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实验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实验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白无论在美学理论上或艺术实践上,对于美学的主要对象——美,均作了深入地开掘。
在李白心目中,这种美的物质集中地表现为“清”。
“清”的含义极其丰赡。
既有自然之清,又有人物、事物之清。
大自然不加修饰、雕琢,以天生状态取胜,必含自然之清。
所谓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即是一例。
至于风清骨峻,则是指人物风神、品格之清;而清词丽句,又是指诗文之清了。
“清”,既含内容,又含形式。
澄清、净洁,虚空,均可曰“清”。
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其一):“大雅久不作。
吾衰竞谁陈? ……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
圣代复元古,垂依贵清真。
”这里抒发了诗人对于大雅不作,诗道式微的慨叹,指出了建安以后,延及梁、陈推崇靡艳,诗风巨变的弊端,并用“不足珍”句坚决否定之。
所谓“绮丽”是特指六朝所染的风习,而不是泛指诗风的美丽。
因为作为文学艺术风格的绮丽与淫艳无涉,是应该予以肯定的。
六朝的淫摩诗风影响极大,下逮隋唐,仍未绝迹。
故李白抚今追昔,以古论今,提倡恢复远古朴实、清真的诗风,以振兴圣代(唐朝)的文学。
因而李白所强调的“清真”,具有继往开来的时代意义,不仅发扬了王勃、陈子昂反对六朝风习的战斗精神,而且也给中唐韩愈的古文运动以积极的影响。
李白对于“清真”的理解,不仅跨越了古今悠远溟漠的时空而显示出超越性。
同时还表现为人物风神的清虚、灵动、请酒、自由,艺术作品的清朗、谆真、精妙、传神。
且看他所描绘的王羲之及其书法艺术“右军本清真,游酒在风尘。
山阴遇羽客,要比好鹅宾。
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
书罢笼鹅去,何曾别主人!”王羲之爱鹅,山间一道士说:“你为我写《道德经》,当以群鹅相赠。
”王欣然命笔,写讫欣然携鹅而去,这个小故事原载《晋书》。
李白为了突现“清真”的自由,自然,特以“王右军”为题,作诗以颂之。
为了追求清真,李白决心付出毕生精力。
他在《古风五十九首·其一》中,高呼以清真取代绮丽,赞美群才“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
紧接着表示自己的态度:“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
希虽如有立。
绝笔于获麟。
”他一生写下了大量诗文,并以作品证实了自己的诺言。
大自然本身就是“清真”的:自然美客观地存在着,它不加修饰地呈现在人的眼前。
诗文也以“清真”为贵,尤其是山水诗文更应如此。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从李白以下诗句申得到启迪:“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逸兴横素襟。
无时不招寻……剪凿竹石开,蒙流涨清深。
登台坐水阁,吐论多英音。
”这里强调出水芙蓉的自然美,诗情雅兴,油然而生。
吟诵之间,不觉清光大来,清音暗生,不禁飘然而有清举、清扬之感。
只有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去进行清照,才可见出它那本真的状态,才不会将大自然不需要的矫饰强加给大自然。
(选自《大众日报》)
1.下列对于文中“清”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 集中地表现了李白在美学理论上或艺术实践上对于美学的主要对象“美”的追求。
B.“清”的含义极其丰赡,它主要指自然之清,也可指人物、事物之清,而且既含内容,又含形式。
C.“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表现了自然之清,即大自然不加修饰、雕琢,以天生状态取胜。
D.“清”表现出李白对于“美”的开掘,对“清”的执着追求也能表现李白具有“品格之清”。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白在《古风五十九首·其一》中指出了梁、陈推崇靡艳,诗风巨变弊端,坚决否定“绮丽”风习。
B.建安以后,“大雅不作,诗道式微”,六朝的淫靡诗风影响极大,所以李白才倡导恢复远古朴实、清真的诗风。
C.作为文学艺术风格的“绮丽”不同于六朝所染的“风习”,所以,李白的批判并不是针对“诗风的美丽”。
D.李白所强调的“清真”,不仅发扬了王勃、陈子昂反对六朝风习的战斗精神,而且也积极地影响了韩愈的古文运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所描绘的王羲之及其书法艺术某种程度上既表现了“潇酒、自由”的人物风神,又表现了艺术作品“淳真、精妙”的特点。
B.李白对“清真”的理解跨越了古今悠远汉漠的时空,他用自己一生的大量创作来践行对于“清真”的追求。
C.“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说明诗人应将自然美不加雕饰地呈现出来,如此才会有“清光大来,清音暗生”的审美感受。
D.自然美是客观存在的,只有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去进行清照,才不会将大自然不需要的矫饰强加给大自然。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在大多数汉代艺术作品中,有一种以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儒家伦理与人情之常为基础的美学观,呈现了“朴厚” 的特色。
汉乐府中常见的“上言加餐饭”、“努力加餐饭”,是用质朴的方式来表达对亲人的恩爱和祝福,在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一碗白饭中寄托着对生活的爱与肯定。
其厚重之情只有放在那个不尚奢华、安分为人的时代才能被理解。
汉代的美,正美在这日日月月的人情之常。
汉初,这个刚建的帝国就战兢兢地稳定着农业经济,把在不断动荡中破坏的生民基础一点一点整合起来。
汉代律法有意地压抑先秦时期工商业奇巧的暴富发展,使百姓安分于土地之上和伦常秩序之中,没有对人生的妄想,没有奇迹式的憧憬,也没有巨变和幻灭。
大约到东汉末,《古诗十九首》一类的作品忽然有变,一种不安的声音逐渐突破了人情之常的和音。
从原来注重生活事实的描述,转到更多地对内心本质的感叹,从原来百姓的人情之常转到了
对个人特殊心情的哀怜。
自汉武帝扩大乐府组织广泛地采诗合乐,到东汉末年《古诗十九首》的出现,这四百年是中国诗歌由民间文艺发展到文人创作的过渡时期,进而形成魏晋艺术的变局。
脱离了生产的文人,更专注于形式技巧的追求,对自然与生活产生了更细致敏感的情思。
艺术的主流不再是流布在广大土地上的民间歌谣与石刻画像上的农渔之乐,而是狷狂自傲、放任不羁的“名士”以纤细的情感和精致的技术唱出的“离群”哀歌。
这些文人艺术家是更精细了,而精细只是无奈与挫败,是感伤与退避,不再是昂扬的奋战。
在魏晋时期,艺术形式与技巧空前丰收,专业化的艺术家大量出现,艺术工作从“工匠”逐渐转移到“文人”身上,从事艺术工作的人在社会上有了更被承认与肯定的地位。
(选自蒋勋《美的沉思》,有删改)
4. 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汉代艺术“朴厚”特色的形成原因。
5. 《古诗十九首》的出现,表现出哪些变化?
6. 魏晋时期出现了大量专业化艺术家,这种现象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0年七大领域“新基建”年内投资规模
“新基建”领域
投资内容
预计新增规模(亿)
5G基站建设
三大运营商建设覆盖50个重点城市地区超55万座基站及资本开支,不包括各类5G应用的带动
3000
特高压
今年在建和待核准高压工程共16条线路,具有明确投资规模的共7条
l500
高铁、
城市轨道交通
拟通车线路共l4条,其中专线250和专线350各7条,通车有望为3696公里,对应投资规模为6207亿元6200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预计新增公共充电桩l5万能,私人桩约为30万台,公共充电场站8000座
300
大数据中心
IDC业务发展(包括托管业务、CDN、公共云laaS/PaaS等业务)
1200
人工智能
底层AI芯片等硬件发展,通用AI平台搭建
工业互联网
工业五联网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
(摘编自《新基建5年,全面梳理细分领域新风向》)材料二:
新基建的“新”,是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一个相对概念。
以往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指铁路、公路、机场等建设项目,它们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新基建旨在以信息科技为支撑推动经济社会的教字化转型。
在线教育远程会议、云买菜、到家服务、在线问诊……一系列数字工具得到了广泛应用。
从2020年春节到现在,以“宅经济”为代表的数字生活方式成了中国人的“标配”,人们只需点点手机,足不出户就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大部分问题。
正是有了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新型基础设施的支撑,诸多数字化工具的服务能力才得以实现。
新基建作为新兴产业,一端连接着巨大的投资与需求,另一端连接着不断升级的消费市场,必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重要支撑。
未来十年,智能经济将成为中国经济的新标签,而新基建则是让智能经济火箭加速升空的“燃料舱”。
新基建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中国在新一波技术红利的全球格局中能否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摘编自《“新基建”火热新动能强劲》)材料三:
面对新基建这个新概念,可能许多人觉得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但新基建与传统产业其实并不矛盾。
新基建除了满足智能技术开发和智能产业发展、提高社会经济运行智能化水平外,还肩负对传统产业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的重任,助力实现传统基建转型升级,跟上并满足智能时代发展对基础设施的要求。
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大、周期长,而新基建与高新技术发展紧密相连,是发展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创造与满足新需求的重要保障。
中国经济要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壮大新兴产业,打造经济发展新动能,必然离不开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的强力支撑。
(摘编自《数字科技助力养殖业复工京东数科AI养牛促安全生产》)
材料四:
“新基建”着眼长远,但当前的疫情确实赋予其更多责任。
要想尽快降低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影响,推动经济恢复正常轨道,需通过狠抓以“新基建”为代表的领域,给予总需求一个回弹力,进而通过需求端的率先复苏,带动生产端走出困局。
更要看到,今年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压力有可能进一步加大,外需增长有可能遇到更多困难。
这样的背景下,更要依靠内需发力,推动经济平稳发展。
一定意义上,“新基建”是为中国经济恢复打下的一针强心剂,更是未雨绸缪为未来发展铺下的一条路。
科学研判、理性投资,切忌盲目跟风、脱离实际,是推动“新基建”应有的态度。
虽然新基建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但新基建整体进度的迈进,不仅仅是建设那么简单,还需要与产业化应用协调推进。
这样既能增强基建稳增长的传统属性,又可以助推创新和拓展新消费、新制造、新服务。
新基建的价值不仅在“建”,更在“用”。
与传统基础设施投资相比,新基建不仅可以有效优化供给能力,也能够进一步引导和促进消费升级。
只有与相关配套服务相结合,新基建才能更好地促进新业态、新产业、新服务发展。
(摘编自《加快“新基建”对中国经济有长远意义》)
7. 下列不属于“新基建”领域的一项是()
A. 截至2020年6月底,北京建成5285个5G基站。
B. 京礼高速(延崇段)松山特长隧道左洞全线贯通。
C. 陕北——湖北800新供特高压直流工程宣布开工。
D. 河南省大数据中心于3月31日在郑州挂牌成立。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根据材料一可知,2020年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等七大领域“新基建”预计新增投资规模约1.22万亿,将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B. 在线教育、远程会议、在线问诊等数字工具广泛应用,2020年春节以来,“宅经济”等数字生活方式成为国人的“标配”,这一切依赖于新型基础设施的支撑。
C. 作为新兴产业的新基建连接着巨大的投资与需求.不断升级的消费市场,支撑着中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标志着中国在新的全球格局中占据了更有利的位置。
D. 新基建的“新”是个相对概念,与传统产业并不矛盾,新基建肩负着对传统产业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的重任,对传统基建转型升级的实现有推动作用。
9. 如何有效推动“新基建”?请结合材料四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尝君,名文,姓田氏。
齐王惑于秦、楚之毁,以为孟尝君名高其主而擅齐之权,遂废孟尝君。
诸客见孟尝君废,皆去。
冯驩乃西说秦王曰:“王亦知齐之废孟尝君乎?使齐重于天下者,孟尝君也。
今齐王以毁废之,其心怨,必背齐;背齐入秦,则齐之情,人事之诚,尽委之秦,齐地可得也。
君急使使载币阴迎孟尝君,不可失时也。
”秦王大悦,乃遣车十乘黄金百镒以迎孟尝君。
冯驩辞以先行,至齐,说齐王曰:“今臣窃闻秦遣使车十乘载黄金百镒以迎孟尝君。
孟尝君不西则已,西入相秦则天下归之,临淄、即墨危矣。
王何不先秦使之未到,复孟尝君,折秦之谋,而绝其霸强之略。
”齐王曰:“善。
”王召孟尝君而复其相位,而与其故邑之地,又益以千户。
自齐王毁废孟尝君,诸客皆去。
后召而复之,冯驩迎之。
未到,孟尝君太息叹曰:“文常好客,遇客无所敢失,食客三千有余人,先所知也。
客见文一日废,皆背文而去,莫顾文者。
今赖先得复其位,客亦有何面目复见文乎?如复见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
”冯驩结辔下拜。
孟尝君下车接之,曰:“先生为客谢乎?”冯驩曰:“非为客谢也,为君之言失。
夫物有必至,事有固然,君知之乎?”孟尝君曰:“愚不知所谓也。
”曰:“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
君独不见夫朝趣市者乎?明旦,侧肩争门而入;日暮之后,过市朝者掉臂而不顾。
非好朝而恶暮,所期物忘其中。
今君失位,宾客皆去,不足以怨士而徒绝宾客之路。
愿君遇客如故。
”孟尝君再拜曰:“敬从命矣。
闻先生之言,敢不奉教焉。
”
(节录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10. 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齐国之情,人事之诚,尽委之秦诚:实情
B. 非为客谢也谢:致谢
C君独不见夫朝趣市朝者乎趣:奔向、奔赴
D. 不足以怨士而徒绝宾客之路徒:白白地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
B. 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
C. 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
D. 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
12.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史记》被鲁迅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
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
B. “战国四公子”有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齐国的孟尝君田文,其四人都是礼贤下上、结交宾客之人。
C. 孟尝君,名文。
在古代,名和字是有着严格区别的。
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一般在出生几个月后由父亲命名。
称对方名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D. 门客作为贵族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就是在古代达官贵人家中养的一些人,有的是具有真才实学,能在关键时刻替主人办事的,但是也有一些是徒有虚名,骗吃骗喝的。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孟尝君被废黜的原因,除了是齐王不满其声名盖过了自己并独揽了齐国的政权,还有就是齐王被秦、楚两国散布的流言语迷惑。
B. 众宾客的离去反衬了冯驩的忠诚,西行游说的成功更说明了他的能力。
C. 孟尝君有食客三千,体现了他的礼贤下士,而他复职后准备狠狠地侮辱弃他而去的宾客,又反映了缺乏容人之量。
D. 冯驩不仅善于游说,而且善于劝谏。
他巧用比喻劝说孟尝君,并真心祝愿他能恢复往日门客盈门的盛况。
孟尝君最终接受了他的建议。
14.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君急使使载币阴迎孟尝君,不可失时也。
(2)客见文一日废,皆背文而去,莫顾文者。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杨乐道韵六首其三——幕次①忆汉上旧居
王安石
汉水泱泱绕凤林,岘山南路白云深。
如何忧国忘家日,尚有求田问舍②心。
直以文章供润色,未应风月负登临。
超然便欲遗荣去,却恐元龙会见侵。
[注]①幕次:临时搭起的帐篷。
②求田问舍:经营家产而无远大志向。
据《三国志》记载,许汜曾向刘备抱怨元龙让自己睡下床。
刘备对许汜说:“当今天下大乱,你没有忧国忘家,反而求田问舍,如果是我,就睡在百尺楼上,让你睡地下。
”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回忆汉上旧居江水泱泱、白云深深、山水相依的清幽环境,引发对仕途和人生的感慨。
B.颔联运用了“求田问舍”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在家国遭遇危难之时,产生了消沉归隐之意。
C.尾联写诗人想要远离荣华富贵,超然物外,却又担心像元龙这样有抱负有思想的人批评他。
D.这是一首酬和之作。
从“次韵”可看出王安石在这首诗中用的韵脚和杨乐道诗的韵脚是一样的。
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曰:“__________,小人喻于利。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_________。
”
(2)《荆轲刺秦王》中,易水诀别时荆轲悲壮的唱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鸿门宴》中樊哙用别人掌握生杀大权,自己处于被宰割的地位力劝刘邦逃离项羽军营的比喻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8.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不久前,中国广告协会实施并发布《网络直播营销行为规范》。
②营造良好市场环境、促进网络直播营销业态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③直播营销某种意义上是信任营销,④呵护信任至关重要。
⑤在很多直播营销中,之所以出现“秒光”现象的原因,⑥一个重要原因是消费者对主播的信任,⑦而这种信任的建立非一日之功,⑧是长期培训的结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9.下列诗句中,与下右图漫画的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
A.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B. 送到江头惆怅尽,归时重上去时船。
C. 田翁烂醉身如舞,两个儿童策上船。
D. 蓑笠双童傍酒船,湖山相引到房前。
四、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身边常有这样一群人——地铁里,他们扶老携幼、维护秩序;公园里,他们指路答疑,清扫垃圾;小区内,他们举办义诊,送去健康;他们去西南地区支教;他们在灾区救灾战疫;他们在博览馆担任义务讲解员,传播文明;他们在河边保护环境……他们就是志愿者。
目前,全国实名注册志愿者已近3000万。
中国是这样给志愿者定义的:在自身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参加相关团体,在不谋求任何物质、金钱及相关利益回报的前提下,在非职责范围内,合理运用社会现有的资源,服务于社会公益事业,为帮助有一定需要的人士,开展力所能及的、切合实际的,具有一定专业性、技能性、长期性服务活动的人。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的身份完成写作。
(1)给志愿者写一封致敬信。
(2)如果你是志愿者,写一篇当志愿者经历的记叙文或当志愿者的感想。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
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
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B项,“它主要指自然之清”理解错误,在文中没有依据,选文第二段指出:“清”的含义极其丰赡。
既有自然之清,又有人物,事物之清。
……又是指诗文之清了。
“清”,既含内容,又含形式。
文中并没有“主要指自然之情”。
故选B。
【2题详解】
此题考查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
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
A项,“指出了梁、陈推崇靡艳”理解错误,断章取义,文中说“建安以后,延及梁、陈推崇靡艳”,而不是“梁、陈推崇靡艳”。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
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
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C项,对“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理解,曲解了文意。
文中强调自然美是“不加雕饰地呈现在人的眼前”,而诗人的诗应以“清真”为贵,强调自然美,而且“清光大来,清音暗生”也仅是李白诗句给人的审美感受。
故选C。
【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
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
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
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
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
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
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整合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必须在通观全文的基础之上,找好答题区间,然后对所选区间内容进行筛选整合,归纳答案,答案要精炼全面。
“在大多数汉代艺术作品中,有一种以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儒家伦理与人情之常为基础的美学观,呈现了‘朴厚’ 的特色”,说明农业经济基础稳定是原因之一。
“以儒家伦理与人情之常为基础的美学观”“其厚重之情只有放在那个不尚奢华、安分为人的时代才能被理解”,“汉代的美,正美在这日日月月的人情之常”,儒家伦理与人情之常成为基础美学观是原因之二。
“汉乐府中常见的‘上言加餐饭’、‘努力加餐饭’,是用质朴的方式来表达对亲人的恩爱和祝福”“在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一碗白饭中寄托着对生活的爱与肯定”说明当时的时代不尚奢华,这也是形成原因。
“汉代律法有意地压抑先秦时期工商业奇巧的暴富发展,使百姓安分于土地之上和伦常秩序之中,没有对人生的妄想,没有奇迹式的憧憬,也没有巨变和幻灭。
”当时百姓安分有序无妄想,促成了“朴厚”特色的形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重要内容的理解能力。
应认真阅读文本,理解文意的基础之上寻找相关文字,阅读要认真仔细,不能丢点落点。
本题比较简单,答案就在原文中,直接找出即可,无需整理。
原文说“从原来注重生活事实的描述,转到更多地对内心本质的感叹”此为原因之一;原文还说“从原来百姓的人情之常转到了对个人特殊心情的哀怜”,此为原因之二;“这四百年是中国诗歌由民间文艺发展到文人创作的过渡时期”,此为原因之三。
答案都在原文中,直接找出就能得分。
【6x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概括能力。
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需要通读材料,快速找到答题区间,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
本题答案区间在文章最后一句。
原文说“在魏晋时期,艺术形式与技巧空前丰收,专业化的艺术家大量出现,艺术工作从‘工匠’逐渐转移到‘文人’身上,从事艺术工作的人在社会上有了更被承认与肯定的地位。
”我们从这里整理答案即可。
“在魏晋时期,艺术形式与技巧空前丰收”,“艺术形式与技巧空前丰收”是原因之一;“艺术工作从‘工匠’逐渐转移到‘文人’身上”,艺术主流脱离民众和劳动为原因之二;“从事艺术工作的人在社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