1】①母亲从炊烟中走出,等待丈夫和孩子回家吃饭。

②过去的艰苦生活以及母亲的劳作。

③日子过好后,母亲对儿女的思念。

④每次听到歌声,都勾起对母亲的思念。

⑤赞美炊烟,赞美母亲。

【2】(1)内容上:描绘出农村母亲辛苦操劳、守望盼归的感人画面。

(2)结构上:开门见山,点明文章的中心——表达对慈祥母亲的爱;引出下文对母亲的叙写;紧扣题目“总与一缕炊烟有关”,起到了开篇点题的作用。

【3】(1)作者三次写了母亲的“讪然”。

(2)第⑤段和第⑨段(前两
次)写母亲的“讪然”,表现了她无力改变贫困生活的痛苦愧疚自责和无奈心理,体现了母爱的厚重无私;第⑬段(第三次)写母亲的“讪然”,表现了母亲对我们的牵挂。

【4】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混着香味的炊烟”比作“抒情的花朵”。

该句形象地写出了炊烟带给“我们”的温情,表现了“我和妹妹”下午放学回家时看到炊烟的欢快与激动。

②“灿亮”,形容光亮耀眼,这里用作动词,有照耀闪亮之意。

用词生动鲜活,形象地写出了饥饿的“我和妹妹”,闻到炊烟里的香甜味道而精神振作、神采奕奕的欢乐情状。

【5】(1)“慈蔼而伟大”,指贫困年代里,那种无法让孩子吃饱而心怀愧疚、牺牲自我、承忍痛苦的母爱,弥足珍贵,愈显伟大,表达的是“我”对母亲的感恩、爱戴和怀念;句中的“母亲”,既指所有传统、朴实、贫困而又慈蔼谦卑自责农村母亲,又象征了贫困却朴素、传统的乡村生活;“消失”指的是时代变化带来的乡村传统文明的消减。

(2)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富裕了,但对母爱、对生活的理解体悟却简单粗浅了,情感也缺乏厚度;表现了作者对乡村传统文明逐渐消失的忧思,抒发了对传统朴素温馨乡村生活的怀念之情。

【6】D
【解析】
【1】情节概括题。

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组织语言
时,前半部分最好以“母亲”为陈述的主体。

如概述出“母亲”等待丈夫和孩子回家吃饭、过去的艰苦生活以及辛苦劳作、对儿女的思念。

后半部分以“我”为陈述的主体,概括出“我”每次听到歌声就勾起对母亲的思念及赞美炊烟、赞美母亲的事件。

【2】本题考查学生对记叙文中句子作用的理解能力。

用在记叙文开头的句子起到如下作用:开篇点题;总结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第1段从内容上看,描绘了农村母亲辛苦操劳、守望盼归的感人画面,点明文章的中心。

从结构上看,为下文对母亲的叙写蓄势,同时“我仿佛看到母亲从一缕炊烟中走出来”照应标题。

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记叙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赏析能力。

记叙类文章常用有较强表现力的词语来表现人物性格或景物特征,赏析时应扣住词义,准确理解语言环境中词语在表现人物特点、景物特征中的具体作用,体会其用语精妙之处。

前两次写母亲的“讪然”,表现了她无力改变贫困生活的痛苦愧疚自责和无奈心理,体现了母爱的厚重无私;第三次写母亲的“讪然”,表现了母亲对我们的牵挂。

这样反复写,突出了母亲良善慈蔼、朴实无私、传统的乡村妇女形象,表达“我”对母亲的理解、感恩和爱戴。

【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赏析能力。

赏析句子要依据句子本身的特点去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分析。

首先要看句子是否使用修辞手法,如果使用了修辞手法就要依据各个修辞手法的作用进行具体的分析;第二如果没有使用修辞方法,就要看看是否使用了特殊的表现
手法,比如对比,象征等,有就依据各个表现手法的作用进行分析;第三如果都没有,我们就要从句子里面有特色的词语去分析,比如一系列动词的使用,一系列四字短语的使用等方面去分析,这三点是最常见的,要能够掌握住。

(1)可以从修辞角度赏析,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将视觉和听觉互通,炊烟也有了声音,生动地写出了“我们”的欢快与激动。

(2)可以从用词角度赏析。

“灿亮”,形容光亮耀眼,这里用作动词,使我们的眼睛发光、脸庞发亮。

形象地写出闻到炊烟里的香甜味道而精神振作的欢乐情状。

将视觉、味觉、触觉互通,这样,炊烟也有了味道和温度,突出了作者当时那种温馨、愉悦之感。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文章的整体,仔细体味推敲,透过语言的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

结合上下文内容来理解,“慈蔼而伟大”,指贫困年代里的母爱,弥足珍贵,愈显伟大,表达“我”对母亲的感恩、爱戴和怀念;“消失”指的是人们生活富裕了,但对母爱、对生活的理解体悟却简单粗浅了,表现了作者对乡村传统文明的怀念和对其逐渐消失的忧思。

【6】本题考查学生对记叙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阅读全文,了解文章段落的内容、人物的品质性格、情节之间的关系、写作的思路、写作方法、小说主旨、思想情感等内容,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与文章中的内容一一比照判断正误。

仔细阅读文章,可以看出,D项表述错误,文章以母亲从炊烟中走出开头,又以母亲站在炊烟中喊“我”结尾,两个虚景首尾呼应。

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书评,完成下列小题。

读书有方法也是一门艺术
刘永红
①目前,全民阅读已经蔚然成风,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一方面离不开品种丰富、质量上乘的各类优秀出版物,另一方面也离不开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

虽然我国每年出版的图书多达三四十万种,然而能够指导广大读者如何读书的有用、实用、好用的阅读指导类图书并不多,作为《新华文摘》杂志读书与传媒专栏鳊辑,我萌生了策划出版一本关于名家大师漫谈读书的小书的念头。

②《读书的方法与艺术》集中收录了鲁迅等24位名家大师漫谈读书的美文,这些美文,或论述读书的重要性,或讲述自己的读书经历,或谈论读书的方法,或分享读书的感受与体会,内容丰富,可读性很强。

③读书是有方法的。

读书的首要问题是读什么书的问题,不妨撷取
以下诸位名家大师,且看他们怎么说。

楼宇烈先生认为,我们现在读书,如果从中国传统的图书分类来讲,那就是经史子集都要读一点,不能只读这个不读那个。

陈平原先生认为,读书一要读没有实际功用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二要关注跟今人的生活血肉相连的现当代文学,三是必须有自家的生活体验做底色,不至于读死书,读书死。

易中天先生认为,读书如择偶,要学会选书,先要多读书,所谓现千剑而后识器。

无独有偶,朱光潜先生也曾说过:“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纷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也就愈可靠。

”由此观之,读书要尽量广博,要读经典作品,精挑细选,不能太功利。

④解决了读什么书的问题,我们才真正进入了怎样读书的问题。

鲁迅先生认为,读书至少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职业的读书,譬如升学、备课等与饭碗有关的读书;另一种是嗜好的读书,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的读书。

嗜好的读书就如游公园,可以随着自己的个人兴致来去,但是,职业的读书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把书读活。

周国平先生将自己读书的特点归纳如下:第一个是“不务正业”;第二个是“不走弯路,直奔大师”;第三个是“不求甚解,为我所用”。

关于读书的方法,胡适先生提倡“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冯友兰先生将自己的读书经验与方法总结为四点: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作家刘堂江曾经研究过巴金、夏丏尊以及秦牧的读书方法,巴金的读书方法是“回忆法”,即静坐在那里回忆自己曾经读过的书,属于读书而无书;夏丐尊的读书方法是“蔓延法”,即以精读的文章或者书籍为出
发点,向四面八方蔓延,将内容相关的书联系起来读;秦牧的读书方法是“鲸吞牛食法”,“鲸吞”指的是泛读,“牛食”指的是精读,两者互相结合,调配得当。

由是观之,读书要讲究方法,做到活学活用。

⑤读书更是一门艺术。

读书产生的美好的遐想、美妙的感觉,可以带给读书人一种优雅和风味。

譬如,杨绛先生把读书比作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

“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

”作家毕淑敏认为,读书的感觉有些像吃,像烈火烹油的满汉全席,为大享乐;有些像睡,读完名著仿佛从酣然梦幻中醒来,重又生机盎然;有些像搏斗,我们在较量中蓬勃了自我,迸发出从未有过的力量。

⑥正如该书封面上那幅版画:一本打开的书与一杯热腾腾的咖啡,这是本透着一股书香味,散发着一丝书卷气的装帧雅致的好书。

《读书的方法与艺术》对当今的全民阅读,尤其是青少年的阅读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于年轻读者的阅读习惯养成、阅读方法掌握、阅读旨趣塑造均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年轻人掌握了读书的方法与艺术,才能正确开启阅读之旅,实现自己的出彩人生。

尤其是在传统纸质阅读日益式微的当下,如何让年轻人多一份书卷气,多一点书香味,我想,这也是书香社会构建并永远延续下去的关键之处。

(选自2017年9月7日“新华网”,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第①段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
【3】作者在第④段列举大量事例,是否累赘?为什么?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读书的方法与艺术》是一本透着书香味的好书,有很强的可读性。

B. 易中天、朱光潜一致认为,读书之法,应先博览群书,而后鉴别选择。

C. 读书是一种美好享受,也是一种艺术熏陶,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D. 只要年轻人掌握了读书的方法与艺术,多一份书卷气,就能构建书香社会。

【答案】
【1】读书有方法也是一门艺术(《读书的方法与艺术》是一本指导人们怎样读书的好书)。

【2】引出文章的论题(读书的方法与艺术)/引出本文评论的对象(《读书的方法与艺术》)/提出问题/是文章的引论部分/引出下文的论述
【3】不累赘。

这样举例,论据更充分(全面、具体),从而有力论证了“读书是有方法的”(读书要做到活学活用)的论点。

【4】D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概括议文章的主要观点。

“中心论点”是一篇议文章的灵魂,所以读懂一篇议文章,概括中心论点是考试常见的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