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名人故事:奇女子苏惠与她的《璇玑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奇女子苏惠与她的《璇玑图》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奇女子苏惠与她的《璇玑图》
苏惠,字若兰,武功人,约生于秦王苻坚永兴元年(公元357年)。
当地百姓传说,若兰容貌秀丽,举止娴雅。
她自小聪颖过人,三岁学画,四岁作诗,五岁抚琴,九岁便学会了织锦。
十岁刚过,即可描龙绣凤,琴棋书画的神韵,全被她运用到了织锦之中。
远近乡邻将她的超人之才,传成了神话。
一些豪门望族上门求婚,均被谢绝。
一日,逢法门寺庙会,巧遇一射飞雁、穿池鱼的英武少年,其为右将军窦真之孙,名叫窦滔,自幼习文练武,相貌不凡,若兰顿生爱慕之情。
经人提亲,结成百年之好。
不料好景不长,窦滔因厌战不从军令,被革职发配到流沙(今甘肃敦煌),后来遇到了歌妓赵阳台,娶作了偏房。
这赵阳台,不但能歌善舞,而且娇媚可人,引得窦滔对她宠爱不已。
后来,窦滔奉命出镇襄阳,本欲携妻妾同往,可苏为赵妾之事赌气不从,窦滔只带着赵阳台赴任。
苏独守长安空闺中,日子稍长,便感寂寞难耐。
丈夫在身边时,不能感觉出他太多好处,现在一离开,思念之情却是刻骨铭心,不由得悔恨当初的负气。
悔恨之余,她便用吟诗来排遣孤寂的时光。
后突发奇想,又经反复推敲构思,将所写诗词编排整理暗藏在29行、29列的文字里。
然后怀着满腔幽思、废寝忘食地把诗词织在八寸锦缎上。
苏把这副锦缎命名为《璇玑图》。
璇玑,原意是指天上的北斗星,之所以取名璇玑是指这副图上的'文字,排列象天上的星辰一样玄妙而有致,知之者可识,不知者望之茫然。
其中更暗寓她对丈夫的恋情,就象星星一样深而不变。
《璇玑图》织好后,苏派人送往襄阳交给窦滔。
旁边的人见了这图,都不明其意,可窦滔捧着《璇玑图》,细细体味,竟完全读懂了妻子的一片深情。
当即,窦滔派遣了人马,到长安接来了苏。
自此,夫妻恩爱偕老。
对于这幅《璇玑图》。
苏若兰笑言:“徘徊宛转,自为语言,非
我佳人,莫之能解。
”唐武则天这么评价道:“五采相宜,莹心耀目。
其锦纵横八寸,题诗二百余首,计八百余言,纵横反复,皆成章句。
其文点画无缺,才情之妙,超今迈古,名曰《璇玑图》。
”《璇玑图》是回文诗中最长、最动人之作,堪称我国文学史上的奇葩。
《璇玑图》全诗29行,每行29字,共841字,顺读、回读、横读、斜读、交互读、蛇行读、退一字读、重一字读、间一句读、左右旋读,皆成诗章。
《璇玑图》用五彩丝线织成,除了绚丽多彩外,主要还是便于阅读,后人抄录时,因为用墨不能复彩,所以,很难读下来。
武则天时,能读诗二百余首,但读法失传。
后来,因原诗色彩脱落,迷其句读,均不过百首。
宋元年间,起宗道人把《璇玑图》分解为七个分图,读诗达3572首。
到了明朝,经史学家康万民研究出了正读、反读、倒数逐步退一字读等十二种读法后,可得五言、六言、七言诗4206首;每一首诗均悱恻幽怨,一往情深,令人为之动颜。
乾隆四十六年,扶风知事熊家振撰修的扶风县志,言其读诗达9958首,此说恐有夸大成分。
近日又有国外学者在大功率计算机上对《璇玑图》再次破译,竟得中国古诗词39827首,但此研究成果未正式公布。
《璇玑图》宛转反复,相生不穷,可以说,这是人类在计算机发明之前,远古时代的一次电脑行为,是亿万个大脑细胞在亿万次的组合与分裂中间获得的一次空前绝后的智慧结晶。
苏若兰织《璇玑图》时,年仅二十三岁,才情之高,慧心之巧,堪称千古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