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老年空巢家庭生活状况研究-基于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调查数据的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村老年空巢家庭生活状况研究
基于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调查数据的分析
一研究背景与方法
(一)研究背景
当前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严峻。
这一方面是因为大量农村年轻劳动力进城务工潮造成了人口年龄结构的改变,另一方面则是长期施行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家庭规模出现递减效应的结果。
有学者根据我国三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来分析家庭结构的变动,发现1982~2000年期间,我国核心家庭、隔代直系家庭和单人家庭的数量大幅上升[1]。
也有学者在研究中国老年人居住方式的变化时发现,与1982和1990年相比,2000年老年人单身户、夫妇户和隔代户的比例都提高了,且后两种类型提高的幅度相当大;老年人两代户、三代户的比例则下降了一半多[2]。
通常我们把生活于单身户、夫妇户和隔代户中的老年人统称为空巢老年人。
相关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农村老年空巢家庭的数量正在逐渐增多,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日益凸现。
从现有关于农村空巢老年人的研究文献来看,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该群体的生活现状、养老需求和社会保障等方面。
由于缺乏全国性的数据分析,我们目前还不能全面了解农村空巢老年人的总体概况。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于2000年和2006年分别进行了“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和“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以下简称城乡老年人调查)。
这两次调查比较系统地获得了我国城乡老年人口的基本状况、经济供养保障、医疗保健、生活照料、社区服务、精神文化生活和参与社会发展等数据,其中有部分调查数据涉及农村老年人的居住状况。
我们通过数据分离,来对农村空巢老年人的生活状况进行研究。
(二)调查样本的代表性
2006年追踪调查回收的农村有效样本是9823个,样本来自全国2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为了使调查数据能准确推断全国情况,我们对样本进行了必要的加权处理。
具体方法是,根据2005年国家统计局1%抽样的分省数据,对各省老年人口的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进行了加权(分为60~64岁、65~69岁、70~74岁、75~79岁和80岁及以上五个年龄组),使2006年追踪调查使用的数据在性别和年龄组分布上与国家2005年1%抽样数据的结构相同,样本因此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三)数据处理方法与思路
考虑到农村老年人居住分散,地形和地貌复杂,村与村之间缺乏可比性,因此我们将农村老年人是否与子女同住作为界定空巢家庭的标准。
我们定义的“农村空巢老人”包括:(1)独居家庭户中的老人,其中包括散住的独居“五保老人”;(2)老年夫妇户中的老人;(3)隔代老人户中的老人;(4)两代老人户中的老人;(5)与其他人同住户中的老人,即与其他人而不是子女、孙子女共同居住的老人。
相应地,“非空巢老人”指的是:(1)居住在“两代户”、“三代户”和“三代以上户”家庭中的老人;(2)其他类型家庭户中的老人。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老年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能会主动选择与成年子女分开居住,享受独立和个性化生活所带来的乐趣。
但另一方面,农村老年人与成年子女分开居住也可能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考虑到农村老年空巢家庭产生原因的复杂性,对于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因素是哪些,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本文将通过数据分析,探讨不同类型的居住方式对不同年龄和性别的农村老年人在生活保障、生活照料和心理健康方面可能存在的风险。
二数据分析结果
(一)农村空巢老人概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数据及2005与2006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同时结合2006年全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的结果,我们可推算出,2006年全国农村共有老年空巢家庭3288万户,占农村老年人家庭总户数的48.9%。
生活于空巢家庭中的老年人共4742万人,占全国农村老年总人口(为10801万)的43.9%。
图1 2006年部分省农村老年人居住方式
1.性别和年龄组分布
表2显示,就总体而言,女性老年人在农村老年人总体中所占比例为52.7%,但在独居老年人中,女性占了将近56%。
与其他人同住户类型和非空巢户类型中老年人的性别分布差异不明显,女性均占到52%左右,略高于总体平均水平。
而隔代户中老年女性的比例偏低,仅为42%。
相比之下,两代老人户类型中,老年女性占的比例低到14%左右。
表1 2006年农村老年人居住方式的现状
表2 农村老年人分性别和年龄组居住方式的分布
表3显示,农村老年人的居住方式会在不同年龄组之间出现互换和转移。
表3 不同年龄组农村老年人居住方式的分布状况
第一,增长型居住方式:老年人选择独居、与其他人共同居住以及非空巢居住方式的比例有随着年龄组的升高而相对增长的趋势。
其中,独居户老年人的增幅最大:在70~79岁组当中,独居的老年人在所有居住方式中所占比例相对于60~69岁组有很大提升,从10.5%上升到18.4%,相对增长75%;独居老人中80岁及以上组占全部独居老人的比例达到23.5%,对于70~79岁组来说相对上升28%。
第二,衰减型居住方式:随着年龄组的升高,老年夫妇户、隔代户和两代老人户的相对比例逐渐下降。
将下降幅度按照从高到低排列的顺序为:两代老人户、隔代户和老年夫妇户。
其中,老年夫妇户从60~69岁组所占的32.2%降到70~79岁组的25.7%,比例相对下降了20%;而从70~79岁组到80岁及以上组,其比例相对下降了53%。
以老年夫妇户为主的三种衰减型居住方式是不稳定的居住方式。
但因为家庭变故如丧偶等原因,这三种居住方式会向第一类增长型居住方式分流。
从分流的效果看,独居成为大多数老年人发生家庭变故后的主要选择,而一般只是在老年人80岁以后,老年人与子女共同居住才成为主要的分流方式。
2.婚姻状况
数据显示(表4),农村老年人的婚姻状态中,丧偶紧排在有偶同住之后,隔代户和两代老人户中有偶同住的比例相当高,排在老年夫妇户之后,而在与其他人同住户和非空巢户这两种类型中,丧偶的比例均高于总体平均水平。
丧偶比例最高的是独居户老年人。
可以肯定的是,丧偶是造成老年人独居的主要原因。
对于老年夫妇来说,当其中一方丧偶后,必然会分流到其他居住方式。
表4 农村老年人的婚姻状况
3.居住意愿
如果从传统意义上讲,农村老年人应该会更愿意与子女共同居住,因为这样的居住方式看起来不仅可以给老年人一个家的感觉,还可以缓解老年人生活上的不便。
表5显示,非空巢家庭户的老年人与子女共同居住的愿意更高,其百分比高于总体平均值20个百分点。
相比较来说,老年夫妇户和独居户老人表现出更渴望独立居住的倾向,前者表示不愿意和子女共同居住的比例达43.9%,而后者也达42.6%,高于总体两成的水平。
农村老年人在居住方式的选择上有一定的自主性,但是与其他人同住的空巢老人中,有将近六成的老年人表示愿意和子女一起居住,可以看出,与他人而不是子女同住往往是这些老年人无奈的选择。
隔代户中的空巢老年人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表5 农村老年人和子女共同居住的意愿
(二)经济状况
根据2006年调查的情况,农村老年人总体人均年收入为2933元左右。
不同居住方式的老年人的收入差距比较明显:独居户2466.7元,老年夫妇户2728.4元,隔代户3297.4元,两代老人户2520.3元,与其他人同住户2339.9元,非空巢家庭户3181.0元。
总的来看,独居户老人的收入最低,而隔代户老人的收入最高。
1.收入保障状况
从2006年的调查数据看,农村只有4%左右的老年人有退休金或社会养老保险金收入。
而如果以农业户作为划分标志,那么真正意义上的农村老年人中在领取退休金或社会养老金的占2%左右,在整个农村老年人收入构成中的比例仅为2.6%。
除农村养老保险外,2006年全国农村老年人获得政府救助的比例为9.5%(表6、7),其中获得救助比例最高的是独居户老人,达到19%以上;其次是两代老人户和与其他人同住户老人,政府救助对二者的覆盖水平相当,均在13%左右。
覆盖率最低的是老年夫妇户老人,低于平均水平约3个百分点。
与国家救助的覆盖面相比,集体救助的侧重点则主要为独居户老人,集体救助的覆盖面相对国家救助低了许多,这与农村集体经济的现状有很大关系。
空巢老人与非空巢老人在接受政府和集体救助方面的差异显著,但两种救助都主要向空巢老年人倾斜。
表6 国家救助对农村老年人的覆盖面
表7 集体救助对农村老年人的覆盖面
从收入构成的角度看,公共转移性收入仅占农村老年人总体收入的5%左右。
但独居户老人的这部分收入占到11.6%;其次是与其他人同住老人,该比例占到8.7%;其他老人的这部分收入比例在4~5%左右浮动,只有两代老年人户老人的比例最低,仅为2.0%。
农村与老年人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农村养老保险、农村五保户保障、农村低保、农村老年人独生子女养老补贴以及特困救助。
除农村养老保险以外,农村养老保障正在经历从村集体经济支付为主,转变为政府支付为主,但就总体而言,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很低。
农村社
会保障的个别保障类型还没有真正体现出社会保障制度应有的特征。
2.自我经济支持状况
表8数据显示,半数以上的农村老年人不再从事农业生产,显然居住方式对老年人参加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较大。
在参与农业生产劳动的老年人中,老年夫妇户、隔代户和两代老人户老人参与劳动的比例高于总体水平7到35个百分点,而独居老人参与农业劳动的比例相对于总体平均水平低10多个百分点。
除了独居的居住方式以外,选择空巢家庭的居住方式或者是接受这种居住方式的空巢老年人往往要承担更多的劳作负担。
家庭经营收入是农村老年人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总体占到农村老年人全部收入的33.6%。
但是,不同居住方式下老年人的家庭经营收入比例差异很大,其中两代老年人户中的家庭经营收入甚至占到了56%。
在各种居住方式的农村老年人中,两代老年人户是自我养老程度最高的。
表8 农村老年人参与农业生产的情况
3.家庭经济支持状况
农村老年人的家庭养老主要依靠子女,2006年农村有60%以上的老年人从子女那里获得经济支持,获得支持比例最高的是隔代户老人,最低的是两代老人户老人,两者相差将近30个百分点。
从农村老年人的收入结构看,子女经济支持的比例也占到了将近41%,是农村老年人收入的最主要来源。
在不同的居住方式,独居户老年人依靠子女经济支持的比例最高,达到50%以上;两代老人户最低,仅为23%;其他居住方式的老年人都在40%左右。
这从另外一个角度验证了两代老人户自我养老程度最高的推测。
表9 农村老年人获得子女经济支持的情况
对于多子女家庭的农村老年人而言,轮养并不是大多数老年人选择的方式。
调查显示,总体只有5.0%的老年人选择轮流在子女家居住。
对比表10可以看出,农村老年人是否从子女那里获得经济支持以及支持的多少,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与子女共同居住。
不过,与子女共同居住会对老年人的消费方式发生影响。
4.养老方式
农村老年人虽然在养老方式上可以有多种选择,但在选择主要的养老方式时,会有一定的倾向性。
不同居住方式的老年人的选择会有一定差异,见表10。
对于收入保障方式的选择,农村中各种居住类型的老年人都对子女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数据显示,将子女作为养老第一选择的比例均达到了一半以上。
把表10与老年人实际获得子女经济支持的比例进行对比可发现,相对于其他居住方式的老年人,农村隔代户和非空巢户的老年人更容易获得子女经济上的支持,而两代老人户老人虽期待从子女那里获得支持,最终却可能会有一定的失落。
表10 农村老年人养老方式的第一选择
5.经济状况综合评估
由于物价水平存在比较大的地区差异,所以单纯进行收入对比可能会存在缺陷。
为了更好地了解不同居住方式农村老年人的家庭养老所发挥的作用,这一部分将以老年人的经济状况自评为主,分析农村老年人在不同居住方式经济状况的差异。
表11的数据显示,农村老年人的经济自评中,独居户老人感到自己经济状况不好的比例最高,自报困难的比例达到半数以上,其次是与其他人同住户和两代老人户的老人。
隔代户和非空巢户的老人对经济状况的自我评价接近总体平均水平。
条件相对较好的是老年夫妇户老人,其经济自评困难的比例低于总体平均值7个百分点。
表11 农村老年人的经济状况自评
将表11和表12进行对比后发现,经济状况自评困难的比例相对较高的那些居住类型中的农村老年人,也正是政府救助的主要对象。
可以肯定,政府救助的侧重点没有选错,重点救助了独居户、隔代户和两代老人户中的老年人;但是对比经济自评困难与实际救助的差距可看出,救助的覆盖面还明显不足。
表12 农村空巢与非空巢老年人的经济状况自评
表12是将农村老年人的居住方式分为空巢与非空巢两类,整体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
统计检验表明,两者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5)。
实事求是地讲,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将农村老年人的居住方式分成空巢与非空巢两类,并不能找出两者之间非常显著的差异。
只有对空巢家庭居住方式进一步细分,才能帮助我们发现问题的关键。
(三)健康与医疗状况
1.健康状况
表13是将农村老年人空巢与非空巢的居住方式分成两类,整体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
统计检验表明,两者之间的差异显著(P=0.015)。
然而,观察表13中两种类型的实际分布可发现,两者之间实际的差异非常小,各组间最大的差异不超过2个百分点。
表13 农村空巢与非空巢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自评
健康状况自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农村老年人实际的健康状况。
对比空巢与非空巢居住方式条件下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可发现,两者之间不存在非常显著的统计差异(P=0.014)。
但是,农村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在不同居住方式之间却存在着差异(见表14)。
其中,独居户、老年夫妇户、两代老人户以及隔代户老人的健康状况均与非空巢户老人存在差异。
调查数据显示,各类农村空巢老人中,认为自己健康状况“较好”或“很好”的比例较低,表示“一般”的在50%左右。
“较差”或“很差”的比例多在30%左右。
各类农村空巢老人之间,独居户老人和隔代户老人表示“较差”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类型。
此外,整体健康状况处于“一般”水平的农村老年人接近50%。
不难看出,无论是空巢老人还是非空巢老人,其健康状况水平都相对较低。
表14 不同居住方式农村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自评
而数据显示(见表15),无论是空巢老人还是非空巢老人,患有慢性病的比例都相当高,其中空巢老人患病率为65.5%,非空巢老人患病率为66.7%。
隔代户空巢老人患有慢性病的比例最高,为69.3%。
两代老人户以及与其他人同住户老人患病的比例相对较低。
农村老年人总体的患病率在66%左右。
表15 农村老年人患慢性病的情况
尽管农村老年人一般都患有一种以上的慢性病,但这些慢性病是否影响其正常生活能力,则主要体现在两周患病率上。
调查数据显示(见表16),空巢与非空巢老人的患病率不存在显著差异,但不同空巢居住方式下老人的患病率会有所不同。
患病率最高的是隔代户老人,其次是独居户老人,这两类老年人与非空巢户老人差异显著,并且也明显高于其他空巢居住方式的老人。
表16 农村老年人慢性病的两周患病率
为了评估不同居住方式的农村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动态变化情况,我们选择以农村老年人对过去一年健康变化的自评结果进行分析。
虽然农村老年人的居住方式会随着健康状况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但在一年的时间里,老人的健康状况还是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此我们假定在上一年度老年人的居住方式没有改变,并以此作为前提条件。
表17反映出,隔代户和独居户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变差的比例最高,均超过了50%。
除两代老人户的比例相对较低外,其他居住方式的老人自评身体变差的情况与总体水平相近。
表17 农村老年人对过去一年健康变化情况的自评
2.医疗状况
调查数据显示(见表18),2006年农村有43.8%的老年人没有获得任何形式的医疗保障。
空巢老年人在享受医疗保障方面与非空巢老人的略有差异,空巢老年人有医疗保障的比例为42.2%,而非空巢老年人为45.3%。
表18 农村老年人参与新型合作医疗的情况
不同居住方式的老年人中,与其他人同住户和隔代户老人没有医疗保障的比例最高,分别达到了60.9%和60.2%。
相比之下,情况最好的是两代老年人户老人,有医疗保障的比例超过了半数。
随着国家对于民生问题的重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作为一种制度,正在全国农村地区逐步推广。
我们有理由相信,农村老年人医疗保障覆盖面低的情况将会迅速得到改善。
(四)生活自理能力和需要照料的状况
1.生活自理能力
农村老年人生活能够完全实现自理的比例为79.9%。
空巢老年人生活能完全自理的比例达82.0%,非空巢为77.9%,两者相差4个百分点,差异显著。
而空巢老年人中,自理能力最低的是与其他人同住和独居的老年人。
2.照料需求
统计检验显示,农村空巢老年人与非空巢老年人在照料需求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
0.001)。
在非空巢居住方式中,有10.9%的老年人需要照料,而空巢老年人则相对低3个百分点。
表19 农村空巢与非空巢老年人的照料需求对比
由表20可以看出,与其他人同住户中的空巢老人需要照料的比例最高,其次是非空巢老人。
而统计检验显示,空巢老人中,只有老年夫妇户、隔代户和两代老人户中的老人与非空巢老人存在显著的差异,他们的照料需求在较大幅度上低于非空巢老人,其中最低的是两代老人户中的低龄老人。
表20 农村不同居住方式老年人的照料需求对比
3.照料需求的可获得性
对比有照料需求空巢老人与非空巢老人实际获得的照料情况发现,两者之间大约有9个百分点的差距(见表21),并且差异显著(P<0.001)。
这说明,非空巢的居住方式对于老年人获得生活照料有积极意义。
表21 有照料需求的农村空巢与非空巢老年人实际获得照料的情况
表22 有照料需求的农村不同居住方式的老年人实际获得照料的情况
然而,有照料需求却未能获得照料,是农村老年人面临的一个问题。
调查显示,有照料需求的农村老年人中,6%左右未能获得照料。
空巢老年人的上述比例达到11.1%,而非空巢老年人仅为2.9%。
从整体情况看,在各类居住方式中,只有独居户和与其他人同住户老年人未能及时获得照料的比例偏高。
隔代户和两代老人户老人之所以不存在没有获得照料的情况,原因在于这两种居住方式是不稳定的,若这两种居住方式中的老年人出现了照料问题,必然会通过转变居住方式来化解危机。
农村老年人的照料资源主要来自家庭成员。
在获得照料服务的老年人群中,有92%左右的照料是由老年人的家庭成员提供的。
表23显示,不同居住方式的老年人中,能够获得其他家人照料比例最高的是独居户老人,达到25.7%左右。
与其他人同住户中的老人这一比例也很高,达20.0%。
从总体上对比空巢与非空巢老年人获得家庭成员照料的状况可发现,后者获得家庭成员照料的比例显著高于前者,高出近12个百分点。
表23 有照料需求的农村老年人获得家庭成员照料的情况
4.对自己无人照料的担心
通过对比发现,不同居住方式的农村老年人对自己生活不能自理后无人照料的担心有一定差别(见表24)。
总体上看,表示“非常担心”和“比较担心”自己无人照料的比例在36%左
右,非空巢老年人家庭户、老年夫妇户和隔代户老人担心的比例均低于或接近总体水平,其他几种类型则显著高于总体。
独居户老年人和与其他人同住户老年人担心的比例最高达到50%左右。
表24 农村老年人对自己无人照料的担心
(五)心理健康状况
1.孤独感
随着家庭规模的日益小型化以及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大规模流动,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始备受关注。
孤独是农村老年人的一种心理感受,是缺乏亲情关怀的一种反映。
不同居住方式的老年人,孤独感分布也会不同。
对比空巢与非空巢两类农村老年人,二者之间的孤独感存在显著的差异(P<0.001)。
空巢老年人中有孤独感的比例为34.3%,高于非空巢老年人2个百分点。
表25 农村老年人的孤独感
表25显示,在总体中,33.2%的老年人有孤独感。
而老年夫妇户老人有孤独感的比例明显低于非空巢老人,统计检验证明了这种差异的存在。
独居户老年人中半数有孤独感,其比例大大高于其他居住方式的老年人,其原因与老人独居有密切关系。
2.自杀倾向
自杀是老年人对于人生的一种极端选择。
表26显示,独居老年人中有自杀倾向的比例相对较高,高于总体水平将近3个百分点;而隔代户老人中有自杀倾向的比例相对最低。
自杀的原因可能各种各样,这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
表26 五年内有自杀倾向的农村老年人分布
三农村老年人空巢与非空巢居住方式的生存风险综合评估
目前家庭养老是农村老年人主要的养老模式。
家庭的经济职能是生产与消费,当劳动者遇到年老、病残等风险时,主要是依靠家庭成员与亲朋邻居的帮助来渡过难关。
综合考虑不同居住方式的农村老年人面临的风险,是评估不同居住方式的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的有效方法。
具体方法是选取经济状况自评最差、健康状况自评最差、有照料需求但没有获得照料和有孤独感,把它们设定成一个生存风险指数。
上述四项中有一项符合该指数,那么记数为1;如果有两项,则记数为2。
以此类推,生存风险指数的最高记数为4。
如果没有一项符合,记数为0。
生存风险指数在评估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时具有实际的意义。
我们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模型,即将是否具有自杀倾向作为因变量,1为有,0为没有。
将风险指数设定为间距变量,并作为自变量。
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风险指数每增加一个单位,自杀倾向将增加1.2倍。
将空巢与非空巢居住方式的生存风险进行对比(见表27),发现二者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差异(P=0.116)。
这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空巢家庭是不是问题家庭的争论,而笔者的答案是否定的。
以非空巢居住方式作为参照,五种空巢居住方式的老年人中,只有独居户和老年夫妇户老人与非空巢老年人差异显著。
所表现出的特点为,独居户老年人发生生存风险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空巢户老年人(见表28)。
独居户老年人出现生存风险指数为1的比例比非空巢户老年人高出10个百分点;前者发生生存风险指数为2的比例高出后者近7个百分点。
老年夫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