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拯救境外国人的事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拯救境外国人的事迹
汉武帝时,中郎将苏武被派遣出使匈奴,却不想被其扣押,而后苏武持节牧羊,未曾屈服,终究回到汉土。

《孟子·滕文公下》有言:“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人各有其志向,困而不屈,最令人敬佩。

社会学研究表明,人活在世上,并不只有一种身份。

一个男人,可以是一位父亲,可以是一位员工,也可以是一个儿子;一个女人,也可以是一位母亲,一位领导,一位科学家。

身份的界定有长有幼,有尊有卑,因此当这些身份重叠在一起的时候,有些人会给人以一种矛盾的印象。

一位中国外交官,拯救了1.2万名犹太人,无奈之下成了汉奸。

大部分中国人都有一种热血奋斗,为国奉献的情怀,特别是青少年,他们更容易受到祖国欢欣的鼓舞,从而投入到国家建设中去,少年时期的王替夫就是这么一个例子。

王替夫出生于吉林一个小县城,天资十分聪慧,虽然苦于数学计算,但他十岁出头就能熟练运用两国语言,因此获得了一个“神童”的称号。

大学毕业后,他回到家乡,凭借着自身出色的语言能力,为当地翻译事业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但好景不长,九一八事变令整个哈尔滨人心惶惶,满腔热血的王替夫主动召集青年学生,组织工会,筹集资金,将其送往抗日军队。

在得到将军马占山的赞扬与肯定后,他报效祖国的决心愈加明确,就这样留在了马占山的军队中。

王替夫不过是一个二十岁出头的青年小伙,并不知道在不久后,他将会走上叛变祖国的道路。

日本攻占哈尔滨后不久,就以“抓捕学生头领”的名头将王替夫关进了监狱里。

但是,由于王替夫精通英俄德日四国语言,日本人不得不考虑其存活利用价值,于是一直威逼利诱,试图把王替夫拉入自己的阵营。

对于日本人提出的邀约,王替夫十分地抗拒,在他看来,自己生于祖国,长于祖国,就连脑中的知识也是祖国所给,若是因生死之事投靠敌国,岂不是背叛生他养他的祖国。

但日军之后的条件又令他不得不低头。

原来,日本人以他的父母和妻子为人质,要是王替夫再拒绝日军提出的要求,他们就会失去生命。

这无疑抓住了王替夫的软肋,百般思虑之下,答应了日本人做汉奸的要求。

日本人扶持王替夫做了伪满洲国的外交官,并在同年派他去德国做事。

一开始,王替夫只是个毫不起眼的“公使馆理事替补”,后来
由于他办事靠谱,功勋显著,才逐步升官,有了一定的影响和地位。

然而,面对这样“顺利”的人生,他却显得不怎么高兴。

虽然与希特勒同桌吃过饭,但这并不能弥补他叛变祖国的愧疚。

难过不已之时,一则消息令他转移了注意力。

原来,20世纪初,纳粹人霸道排外,迫害犹太人的行为已从国内扩展到国外,而身为驻德公使的他恰恰拥有能够拯救这些犹太人的权力:为他们签发进入伪满洲国的通行证。

随着战争的不断扩大,德国越来越不能容忍犹太人的存在,驻德公使馆也不得不在明面上暂停对犹太人的通行签发。

犹太人的悲惨处境触动了王替夫的心,既然拯救不了自己的同胞,
拯救无辜的人类,也是可以的。

因此,他顶着压力,请求上级,在暗地里为犹太人办理出入证明。

在德期间,他共签署了约1.2万份犹太人通行证,拯救了1.2万无辜的生命。

然而,这并不能改变他叛变祖国的事实。

战争结束后,他在苏联监狱度过了12年的时间,回国后又被关了22年,等他出狱,已是70岁高龄。

或许是为了赎罪,他先后从事打更、文史管理员工作,并将工资悉数捐出,义务培育了千名翻译人才。

二零零一年,这位充满争议性的人物离世,但关于他的善举与背叛,依旧在中德民间传播。

于父母与妻子而言,王替夫是儿子与丈夫;于我国而言,王替夫是可造之材与叛变之人;于1.2万犹太人而言,王替夫是救命恩人,他每个身份背后都有一段令人心酸的故事。

我们看待一个人时不应只看表面,也应看其背后隐藏的情由。

然而,王替夫的事迹虽然复杂,但我们作为中国人,必须要认识到,无论什么理由,叛国都是可耻的。

王替夫虽然拯救了万人性命,但于祖国而言,他确实是叛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