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标题语境看动词重叠形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标题语境看动词重叠形式
动词具有重叠用法是现代汉语的一大特点,历来多有著述讨论其重叠形式、重叠条件、语法意义、语用意义等方面。

总的来说,动词重叠研究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纵观各家说法并深入比较,可以发现仍有一些问题尚待解决。

最突出的局限在于,在一篇文章之内观点往往有理有据,论述充分,但所举例子及论断在其它文章中并不具有解释力,即理论缺乏普遍性;其次,各家对于具有重叠性的动词范围已多有论说,但即使已定性为可以重叠的动词,在什么条件下可重叠,什么条件下不能重叠,在现实语言运用中又有相应的语用条件限制。

可见前人理论大多停留在对动词重叠形式的综合考察上,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解释力尚不足够。

本文在参考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把动词重叠形式落实到具体的语境中,考察动词重叠形式在现代汉语标题这一书面语语境中的具体语用状况。

一、标题作为动词重叠式语境
首先要说明的是,动词重叠形式一般用于议论性、说明性文章标题中,本文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截至日期2005年4月1日)收录的文章为调查语料,下文“标题”一词如无特殊说明仅指“学术论文标题”。

首先,现代汉语标题用语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汉语中部分言语形式只用于标题或用于标题时有特定意义和用法,这已经引起研究者的关注,汉语动词的重叠式就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但由于汉语标题语言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标题中的动词重叠形式尚无专文关注。

国内第一本标题语言专著《标题语法》中也仅有简单提及:“除了‘说’‘谈’等少数标题动词外,一般不能重叠。

”同时作者指出标题动词重叠形式不能像“浅析”、“刍议”等标题用词一样在标题中的位置同时具有前置和后置的倾向,即不能同时存在“说说……”、“……说说”两种标题格式。

其次,现代汉语分为口语和书面语两种不同形式,文章标题是书面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书面语和口语相比显然有许多不同特征,标题语言又具有一定的和一般书面语言不同的特点。

对于标题语言目前的认识一般是:与口语化色彩相对立,标题语言作为书面语体的极致,简洁庄重,比非标题语言更具有文言特色或欧化色彩,多选用文雅的书面语词。

学术类文章内容的科学性、严肃性,更要求了语言整体的庄重、严谨风格。

一些具有浓重书面语色彩的词语在日常言语生活中几乎消失,但在标题中却成为常用专门词,如“臆探”、“蠡测”“摭谈”等。

尽管如此,仍然有一种标题语言风格反其道而行之,采用动词重叠形式作为标题用词,调查数据显示,此类标题占有相当比例。

如:
(1)说说娱乐节目主持人的亲和力(郭虹,《电视研究》2000年第9期)
(2)聊聊GRID (林彬生,《软件世界》2002年第6期)
(3)评一评评报工作(王再承,《新闻战线》2002年第6期)
(4)议一议共和国的保险业(李龙,《南方经济》1994年第3期)
此类镶嵌动词重叠式的标题别具特色,文章标题的口语化色彩与文章内容庄重的书面语色彩交相辉映却并不冲突。

再次,文章标题具有报道性和称名性两种基本功能。

两种基本功能的实现依赖于一定的语言形式,除“无题”类特殊标题外,最简洁的标题形式是指称文章主要内容的称名性语段直接作为标题名称,在以议论为主的学术性文章中即论说对象的名称直接作为标题,如:
(5)石质冻胀丘(程国栋,《冰川冻土》1979年第1期)
(6)商品换名的广告艺术,(彭嘉强,《汉语学习》1990年第1期)
(7)垂直辅助线平面法求相贯线(赵玉霞,《安徽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第3期)
这种标题不含有标题用词,读者通过名称只能得知文章内容是关于“石质冻胀丘”、“商品换名的广告艺术”等事物的,除此之外无其他信息可获得。

因而作者要想通过标题传达其他信息,就必须采取一定的语言手段,增加语词或改变标题语法形式。

一定语法形式的出现必然要有语用上的需要及语义上的条件支持,标题常用动词在非重叠用法之外出现大量重叠使用形式,显然不是无意之举,而是标题这一特殊语境下一定语用功能的实施策略。

由以上分析可知,标题作为现代汉语书面言语作品的称名性语段,是现代汉语动词重叠形式的重要语料,考察其中动词重叠形式的语用情况是动词重叠研究不可缺少的环节。

本文要解决的问题是:从现代汉语标题语境考察动词重叠形式的使用情况,通过相关量化统计、分析,探讨标题语境中动词重叠的条件、语法意义及语用功能。

本文仅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日期截至2005年4月1日)所收全部文章为语料库,对其中使用动词重叠形式的文章标题做统计,列表如下:
(注:“VV”表示“谈谈”类重叠形式;“V一V”表示“谈一谈”类重叠形式;图中所列重叠形式统计数据中,”说说” “谈谈”两类因数据过大,包括一稿多投等特
殊情况标题,数据包含重复标题,其他无)
由上表可知:(1)标题中使用“VV”及“V一V”两种动词重叠形式决不是个别的言语行为,而是具有广泛的语用基础,已经成为人们常用的标题格式之一。

(2)动词非重叠形式使用以“论”、“谈”、“说”、“评”最多,标题中动词“讲”、“聊”非重叠形式使用情况极为少见,即没有“讲……”、“聊……”或“浅讲……”、“浅聊……”等形式,在标题中“讲”“聊”多以重叠形式出现;数据显示动词重叠形式的使用以“谈”“说”最多,在标题中非重叠形式广泛使用的动词“论” 的“VV”式却极少,且无“V一V”式。

几乎无非重叠使用情况的动词“讲”“聊”的“VV”重叠形式较多。

由此数据重新回到前人讨论多次的问题上来:为什么有的动词单独使用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将其转换成重叠形式却不具有使用价值或生命力极低?特定语境对动词重叠使用又有什么特殊的制约条件?
二、动词重叠旧说及未解问题讨论
对于哪些动词可以重叠使用,哪些不能够重叠使用,前人探索结论大致如下:
(1)语义制约:从理性意义上来说,动作行为可以延续的自主动词可以重叠,非自主动词可重叠的较少;从感情色彩意义上来说,表示贬义色彩的动词一般不能重叠使用,表示褒义及中性意义的动词一般可以重叠;词义具有庄重、郑重色彩的动词一般不能重叠使用,反之具有轻松、随意色彩的可以重叠使用。

(2)语体限制:动词重叠式一般只用于口语及文艺语体,而不用于公文语体、政论文语体及科技语体;在口语中有一定的交际氛围限制,一般口语交谈中轻松随便的气氛中多用动词重叠形式,反之则少用。

(3)交际对象限制:在上级对下级的言语行为中多用动词重叠形式,下级对上级则一般不用;同辈之间,关系亲密者多用重叠形式,反之则不用或少用。

可见对于具有重叠性的动词的限制范围已经多有解释,但关照标题语境中动词重叠现象仍显现出说服力的不足:
(1)在语体限制方面,文章标题显然属于学术科技类书面语体,但标题中大量使用了动词重叠形式,这可以说是书面语体对口语语体的积极引入,以具有口语化色彩的语段作为学术科技类书面语作品的标题,这种语用手段的实施显然具有一定的语用意义。

这同时也反映了学术文章语言风格上的一个特点,即标题语言风格相对于文章内容的语言风格具有一定自由度,学术论文内容语言一般严肃谨慎,但标题语言风格可以相对放宽,形成“题谐文严”的风格。

(2)在语境限制方面,我们认为关于交际氛围和交际对象之间关系亲疏的论述是不准确的。

标题语境的特殊性之一就在于言语交际的时空特殊性。

作者(说话人)和读者(受话人)处于不同的时间空间之中,彼此是完全陌生的,说话人通过学术期刊这一讲究科学性的书面载体向另一时空中的受话人传达其理论观点,交际氛围是正式、严肃的,交际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而陌生的,但这种交际环境中仍然可以大量使用动词的重叠形式。

即交际氛围的正式、严肃性和交际者的陌生性是已知确定的,交际者或者维持这种严肃陌生的交际氛围,或者采取一定手段改变这种氛围。

学术论文发表的目的是通过媒体传播自己新的研究成果和理论观点,以期获得别人的认同或指正,从而推动相关科学的发展,是对读者(受话人)有所期待的言语行为。

作者(说话人)为了增加其心理期待的实现值,即为了读者能够阅读、接受其文章,就应该使交际氛围向着亲近化、熟悉化的良好的方向改变,而不是相反。

改变交际氛围最有效的方式是改变语气,使用委婉、亲切的语气。

而语气的实现依赖于语义与语法的协调。

因此所采取的言语形式一定是配合说话人积极的交际心理意向的。

即通过采用动词重叠形式作为标题用词,从语义上产生亲切、随和的意义,从而协调出更友好的交际氛围,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实现作者传播学术观点的交际目的。

(3)有人认为,在语义上重叠式动词的动作性增强,因而在语用上重叠式动词具有重点性,常常做句子的焦点,负载着焦点信息。

这一论断与标题语境中动词重叠式的现实情况也不相符。

首先,标题中动词具有语义虚化的特点,从而使动词只表示抽象的动作,而不具有实在的意义。

学术文章标题中的“说”“论”“谈”“讲”,以及“探微”“刍议”等,这些在日常行文中具有一定区别意义的近义词,在特殊语境中其区别意义弱化,成为一种基本抽象意义“论说”的同义形式,即无论标题中使用以上具体哪一个动词,其实际意义都是基本相同的,大部分可以互换。

例如标题“谈皖文化的概念能否成立”(郭因,《安徽史学》1996年3期)可以改写为“说皖文化的概念能否成立”、“话皖文化的概念能否成立”、“议皖文化的概念能否成立”,或者“讲讲议皖文化的概念能否成立”,都是成立的。

文章实质都是对“皖文化的概念能否成立”这一问题的“”探讨“论说”,即“说”、“谈”、“讲”、“论”等都是“探讨”、“论述”的同义形式。

这是由学术文章的内容决定的。

因为此类文章都是对某一观点的议论、论述,标题动词“论”“说”“议”“谈”等无论实际词语有什么区别义素,在标题中区别义素弱化,只保留基本义。

读者也并不关心所用动词具体是“说”还是“聊”。

再者,其抽象意义“论说”的表达是一种隐喻的方式,即无论“说”“论”“谈”“讲”,以及“探微”“刍议”,都是“以笔代口”,其动作性本身“用嘴说话表达”是不存在的,因而重叠后无动作性增强之说。

其次,标题中的焦点信息显然是指称文章论说对象的名词性成分,即标题中“说”“谈”的宾语。

标题中动词重叠后仍然由名词性成分负载文章的主要信息,重叠动词在语用上担负的作用仅仅是与文章(论述)写作形式(是“说说”还是“议议”)等有关的信息。

(4)有人认为动词能否重叠,乃至重叠能力的强弱,归根到底取决于它的意义。

标题中动词重叠的情况显示,能否重叠以及重叠能力的强弱与语用也有极
大的关系,是语义与语用协调的结果。

表中数据显示,单独使用机率最大的动词“论”在标题中重叠的能力明显弱于“说”“谈”;动词“聊”在标题中非重叠使用的概率为零,重叠使用机率则较多。

但在日常言语交际及普通行文中,动词“聊”及“论”的重叠式的使用机率与“说”“谈”等并无明显差别,都是表达“言说”义的常用动词。

由此可见,语境显然影响了动词的重叠能力。

从语义上讲,“论”与“说”“谈”“聊”“讲”等比较,其基本义项中具有[+严肃][+条理]义。

在标题语境中,由于作为学术论文标题这一特殊性,“论……”已经成为一种特定类型的文章标题格式,这类文章一般在论文规范性、深度等方面高于“说……”“谈……”类,并已经在作者和读者心理上达成共识,即形成了一定的认知心理模式。

由于这一认知心理模式的作用,人们自觉地使用“论……”格式标题标记相应“高标准”类型文章以区别于其他类型的文章。

同时对“论……”格式标题的严肃性、科学性的高度认可,阻碍了“论论”“论一论”类标题的产生。

因为即使重叠后增加了一定附加义,但附加义仍是在原义基础上产生的,因而“论论”仍较之“说说”“谈谈”具有正式性、严肃性。

起不到缓和、改善交际氛围的作用,因而使用率低。

三、标题中动词重叠的基本语法意义
通过文献回顾可以发现,现有对动词重叠式语法意义的归纳总结大致有:表示时间短、次数少、动作轻;表示轻松、悠闲;表示尝试;表示反复;表示过程的延续;强化能动性。

前面已经说到,以上对于动词重叠式语法意义的解释共同的不足是缺乏普遍性。

由此杨平提出动词重叠式的基本意义应该是“减少动量”,“包括动作行为的时间长短(时量)、次数多少(频量)、力量轻重(力量)、社会价值的大小(价值量)等方面”,并强调指出这个“量”是一个主观的量,模糊的量,即是心理感觉上动量减少,而不是客观事实上真的减少,量的大小、种类是模糊的。

通过以上对于标题语境中动词重叠形式的分析,我们认为以减少主观模糊动量解释标题中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是比较准确的。

同时标题语境的特殊性决定了“减少动量”的特殊性。

标题动词重叠不具有减少“频量”、“力量”、“时量”的特征,这是由标题动词的语义决定的。

我们认为,标题语境中动词重叠的基本语法意义是表示主观的价值量的减少,是作者(说话人)作为动作行为的发出者主观上强调自己的动作行为社会价值、积极意义少,即文章所“论”、所“议”、所“谈”、所“讲”在深度、广度、理论性等方面都有不足。

作者通过使用动词的重叠形式作为文章标题用词,从而表达自谦、委婉、含蓄的语气,创造和谐、亲切的交际环境,以便于下面进一步发表自己的观点、理论,并有利于增加理论的接受性,从而实现标题在称名性功能和报道性功能之外的特殊语用功能,即接受功能。

同时,将本是经过深入思考、论证过程的探讨研究通过减少动量的动词重叠用法,用“说说”、“析析”、“讲讲”甚至“聊聊”、“话话”替代“探讨、论述”,是用社会价值低的动词重叠形式代替相对高的,是一种自谦的表达方式。

这正是汉民族传统的“贬己尊人”的礼貌传统在语言中的反映。

通过“自贬”来“尊人”,并且使
话语委婉、含蓄、留有余地,为后人针对其观点的指正、批评留下退路。

在增加了文章的接受功能之外,还同时增加了礼貌功能和自我保护功能。

综上所论,现代汉语动词具有重叠使用形式这一语法现象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并不仅仅是语法问题。

是一定语境中,特定的语用需求与语义结合而作出的语法变异。

语境是先决条件,语用需求是关键,语义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语境(这里包括大小语境,“大语境”即“汉民族谦逊、谨慎的文化心理”、“小语境”即“文章标题”)的特殊性决定了语用需求(表谦、增加标题的可接受性、自我保护)的必然性,语用需求决定了能够实现其语用意义的语法形式(动词重叠)。

当然表达此语用意义的语法形式并不仅仅限于动词重叠,例如动词与形容词“浅”“略”“微”“小”等结合产生的词语“浅说”“微探”“小议”等,在标题中同样具有表谦、增加标题的可接受性、自我保护等语用功能。

对标题中动词重叠形式的考察是汉语动词重叠形式研究的有力补充,同时有利于语用学、语境学、甚至写作学、文化学的研究。

本文的研究只是初涉此地,希望能抛砖引玉,开启后学。

(周维维,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