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合集4套┃2020年天津市名校语文八年级(上)期末统考模拟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八上语文期末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
1.下面语段空白处应填入的句子是:
我曾经乘船路过三峡,也游过三峡,相当程度来讲,是奔着唐诗的意境而去的。

唐诗的精华在哪儿?
想想看,那时候没有机器船,只有根根悠悠纤绳拉着的舟,江水伴着纤夫的号子,时而间几声猿啼,有如闪电划破山谷,惊心动魄,余音缭绕,那才是峡谷中强劲的音符!李白歌:“两岸猿声啼不住”,杜甫吟:“风急天高猿啸哀”,高适唱:“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在他们的诗里,三峡景物中,猿啼是最难忘的。

A.诗人笔下的“猿啼、泪尽、肠断”令人心伤。

B.唐诗中使人向往的猿啼之声。

C.我以为就是那可见可闻的猿影、啼声。

D.请领略唐代诗人孤寂伤感的情怀。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能否根治网吧“顽症”,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B.每一个有志青年都要提高和充实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修养。

C.信息化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任务。

D.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要依法保障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3.选择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A.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但为了准确形象地说明事物特征,说明文中也可以运用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

B.《苏州园林》的作者叶圣陶,原名绍钧,字圣陶。

江苏苏州人。

作家、教育家、编辑家。

C.《苏州园林》一文是从园林的局部来介绍苏州园林的别具一格的,如对假山和池沼的介绍,对园林角落的介绍等,说明了苏州园林无论从哪个角度欣赏都具有图画美的特征的。

D.《苏州园林》由总到分地说明了各具特色的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使浏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表现了对苏州园林的赞美和眷恋之情。

4.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他曾历经国运之变幻,阅尽人事之沉浮,一生殚精竭虑
....,用科技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为中国的稳定打下了坚实基础。

B.由于参加春节联欢晚会的演出,他从闻所未闻
....的草根人物,一下子成了万众瞩目的明星。

C.打开电视,广告之多令人目不暇接,甚至在所谓的“黄金时刻”,也往往是广告独占鳌头
....。

D.这堂诗歌鉴赏课,语文老师匠心独运
....,以画配诗,诗画相得益彰,意蕴无穷。

5.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书写全对的一项是()
A.诏.将军(zhào)军士吏被.甲(pī)都.尉(dōu)
B.棘.门(jí)可得而犯邪.(yé)驱.驰(qū)
C.按辔.(pèi)曩.者(nánɡ)介胄.(zhòu)
D.彀弓驽.(nǔ)持兵揖.(yī)嗟.乎(jiē)
二、名句默写
6.(9分)根据课文默写。

(12分)
①,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②蒌蒿满地芦芽短,。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③,白露为霜。

,在水一方。

(《诗经·蒹葭》)
④晓战随金鼓,。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⑤,单于夜遁逃。

(卢纶《塞下曲》)
⑥,望峰息心;,。

(吴均《与朱元思书》)
⑦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史记·陈涉世家》)
⑧关关雎鸠,。

,君子好逑。

(《诗经·关雎》)
三、字词书写
7.试解释词语的含义。

炽热:________________
猝:________________
窒息:_______________
吹嘘:_____________
筋疲力尽:____________
和颜悦色:____________
小心翼翼: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8.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诗歌的一、二两联和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2)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气势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天晴时登楼眺望,由渺不可知的感受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

C.尾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思绪,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五、文言文阅读
9.(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贞观①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②百姓。

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再者,不敢纵逸。

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

若耽③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

朕既在九重④,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

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⑤。

(注释)①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

②存:抚恤。

③耽:沉溺。

④九重:深宫之内。

⑤存意:用心操劳国事。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必先苦.其心志(__________)
(2)行弗.乱其所为(__________)
(3)犹割股.以啖腹(__________)
(4)若耽嗜.滋味(__________)
3)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A.管夷吾举于.世/皆以美于.徐公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时有物外之趣
C.曾益其.所不能/其.如土石何
D.故卿等为朕之.耳目/辍耕之.垄上
4)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第3段中划横线的句子。

5)(甲)文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开头先_________,接着提出了担任治国重任的人才必须经过磨炼的观点,然后从正反两面进行推论,最后概括出_________的中心论点。

(乙)文太宗认为“为君之道”首先要_________。

1)(甲)(乙)两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都提出了治国的观点,这些观点有何异同?请结合选文内容具体分析。

10.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完成文后面的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字词的含义。

⑴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⑵悉如外人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3).“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4).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六、现代文阅读
1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默读父亲
①我是父亲最小的儿子。

“爹疼满崽”这句话便成了父亲爱的天平向我倾斜时搪塞哥哥姐姐们的托词了。

在我10岁那年,我生病躺在了县城的病床上,我突发奇想地让父亲给我买冰棍吃。

父亲拗不过我,便只好去了。

那时候冬天吃冰棍的人极少,大街上已找不见卖冰棍的人。

整个县城只有一家冰厂还卖冰棍,冰厂离医院足足有一华里地,父亲找不到单车,便步行着去。

一时半晌,父亲气喘吁吁满头大汗跑回来,一进屋,便忙不迭解开衣襟,从怀里掏出一根融化了一大半的冰棍,塞给我,嘴里却喃喃地说道:“怎么会化了呢?见人家卖冰棍的都用棉被裹着的呢!”
②初二那年,我的作文得了全省中学生作文竞赛一等奖,这在小镇上可是开天辟地头一遭的事儿。

学校为此专门召开颁奖会,还特地通知父母届时一起荣光荣光;等到参加颁奖会的那天,父亲一大早便张罗开了,还特地找出不常穿的一件中山装给穿上。

可当父亲已跨出家门临上路时,任性而虚荣的我却天大地扫了父亲的兴:“爸,有妈跟我去就成了,你就别去了。

”父亲充满喜悦的脸一下子凝固了。

那表情就像小孩子欢欢喜喜跟着大人去看电影却被拦在了门外一般张皇而又绝望。

迎着父母投放给我的疑惑的
眼神,我好一阵不说话,只是任性地呆在家里不出门。

父亲犹疑思忖了半刻,用极尽坦然却终究掩饰不住的有些颤抖的声音说:“爸这就不去了。

”父亲已经破译出了我心底的秘密:我是嫌看似木讷、敦厚且瘦黑而显苍老的父亲丢我的人啊!看看父亲颓然地回到屋里,我这才放心地和妈妈兴高采烈地去了学校。

可是,颁奖大会完毕后,却有一个同学告诉我:你和你妈风风光光地坐在讲台上接受校领导授奖和全校师生羡慕的眼光时,你爸却躲在学校操场一隅的一棵大树下,自始至终注视这一切呢!顿时,我木然,心里漫上一阵痛楚……
③父亲最让我感动的是我17岁初入大学的那年。

我刚入大学的时候,寝室里住了4个同学,每个人都有一只袖珍收录机,听听节目、学学英语,很让人眼馋。

后来,与其说是对别人的羡慕,倒不如说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我走了60里地回到家,眼泪汪汪地跟父母说:我要一只收录机。

父亲听了,一个劲地叹气,母亲则别过头去抹泪。

我心一软,两手空空连夜赶回学校。

过了一段时间,父亲到学校找到我。

将我叫到一片树林里,说:“孩子,你不要和人家攀比,一个人活的是志气。

记住,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

”我正掂量着父亲这句话,父亲已从怀里掏出一样东西放在我手上。

伸开手来,正是一只我心仪已久的袖珍收录机。

事后我才知道父亲是进城抽了500cc血给换来的。

“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就是父亲这句话,让我在以后的日子里一次又一次地找到了做人的自尊,也让我得以活出了一个男人的伟岸。

④父亲没能活到60岁便病逝了。

记得父亲临终的时候,他将枯槁的手伸向我,我将手放在父亲的手心里,父亲极力想握紧我的手,但父亲已无能为力了。

是的,父亲虽然没能扶携和目送我走更长更远的路,但是,父亲一生积攒的种种力量已渗透到我生命中来——我的生命只不过是父亲生命的另一种延续。

1)这篇文章主要写的人物是父亲,作者通过哪三件事来刻画父亲的形象?
2)“父亲充满喜悦的脸一下子凝固了”,请你联系上下文,揣摩父亲的心理活动,组织好语言,写在下面。

3)第②段中,最后一句话“心里漫上一阵痛楚”,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情?
4)第③段中父亲所说的“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1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月亮,在半梦半醒之间
迟子建
①太阳是不大懂得养生的,只要它出来,永远都是圆着脸,没心没肺地笑。

月亮呢,它修行有道,该圆满时圆满着,该亏的时候则亏。

它的圆满,总是由大亏小亏换来的。

所以亏并不一定是坏事,它往往是为着灿烂时刻而养精蓄锐。

②故乡的夜晚,一本书,一杯自制的五味子果汁,就会带给我踏实的睡眠。

可是到了月圆的日子,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穿窗而过的月光,进了屋后,招呼也不打,仰面躺在我身旁空下来的那个位置。

它躺得并不安分,跳动着,闪烁着,一会儿伸出手抚抚我的睫毛,将几缕月光送入我的眼底;一会儿又揉揉我的鼻子,将月华的芳菲再送进来。

这调皮的月光,让我只能睡睡醒醒。

③月光和月光是不一样的。

春天的月光,带着股嫩嫩的绿意;夏日的月光,饱满丰腴;秋天的月光,洗尽铅华,安详恬淡;冬天的月光,虽然薄而白,但落到雪地的月光新鲜明媚。

相比较,冬春之交的月光,就没什么特别动人之处了。

雪将化未化,草将出未出,此时的月光,给人犹疑之感,瑟瑟缩缩的。

④今天是满月的日子,当我回到自己的住处时,月亮已经升起来了。

微醺的缘故,未及望月,我就熄灯睡了。

大约凌晨三点,我被渴醒了。

床边的小书桌上,通常放着一杯白开水。

室内似明非明,我起身取水杯的时候,发现杯壁上晃动着迎春枝条般的鹅黄光影。

喝过这杯被月光点化过的水后,我感到无比畅快。

⑤回床的一瞬,我有意无意地望了一下窗外,立刻被眼前的情景震住了:天哪,月亮怎么掉到树丛中了?我见过的明月,不是东升时蓬勃地跳跃在山顶上的,就是夜半时高高地吊在中天的,我还从没见过栖息在林中的月亮。

A那团月亮也许因为走了一夜,被磨蚀得不那么明亮了,看上去毛茸茸的,更像一
盏挂在树梢的灯。

B那些还未发芽的树,原本是一派萧瑟之气,可是掩在林间的月亮,把它们映照得流光溢彩,好像树木一夜之间回春了。

⑥看过了这样的月亮,我再回到床上时,又怎能不被美给惊着呢!虽然我接着睡了,可是眯上一段时间,又惦记着什么似的,醒来了。

只要睁开眼,蒙胧中会望一眼窗外——啊,月亮还在林间,只不过更低了些。

再睡,再醒来,再望,也不知循环往复了多少次。

C月亮终于沉到了林地上,由灯的形态,变幻成篝火了……这是那一夜的月亮,留给我最后的印象。

⑦第二天彻底醒过来时,天已大亮,早没有了满月时的圣景。

消尽了白雪而又没有返青的树,看上去是那么单调。

虽然寻不见月亮的踪迹,但我知道它因为燃烧得太忘我了,动了元气,此后的半个月,它将一点点地亏下去。

待它枯槁成弯弯的月牙儿,才会真正复苏,把亏的地方,再一点点地盈满。

它圆满后,不会因为一次次地亏过,就不再燃烧了。

因为月亮懂得,没有燃烧,就不会有灰烬;而灰烬,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养料。

⑧我怎么能想到,在印象中最不好的赏月时节,却看见了上天把月亮抛在凡尘的情景呢。

假使我彻头彻尾地醒着,这样的风景即使入了眼,也不会摄人心魄。

正因为我所看到的一切在黎明与黑夜之间,在半梦半醒之间,那团月亮,才美得夺目。

(选自《知识窗》,有删改)
1)阅读第①段,说说作者认为太阳和月亮有什么不同。

2)请从修辞或词语运用的角度,简要赏析文章第②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3)文章A、B、C三处画线的句子具体描写了“那团月亮”夺目的美,请任选一处,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美的。

4)说说文章第⑦段中“没有燃烧,就不会有灰烬;而灰烬,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养料”一句给你的启示。

七、语言表达
13.分析下列语句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______)
八、作文
14.本文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烘托舰载机飞行员高超的飞行技术。

请你也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写一段话。

(课文片段在线)“快点儿!快点儿!”有人向飞行甲板冲去。

几分钟前还空空荡荡的飞行甲板上,一下跑来了一大群人。

……
歼-15舰载机前沸腾了,鲜花映衬着飞行员的笑脸,人们忘情地与飞行员紧紧拥抱,争相与飞行员合影留念……
(写法分析)作者在这两段文字中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以饱含热情的笔触描写了人们的喜悦之情。

“冲去”“跑来”“沸腾”“紧紧拥抱”“合影留念”,这是人们对舰载机飞行员飞行成功的充分肯定,烘托出飞行员们高超的飞行技术。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C
3.C
4.B
5.B
二、名句默写
6. = 1 \* GB3 ①羌笛何须怨杨柳 = 2 \* GB3 ②正是河豚欲上时
= 3 \* GB3 ③蒹葭苍苍所谓伊人 = 4 \* GB3 ④宵眠
解析:①羌笛何须怨杨柳②正是河豚欲上时
③蒹葭苍苍所谓伊人④宵眠抱玉鞍
⑤月黑雁飞高⑥鸢飞戾天者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⑦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⑧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三、字词书写
7.温度高,极热。

突然。

因缺氧或呼吸系统障碍,导致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

夸张地宣扬。

形容非常疲乏,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脸色和蔼喜悦,形容和善可亲。

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

四、诗歌鉴赏
8.1)一、二两联表达的是寂寞、惆怅,尾联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2)B
五、文言文阅读
9.2)使……痛苦违背(意愿大腿喜欢,特别爱好
3)B
4)一个人常常是犯了错误,以后才能(注意)改正。

5) A:列举事例;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先抚恤百姓(心存百姓)。

1)同:都强调了治国需贤臣辅佐这一内因。

甲文强调朝廷要有严格执法、直言敢谏的贤士;乙文强调贤臣犹如君主的耳目,要用心操劳国事。

异:甲文还强调外因也能导致亡国的观点,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国家就会灭亡。

而乙文没有涉及外因。

10.1).(1)类(2)都(3)请、邀请
2).(1)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2)率领着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再没有出去过。

3).热情好客桃源人害怕外人破坏他们与世隔绝和平安宁的生活。

(与此大意相近即可)
4).表达了作者对和平(没有战乱)的向往,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意合即可。

六、现代文阅读
11.1)sèDiān zǎn
2)父亲在冬天为病中的儿子卖冰棍父亲躲在角落里注视儿子的颁奖典礼父亲给儿子买收录机并教育儿子如何做人
3)为父亲爱子之行为而感动,为自己不理解父亲的心意而内疚、后悔。

4)围绕父爱、母爱的伟大无私谈感触,言之有理即可。

12.1)太阳总是圆着脸,而月亮的每一次圆满,总是由大亏小亏换来的。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亮撩人的情态,活泼、好动,给人一种亲切之感。

月亮如同怀中的宠物,赶不走,驱不动,就这样依恋着“我”,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我”对月光的喜爱之情。

3)示例一:A处。

以猜测的口吻写出了月亮经历了一夜的行程变得有些疲劳,如同一盏挂在树梢的灯,既写出了月亮给人的真实感受,又写出了林中的月亮没有旷野的月亮那么通明,无遮无阻。

示例二:B处。

原本是光秃秃的树枝,月亮的照射使得它们显得流光溢彩,是月亮让这些已经脱去外衣的树木在夜间变得生机勃勃。

示例三:C处。

真实地写出了月亮在不同时段给人的不同感受,在树梢时如同一盏灯,在远处的地平线上时如同篝火,不同时段的月亮展现了不同的美。

4)示例:人要勇于奉献,用自己的付出造福他人;人生因为付出才精彩。

七、语言表达
13.摹状貌
八、作文
14.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

这回音听不见,但是它却淹没了刚才涌起的那一股狂暴的掌声。

2019-2020学年八上语文期末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
1.9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他出国两年了,至今杳无消息
....。

B.这部小说情节抑扬顿挫
....,读来激动人心。

C.对于邻居的盛情邀约,我好意难却
....,不得不与他们一起吃饭。

D.人民群众对社会上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不正之风是深恶痛疾
....的。

2.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走进新建的学校的实验大楼,我真是大开眼界。

(语序不当,第一分句改为“走进学校新建的实验大楼”)
B.他的文章写得非常精彩,可是为了精简字数,不得不对文章略加删改一些。

(“一些”与“略加”重复,删掉其中一个)
C.环境的影响,癌症患者日益增多,并向中青年段年龄者伸出魔爪。

(“日益”不能修饰“增多”)D.他以瑰丽的语言,优美的表达技巧,在文章中表达了现代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修饰语不当,“优美”不能修饰“表达技巧”。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蝉喜欢干躁
....、阳光多的地方。

幼虫身上长着有力的“工具”,能够钻透晒干的泥土与沙石。

我要考察它们遗弃下的储藏室,必须用刀子来挖掘。

B.只用前爪挂在已脱下的壳上,摇摆
..,依然是绿色的。

..在微风中,依然很脆弱
C.燧道
..外面的恶劣气候,直到最后一刹那。

..的顶上留一层一指厚的土,用来抵御
D.这个弱小的动物迫切需要隐蔽
..藏身的地方。

..,所以必须立刻到地下寻秘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他是一个有缺点但对生活无比热爱的人,这比对生活失掉信心的人更为可爱。

B.和他十年前离乡时一样,依然是孑然一身,两手空空。

C.这就是我所寻求的,虽然它对人生似乎过于美好,然而最终它还是得到了我。

D.他跳下池塘,来到池边,很快就游过去了。

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蓦.然(mò)虐.待(lüè)版筑.(zhù)胶鬲.(gé)
B.焦灼.(zhuó)酷肖.(xiào)徘徊.(huái)翘.起(qiào)
C.绮.丽(qǐ)雕镂.(1òu)喧嚣.(xiāo)沐浴.(yù)
D.涟漪.(yī)阻遏.(è)长嗟.(jiē)谩.骂(màn)
二、名句默写
6.根据原文填空。

(1)那柔曼如提琴者,是;那清脆如弹拨者,是;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

(2)蒌蒿满地芦芽短,。

(3),春风不度玉门关
(4)土地平旷,,。

(5)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宜多应者。

(6)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三、字词书写
7.给下列字注音:
龀(_____)匮(_____)厝(_____)孀(_____)箕畚(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8.阅读李清照的《渔家傲》,回答下列问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简析“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包含怎样的情感?
2)“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借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五、文言文阅读
9.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15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实是/欲界之仙都
B、蝉/则千转不穷
C、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D、水/皆缥碧
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4分)
(1)、猛浪若奔.()(2)、窥谷忘反.()
(3)、实是.欲界之仙都()(4)、晓雾将歇.()
4)甲文统领全文的句子是“”;乙文统领下文写景的句子是“”。

(2分)
5)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1)甲乙两文都是写自然景物,表达了作者对的热爱之情。

但两文的思想格调不尽一样,甲文全篇充满乐观情趣,而乙文则暗含作者对尘世生活的厌弃之情,从文中的“”即可看出。

(3分)
10.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城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成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赛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

既而君悔之,遣使追。

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

”齐君曰:“何以知之?”曰:“共载皆白首也。

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贩贫穷,阿县大治。

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击之。

阿人父率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