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高考化学二轮 化学反应与能量 专项培优 易错 难题含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战高考化学二轮 化学反应与能量 专项培优 易错 难题含答案解析
一、化学反应与能量练习题(含详细答案解析)
1.氧化锌工业品广泛应用于橡胶、涂料、陶瓷、化工、医药、玻璃和电子等行业,随着工业的飞速发展,我国对氧化锌的需求量日益增加,成为国民经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化工原料和新型材料。
用工业含锌废渣(主要成分为ZnO ,还含有铁、铝、铜的氧化物,2Mn +、2Pb +、2Cd +等)制取氧化锌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已知:相关金属离子(
)n c M
0.1mol /L +
⎡⎤=⎣⎦n 生成氢氧化物沉淀的pH 如下表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为调节溶液的pH ,则试剂X 为_________(填化学式),
()2除杂时加入高锰酸钾的作用是_________,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过滤”所得滤渣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填化学式)。
()4写出“碳化合成”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碳化合成”过程需纯碱稍过量,请设计实验
方案证明纯碱过量:_________。
【答案】ZnO[或2Zn(OH)或3ZnCO ] 除去2Mn +
24222MnO 3Mn
2H O 5MnO 4H -+
+++=↓+ 3Fe(OH)、3Al(OH)、2MnO 32232322233Zn(NO )3Na CO 3H O ZnCO ?2Zn(OH)?H O 2CO 6NaNO [++=↓+↑+或
(32232322333Zn(NO )5Na CO 5H O ZnCO ?2Zn OH)?H O 4NaHCO 6NaNO ⎤++=↓++⎦
静置,取少许上层清液继续滴加纯碱溶液,若无沉淀产生,则证明纯碱过量(或静置,取少许上层清液滴加2CaCl 溶液,若有白色沉淀产生,则证明纯碱过量) 【解析】 【分析】
()1根据除杂的同时不要掺入新的杂质考虑;
()2加入高锰酸钾的作用是将2Mn +转化为2MnO 沉淀,除去2Mn +; ()3 由()1、()2知,“过滤”所得滤渣;
()4“碳化合成”时加入23Na CO ,产物为322·
2()?ZnCO Zn OH H O ,写出化学方程式。
【详解】
()1加入试剂X 的目的是调节溶液的pH ,使3Fe +、3Al +生成沉淀除去,为不引入新的杂
质离子,可加入ZnO 、2()Zn OH 、3ZnCO 等;
()2加入高锰酸钾的作用是将2Mn +转化为2MnO 沉淀,除去2Mn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42223254MnO Mn H O MnO H -
++++=↓+;
()3由()1、()2知,“过滤”所得滤渣的主要成分是3()Fe OH 、3()Al OH 、2MnO ;
()4“碳化合成”时加入23Na CO ,产物为322·
2()?ZnCO Zn OH H O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2232322233()33?2()?26Zn NO Na CO H O ZnCO Zn OH H O CO NaNO ++=↓+↑+或322323223323
3()55?2()?46(Zn NO Na CO H O ZnCO Zn OH H O NaHCO NaNO Na CO ++=↓++过量时);若23Na CO 不足时,溶液中还有32()Zn NO ,继续滴加23Na CO 溶液有沉淀产生,或23Na CO 过量时,可检验溶液中的23CO -
,具体方法为:静置,取少许上层清液继续滴加纯碱溶液,若无沉淀产生,则证明纯碱过量(或静置,取少许上层清液滴加2CaCl 溶液,若有白色沉淀产生,则证明纯碱过量)。
2.根据如图所示电化学实验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若只闭合S 1,该装置属于_______,能量转化形式为_______,锌极作_______极。
(2)若只闭合S 2,该装置属于_______,能量转化形式为_______,锌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
(3)若只闭合S 3,该装置属于_______,铜极作_______极,锌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答案】原电池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负 电解池 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2+Zn-2e =Zn 电解池 阳 2+
-
2H +2e =H ↑ 2442通电
Cu+H SO CuSO +H ↑
【解析】
【分析】
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较活泼金属作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解池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需要外接电源,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为阳极,阳极发生氧化反应,阴极发生还原反应,据此解答。
【详解】
(1)若只闭合S1,没有外接电源,则Zn、Cu、稀硫酸构成原电池,该装置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较活泼的锌作负极。
答案为:原电池;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负。
(2)若只闭合S2,装置中有外接电源,该装置为电解池,将电能转为化学能,与电源正极相连的锌极作阳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为Zn-2e-=Zn2+。
答案为:电解池;电能转化为化学能;Zn-2e-=Zn2+。
(3)若只闭合S3,该装置为电解池,与电源正极相连的铜极作阳极,电极反应式为:Cu-2e-=Cu2+;锌为阴极,电极反应式为:2H++2e-=H2↑,总反应式为:Cu+H2SO4
通电
CuSO4+H2↑。
答案为:电解池;阳;2H++2e-=H2↑;Cu+H2SO4通电
CuSO4+H2↑。
【点睛】
有外接电源的是电解池,没有外接电源的是原电池,原电池里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解池里阳极发生氧化反应。
3.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是NO以及燃料不完全燃烧所产生的CO。
为了减轻大气污染科学家正在研究利用催化技术将尾气中的NO和CO转变成CO2和N2,即
2NO+2CO垐?
噲?2CO2+N2。
为了测定在某种催化剂作用下该反应的反应速率,t1℃下,在一等容的密闭容器中,用气体传感器测得了不同时间的NO和CO的浓度如表(CO2和N2的起始浓度为0)。
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在上述反应中,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则正反应是___反应(填“放热”或“吸热”)。
(2)前3s内的平均反应速率:v(N2)=___。
(3)t1℃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___。
(4)假设在密闭容器中该反应达到平衡后,改变下列条件,能提高NO 转化率的是___(选填答案编号)。
a .选用更有效的催化剂
b .升高反应体系的温度
c .降低反应体系的温度
d .缩小容器的体积
【答案】放热 1.42×10-4mol/(L·
s) 22222c (CO )c(N )c (NO)c (CO)
⋅⋅ c 、d 【解析】 【分析】
(1)根据图示所给的反应物总能量与生成物总能量大小关系进行分析;
(2)同一反应同一时段内各物质反应速率之比等于计量数之比,v (N 2)=1
2
v (NO); (3)根据平衡常数的概念进行书写; (4)根据影响平衡移动的规律进行分析。
【详解】
(1)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则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2)同一反应同一时段内各物质反应速率之比等于计量数之比,所以前3s 内的平均反应速率
v (N 2)=12v (NO)=12
×-4-410.010mol/L-1.5010m 3s ol/L ⨯⨯=1.42×10-4 mol•L -1•s -1;
(3)根据平衡常数的概念可知反应 2NO+2CO 垐?噲?2CO 2 +N 2的K =
2222
2
(CO )(N )(NO)(CO)
c c c c ⋅⋅;
(4)a .选用更有效的催化剂,不能使平衡发生移动,故错误;
b .因反应放热,升高反应体系的温度,则平衡逆向移动,转化率减小,故错误;
c .降低反应体系的温度,平衡正向移动,转化率增大,故正确;
d .缩小容器的体积,平衡正向移动,转化率增大,故正确; 故答案为:cd 。
4.已知反应:3I -(aq)+S 2O 82-(aq)
I 3-(aq)+2SO 42-(aq)+Q
(1)写出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______________。
(2)如图表示反应过程中有关物质的能量,则反应过程中的Q_____0(填>、<、=);(I )、(II )两曲线中,使用催化剂的是______曲线。
(3)反应的速率可以用I 3-与加入的淀粉溶液反应显蓝色的时间t 来度量,t 越小,反应速
率越大。
下表是在20℃进行实验时所记录的数据
实验编号①②③④⑤
c(I-)/mol·L-10.0400.0800.0800.1600.160
c(S2O82-)/mol·L-10.0400.0400.0800.0800.040
t/s8*******t1
从表中数据分析,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中显色时间t1=_____s;最终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
43
32
28
c SO c I
c I c S O
--
--
()()
()()
> (II)研究I-、S2O82-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22 反应
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乘积成正比
【解析】
【分析】
(1)K为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
(2)由图可知,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使用催化剂不改变焓变,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
(3)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只有浓度为变量,且反应速率与浓度的乘积成正比,以此来解答。
【详解】
(1)由3I-(aq)+S2O82-(aq)═I3-(aq)+2SO42-(aq)可知K=
2
43
32
28
c SO c I
c I c S O
--
--()()()()
;
故答案为:
2
43
32
28
c SO c I
c I c S O
--
--()()()()
;
(2)由图可知,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则Q>0,使用催化剂不改变焓变,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则使用催化剂的是(II)曲线;
故答案为:>;(II);
(3)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只有浓度为变量,该实验的目的为研究I-、S2O82-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且反应速率与浓度的乘积成正比,可知③⑤中浓度乘积相同,则t1=22s,实验结论为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乘积成正比;
故答案为:研究I-、S2O82-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22;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乘积成正比。
5.氮的氧化物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物质。
研究氮氧化物的反应机理对于消除环境污染有重要意义。
NO在空气中存在如下反应:2NO(g)+O2(g)2NO2(g) △H,上述反应分两步
完成,其反应历程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反应I的热化学方程式___。
(2)反应I和反应Ⅱ中,一个是快反应,会快速建立平衡状态,而另一个是慢反应。
决定2NO(g)+O 2(g)2NO2(g)反应速率的是___(填“反应I”或“反应Ⅱ”);对该反应体系升高温度,发现总反应速率反而变慢,其原因可能是___(反应未使用催化剂)。
【答案】2NO(g)⇌N2O2(g) △H=-(E3-E4) kJ/ mol 反应Ⅱ决定总反应速率的是反应Ⅱ,升高温度后反应I平衡逆向移动,造成N2O2浓度减小,温度升高对反应Ⅱ的影响弱于N2O2浓度减小的影响,N2O2浓度减小导致反应Ⅱ速率变慢
【解析】
【分析】
(1)根据图像分析反应I为2NO(g)⇌N2O2(g)的焓变,写出热化学方程式;
(2)根据图像可知,反应I的活化能<反应Ⅱ的活化能,反应I为快反应,反应Ⅱ为慢反应,决定该反应速率的是慢反应;决定正反应速率的是反应Ⅱ,结合升高温度对反应I和Ⅱ的影响分析可能的原因。
【详解】
(1)根据图像可知,反应I的化学方程式为:2NO(g)⇌N2O2(g) △H=(E4-E3)kJ/mol=-(E3-E4) kJ/ mol,故答案为:2NO(g)⇌N2O2(g) △H=-(E3-E4) kJ/ mol;
(2)根据图像可知,反应I的活化能<反应Ⅱ的活化能,反应I为快反应,反应Ⅱ为慢反应,决定2NO(g)+O2(g)⇌2NO2(g)反应速率的是慢反应Ⅱ;对该反应体系升高温度,发现总反应速率变慢,可能的原因是:决定总反应速率的是反应Ⅱ,升高温度后反应I平衡逆向移动,造成N2O2浓度减小,温度升高对反应Ⅱ的影响弱于N2O2浓度减小的影响,N2O2浓度减小导致反应Ⅱ速率变慢,故答案为:反应Ⅱ;决定总反应速率的是反应Ⅱ,升高温度后反应I平衡逆向移动,造成N2O2浓度减小,温度升高对反应Ⅱ的影响弱于N2O2浓度减小的影响,N2O2浓度减小导致反应Ⅱ速率变慢。
6.一定条件下2L的密闭容器中,反应aA(g)+bB(g)垐?
噲?cC(g)+dD(g)达到平衡。
(1)若起始时A为lmol,反应2min达到平衡,A剩余0.4mol,则在0~2min内A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 mo1/(L·min)
(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扩大容器体积,若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则
a+b_____c+d(选填“>”、“<”或“=”),v逆 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若反应速率(v)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则导致t1时刻速率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______。
(选填编号)
a.增大A的浓度
b.缩小容器体积
c.加入催化剂
d.升高温度
【答案】0.15 >减小 b
【解析】
【详解】
:(1)若起始时A为l mol,反应2min达到平衡,A剩余0.4mol,则在0~2min内A的平均
反应速率v=
1mol-0.4mol
2L
=
2min
c
t
∆
∆
=0.15mo1/(L•min),故答案为:0.15;
(2)扩大容器体积减小压强,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小,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又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即为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所以a+b>c+d,故答案为:>;减小;
(3)a. 增大A的浓度正反应速率瞬间增大,但逆反应速率瞬间不变,故a不符合题意;
b. 缩小容器条件,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均增大,反应速率变大,但平衡会正向移动,即正反应速率增大的幅度要逆反应速率增大幅度要大,之后平衡正向移动,二者相等,故b符合题意;
c. 加入催化剂,不影响平衡,正逆反应速率变化幅度应相同,故c不符合题意;
d. 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但未告知该反应为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无法判断反应移动方向,故d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选b。
7.如图所示:
(1)若开始时开关K与a连接,则铁发生电化学腐蚀中的________腐蚀(填“吸氧”或“析氢”),正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
(2)若开始时开关K与b连接,两极均有气体产生,则N端是电源的________极(填“正”或“负”),电解池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
【答案】吸氧O2+4e-+2H2O==4OH-负2Cl-+2H2O2OH-+Cl2↑+H2↑
【解析】
【分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当K与a相连时,形成原电池,Fe作负极,石墨作正极,发生吸氧腐蚀;当K与b相连时,形成电解池,若Fe电极作阳极,则发生Fe-2e-==Fe2+的反应,没有气体产生,不合题意,故Fe电极应作阴极。
【详解】
(1)若开始时开关K与a连接,则形成原电池,铁发生电化学腐蚀中的吸氧腐蚀,铁作负极,则石墨作正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O2+4e-+2H2O==4OH-。
答案为:吸氧;O2+4e-
+2H2O==4OH-;
(2)若开始时开关K与b连接,两极均有气体产生,由以上分析知,Fe作阴极,与电源的负极相连,则N端是电源的负极,发生H2O得电子生成H2和OH-的电极反应,阳极Cl-失电子生成Cl2,则电解池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Cl-+2H2O2OH-+Cl2↑+H2↑。
答案为:负;2Cl-+2H2O2OH-+Cl2↑+H2↑。
【点睛】
分析电池反应时,电极的判断是解题的切入点。
若无外接直流电源,则装置为原电池;若有外接直流电源,则装置为电解池。
在电解池中,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为电解池的阴极,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为电解池的阳极。
8.(1)将Al片和Cu片用导线连接,一组插入浓硝酸中,一组插入稀NaOH溶液中,分别形成原电池。
写出插入稀NaOH溶液中形成原电池的负极反应________________。
写出插入浓硝酸中形成原电池的正极反应______________。
(2)铅蓄电池是最常见的二次电池,由于其电压稳定、使用方便、安全可靠、价格低廉,所以在生产、生活中使用广泛,写出铅蓄电池放电时的正极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充电时的阴极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Al - 6e− +8OH− =2AlO2-+4H2O 4H++ 2e− +2NO3− =2NO2↑+2H2O 4H++ 2e− +SO42−
+PbO2=PbSO4+2H2O PbSO4+2e−=Pb+SO42−
【解析】
【分析】
(1) Al片和Cu片用导线连接,插入稀NaOH溶液中,只有Al能与NaOH溶液反应,形成原电池,负极为Al失电子,在碱性溶液中,Al转化为AlO2-。
Al片和Cu片用导线连接,插入浓硝酸中,形成原电池,由于Al发生钝化,所以Cu作负极,Al作正极,正极为溶液中的NO3-获得电子,生成NO2气体。
(2)铅蓄电池放电时,正极反应为PbO2得电子,生成PbSO4等;充电时的阴极反应为PbSO4获得电子转化为Pb。
【详解】
(1) Al片和Cu片用导线连接,插入稀NaOH溶液中,只有Al能与NaOH溶液,在碱性溶液中,负极Al失电子转化为AlO2-,电极反应式为2Al - 6e− +8OH− =2AlO2-+4H2O。
Al片和Cu片用导线连接,插入浓硝酸中,形成原电池,由于Al发生钝化,所以Cu作负极,Al作正极,正极反应为溶液中的NO3-获得电子,生成NO2气体,电极反应式为4H++ 2e−+2NO3−
=2NO2↑+2H2O。
答案:2Al - 6e− +8OH− =2AlO2-+4H2O;4H++ 2e− +2NO3− =2NO2↑+2H2O;(2)铅蓄电池放电时,正极反应为PbO2得电子,生成PbSO4等,电极反应式为4H++ 2e−
+SO42− +PbO2=PbSO4+2H2O;充电时阴极为PbSO4获得电子转化为Pb,电极反应式为PbSO4+2e−=Pb+SO42−。
答案为:4H++ 2e− +SO42− +PbO2=PbSO4+2H2O;PbSO4+2e−=Pb+SO42−。
【点睛】
判断原电池的电极时,首先看电极材料,若只有一个电极材料能与电解质反应,该电极为负极;若两个电极材料都能与电解质发生反应,相对活泼的金属电极作负极。
在书写电极反应式时,需要判断电极产物。
电极产物与电解质必须能共存,如Al电极,若先考虑生成Al3+,则在酸性电解质中,能稳定存在,Al3+为最终的电极产物;若在碱性电解质中,Al3+不能稳定存在,最终应转化为AlO2-。
9.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以表彰他在表面化学研究领域作出的开拓性贡献。
(1)某校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按下列流程探究不同催化剂对NH3还原NO反应的催化性能。
若控制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在催化反应器中装载不同的催化剂,将经催化反应后的混合气体通过滴有酚酞的稀硫酸溶液(溶液的体积、浓度均相同)。
为比较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性能,需要测量并记录的数据是___。
(2)在汽车的排气管上安装“催化转化器”(用铂、钯合金作催化剂),它的作用是使CO、NO反应生成可参与大气生态环境循环的无毒气体,并促使烃类充分燃烧。
①写出CO与N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该反应作氧化剂的物质是__。
②用CH4催化还原NO x也可以消除氮氧化物的污染。
例如:
CH4(g)+4NO2(g)=4NO(g)+CO2(g)+2H2O(g);ΔH1=-574kJ·mol-1
CH4(g)+4NO(g)=2N2(g)+CO2(g)+2H2O(g);ΔH2
若1molCH4还原NO2至N2,整个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为867kJ,则ΔH2=___。
(3)有人认为:该研究可以使氨的合成反应,在铁催化剂表面进行时的效率大大提高,从而使原料的转化率大大提高。
请你应用化学基本理论对此观点进行评价:___。
【答案】溶液显色所需要的时间 2CO+2NO N2+2CO2 NO -1160kJ·mol-1该研究只能提高化学反应速率,不能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
【解析】
【分析】
(1)催化剂不同催化效果不同,可将经催化反应后的混合气体通过滴有酚酞的稀硫酸溶液(溶液的体积、浓度均相同),测量并记录的溶液显色的时间;
(2)①CO、NO反应生成了CO2和N2,据此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然后判断氧化剂;
②写出CH4还原NO2至N2的热化学方程式,然后结合
CH4(g)+4NO2(g)=4NO(g)+CO2(g)+2H2O(g);△H1=-574kJ•mol-1反应,求算出△H2;
(3)催化剂只能加快反应速度,不能改变化学平衡。
【详解】
(1)溶液显色的时间不同,说明催化剂的催化效果不同,需要测量并记录溶液显色所需要的时间;
(2)①CO和NO反应生成了CO2和N2,根据化合价变化配平该反应方程式为:
2CO+2NO 催化剂
N2+2CO2,该反应中一氧化氮被还原生成氮气,NO为氧化剂;
②1molCH4还原NO2至N2,热化学方程式是:CH4(g)+2NO2(g)═N2(g)+CO2(g)+2H2O(g);
△H3=-867kJ•mol-1;结合热化学方程式CH4(g)+4NO2(g)=4NO(g)+CO2(g)+2H2O(g);△H1=-574kJ•mol-1,可以得出:CH4(g)+4NO(g)=2N2(g)+CO2(g)+2H2O(g);△H2=-1160 kJ•mol-1;
故答案为:-1160 kJ•mol-1;
(3)催化剂只能加快反应速度,不能改变化学平衡,所以该研究只能提高化学反应速率,不能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
10.(1)依据反应:2Ag+(aq)+Cu(s)ƒCu2+(aq)+2Ag(s)设计的原电池如下图甲所示。
①电极X的材料是___________;Y溶液可以是____________;
②银电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在电池放电过程中,盛有饱和KCl琼脂溶胶的盐桥中,向CuSO4溶液一端扩散的离子是______(填离子符号)。
(2)金属腐蚀一般可分为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可以采用电化学手段进行防腐。
①炒菜的铁锅未及时清洗容易生锈。
写出铁锅生锈过程的正极反应式
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了减缓某水库铁闸门被腐蚀的速率,可以采用下图乙所示的方案,其中焊接在铁闸门上的固体材料R 可以采用___________(填写字母序号)。
A .铜
B .钠
C .锌
D .石墨
③图丙所示方案也可以减缓铁闸门的腐蚀速率,则铁闸门应连接直流电源的_______极。
(3)蓄电池是一种可以反复充电、放电的装置。
有一种蓄电池在充电和放电时发生的反应
是:NiO 2 + Fe + 2H 2O 垐垐?噲垐?放电
充电
Fe(OH)2 + Ni(OH)2。
①若此蓄电池放电时,该电池某一电极发生还原反应的物质是____(填序号)。
A .NiO 2 B .Fe C .Fe(OH)2 D .Ni(OH)2
②该电池放电时,正极附近溶液的PH_________(填增大、减小、不变)
③充电时该电池阳极的电极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
【答案】Cu AgNO 3 Ag ++e -=Ag Cl - O 2+2H 2O +4e -=4OH - C 负 A 增大 Ni(OH)2-2e -+2OH -=NiO 2+2H 2O
【解析】
【分析】
(1)由反应方程式可知,该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为:正极:2Ag ++2e -═2Ag ,负极:Cu-2e -═Cu 2+,所以X 极的材料应为Cu ,电解质溶液Y 应为AgNO 3溶液,外电路中的电子从Cu 极流向Ag 极.盐桥中的K +移向正极(Ag 极);NO 3-移向负极(Cu 极),以此解答。
(2)①生铁的吸氧腐蚀中,负极上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极上是氧气得电子的还原反应;
②原电池的负极金属易被腐蚀,根据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来回答;
③在电解池的阴极上的金属被保护,根据电解池的工作原理来回答;
(3)①依据电池反应分析,充电为电解池,放电为原电池;放电过程中原电池的负极上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极上发生还原反应;
②放电时的电极反应是:负极:Fe-2e -+2OH -=Fe (OH )2;
③放电时正极发生还原反应,正极反应式为:NiO 2+2e -+2H 2O=Ni (OH )2+2OH -,充电时该电极发生氧化反应,是该电极反应的逆反应.
【详解】
(1)①由反应“2Ag +(aq )+Cu (s )═Cu 2+(aq )+2Ag (s )”可知,在反应中,Cu 被氧化,失电子,应为原电池的负极,Ag +在正极上得电子被还原,电解质溶液为AgNO 3 , 故答案为:Cu ;AgNO 3;
②正极为活泼性较Cu 弱的Ag ,Ag +在正极上得电子被还原,电极反应为Ag ++e=Ag ,故答案
为: Ag++e-=Ag;
③盐桥中的阳离子移向正极,阴离子移向负极,Cl-移向负极向CuSO4溶液一端扩散,故答案为:Cl-;
(2)①炒过菜的铁锅未及时清洗容易发生电化学腐蚀而生锈,在铁的吸氧腐蚀中,负极上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Fe=Fe2+2e-,正极上是氧气得电子的还原反应,O2+2H2O+4e-=4OH-,故答案为:O2+2H2O+4e-=4OH-;
②为了降低某水库的铁闸门被腐蚀的速率,可以让金属铁做原电池的正极,其中焊接在铁闸门上的固体材料R可以是比金属铁的活泼性强的金属,钾钙钠都不能做电极材料,故答案为:C;
③电解池的阴极上的金属被保护,为降低铁闸门的腐蚀速率,其中铁闸门应该连接在直流电源的负极,故答案为:负;
(3)①根据原电池在放电时,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再根据元素化合价变化,可判断该电池负极发生反应的物质为Fe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正极为NiO2,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此电池为碱性电池,在书写电极反应和总电池反应方程式时不能出现
H+,故放电时的电极反应是:负极:Fe-2e-+2OH-=Fe(OH)2,正极:NiO2+2e-+2H2O=Ni (OH)2+2OH-,
故答案为:A;
②放电时的电极反应是:负极:Fe-2e-+2OH-=Fe(OH)2,所以pH增大,故答案为:增大;
③放电时正极发生还原反应,正极反应式为:NiO2+2e-+2H2O=Ni(OH)2+2OH-,充电时该电极发生氧化反应,是该电极反应的逆反应,电极反应式为:Ni(OH)2+2OH--2e-
=NiO2+2H2O,故答案为:Ni(OH)2+2OH--2e-=NiO2+2H2O.
11.已知:反应aA(g)+bB(g) €cC(g),某温度下,在2 L的密闭容器中投入一定量的A、B,两种气体的物质的量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1)从反应开始到12 s时,用A表示的反应速率为________。
(2)经测定前4 s内v(C)=0.05 mol·L-1·s-1,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3)若上述反应分别在甲、乙、丙三个相同的密闭容器中进行,经同一段时间后,测得三个容器中的反应速率分别为甲:v(A)=0.3 mol·L-1·s-1;乙:v(B)=0.12 mol·L-1·s-1;丙:v(C)=9.6 mol·L-1·min-1;则甲、乙、丙三个容器中反应速率由快到慢的顺序为________。
(4)下表所列数据是反应CO(g)+2H2(g)€CH3OH(g) H1在不同温度下的化学平衡常数(K)。
①由表中数据判断∆H1_______0(填“>”“=”或“<”);
②某温度下,将2molCO和6molH2充入2L密闭容器,充分反应,达平衡后,测得
c(CO)=0.2mol·L-1,则CO的转化率为__________,此时的温度为_______________从上表中选择)
(5)将CH4转化成CO,工业上常采用催化转化技术,其反应原理为:
CH4(g)+3/2O2(g)€CO(g)+2H2O(g)∆H=-519kJ·mol-1。
工业上,为选择合适的催化剂,分别对X、Y、Z三种催化剂进行了如下实验(其他条件相同)
①X在T1℃时催化效率最高,能使正反应速率加快约3×105倍;
②Y在T2℃时催化效率最高,能使正反应速率加快约3×105倍;
③Z在T3℃时催化效率最高,能使逆反应速率加快约1×106倍;
已知:T1> T2> T3,根据上述信息,你认为在生产中应该选择的适宜催化剂是__(填“X”、“Y”或“Z”)选择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0.05 mol·L-1·s-1 3A(g)+B(g) €2C(g) 乙>甲>丙 < 80% 250℃ Z 催化效率高且活性温度低
【解析】
【分析】
(1)根据
c
v=
t
∆
∆
进行计算;
(2)计算出12s内用A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可以计算出a与b的比值,利用题给4s内v(C)=0.05mol•L-1•s-1,计算出abc的最简整数比;
(3)将不同速率转化为同一物质的用相同单位进行描述的速率进行比较;
(4)①由表中数据可知,温度越高平衡常数越小,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②根据CO的平衡浓度计算平衡时CO的物质的量,进而计算参加反应的CO的物质的量,再根据转化率定义计算;列式三段式计算平衡浓度,结合平衡常数概念计算得到;
(5)该反应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应选择催化活性高、速度快、反应温度较低;
【详解】
(1)从反应开始到12s时,A的浓度变化量△c=0.8mol/L-0.2mol/L=0.6mol/L,时间为12s,
故
c
v=
t
∆
∆
=0.05mol/(L•s),故答案为:0.05 mol·L-1·s-1;
(2)12s时,B的浓度变化量△c=0.5mol/L-0.3mol/L=0.2mol/L,故a:b=0.6:0.2=3:1,经测定前4s内v(C)=0.05mol•L-1•s-1,此时A浓度变化为:0.8mol/L-0.5mol/L=0.3mol/L,此
时v (A )=(
)0.3/4mol L s
=0.075mol/(L•s ),即v (A ):v (C )=0.075:0.05=3:2,故a :b :c=3:1:2,故化学反应方程式为:3A (g )+B (g )⇌2C (g );
故答案为:3A (g )+B (g )⇌2C (g );
(3)确定A 的速率为:甲:v (A )=0.3mol•L -1•s -1;乙:v (B )=0.12mol•L -1•s -1,故v (A )=3×0.12mol•L -1•s -1=0.36mol•L -1•s -1;丙:v (C )=9.6mol•L -1•min -1==0.16mol•L -1•s -1,
故v (A )=
32
×0.16mol•L -1•min -1=0.24mol•L -1•s -1,故最快的是乙,最慢的是丙,故答案为:乙>甲>丙; (4))①由表中数据可知,温度越高平衡常数越小,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即△H 1<0;
故答案为:<;
②某温度下,将2mol CO 和6mol H 2充入2L 的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达到平衡后,测得c (CO )=0.2mol/L ;达到平衡后,测得c (CO )=0.2mol/L ,则参加反应的CO 的物质的量=2mol-0.2mol/L×2L=1.6mol ,故CO 转化率=
1.6mol 2mol
×100%=80%,依据化学平衡三段式列式计算得到平衡浓度: 2
3CO g +2H g CH OH g 1 3 0
0.8 1.6 0.8
0.2 1.4 0.8
ƒ()()() K=20.8
=2.0410.2 1.4⨯,对照图表数据判断温度为250°C ;
故答案为:80%;250°C ;
(5)该反应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应选择催化活性高、速度快、反应温度较低,故选择Z ; 故答案为:Z ;催化效率高且活性温度低。
12.I.某温度时,在0.5L 密闭容器中,某一可逆反应的A 、B 气体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由图中数据分析可得: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
(2)若降低温度,则该反应的逆反应速率___。
(填“加快”“减慢”或“不变”)。
(3)第4min 时,正、逆反应速率的大小关系为:v(正)_v(逆)(填“>”、“<”或“=”)。
(4)反应至4min 时,A 的转化率为__。
(5)能判断该反应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依据是__(填字母代号)。
A.v(A)=2v(B)
B.容器内压强不再发生变化
C.容器内气体密度不再发生变化
D.B的体积分数不再发生变化
E.容器内气体原子总数不再发生变化
F.相同时间内消耗2nmol的A的同时生成nmol的B
II.已知某可逆反应:aA(g)+bB(g)cC(g)+dD(g)。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实验测定结果,描绘出了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及改变外界条件后,反应速率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如图1所示),有利于提高D产量的变化过程是图像中的__段;引起该变化过程的外界条件是__。
(2)根据实验测定结果描绘出了图2。
由此图像可以得出,升高温度,上述平衡将向
__(填“正反应”、“逆反应”)方向移动,K值__(填“增大”、“减小”、“不变”);反应计量数之间的关系:a+b__c+d(填“大于”、“小于”、“等于”或“不确定”)。
【答案】2A(g)ƒB(g) 减慢 > 50% BD t3~t4增大反应物浓度逆反应减小大于【解析】
【详解】
I、(1)由图可知,从反应开始,A的物质的量减少,B的物质的量增加,则A为反应物、B为生成物,开始至4min时,A减少0.8mol−0.4mol=0.4mol,B增加
0.4mol−0.2mol=0.2mol,由物质的变化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可知,A、B的化学计量数比为2:1,且后来达到平衡状态,则反应方程式为2A(g)ƒB(g);
(2)降低温度,体系内活化分子数降低,运动速率降低,导致化学反应速率减慢;
(3)由图像可知,4min后,A的量还在减小,B的量还在逐渐增加,说明反应依旧在向正向进行,故v(正)>v(逆);
(4)0~4min,Δn(A)=(0.8-0.4)mol=0.4mol,其转化率=0.4mol
100%
0.8mol
=50%;
(5)A、未标明该速率是正反应速率还是逆反应速率,无法据此判断该反应是否处于平衡状态,故A错误;
B、该反应在恒温恒容条件下进行,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容器内压强之比,该反应属于气体非等体积反应,反应过程中,气体的物质的量会发生变化,当气体物质的量不变时,即容器内压强不再变化时,能够说明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B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