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和电解质平衡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滤过:液体依赖薄膜两边的流体静压差而向一侧移动的现象。如毛细血管内的液体与组织间隙液的交换, 在毛细血管动脉端的流体静压高,液体向组织间隙移动,生成组织间隙液;在毛细血管的静脉端流体静压低于血 浆胶体渗透压,故一部分组织间隙液返回毛细血管。当动脉血压降低时,组织间隙液的回流量增加,使血量增加, 从而使血压回升。若由于某种原因引起静脉压升高时,毛细血管内压也增大,因而使组织间隙液生成增多,导致 水肿。此外,组织间隙液的一部分经淋巴管系统返回血液。如淋巴管发生阻塞,也可形成水肿。
①渗透压调节: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一般维持在一定的水平。这对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与功能是必要的。
感谢观看
表4正常成年人每天氯化钠的平衡
体内水含量的调节体内水的含量取决于水的摄入量与排出量的平衡情况,水摄入量的控制主要根据渴觉,而 排出量的控制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抗利尿激素的浓度,即通过抗利尿激素来调节尿量的多少。渴觉中枢和抗利尿激 素的分泌细胞位于下丘脑内,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时,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同时可刺激渴觉中枢,引起饮 水。此外,来自心血管压力感受器与容积感受器(主要位于右心房)的传入冲动,抑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当血 压降低与血量减少时,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同时醛固酮的分泌也增加,这样,引起钠水潴留,使血量增加。 细胞外液量的调节主要表渗透压的调节与容积调节两方面。
1、弥散:将两种不同浓度的同一溶液放于相邻近处时,则根据两者的浓度差(梯度),溶质从浓度高的一方 向浓度低的一方移动,直至达到平衡为止。此种按浓度梯度所进行的溶质分子的净移动,叫做弥散或扩散。若溶 质为电解质,则按电化学梯度离子进行弥散,直达平衡为止。例如,细胞内的钾离子根据浓度梯度向细胞膜外弥 散,弥散出去的钾离子在膜外形成一正电场,当此正电场达到一定强度时,则阻止膜内的钾离子向外弥散,这时 钾离子的净移动等于零,也就是说这时离子的移动达到了平衡。
表1不同年龄的人的体液含量(%体重)
表2人体内各组织的含水量
水平衡
正常人的体液量是相当稳定的,每日水的摄入量与排出量处于动态平衡(表3)。幼儿的需水量较成人约大 2~4倍,若供水不足,体液量迅速下降,导致脱水,此现象在幼儿较易发生。
表3成人每日水的进出量(毫升/24小时)
体液分布
体液广泛地分布于体内各部分,按照分布的区域分为细胞外液(包括血浆和组织间隙液)与细胞内液(表1)。 细胞外液约占体重的20%,其中血浆约占5%,组织间隙液约占15%(包括淋巴及脑脊液等)。细胞直接生活于细胞 外液中,其营养物质与氧的供应及代谢终末产物的移除,均有赖于细胞外液,因此细胞外液被称为内环境。细胞 外液的化学组成和理化性质的相对恒定对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与功能是非常重要的。细胞内液约占体重的40%, 其组成较细胞外液更为稳定。
体液成分
体液的主要成分是水,其次是电解质。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的电解质浓度有较大的差异,细胞外液的阳离子 以钠离子为主,阴离子以氯离子为主,其次为碳酸氢根离子为主;细胞内液的阳离子以钾离子为主,阴离子以 HPO与蛋白质为主(图1)。此外,血浆中含少量的镁离子,约3毫当量/升。
体液交换
体内各部分体液的含量,虽相当稳定,但决不是固定不变,同位素标记实验证明,各部分体液的成分在不断 地交换着,只是这种交换处于动态平衡之中,所以不影响其相对稳定性。各部分体液交换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水液含量
03 体液分布 05 体液交换
目录
02 水平衡 04 体液成分 06 水钠平衡
水和电解质平衡(water and electrolytes balance)是指机体每日摄取和排出的水量及钠量(细胞外液 主要的电解质)是否保持平衡和如何保持平衡。
体液含量
体液的相对含量体内的水及溶解于其中的物质叫做体液。体液的含量随年龄与性别而异(表1),随着年龄的 增加体液含量逐渐减少。成年男人的体液量为体重的60%,成年女人为50%。女人的体液含量较男性约少6%~10%, 这是由于女性的脂肪含量较多的缘故。脂肪组织代谢率低,故含水较少(约为脂肪组织重量的10%),所以肥胖 人的体液相对量较少。不同器官和组织的含水量不同(表2),器官中以肾脏(见肾)的含水量,约82.68%,其 次是心脏,约79.21%。
3、渗透:在两种不同渗透压的溶液中间隔以半透膜,则水分子从渗透压低的一侧向渗透压高的一侧移动,直 至两侧渗透压相等时为止的现象。
水钠平衡
每天摄入的水和钠盐的量虽有较大的变异,但体内水和盐的含量却相对稳定,这是由于摄入量和排出量保持 着动态平衡之故。成年人每天摄入食盐10.5克,排泄的总量也为10.5克(表4)。这种动态平衡的维持有赖于神 经和体液的调节作用。体内水的含量与氯化钠的含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体内氯化钠的含量增多时,水的含量也 增多。相反,当体内缺氯化钠时,水的含量随之减少,严重时可导致循环衰竭,这是由于血量减少,动脉血压降 低的缘故。
①渗透压调节: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一般维持在一定的水平。这对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与功能是必要的。
感谢观看
表4正常成年人每天氯化钠的平衡
体内水含量的调节体内水的含量取决于水的摄入量与排出量的平衡情况,水摄入量的控制主要根据渴觉,而 排出量的控制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抗利尿激素的浓度,即通过抗利尿激素来调节尿量的多少。渴觉中枢和抗利尿激 素的分泌细胞位于下丘脑内,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时,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同时可刺激渴觉中枢,引起饮 水。此外,来自心血管压力感受器与容积感受器(主要位于右心房)的传入冲动,抑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当血 压降低与血量减少时,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同时醛固酮的分泌也增加,这样,引起钠水潴留,使血量增加。 细胞外液量的调节主要表渗透压的调节与容积调节两方面。
1、弥散:将两种不同浓度的同一溶液放于相邻近处时,则根据两者的浓度差(梯度),溶质从浓度高的一方 向浓度低的一方移动,直至达到平衡为止。此种按浓度梯度所进行的溶质分子的净移动,叫做弥散或扩散。若溶 质为电解质,则按电化学梯度离子进行弥散,直达平衡为止。例如,细胞内的钾离子根据浓度梯度向细胞膜外弥 散,弥散出去的钾离子在膜外形成一正电场,当此正电场达到一定强度时,则阻止膜内的钾离子向外弥散,这时 钾离子的净移动等于零,也就是说这时离子的移动达到了平衡。
表1不同年龄的人的体液含量(%体重)
表2人体内各组织的含水量
水平衡
正常人的体液量是相当稳定的,每日水的摄入量与排出量处于动态平衡(表3)。幼儿的需水量较成人约大 2~4倍,若供水不足,体液量迅速下降,导致脱水,此现象在幼儿较易发生。
表3成人每日水的进出量(毫升/24小时)
体液分布
体液广泛地分布于体内各部分,按照分布的区域分为细胞外液(包括血浆和组织间隙液)与细胞内液(表1)。 细胞外液约占体重的20%,其中血浆约占5%,组织间隙液约占15%(包括淋巴及脑脊液等)。细胞直接生活于细胞 外液中,其营养物质与氧的供应及代谢终末产物的移除,均有赖于细胞外液,因此细胞外液被称为内环境。细胞 外液的化学组成和理化性质的相对恒定对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与功能是非常重要的。细胞内液约占体重的40%, 其组成较细胞外液更为稳定。
体液成分
体液的主要成分是水,其次是电解质。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的电解质浓度有较大的差异,细胞外液的阳离子 以钠离子为主,阴离子以氯离子为主,其次为碳酸氢根离子为主;细胞内液的阳离子以钾离子为主,阴离子以 HPO与蛋白质为主(图1)。此外,血浆中含少量的镁离子,约3毫当量/升。
体液交换
体内各部分体液的含量,虽相当稳定,但决不是固定不变,同位素标记实验证明,各部分体液的成分在不断 地交换着,只是这种交换处于动态平衡之中,所以不影响其相对稳定性。各部分体液交换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水液含量
03 体液分布 05 体液交换
目录
02 水平衡 04 体液成分 06 水钠平衡
水和电解质平衡(water and electrolytes balance)是指机体每日摄取和排出的水量及钠量(细胞外液 主要的电解质)是否保持平衡和如何保持平衡。
体液含量
体液的相对含量体内的水及溶解于其中的物质叫做体液。体液的含量随年龄与性别而异(表1),随着年龄的 增加体液含量逐渐减少。成年男人的体液量为体重的60%,成年女人为50%。女人的体液含量较男性约少6%~10%, 这是由于女性的脂肪含量较多的缘故。脂肪组织代谢率低,故含水较少(约为脂肪组织重量的10%),所以肥胖 人的体液相对量较少。不同器官和组织的含水量不同(表2),器官中以肾脏(见肾)的含水量,约82.68%,其 次是心脏,约79.21%。
3、渗透:在两种不同渗透压的溶液中间隔以半透膜,则水分子从渗透压低的一侧向渗透压高的一侧移动,直 至两侧渗透压相等时为止的现象。
水钠平衡
每天摄入的水和钠盐的量虽有较大的变异,但体内水和盐的含量却相对稳定,这是由于摄入量和排出量保持 着动态平衡之故。成年人每天摄入食盐10.5克,排泄的总量也为10.5克(表4)。这种动态平衡的维持有赖于神 经和体液的调节作用。体内水的含量与氯化钠的含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体内氯化钠的含量增多时,水的含量也 增多。相反,当体内缺氯化钠时,水的含量随之减少,严重时可导致循环衰竭,这是由于血量减少,动脉血压降 低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