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雨朱淑真诗词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膏雨朱淑真诗词解析
一、作品全文
《膏雨》是宋代女诗人朱淑真的一首七言绝句,全文如下:
> 添得垂杨色更浓,飞烟卷雾弄轻风。

> 展匀芳草茸茸绿,湿透妖桃薄薄红。

> 润物有情如着意,催花无语自施工。

> 一梨膏脉分春陇,只慰农桑望眼中。

二、注释和翻译
- 添得:增加了。

- 垂杨:垂柳。

- 飞烟:飘动的烟雾。

- 卷雾:卷起的云雾。

- 弄:玩耍,使动用法。

- 展匀:铺展平坦。

- 茸茸:碧绿而繁密的样子。

- 妖桃:美丽的桃花。

- 润物:滋润万物。

- 如着意:好像有意识地。

- 催花:促使花开。

- 施工:施展功夫,比喻自然界的变化。

- 一梨:一片,一阵。

- 膏脉:指春雨,因其滋润土地如同血脉一样。

- 陇:田间的小土堤,也指田地。

- 农桑:农民和桑树,代指农业生产。

翻译:
> 春雨增加了垂柳的色彩,飘动的烟雾和卷起的云雾在轻风中玩耍。

> 芳草铺展得平坦而碧绿,桃花湿透了美丽而鲜艳。

> 春雨滋润万物,好像有意识地为人们服务,促使花开,自然界的变化无需言语。

> 一阵春雨滋润了田地,只有农民和桑树才能感受到它的恩惠。

三、赏析
(一)创作背景
《膏雨》是朱淑真在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朱淑真(约1135~约1180),号幽栖居士,南宋女诗人,是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

祖籍歙州(治今安徽歙县),《四库全书》中定其为“浙中海宁人”,一说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出身宦家,博通经史,能文善画,精晓音律,尤工诗词,词多幽怨。

丈夫是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夫妻不和睦,最终因抑郁早逝。

又传淑真过世后,父母将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

其余生平不可考,素无定论。

《膏雨》是朱淑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宋诗中描写春雨的名篇之一。

该诗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界的敏锐观察和细腻感受,以及对农民和农业的深切关怀和赞美。

该诗写于南宋初期,当时北方已被金人占领,南方的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朱淑真以女性的细腻和温柔,描绘了春雨对大地的滋润和恩惠,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对国家的忧虑。

(二)主题思想
《膏雨》的主题思想是赞美春雨对自然界和农业生产的滋润和恩惠,表达对农民的同情和对国家的忧虑。

该诗以春雨为线索,从上到下,分别描写了春雨对垂柳、芳草、桃花、田地的影响,展现了一幅春雨润物的美好景象。

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把春雨的色彩、形态、气息、声音等细节都描绘得栩栩如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春雨中,感受到春雨的温柔和美丽。

诗人还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赋予春雨以情感和意志,突出了春雨对万物的关怀和服务,以及对花开的促进和推动。

诗人在最后一句中,转换了视角,从自然界转向人类社会,指出了春雨对农民和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也暗示了当时南宋社会的困境和危机。

(三)艺术特色
《膏雨》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语言表达:该诗语言清新优美,用词精当贴切,没有任何多余或空泛的字句。

诗人运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副词,如“更浓”、“茸茸”、“薄薄”、“如着意”、“自施工”等,增加了诗句的韵律和节奏,也增强了诗句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诗人还运用了反复、排比、对偶等手法,使诗句结构紧凑对称,音韵协调和谐。

- 修辞手法:该诗运用了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增加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例如,“飞烟卷雾弄轻风”中的“飞烟”、“卷雾”、“弄”都是拟人化的用法,把烟雾和风都赋予了生命力和活力;“展匀芳草茸茸绿”中的“茸茸”是形声词,既形容草色浓绿又模拟草声沙沙;“润物有情如着意”中的“有情”、“着意”是比喻法,把春雨比作一个有情有意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