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智障学生的德育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智障学生的德育教育
太和县特殊教育学校阮梅摘要:智障儿童,由于智力的缺陷,使他们无法正确的认知社会道德和自我道德的行为准则。

智障儿童具有良好的品德及行为习惯,是其融入社会和被社会所接纳的基础条件,因此智障儿童的德育教育要从小抓起。

智障儿童具有良好的品德,对其今后融入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是智障儿童能够因为具有良好的品德而被社会所接纳,引起周围人的关注、同情和帮助。

其次是智障儿童具有良好的品德可以避免因为品德和习惯的不足(如挖鼻孔、乱丢垃圾和偷东西等)引起周围人的反感和排斥。

关键词:智力障碍德育特殊教育
近年来,新建的特殊教育学校越来越多,需要的教师数量很大,可是专业教师却很少,于是,不得不把非专业教师也调入特殊教育岗位。

对于特殊学生的教学,无论专业还是非专业教师,很多都强调要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让学生有所发展,如果能挖掘出学生潜力并充分发挥特长,就是特殊教育的成功。

对于德育,相对来说有所淡化,缺乏系统性,德育教育往往依托的是就事论事,针对个体学生的不良表现进行个别教育。

其实这样的思想不奇怪,社会上就有很多人存在着一种偏见,认为智障学生的德育教育无关紧要,也有人认为不可能对智障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学校德育是个系统工程,整个人生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的养成主要是在学校教育阶段获得的。

学校德育是人生道德过程中最重要的一
环,它不但可以补救家庭教育中的不足,而且是一个人一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期。

在普校,德育教育常态化,贯穿于学生的整个课堂学习和校园生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在特殊教育学校,也必须重视对特殊学生进行系统的的德育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树立身残志坚,积极健康的形象,充分发挥他们对社会的积极作用,消除社会偏见。

在特殊学校的学生构成中,智障学生所占比例最大,所以,本文就智障学生的德育教育谈谈粗浅的看法。

《三字经》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此处之“习”,应指“教化”而言。

由此看来,人的一生,“习”性教化可谓是最重要的了。

对于智障学生的教化,我认为教育者必须首先了解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特别是心理特征;在此基础上,还必须有效的利用好课堂教学活动和生活德育这两个途径。

教师、家庭和社会首先要在头脑里有效的集合相关的培养行为点,有效的融入到教育的点点滴滴当中去。

例如我们应该培养智障儿童的文明礼仪、集体意识、互相关心和互相帮助的行为意识,能够独立的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的能力和行为习惯等等,包括在家庭中的一些行为习惯,在社会上的一些行为道德意识等,都是我们应该在教育当中有效培养的,这也是教师应该有效引导和融入的。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手段,国家的教育方针的贯彻,教育目的的实现,都要借助于这个平台。

学生在课堂上与老师互动而学习必要的知识,增长智力,得到身心的健康发展;与同学之间的互动使学生体验友谊的可贵,懂得团结合作、共同进步。

在特殊学校的课堂
教学中,开发学生智力的时间远不及维持课堂纪律的时间。

有的学生沉浸在自己的无声世界,眼神孤独茫然,无视老师和同学;有的学生经常兴奋的大喊大叫;有的学生与前后同学不停打闹。

就连做简单的练习也有半数学生还不会,这样的课堂在普校会让所有教师崩溃。

但是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来说,充分的心理准备、对学生生理和心理特征的了解、坚韧的耐心等,使得他们能够更好的把握课堂的节奏。

面对学生的这些表现,往往把它作为教育的契机,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

这时的教育内容就是法制和品德的教育,通过对学生的教育,让学生的懂得初步的法制常识,懂得基本的道德规范。

不过,如前文所说,由于学生的特殊性,系统的德育很难得以实现,学生获得的德育教育只是一些零星的点滴。

即使如此,只要教师耐心教导、反复强化,学生通过较长时间的过程,仍然可以获得品德的提升。

“生活即德育”是一个普遍的德育教育原则。

在日常的生活中,更多教师必须走进学生的生活场所,与他们共同相处,师生之间的体育活动及游戏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依赖不断加深,教师的威信也不断提高。

学生在与教师的互动交往中,天性更多的展现出来,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生活场景更加广泛。

这样的环境,贴近学生生活,教师的角色更像父母,这时的教育既有父母的慈爱也有教师的严肃,教育的效果犹如春雨润物,一点点慢慢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影响深远而持久。

谆谆教导的关爱教育和行为的亲身师范。

谆谆教导的关爱教育就是将将心比心,通过自身的关爱和关怀,耐心的讲解道理,也许孩子
还听不懂,也许还听不明白,但是从语言和手势当中,孩子可以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作用,从潜意识里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种教育需要教师在教育当中进行有效的感化和指导,更需要一种对于孩子的爱,我们将良好的行为习惯融入到平常的点点滴滴当中去,逐渐的改变孩子的内心,指导他们的行为,不断的纠正他们的思想意识,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智障学生的德育教育是缓慢的过程,需要我们结合智障学生心理、生理的特点,采用多种手段,坚持不懈地进行教育。

我们要充分利用校内团队活动、各种群体组织和集会、节日庆典、升降旗仪式、晨会和课外活动等形式进行全方位的德育教育。

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每个孩子的优势和潜能,有效地补偿其智力和适应行为的缺陷,使他们学会做人、学会生存、能够自理、自立,进而融入社会主流,成为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而不是社会的包袱,给社会造成负担,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公民。

参考文献
1 齐欣等.中国特殊教育调查[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
2 赵健伟.儿童特殊行为教育———对当代中国教育的拷问[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