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认识》复习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认识》复习题
一、概念
1、圆是由()围成的()图形。

2、圆中心的一点,叫做(),用字母()表示;
连接()和()的线段叫做半径,用字母()表示;
通过()并且()的线段叫做直径,用字母()表示。

3、圆是平面上的一种()图形。

将一张圆形纸片至少对折()次可以得到这个圆的圆心。

4、一个圆有()条半径,并且都();有()条直径,并且都()。

5、在同一个圆内,直径是半径的();用字母表示为:()或()。

6、圆的位置是由()决定的,圆的大小是由()决定的。

7、同一圆内所有的线段中,()最长。

8、画圆的步骤:(1)定(),(2)定(),(3)()。

9、时钟的分针转动一周形成的图形是(),分针转动20度形成的图形是()。

10、扇形都有一个(),角的顶点在()。

11、扇形是由两条()和()围成的。

12、扇形中()的夹角叫做圆心角。

13、扇形的大小与()和()有关。

14、同一圆内扇形的大小由()决定;()越大,扇形就
越大。

15、扇形圆心角的度数大于()小于()。

二、判断并改错。

1、所有的半径长度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长度都相等。

()
2、直径是半径长度的2倍。

()
3、两个圆的直径相等,它们的半径也一定相等。

()
4、半径是射线,直径是线段。

()
5、经过一个点可以画无数个圆。

()
6、2个半圆可以拼成一个整圆。

()
7、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就是直径。

()
8、在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中,直径最长。

()
9、画一个直径是4厘米的圆,圆规两脚应叉开4厘米。

()
10、在画圆时,把圆规的两脚张开6厘米,这个圆的直径是12厘米。

()
11、半径能决定圆的大小,圆心能决定圆的位置。

()
12、顶点在圆上的角是圆心角。

()
13、因为扇形是它所在圆的一部分,那么圆的一部分一定是扇形。

()
14、在同一个圆中,圆心角越大,扇形的面积也就越大。

()
15、圆的面积比扇形的面积大。

()
16、半圆也是一个扇形。

()
17、扇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
18、在一个圆内,剪去一个扇形后,剩下的部分仍是扇形。

()
三、操作题。

1、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是3cm,并用字母o、r、d分别标出它的圆心、半径和直径。

2、画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并在这个长方形内画一个最大的圆。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3、画一个边长3厘米的正方形,在这个正方形内画一个最大的圆。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

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

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
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

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

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4、画一个边长2厘米的正方形,在这个正方形外画一个最小的圆。

5、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再在圆中画出一个圆心角是100°的扇形。

四、用彩色笔描出下面每个圆的直径和半径。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