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文章对《道德经》的读以致用——阅读的“潜水作业”之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子文章对《道德经》的读以致用——阅读的“潜水作业”
之十
曾祥芹
【摘要】阅读的“潜水作业”是实现经典深阅读的有效方略.曾子6篇文章引用老子《道德经》23例,体现了儒家“有为而治”和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差异和融合.综观曾子对《五经》和《道德经》的读以致用,可以断言,是“六经博士”支撑了曾子文章.
【期刊名称】《高校图书馆工作》
【年(卷),期】2016(000)004
【总页数】5页(P78-82)
【关键词】阅读的“潜水作业”;曾子文章;《五经》;《道德经》;读以致用;有为而治;无为而治;六经博士
【作者】曾祥芹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河南新乡 453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5
【阅读·交流】
郭店楚简《道德经》证实其存世最早,成书在《论语》之前。
孔子多次问礼于老子,《庄子》、《礼记》、《吕氏春秋》、《史记》均有记载。
师从孔子十年的曾子拜
读《道德经》是完全可能、符合情理的事。
曾子说过:“比干为天下忠臣之始,为道德而作五千言。
”表面看,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
”孔子说:“君子远庖厨。
”两家是对立的,从实质看,儒家和道家如二水并流,皆为河洛文明的传承者,彼此是互补的。
曾子文章中的许多观点、材料、思路、方法都来自老子的《道德经》。
《论语·学而1.2》:“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有子讲“孝悌为仁之本”,这个“务本→本立→道生”的递进逻辑实际与《道德经·第42章》相承:“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
为和。
”这是对万物产生于“道”的高度概括,作为宇宙本源的道,化生混沌一体之气,即道生一;混沌一气动分阴阳两仪,即一生二;阴阳交感的力作用称为三,即二生三;阴阳交感产生无限二分变化,生成天下万物,即三生万物。
万物依然保持着阴阳互补的结构,即“负阴而抱阳”,且与本源之道(混沌一气)共振,使得宇宙整体和谐统一,即“冲气以为和”。
“本立而道生”可说是“三生万物”这个哲学方法论的具体化表述:君子智本立,就有学道之“一生”,就有体物知己之“二生”,就有明辩是非之“三生”,也就产生了万物善恶不同性能之理念;政之德本立,就有了礼道之“一生”,就有贤贤小小之“二生”,就有了隐恶扬善、执二用一、中庸法度之“三生”,也就生成了“万欲不同”的社会利益之和谐;孝之人本立,就有了顺道之“一生”,就有了先忧后乐之“二生”,就有了物养心爱以报父母恩为礼之“三生”,也就生成了天下万家众国之安泰。
《论语·学而1.12》:“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礼之应用,以和谐最为宝贵;先王之治道,以礼的区分为最美好。
)《论语·子路13.23》:“君子
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讲和谐共处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喜欢同流合污
而不和谐共处。
)对读《道德经·第56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挫掉锋芒,消解纷扰;收敛光耀,混同尘垢;这样就符合微妙同一
的自然之道。
)有子的“和为贵”与孔子的“和而不同”主张以礼治国,属于“有
为而治”;老子的“玄同”主张以正治国,属于“无为而治”,二者异中有同,都体现了珍贵的和谐精神。
《论语·学而1.16》:“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我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这是对《学而1.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发挥。
孔子关于“自知”比“知人”更难的忧患意识,源自《道德经·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善于认识别人的人可谓智慧,深刻了解自己的人更是高明。
战胜他人的人称为有力,战胜自己的人称为刚强。
)
老子认为,对内的“自知”、“自胜”比对外的“知人”、“胜人”更为重要。
孔子领悟并吸纳了道家的俭啬精神。
《论语·里仁4.23》: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因简约而失败的很少。
)此意
源自《道德经·第67章》:“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矣。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其中的“三宝”之一“俭”,说的是,俭啬能够广积财富,如果舍弃俭啬只求财富,必定死路一条。
《论语·公冶长5.26》: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
”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孔子及其弟子的志向虽有高下之别,或为圣人的安仁,或为侠士的求仁,或为仁人的不违仁,但都表现了共同的济众的无私之心。
特别是颜渊的“不自我夸耀、不施劳于人”的仁者之风,显然根源于《道德经·第22章》:“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不自我夸耀,所以能有所成就;不自高自大,所
以能成为众人的官长。
)吹牛、表功是人生一大忌讳。
《论语·雍也6.22》: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对读《道德经·第60章》:老子说:“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
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用“道”治理天下,鬼神就不灵验了;不
是鬼神不灵验,是神祗不伤害人;不仅神祗不伤害人,圣人也不伤人。
)孔子站在
人文科学立场,老子站在自然科学立场,都不轻信鬼神,也不反对宗教。
《论语·雍也6.23》:“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智者喜欢水,仁者喜欢山。
智者活跃,仁者宁静。
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孔子关于智者乐水、喜活、爱乐的思想显然源自《道德经·第6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
助万物而不与争利,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居住要安于卑下,存心要深沉,交友要相亲,言语要真诚,为政要有条有理,办事要无所不能,行为要待机而动。
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物无争,才不犯过失。
)孔子层楼更上,观出水的“九种德性”(详见《孔子家语·三恕第九》)就是在老子观水的“七善”基础上挥发出来的。
《论语·述而7.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的“择善而从,择不善而改”的理念肯定借鉴了《道德经·第27章》的思想:“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
不善人也可作善人的借鉴。
)二位都是从“善”与“不善”两面看问题。
《论语·述而7.27》:“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孔子钓鱼但不用网捕鱼,射鸟但不射栖宿巢中的鸟。
)孔子钓鱼不一网打尽,射鸟不射繁衍后代的鸟这种保护生
态的原则精神,实际得到老子的启发。
《道德经·第16章》说:“不知常,妄作,凶。
”(不懂自然规律,一味蛮干,会产生凶险的后果。
)看来,两位圣贤都在提醒人们:要“有所为”取自然资源,“有所不为”保护生态环境;要按自然规律办事,破坏自然环境将自食其果。
《论语·宪问14.5》:“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
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
是以力经营天下,还是以德经营天下?孔子对南宫的提问明确表示反霸道、兴王道。
这个“强弱向对立面转化”的辩证思想来源于老子。
《道德经·第43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天下最柔弱的力量,能在最坚强的实体中穿来穿去。
)《道德经·第76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
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人活着时身体是柔软的,他死后身体变得僵硬。
万物草木活着时枝
干柔软,它死后质感变得枯槁。
所以,坚强的东西归于死亡一类,柔弱的东西归于生存一类。
因此军队强大了必将失败,树木强大了必将摧折。
坚强占劣势,柔弱占优势。
)《道德经·第78章》:“弱之胜强,柔之貹刚,天下莫不知,莫能
行。
”(弱能胜强,柔能胜刚,天下没有人不知道,就是没有人照着做。
)通过互文对读可以体会到,孔子正是吸收了老子“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的发展变化观,才反对以力经营天下而主张以德经营天下的。
《曾子制言上》:“良贾深藏如虚,君子有盛教如无。
”(善做生意的商人隐藏自
己的珍宝,不轻易让人看见;有盛德的君子平易如常人,好像什么长处也没有。
)
这个观点显然来自老子:“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那是鲁昭公十二年(前530)老子于洛邑回答孔子问礼时讲的,这话虽然转引自《史记·老庄申韩列传》,未见于《道德经》,但证明曾子思想的来源是没有疑问的。
《曾子疾病》:“亲戚不说,不敢外交;近者不亲,不敢求远;小者不审,不敢言大。
”曾子关于做事要由近及远、由小及大的思想受到老子的启发。
《道德经·第14章》讲“道”是无形、无声、无痕的混沌的“一”,“天地之道,大以小为本,多以少为始。
”《道德经·第63章》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
《曾子天圆》:“上首之谓圆,下首之谓方。
”这个“天圆地方”之说,不止源于《周易》,也来源于《道德经·第25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
然。
”(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它自己。
)因为“天圆地方”不宜单从形状看,而应视为一种“道”的理念,意谓天地有别,圆方各异,阴阳相依。
所以老子认为:“人受天地变化而生,头圆法天,足方象地。
”
《孝经·诸侯》章:“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源
自《道德经·第9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金玉堆满堂,谁能长守藏。
富贵又骄纵,自己招祸殃。
)金玉既指物质财富,也指妻子儿女。
人世间的一切金玉财宝,都是天地赐予人类的养命之物, 它流通似水。
老子从反面警示,金玉富贵不可长保;曾子从正面取经,不骄不满才能长守富贵。
.
《孝经·感应》章:“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明察天道地理,天地神灵就会有明显的感应。
)这个“天人感应”的观念源自《道德经·第10章》:“生而不有,为
而不悖,长而不宰。
是为玄德。
”(生养了万物而不占有,推动了万物而不自以为
尽了力,涵盖万物而不干扰。
这才是深远的“德”。
)老子把“哺育万物而不占为
己有”视为一种天德,孔子吸纳了“合于天德则显王道”的思想。
《曾子问》记述孔子问礼于老子的话有四处:
第8章曾子问“古代行军一定要载上迁庙的神主同行吗”,孔子引用老子的话来
回答:“吾闻诸老聃曰:‘天子崩,国君薨,则祝取群庙之主而藏诸祖庙,礼也。
卒哭成事,而后主各反其庙。
君去其国,大宰取群庙之主以从,礼也。
祫祭于祖,则祝迎四庙之主,主出庙入庙,必跸。
’老聃云。
”
第15章曾子问“出葬的柩车已拉到路上,如发生日食,送葬变动不变动”,孔子又引用老子的话来回答:“昔者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及堩,日有食之。
老聃曰:‘丘!止柩就道右,止哭以听变。
’既明,反而右行。
曰:‘礼也。
’反葬而丘问之曰:‘夫柩不可以反者也。
日有食之,不知其已之迟数,则岂如行哉?’老聃曰:‘诸侯朝天子,见日而行,逮日而合。
夫枢不早出,不莫宿。
见星而行者,唯罪人与奔父母之丧者乎!日有食之,安知其不见星也?且君子行礼,不以人之亲痁患。
’
吾闻诸老聃云。
”
第16章曾子问“为何殇葬之礼用棺木殓尸”,孔子再引老子的话来回答:“吾闻诸老聃曰:‘昔者史佚有子而死,下殇也,墓远,召公谓之曰:何以不棺敛于宫中?史佚曰:吾敢乎哉?召公言于周公,周公曰:岂不可?史佚行之。
’下殇用棺衣棺.自史佚始也。
”
第18章子夏问“有父母丧事在身的人不能回避兵役之事合礼不合礼”,孔子还引用老子的话来回答:“吾闻诸老聃曰:‘昔者鲁公伯禽,有为为之也。
’今以三年之丧从其利者,吾弗知也。
”
这四段话虽不见于《道德经》,但属于老子的思想没有疑问;它不仅表明孔子、曾子对老子是如何尊重,而且可以概观老子对礼的见识和因革。
《道德经·第31章》提到丧礼:“兵者不祥之气,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
之。
”(战争这不祥的东西,不是君子所用的,不得已而用它,最好淡然处之。
……偏将军站在左边,上将军站在右边,就是说,打仗要按照办丧礼的仪式对待。
杀伤那么多,以哀痛的心情参加,战胜了按照办丧事礼仪办理。
)老子所谈的并不限于
丧礼的仪节,而是藉丧礼表达对战争为人类带来惨烈灾难时流露出戒惧审慎的哀戚心情。
《道德经·第38章》也谈到礼:“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丧失‘道’而后才有‘德’,丧失
‘德’而后有‘仁’,丧失‘仁’而后有‘义’,丧失‘义’而后有‘礼’。
‘礼’这个东西,是忠信的不足,是大乱的开始。
)老子把“礼”排在“道、德、仁、义”之后,认为“道”是最高境界,往下一层比一层低,社会的坏风气都是由于背离了“道”而引发的后果。
老子藉“礼崩”既表现了对时代悲剧的悲悯之情及深厚的人道关怀,又表达了贯通形上之道与形下之礼义,以求其“无为而治”的理想。
《主言》:“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是故非德不尊,非道不明。
”孔
子告诉曾子的这个“尊德明道互促论”源自《道德经·第51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使万物生长,德使万物繁殖,体质使万物得到形状,具体的器物使万物得到成形。
因此,万物没有不尊崇“道”而重视“德”的。
)
《大学》“经”1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个“三纲领”暗用了老子的话:“为学日增,为道日损。
”学习第一阶段,通过增加知识,解决人生困惑;学习第二阶段,通过丢弃成见,不断接近天道。
“亲民”的繁体字“”,字形左上为辛,左下为木,右边的“见”字是“现”的意思;按五行学说,木为东方之首,有生发之意,辛为西方之金,有制化之功。
本者仁也,辛者义也,这种“示现仁义之心”就是“亲”,因此“亲”不宜简单解释为“新”,拔高为“弃旧图新”。
“亲民”是用仁爱道义之心对待百姓。
《大学》“传”10章:“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所以,如果言语逆良心而出,必会伤良心而返;财富违天理而聚,必会依
天理而散。
)这个“悖出悖入”论活用了《道德经·第40章》的“反者道之动”(走向反面是“道”的运动)。
如果一个人的言行违背本心,违逆天理,则本心与天理
定会给其以惩罚。
“言”与“货”的悖出和悖入,就是这个“向对立面转化”的道理。
《大学》“传”10章:“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国家不要以财利为利,而应该以仁义为利。
)正如《道德经·第2章》所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圣人用“无为”去处事,用“不言”去教导,凭万物生长变化而不加干涉,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推动了万物而不自以为出了力,功成而不居功。
由于不居功,所以他的功劳永在。
)因为你没有功名利禄之心,所以谁都去不掉你。
显然,曾子这个“重义轻利”观受了老子“功成弗居”观的启迪。
综观曾子六篇文章与《道德经》的关系,其联结点,《论语》有10例,《曾子》有3例,《孝经》有2例,《曾子问》有4例,《主言》只1例,《大学》有3例,它们反映孔子思想、曾子思想与老子思想既存在着师承,又表现出差异。
《道德经》81章有数十个观点,可归纳为“天人合一、无为而治、以德行政、官场不败”四大论点;质言之,全书讲治国安民的王者之道。
“王”字三横代表天、地、人,中间一竖代表道,是“道”将天、地、人支撑起来。
道家重视“无为而治”,儒家青睐“有为而治”,二者并不互相排斥。
“无为”而治与“有为”而治是一个整体的正反两面。
以上23例证明,道家老子的《道德经》和儒家孔子、曾子的《论语》、《曾子》、《孝经》、《曾子问》、《主言》、《大学》之间,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缠状态,大有龙吟凤鸣的祥瑞之声。
结语
通过10篇“潜水作业”,你会感受到曾子文章的“冰山底座”,即写作中深广的“阅读底蕴”。
笔者敢说,曾子堪称“六经博士”。
这里需要说明三点:
第一,曾子所处的春秋末、战国初时期,《易》、《书》、《诗》、《礼》、《春秋》还没有确立为《经》。
“五经”之说是汉代才有的事。
“潜水作业”系列仅仅为了方便读者了解曾子写作文章前对前代和同代文化典籍的广采博取,锐意说成对《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传》的读以致用,合称为曾子对《五经》的读以致用。
第二,儒家“六经”,本指《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到西汉《乐经》失传,故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设立“五经博士”,方奠定了儒家经典的尊贵地位。
东汉在“五经”基础上增加《论语》、《孝经》,变为“七经”。
唐代又增加《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尔雅》,成为“十二经”。
宋代再加上《孟子》,扩为“十三经”。
宋代以后通行的“五经”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之
所以用《礼记》代表《礼》,是因为《礼记》涉及面广,其影响超过了《周礼》、《仪礼》。
之所以用《左传》代表《春秋》,是因为《左传》发展了孔子《春秋》的编年体,成就高于《公羊》和《谷梁》二传。
“潜水作业”系列中采取的《五经》是宋代以后通行的“五经”,这样能比较充分地展示曾子继承和发展儒学“五经”的成就。
第三,笔者提出曾子博读的“六经”,不全是孔子传授的“六经”,而是指《五经》加《道德经》。
“五经博士”原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那是专门传授儒家经学的学官,与现代的“博士学位”不同。
汉初,《易》《书》《诗》《礼》《春秋》每经置一博士,故称五经博士。
据《后汉书·儒林列传》记载:“于是立五经博士,各以家
法教授,《易》有施、孟、梁丘、京氏,《尚书》欧阳、大、小夏侯,《诗》,齐、鲁、韩,《礼》,大、小戴,《春秋》严、颜,凡十四博士。
”这14家都属于今文经学。
“六经博士”是从“五经博士”推衍出来的,其创新点,一是把汉代的“学官”概念提前运用到春秋战国,这是合理的,因为“博士”源于战国,起初,博士的职务主要是掌管图书,通古今以备顾问;二是“六经博士”超越了儒学,囊括了道学。
曾子一生读过哪些书?恐怕是一个难解之谜。
10篇“潜水作业”的互文对读,已
经证明曾子六篇文章对儒、道《六经》的读以致用。
其“读以致用”的方略全面而又灵活:在内容方面,包括“文事的类推,文理的演绎,文情的感奋,文境的拓展”;在形式方面,包括“文体的仿造,文序的借鉴,文技的移植,文辞的活用”。
必须指出,曾子的阅读范围并不局限于《六经》,而《六经》已够博大精深了。
笔者说曾子堪称“六经博士”,是指曾子精通《五经》和《道德经》,对这些典籍达到了融会贯通的程度。
这种“融会贯通”不单指曾子六篇文章与“六经”的横向“融会”,而且指曾子六篇文章之间的纵向“贯通”(这一点还来不及展开,留待
他文去补充)。
曾子兼采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诸子学说,且终身以传播儒家
经典为己任。
恰恰是“六经博士”的阅读底蕴支撑了曾子主著的六篇文章。
西方犹太圣贤曾这样教导犹太人:读过很多书的人,如果他不会用书上的知识,仍可能是只驮着很多书本的骡子。
曾子决不是驮着《六经》的骡子,而是创造性运用《六经》的“述而有作”的大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