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北师大南山附属学校中学部人教版初中9年级化学第一章选择题专项经典题(培优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某学生用量筒取液体时,量筒平稳地放置在实验台上,平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20毫升,倒出部分液体后,仰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5毫升,则该学生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为()
A.肯定大于5毫升
B.肯定小于5毫升
C.肯定等于5毫升
D.都有可能B
解析:B
【解析】
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要放平,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如果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低,若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大,某学生用量筒取液体时,使视线同溶液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读数为20mL,实际体积等于20mL;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面的最低处,其读数会比实际偏小,那么实际体积应大于15mL;则该学生实际倾倒的液体体积小于5mL,故答案为:B。

2.某同学制氧气时,试管炸裂了,造成试管炸裂的原因可能是下列中的
①没有给试管均匀预热;②试管外壁潮湿;③试管口没有略微向下倾斜;④忘了在试管口加一团棉花;⑤加热时试管与灯芯接触;⑥收集完氧气,先撤酒精灯;⑦高锰酸钾中混有可燃物。

A.全部B.除④外C.除⑥⑦外D.①②③⑤B
解析:B
造成试管炸裂可能原因有:1.加热前没有给试管预热,受热不均匀;2.试管外壁有水,加热时没擦干;3.试管接触到灯芯;4.试管口部高于试管底部,导致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5.用排水法收集完氧气后,先撤酒精灯。

而⑦高锰酸钾混有可燃物可能导致温度骤然升高,使试管破裂,所以除了④忘了在试管口加一团棉花之外,其他都可能造成试管炸裂。

故选B。

【点睛】
造成试管炸裂的原因有很多,除了那几个常见的原因之外还需要考虑特殊的情况,比如高锰酸钾中混有可燃物。

3.下列仪器中需经过磨砂处理的是
A.量筒B.试管C.滴瓶D.烧杯C
解析:C
A、量筒用于量度液体的体积,没有进行磨砂处理,故选项错误。

B、试管可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没有进行磨砂处理,故选项错误。

C、滴瓶的滴管与瓶子之间必须接合紧密,需要进行磨砂处理,故选项正确。

D、烧杯可以作较多量试剂的反应容器,没有进行磨砂处理,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睛】
磨砂处理是让化学器具之间的接触面更光滑、接合更紧的一种方法,一般来说储存化学药品的容器都要磨砂。

4.如图是气密性检查的实验操作,实验失败主要原因是()
A.烧杯中的水太少
B.手捂得不够紧,导致热量不够
C.锥形瓶中没有水,导致长颈漏斗没有液封
D.导气管的橡皮管处没有弹簧夹C
解析:C
锥形瓶内没有水的话,即使捂住锥形瓶,瓶内温度升高,气体膨胀也不能使烧杯冒气泡,气体会从没有液封的长颈漏斗逸出,导致实验失败。

故选C。

5.蜡烛(足量)在如图1所示的密闭容器内燃烧至熄灭,用仪器测出这一过程中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2所示) 。

下列判断中,不正确的是
A.瓶中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B.实验过程中瓶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大
C.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
D.蜡烛熄灭原因是瓶内没有了氧气D
解析:D
A、瓶中氧气浓度小于16%时,蜡烛无法燃烧;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实验过程中蜡烛燃烧产生水和二氧化碳气体,瓶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大;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蜡烛燃烧有水和二氧化碳产生,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蜡烛熄灭原因是瓶内氧气含量太低;故选项错误,但符合题意。

故选:D。

6.下列过程中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碱式碳酸铜分解B.氧气性质验证
C.验证质量守恒D.自制净水柱
净水D
解析:D
A、碱式碳酸铜分解生成氧化铜、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故错误;
B、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故错误;
C、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故错误;
D、该净水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故是物理变化,故正确;故选D。

【点睛】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7.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下列古诗词中对划线对象变化的表述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B.河上姹女,灵而最神,得火则飞,不见埃尘
C.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D
解析:D
A、紫烟是弥漫在空气中的固体小颗粒形成的,没有生成其他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B、得火则飞,不见埃尘,意思是:汞易挥发,遇火即转变成气态,弥散进入空气中,没有生
成其他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C、一片磁针石受地球磁力作用,指向南方,没有生成其他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D、化作春泥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变化,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D。

8.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熄灭酒精灯B.取液体药品
C.给液体加热D.读液体的体积C
解析:C
A、熄灭酒精灯不能用嘴吹灭,应该用灯帽盖灭,操作错误;
B、取液体药品时试管要紧挨着瓶口,瓶塞要倒放在桌面上,操作错误;
C、给液体加热时要使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内的液体不能超过试管体积的三分之一,试管夹夹在试管的三分之二处,试管口向上倾斜45度,操作正确;
D、读液体体积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操作错误。

故选C。

9.下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B.
C.
D. D
解析:D
A、向试管中装块状固体药品时,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把块状固体放在试管口,再慢慢将试管竖立起来,故选项错误;
B、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故选项错误;
C、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
容积的1
3
,故选项错误;
D、在容器口塞橡皮塞,应把橡皮塞慢慢转动塞进容器口,切不可把容器放在桌子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容器,故选项正确。

故选D。

10.某学生用量筒量取液体的体积,量筒摆放平稳,且学生面对刻度,他首先平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9mL,倒出部分液体后,又俯视读数为10ml,则该同学实际倒出的液体的体积为
A.大于9ml
B.等于9ml
C.小于9ml
D.无法确定A
解析:A
某学生用量筒量取液体的体积,量筒摆放平稳,且学生面对刻度,他首先平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9mL,读数正确,倒出部分液体后,又俯视读数为10ml,读数偏大,量筒内液体小于10mL,则该同学实际倒出的液体的体积为大于9ml。

故选A。

【点睛】
量筒操作错误时会出现“俯大仰小”,即俯视读数,数值比实际体积大,反之,则小。

11.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读取数值B.倾倒液体
C.检查装置气密性D.
加热液体C
解析:C
A、用量筒量取液体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故选项错误;
B、取用液体药品时,为防止液体撒落,试剂瓶中要紧挨试管中,为不使标签受到流下的残液腐蚀,标签要向着手心,为了防止药品污染或腐蚀桌面,瓶塞要倒放,故选项错误;
C、检查装置气密性一般是根据气压变化原理,如装置严密,试管内气体温度升高,体积膨胀,导管口会有气泡,故选项正确;
D、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要用外焰加热,且为了防止液体沸腾后喷出伤人,液体要不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手握长柄,故选项错误。

故选C。

12.诗词是民族灿烂文化中的塊宝。

下列著名诗句中隐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①千里冰封,万里雪飘②白玉为床,金作马③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④日照香炉生紫烟⑤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尘泥更护花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A.③④⑤⑥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③⑤⑥D
解析:D
【解析】
【分析】
物理变化是没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是指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据此思路进行解析。

①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是水由液态变为固态,没有生成其他物质,属于物理性质;
②白玉为床,金作马是物质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属于物理性质;
③野草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等其他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④日照香炉生紫烟是指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并无其他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⑤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尘泥更护花是落花转变为尘泥,有其他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其中有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等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因此,③⑤⑥属于化学变化,故D选项符合题意。

1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B.
C.D. B
解析:B
A、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故操作不正确;
B、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可以用打火机或火柴点燃酒精灯,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用滴管滴加液体时,滴管应悬空垂直放在试管口上方,以免污染滴管,滴管管口不能伸入受滴容器,故操作不正确;
D、取用液体药品,瓶塞要倒放在实验桌上,故操作不正确;
故选B。

14.装置的气密性的检查方法有很多,如可用推拉注射器活塞的方法。

当缓慢推活塞时,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A.长颈漏斗下端口产生气泡
B.瓶中液面上升
C.注射器内有液体
D.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D
解析:D
A、如图检查装置气密性,当缓慢推活塞时,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注射器中的空气进入锥形瓶中,锥形瓶内气体压强增大,瓶内液体就有一部分被压回长颈漏斗中,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长颈漏斗下端口不会产生气泡,选项A不正确;
B、图中,当缓慢推活塞时,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注射器中的空气进入锥形瓶中,锥形瓶内气体压强增大,瓶内液体就有一部分被压回长颈漏斗中,瓶中液面下降,不会出现瓶中液面上升的现象,选项B不正确;
C、图中,当缓慢推活塞时,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注射器中的空气进入锥形瓶中,锥形瓶内气体压强增大,瓶内液体就有一部分被压回长颈漏斗中,瓶中液面下降,且注射器连接
的导管只稍微露出橡皮塞,不跟液体接触,注射器内不可能有液体进入,选项C不正确;
D、图中,当缓慢推活塞时,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注射器中的空气进入锥形瓶中,锥形瓶内气体压强增大,瓶内液体就有一部分被压回长颈漏斗中,瓶中液面下降,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选项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装置气密性良好的现象,要从缓慢推注射器活塞,造成瓶内压强增大的角度分析。

15.下列有关物质变化或性质的描述正确的是()
A.酒精挥发——化学变化B.冰雪能融化——物理变化
C.铁片生锈——物理性质D.汽油易燃烧——化学性质D
解析:D
A、酒精挥发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B、冰雪能融化,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错误。

C、铁片生锈过程中,铁和水、氧气反应生成铁锈,属于化学变化,故错误;
D、汽油易燃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故选:D。

【点睛】
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16.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称量氯化钠B.倾倒液体
C.点燃酒精灯D.读取液体体积 D
解析:D
A、托盘天平使用,左物右码,图中操作错误,A错。

B、倾倒法取用液体药品,瓶塞需倒放,瓶口需紧靠试管口,图中操作错误,B错。

C、不能用一盏酒精灯,去点燃另外一盏酒精灯,容易引发火灾,C错。

D、读取液体体积时,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D正确。

故选:D。

17.我国古代文献记载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

下列记载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天工开物》—“侯潮一过,明日天睛,半日晒出盐霜”
B.《易经》—“泽中有火……上火下泽”
C.《淮南万毕术》—“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D.《抱朴子》—“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A
解析:A
A、侯潮一过,明日天晴,半日晒出盐霜是由于水分蒸发,析出晶体,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B、泽中有火……上火下泽,包含着物质燃烧,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C、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是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D、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发生了两个化学变化,先生成汞,再合成丹砂,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8.下列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方法,其中正确的是
A.B.
C.D. B
解析:B
A.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则只能有一个出气口,此时试管内不宜有另一根导管,不能检查出装置的气密性,故选项A错误;
B.夹紧弹簧夹,液面不下降,则装置气密性良好,可检查出装置的气密性,故选项B正确;
C.此时的出气口还有长颈漏斗,装置中无压强差,不能检查出装置的气密性,故选项C
错误;
D.此时的出气口还有左端的导管,装置中无压强差,不能检查出装置的气密性,故选项D 错误。

故选B。

【点睛】
装置气密性检查时,只能有一个出气口,这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9.下列实验数据合理的是()
A.用100mL量筒量取5.26mL的稀硫酸B.用托盘天平称取15.6g氧化铜粉末C.用普通温度计测得某液体的温度为25.62°C D.用托盘天平称取9.28g食盐B
解析:B
A、选取量筒时,尽量选用能一次量取的最小规格的量筒。

用100mL量筒量取5.26mL水,量筒选择不合理,应选用10mL的量筒;且10mL量筒的精确度为0.1mL,5.26mL水不符合10mL量筒的精确度为0.1mL,无法量取;故选项数据不合理。

B、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称量药品的质量,能准确到0.1g,故可以用托盘天平称取15.6g氧化铜,故选项数据合理。

C、普通温度计能准确到0.1℃,用普通温度计无法测得人体温度为25.62℃,故选项实验数据不合理。

D、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称量药品的质量,能准确到0.1g,用托盘天平不能称取9.28g食盐,故选项实验数据不合理。

故选:B。

20.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点燃酒精灯B.闻药品的气味
C.加热液体D.称量食盐固体质量D
解析:D
A、不能用燃烧的酒精灯点燃另外的酒精灯,以防发生火灾。

故A错误;
B、闻药品的时候要用手要轻轻的在瓶口煽动,使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孔。

故B错误;
C、用试管加热液体的时候,液体的体积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1/3。

故C错误;
D、用托盘天平称量物体的时候要“左物右码”,并且称量干燥的固体药品的时候要在两个托盘天平上各放一个相同质量的滤纸。

故D正确。

故选D。

21.某学生量取液体,仰视读数为30mL,将液体倒出一部分后,俯视读数为10mL,则该同学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为
A.等于20mL B.小于20mL C.大于20mL D.无法确定C
解析:C
仰视读数为30mL,仰视时读数偏小,量取的实际体积偏大,所以仰视读数体积为30mL,实际大于30mL,俯视读数为10mL,俯视时读数偏大,量取的实际体积偏小,所以俯视读数体积为10mL,实际小于10mL,故实际倒出的体积为大于20mL。

A、B、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22.超疏水性仿生材料对水的作用与荷叶相似,水滴在其表面不易附着。

将玻璃放在蜡烛火焰上灼烧,表面沉积一层黑色物质(见图),该方法可获得一种能用于手机触屏的超疏水性材料。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黑色物质是由石蜡蒸气冷凝而成
B.黑色物质可能含碳元素
C.黑色物质是由石蜡不充分燃烧产生
D.铁质输水管的内壁若采用超疏水性材料能防锈蚀A
解析:A
解:A、石蜡蒸气冷凝成的固体是白色的,该黑色物质是石蜡不充分燃烧得到的炭黑,故选项说法错误。

B、黑色物质是石蜡不充分燃烧生成的,黑色物质可能含碳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C、该黑色物质是石蜡不充分燃烧得到的炭黑,故选项说法正确。

D、炭黑主要成分是碳的单质,在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稳定,铁质输水管的内壁若采用超疏水性材料能隔绝铁质管道和水接触,因此能防锈蚀,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23.思维模型的建构既方便于问题的解决,又能促进深度学习。

小芳同学对解决“气密性检查”类问题建构的思维模型如图甲所示。

结合小芳建构的思维模型,完成如图乙装置的气密性检查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向锥形瓶中注入水至a处,属于上述思维模型中的“构建封闭体系”
B.注入水后,向左推或向右拉注射器的活塞均可改变该装置的压强
C.向左推注射器活塞时,观察到长导管口有气泡产生,则说明气密性良好
D.注射器连接长导管也可以进行该装置的气密性检查C
解析:C
A、向锥形瓶中注入水至a处,水面超过导管末端,属于上述思维模型中的“构建封闭体系”,故A说法正确;
B、注入水后,向左推会增大装置内压强,向右拉注射器会减少装置内压强,故B说法正确;
C、向左推注射器活塞时,装置内压强增大,导管内形成一段液柱,则说明气密性良好,故C说法错误;
D、注射器连接长导管,向外拉注射器若看到长导管中上升一段水柱,则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也可以进行该装置的气密性检查,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24.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点燃酒精灯B.称量
C.液体加热D.量
9.5mL液体C
解析:C
A、点燃酒精灯时,需用火柴点燃,不得用点燃的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防止酒精洒出引发火灾,故选项A不正确;
B、托盘天平称量物品时,应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称量腐蚀物品氢氧化钠时,需在烧杯等玻璃器皿中称量,B中托盘天平称量氢氧化钠放在纸上称量,故选项B不正确;
C、试管内液体加热时,加入试管内液体体积不得超过试管体积的三分之一,加热前试管进行预热,然后试管倾斜,管口不得朝向自己或者他人,采用外焰加热,C符合操作规范,故选项C正确;
D、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应选择量程与液体体积最为接近的量筒,尽量一次量取成功,量取9.5mL液体应选择10mL量筒量取即可,100mL量筒量程过大,误差较大,故选项D 不正确。

故选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