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名校高三下学期第四次质检历史试卷(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9学年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名校高三(下)第四次质检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分)
1.据《史记》等文献记载,周武王临终前曾考虑到当时严峻的政治形势,意欲让周公旦继承王位,但周公旦最终却并未即位而是由年幼的成王(武王之子)登基,自己精心辅政,平定武庚、管蔡等人的叛乱,最后归政于成王。

周公旦的举动
A.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B. 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C. 说明当时王位继承秩序混乱
D. 促进了西周分封制的完善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但周公旦最终却并未即位而是由年幼的成王(武王之子)登基”可知,这体现了宗法制的相关内容,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对地方管辖的内容。

C选项错误,西周时期按照宗法制继承王位,并非秩序混乱;D选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分封制的内容。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的相关知识和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关键信息是:但周公旦最终却并未即位而是由年幼的成王(武王之子)登基。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

2.如图为各省出土的秦汉时期的铁农具数量统计图(单位:件)。

据此可知
A. 各地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B. 河南手工业技术水平最高
C. 多个经济中心局面己出现
D. 农业生产精耕细作的特点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铁农具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体现,依据材料中河南、陕西、四川、湖南等地出土的铁农具情况可知,有些地方发展水平较高,而有些地方发展水平较低,所以各地的经济发展有极不平衡,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不能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手工业水平高是表象,经济发展是本质,错误;C 选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多个经济中心局面出现;D选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农业的精耕细作的特点。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3.魏晋时期,士人们开始崇尚不拘礼法、天马行空,抒发自我意识。

这一特点使得魏晋书法笔端含情,崇尚自然而又飘逸狂放,开创了一代清丽俊逸的书风。

这一时期的书法风格表明
A. 书法艺术进入自发阶段
B. 魏晋士大夫们推崇书法
C. 儒学的影响力相对减弱
D. 士人对人文精神的追求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士人们“崇尚不拘礼法、天马行空,抒发自我意识”、“崇尚自然而又飘逸狂放”可以看出礼法的松弛,表明儒学的影响力相对减弱。

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中国书法在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B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魏晋士人风气对书法的影响,并不是说魏晋士大夫们推崇书法;D选项错误,“人文精神”概念太过广泛、笼统,追求个性固然是一种人文精神,儒家的民本、德治和仁政等也是一种人文精神。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4.明永乐年间,朱棣命翰林院学士胡广等人组织编纂出三部理学《大全》,即《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共二百六十卷,诏颁天下,以期“合众途于一轨,会万理于一原”和“使家不异政,国不殊俗”。

这一做法
A. 重视先秦儒学的教化作用
B. 冲击了理学的地位
C. 是加强封建大一统的需要
D. 导致儒学走向衰落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明初统治者颁行三部理学《大全》都是为了统一思想,建立起一套更加完整系统的哲学和政治思想体系,它与八股科举制度相结合,在封建社会后期的学术思想界以至全社会,都产生了
重大的影响。

而题干中“合众途于一轨,会万理于一原”和“使家不异政,国不殊俗”,恰恰体现了这一做法是加强封建大一统的需要,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宋代理学是对儒家思想的新发展,不是先秦儒学;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明朝运用理学思想维护统治,并未冲击理学的地位;D选项错误。

这一做法强化了儒学的地位,并未使儒学走向衰落。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5.下表是中日两国生丝出口情况的统计表(单位:吨)。

表格信息反映了
A. 中日两国生丝出口贸易地位的嬗变
B. 中国生丝的出口总量持续增加
C. 亚洲国家已被卷入到资本主义市场
D. 中日两国贸易关系走向日益紧密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日两国生丝出口情况的统计表”可知中日两国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说明亚洲国家已被卷入到资本主义市场,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中日两国生丝出口贸易地位的嬗变;B选项错误,中国生丝的出口总量在1863-1867年、1906-1910年等时间段降低,并非持续增加;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日两国的生丝出口,并未体现中日两国间的贸易关系。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6.下面是几位学者对戊戌变法的看法或评论。

对此表的解读正确的是
A. 学者们对戊戌变法持肯定态度
B. 政治因素导致看待历史事件的多元化
C. 胡适的评价更接近历史真实
D. 因视角不同评价历史问题具有差异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表格中的信息可知,这体现了学者们因视角不同评价历史问题具有差异性,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依据表格中的信息可知,学者们对戊戌变法并不是都持肯定态度;B选项错误,表格中观点虽各有不同,看待历史事件多元化,但并不一定是政治因素导致;C选项错误,胡适所说的事情没有发生,无法确定他的评价更接近历史真实。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7.如图是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的国微,又称“嘉禾国徽”,由鲁迅等人设计。

图案参考了近代西方纹章的布局,采用了中国古代礼服的十二种吉祥纹章的图样,据材料判断国徽的设计
A. 主要体现儒学与封建帝制等元素
B. 促进了民主共和制在中国的实现
C. 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的时代特征
D. 引发了先进分子的思想解放运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关键信息可以看出,“嘉禾国徽”的设计形式上采用了西方纹章的布局,内容上采用了中国古代礼服的纹章图样,体现了中西合璧,带有社会转型时期的时代特征。

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嘉禾国徽”图案虽采用了中国古代礼服的十二种吉祥纹章的图样,但并全是儒学与封建帝制等元素;“嘉禾国徽”虽是民国的象征,但却没用力量促进民主共和在中国实现,也没有力量引发了先进分子的思想解放运动,B、D选项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点睛】本题考查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图案参考了近代西方纹章的布局,采用了中国古代礼服的十二种吉祥纹章的图样”。

8.1959年4月,陈云在《给中央财经小组各同志的信》中指出:“对去年过多地招收了的一千多万工人,必须认真地加以精减,安置到农村去,以便压缩现有的购买力。

今后必须严格控制职工人数。

”党中央高度重视陈云的建议,随后开始精简工作。

该工作的开展
A. 全面贯彻执行了“八字”方针
B. 践行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C. 意在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D. 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必须认真地加以精减,安置到农村去,以便压缩现有的购买力。

今后必须严格控制职
工人数”等可知该工作的开展意在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1960年9月30日,中央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八字方针”。

1961年1月14日至18日,中共八届九中全会讨论批准了这个方针,与材料时间不符;B选项错误,这一措施与体现“左”倾冒进思想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相反;D 选项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经济体制改革才逐渐开始。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9.美国著名政治思想家萨托利指出:“随着时间推移,古希腊社会中的‘人民权力’作为一种越来越不可抗拒的力量发挥着作用,因为只要民众认可的就能变成法律,而他们行使这种蛮横人性、没有限制的权力则不受任何限制。

”据此可知,萨托利
A. 肯定了这种权力运作方式
B. 主张控制古希腊参政人数多寡
C. 揭露了当时掌权者的野心
D. 意在说明民主政治衰落的原因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因为只要民众认可的就能变成法律,而他们行使这种蛮横人性、没有限制的权力则不受任何限制”可知作者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正是有雅典民主政治的暴政,最终导致雅典走向衰落,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萨托利对这种权力运行方式的否定;B选项错误,材料中萨托利论述的是雅典民主权力运行方式的弊端,并未主张控制古希腊参政人数多寡;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雅典直接民主政治的弊端,并非揭露当权者的野心。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0.1777年美国通过的《邦联条例》规定:中央政府有决定战争与和平之权,有订立条约与结盟、任命与接受大使之权,有审理各州边界纠纷之权,有任命军官、管理军队之权,有为了各邦的共同防御和共同福利,向各邦议会分派和收缴费用之权。

这些规定
A. 预示了美国邦联的美好前景
B. 明确了中央政府的权限
C. 表明邦联政府可向各州证税
D. 体现了邦联的集权性质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邦联条例》规定了中央政府的相关权利,结合所学,邦联体制下,中央政府权利受到限制,无法有力地控制地方,故B项符合题意。

A项,邦联政府没有政治实权,不能解决美国独立后面临的军事与经济危机,故排除。

C项,“向各邦议会分派和收缴”说明中央政府无法直接向地方征税解决财政问题,故排除。

D项,松散的邦联体制下,各州自主性较强,中央无力控制,故排除。

1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让“工人运动有了理论指导”,“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然而1848年以后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却并未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预言的那样走向灭亡,反倒欣欣向荣,生机盎然。

这表明
A. 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理论指导
B. 资本主义制度发生本质变化
C.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预言有误
D. 马克思主义需要进一步完善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848年以后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却并未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预言的那样走向灭亡,反倒欣欣向荣,生机盎然”可知,马克思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预言出现了偏差,说明马克思主义需要进一步完善。

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马克思主义为工人运动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与材料内容无关;B选项错误,资本主义制度并未发生本质变化;C选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预言有误的说法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点睛】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意义。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1848年以后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却并未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预言的那样走向灭亡,反倒欣欣向荣,生机盎然”。

12.下面是一幅名为《大胃王》的讽刺漫画(作者:黄淑敏)。

对这幅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A. 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格局发展
B. 二战后美苏走向全球性的对抗
C. 两极格局下孕育着多极化趋势
D. 美苏两极处于核恐怖平衡状态
【答案】B
【解析】
【详解】解读漫画信息可知,这体现了美苏在世界范围的争夺,二战后美苏走向全球性的对抗,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经济格局的发展;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多极化趋势;D选项错误,
材料并未体现核武器的相关内容。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2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农业发展基础上,宋代的民间手工业比前代有所发展。

……宋代取消了束缚商业发展的政策,使商人地位有所提高。

宋代大部分行业的手工业者都是亦工亦商,手工业的经营者就是商人,手工作坊和工场就是商店,以印书手工业为例,书店兼有编辑、印刷、书店的性质,以卖书为主要任务,……同时,官营手工业在整个社会手工业中的比例不断下降,为民间手工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摘编自《宋代民间手工业高度发展原因探析》等材料二为使战时后方工业迅速形成生产能力,国民政府对民营工矿业采取扶持措施和优惠政策,先后颁布了《非常时期工业奖助暂行条例》《奖励工业技术暂行条例》等。

为保护厂矿设备免遭日机轰炸,工矿调整处采取疏建办法,规定凡制造工作能分开者另设分厂,设备能在洞中使用者,可开凿山洞,移内工作。

并设立疏建贷款,在疏建技术上给以指导。

为帮助内迁厂矿复工或新建厂矿尽快开工,政府对其货款总计达2003万元,从民国二十八年到三十三年,经济部工矿调整处供应给民营企业的五金、化工、电气等器材、原料总值约563亿元。

还制定“技工招募法”,到各地招募技术员工,至民国二十九年,已招募技术员工达12164人。

此外,还开设了各种训练班,训练新技工。

——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林《中国全史》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民营经济成为中国增长最快、贡献越来越大的经济成分。

从20
世纪90年代中期,私营企业在第三产业的分布就已经开始超过在第二产业的分布,两者的比重形成明显的“剪刀”状态。

大型的民营企业却依然集中于第二产业,比如轻纺业、建筑业中,民营企业在全国500强中的总数都在上升。

这也说明,大型民营企业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充分、比较优势突出的第二产业显示出竞争优势。

——摘编自王鸿谅《民营经济:转型与升级》(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促进宋代民间手工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推动民营企业发展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重大意义,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民营经济发展中得到的启示。

【答案】(1)宋代取消了束缚商业发展的政策;手工业经营方式灵活;官营手工业比例下降,民营手工业有生存发展空间。

(2)措施:对民营工矿业采取扶持措施和优惠政策;工矿调整处采取疏建办法;设立疏建贷款,在疏建技术上给以指导;制定“技工招募法”,到各地招募技术员工;开设了各种训练班,训练新技工。

积极影响:这些措施为打败日本侵略者提供了经济上保证,又推动了西部经济的发展。

(3)意义: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民营经济有利于发展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有利于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稳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促进经济长期平稳发展;有利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培育经济增长点;有利于扩大社会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拉动消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启示:政府的重视和恰当的政策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命脉。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宋代取消了束缚商业发展的政策,使商人地位有所提高。

”、“宋代大部分行业的手工业者都是亦工亦商,手工业的经营者就是商人,手工作坊和工场就是商店。

”和“官营手工业在整个社会手工业中的比例不断下降,为民间手工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可从宋代商业政策的调整、经营方式灵活、官营手工业比例下降等角度概括得出促进宋代民间手工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2)根据材料二“为使战时后方工业迅速形成生产能力,国民政府对民营工矿业采取扶持措施和优惠政策”、“工矿调整处采取疏建办法,规定凡制造工作能分开者另设分厂,设备能在洞中使用者,可开凿山洞,移内工作”、“并设立疏建贷款,在疏建技术上给以指导”、“还制定‘技工招募法’,到各地招募技术员工……还开设了各种训练班,训练新技工。

”可从采取扶持措施和优惠政策、矿调整处采取疏建办法、设立疏建贷款,在疏建技术上给以指导、制定“技工招募法”,到各地招募技术员工、开设了各种训练班,训练新技工等方面指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推动民营企业发展的措施。

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措施为打败日本侵略者提供了经济上保证,又推动了西部经济的发展。

(3)结合所学从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有利于发展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有利于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稳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促进经济长期平稳发展、有利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培育经济增长点、有利于扩大社会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拉动消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角度说明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重大意义。

启示:综合材料一至材料三不难看出,政府的重视和恰当的政策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命脉。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18世纪法国启蒙作家孟德斯鸠、伏尔泰分别在自己的作品中勾画了建立在理性秩序上的“理想王国”。

理想国的最初形态可以从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1721年)中窥见一斑。

该书叙述了一些零星故事,借此阐发作者的思想。

其中古代穴居人的故事颇有深意。

第一代穴居人凶悍残暴,随意杀害约束他们野蛮本性的国王,任凭族人因饥荒而死……最终这个小王国因自己的恶劣本性而受到天谴。

穴居族中有两户人家逃脱了全民族的灾难,成为了新一代的穴居人。

他们精诚团结,对国人的灾难充满怜悯,他们教育后代要崇尚美德,族里的人都依照道德行事,一旦外族入侵,他们便奋起保卫自己的家园。

理想国比
较完备的形式出现在伏尔泰的小说《老实人》(1759年)中,作家虚构了想象中的“黄金国”,用于和混乱黑暗的现存社会相比照。

“黄金国”里人们吃的是“珍馐美馔”,住宅“仿佛欧洲的宫股”。

“黄金国”全方位地展示了一幅未来社会的宏丽画卷:政治开明、物质丰裕、科技发达、文化昌盛。

这是一个建立在“理性”秩序上的尽善尽美的人间乐土。

——摘编自周青《勾画和谐幸福的人类家园》根据上述材料拟定论题,并根据材料内容和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论述。

(要求:论题明确,并能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论述,做到史论结合)
【答案】论点:启蒙思想家构建了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论据:由于17~18世纪,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但是封建专制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资产阶级提出反对专制制度的要求,这一时期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和自然科学的新发展为人们认识人类社会提供了新的依据。

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是启蒙运动的领袖,他提倡自然权利说和提倡开明的君主专制。

孟德斯鸠是资产阶级国家学说和法学理论的奠基人,主张三权分立学说,为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卢梭主张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肯定暴力革命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启蒙思想家们描绘了未来理性王国的蓝图,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根据上述材料拟定论题,并根据材料内容和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论述。

依据材料可得出启蒙思想家构建了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的论点。

然后结合所学从17-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封建专制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伏尔泰提倡自然权利说和开明君主专制、孟德斯鸠主张三权分立学说为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卢梭主张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肯定暴力革命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等方面说明启蒙思想家们描绘了未来理性王国的蓝图,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要求论题明确,并能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论述,做到史论结合。

15.材料西晋帝司马炎在位期间(265-290年),努力革除弊政。

268年,司马炎颁布五条诏书于郡国:“一曰正身,二曰勤百姓,三曰抚孤寡,四曰敦本息末,五曰去人事。

”并相继宣布解除对曹魏宗室和汉朝宗室的禁锢;罢除曹魏政府对出镇、出征将士留取人质的法令;恢复被曹魏废止的谏官制度,并委任傅玄、皇甫陶等清正敢言、有才能的官史为谏官,开直言之路。

同时,重视生产,劝课农桑,招抚流民,兴修水利,面对“地有余羡而不农者众”的现象,实施占田制,使农民依法占有了一定土地。

史载,太康元年(280年)西晋有246万户,而到太康三年(282年)较太康元年增加了130多万户。

《晋书•食货志》曰:太康时期,“天下无事,赋税平均,人威安其业而乐其事”。

因晋成帝此时年号为“太康”,史称“太康之治”。

但是,受时代的影响,他在政治制度上学习西周,大搞分封,严重地削弱了中央集权。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晋武帝为革除弊政而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晋武帝的改革。

【答案】(1)措施:晋武帝解除对曹魏宗室和汉朝宗室的禁锢;罢除曹魏政府对出镇、出征将士留取人质的法令;恢复被曹魏废止的谏官制度;实施占田制,使农民依法占有了一定土地。

(2)评价:晋武帝司马炎在位期间,是西晋历史上最好的时期,西晋的许多重大政治、经济措施,均在此期颁行,也收到了一些效果,但同时也埋下了一些隐患。

西晋分封宗室的目的是藩卫皇室,但后来随着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发展,诸王大都卷入了争夺中央统治权力的斗争,反而削弱了中央皇权的统治。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相继宣布解除对曹魏宗室和汉朝宗室的禁锢;罢除曹魏政府对出镇、出征将士留取人质的法令;恢复被曹魏废止的谏官制度,并委任傅玄、皇甫陶等清正敢言、有才能的官史为谏官,开直言之路。

同时,重视生产,劝课农桑,招抚流民,兴修水利,面对‘地有余羡而不农者众’的现象,实施占田制,使农民依法占有了一定土地”可从解除对曹魏宗室和汉朝宗室的禁锢、罢除曹魏政府对出镇及出征将士留取人质的法令、恢复被曹魏废止的谏官制度、实施占田制,使农民依法占有了一定土地等角度概括指出晋武帝为革除弊政而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晋书•食货志》曰:太康时期,‘天下无事,赋税平均,人威安其业而乐其事’。

因晋成帝此时年号为‘太康’,史称‘太康之治’。

但是,受时代的影响,他在政治制度上学习西周,大搞分封,严重地削弱了中央集权。

”结合所学可知,晋武帝司马炎在位期间,是西晋历史上最好的时期,西晋的许多重大政治、经济措施,均在此期颁行,也收到了一些效果,但同时也埋下了一些隐患。

西晋分封宗室的目的是藩卫皇室,但后来随着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发展,诸王大都卷入了争夺中央统治权力的斗争,反而削弱了中央皇权的统治。

【点睛】本题以晋武帝革除弊政措施切入,考查了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关键是对晋武帝改革措施作出一分为二的分析,从而认识到改革也具有多样性,历史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改革,改革者要实现预期目的,只有根据不同的国情和当时的历史实际。

16.材料 1942年1月下旬,德军将领隆美尔的“非洲军团”从布鲁加港开始了进攻,6月突破英军加查拉防线,攻占托布鲁克。

7月,越过埃及边境直通英军北非最后一道防线——阿拉曼防线。

英国和美国早在隆美尔出击时,就打算将原定用于缅甸战场的现有的和根据《租借法案》提供的坦克、重炮和飞机全部调往北非。

6月份开始,美国的装备调动现出成效,英国空军出动架数猛增。

战场形势很快发生逆转,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的相持阶段英国马耳他岛的空军基地重新活跃,荚国空军迅速掌握了北非战场的战略和战术制空权,几乎完全切断了轴心国地中海航线。

隆美尔同英军在阿拉曼一线展开决战,丧失制空权的德意军队遭到惨败……于1943年5月向英美军队投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