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金丰片2020-2021学年八年级10月联考物理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金丰片2020-2021学年八年级10月联考
物理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科学家不仅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给我们创建了科学的探究方法,科学探究的第一步通常应是()
A.制定实验计划B.猜想与假设
C.发现并提出问题D.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
2.下列有关中学生的数据中,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脚的长度约10 cm B.行走一步的距离约0.5 m
C.步行的速度约15 m/s D.心脏跳动一次的时间约10 s
3.如图是穿行在餐厅的机器人端着托盘送餐的情景.若认为机器人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物是()
A.地面B.托盘C.餐桌D.墙壁
4.根据图所给信息,请你估测运动员从蹦床中心点跳起的实际高度大约是()
A.1cm B.0.2m C.1.7m D.4.5m
5.某物体从地面上某一点出发沿直线运动,其s-t图象如图所示.对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正确的是
A.物体在0-6s内保持匀速直线运动B.物体在2-4s内运动的路程为5m C.物体在0-4s内的平均速度为2.5m/s D.物体在0-2s的平均速度小于4-6s的平
均速度
6.汽车后刹车灯的光源,若采用发光二极管(LED),则通电后亮起的时间会比采用白炽灯大约快0.6s,故有助于后车驾驶员提前做出反应,即遇到情况时可提前0.6s刹车.在限速为120km/h的高速公路上,行车安全距离约可以减少
A.6m B.12m C.20m D.30m
7.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物体,它们通过的路程之比为2:3,所用的时间之比为1:2,则它们的速度之比为()
A.3:4 B.4:3 C.1:1 D.1:3
8.如图所示是用有厚度的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其中正确的测量图是()A.B.
C.D.
9.如下图是甲、乙两辆小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照片,()
A.甲、乙两辆小汽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甲、乙两辆小汽车都做变速直线运动
C.40 s内甲小汽车的平均速度与乙小汽车的平均速度相等
D.乙小汽车每秒内通过的路程都是30 m
10.如图所示活动中,用来探究声音传播条件的是()
A.将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
B.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
C.将发声手机置于密闭瓶内并抽气
D.用硬卡片在梳齿上快划、慢划
11.中华古诗词、俗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声学知识,下列有关理解正确的是
A.“谁家玉笛暗飞声”中的笛声由笛管的振动产生
B.“响鼓还要重锤敲”说明声音的音调与振幅有关
C.“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辨别的
D.“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说明声音可传递信息
12.新“七不规范”中.“言语不喧哗”提醒大家要控制声音的
A.响度B.音调C.音色D.频率
13.为顺利进行本次考,考务工作非常细致,用物理知识解释相关做法,正确的是()A.用广播指令,使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B.用广播指令,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C.调节广播音量,是调节音调的高低D.禁止喧哗,是在传播途径中控制噪声14.针对以下四幅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图,演奏者通过手指在弦上按压位置的变化来改变发声的响度
B.乙图,敲锣时用力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
C.丙图,扩音器的作用是改变声音的传播速度
D.丁图,城市某些路段两旁的透明板墙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15.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利用超声波的是()。

A.蝙蝠飞行时的定向B.医生利用B超给病人检查
C.利用声波清洗精细的零件D.医生用听诊器检查病人身体
16.一个物体从A点出发,沿直线ABC做由慢到快的加速运动,测出它在通过BC段时所用的时间是0.5s,BC间的距离是2m,那么这个物体在从A到C的全程中,其平均速度应当是()
A.2m/s B.小于4m/s C.等于4m/s D.大于4m/s
二、填空题
17.坐在温馨的物理考场,仔细想想:(填上合适的物理量单位)。

(1)上体育课时你跑100m所需时间约为16_________。

(2)人步行的速度大约是1.1________ 。

18.在则完成的县运动会中,小聪和小明的百米赛跑成绩分别为13.05s和13.13s,则他们中跑的快的是______,比较他们的快慢的方法是___________。

19.小明对着山崖喊一声,6 s听到回声。

(1)他与山崖间的距离约是________m(空气中声速约340 m/s)。

(2)航天员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用这种方法在月球上测量自己到月球山崖的距离,是因为_________。

20.2021年9月15日,烈焰飞升,火箭轰鸣,我国“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发射。

火箭的轰鸣声是由空气______发出的,通过空气传到人们耳中。

在安全距离外观看的人先______(选填“看到火光”或“听到轰鸣声”)。

21.港珠澳大桥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它由桥梁和海底隧道组成,其中海底隧道长6.7km.小明乘车通过海底隧道,在进、出隧道口时,他分别看了一下手表,如图甲、乙所示,那么该车通过海底隧道的平均速度为_____km/h.坐在汽车上的小明以他乘坐的汽车为参照物,则他是_____的(选填“运动”或“静止”).
22.我们常用“频闪照片”来研究物体的运动。

如图甲记录了甲、乙两个小球每隔1s 所处的位置。

根据图甲可判断,_______(选填“甲”或“乙”)球运动时间长,如图乙中的图像描述的是_______(选填“甲”或“乙”)球的运动。

23.如图所示,用直尺和二个三角尺组合的方法来测量1元硬币的直径,请在图中用直角三角形代替三角尺画出二个三角尺的位置和放置方法,并读出硬币的直径。

(________)
硬币的直径为____________cm。

24.如图甲,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则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所测物体的长度
是________cm。

图乙中的机械停表的示数为__________。

三、简答题
25.成语故事《刻舟求剑》:有一次,一个楚国人坐船过江,船到江心时一不小心,他
失手把心爱的宝剑掉到了水里,好心的船夫愿意帮他捞剑,可是这个楚国人不慌不忙,把掉剑的位置刻在船身上,说:“不用了,等船靠岸后再说吧!”船靠岸以后,他才请船夫从他刻了记号的船边下水,替他打捞宝剑。

问:船夫可能找到剑吗___?从物理的角度解释为什么_____?
四、实验题
26.如图,在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小亮同学测量记录的数据如下表。

(1)本实验的原理是______;
(2)使用器材有斜面、小车、金属片、刻度尺,还要用______测量小车所用的时间t,其中金属片的作用是______,斜面的倾斜角要______(选“大”或“小”)点好;(3)请你算出表格中的v3=______m/s,在测量小车在斜面下半段所用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中点B点你才开始计时,计算出来的下半段平均速度v3跟下半段实际的平均速度比会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影响”);
(4)由上表计算结果可知:小车通过斜面上半程平均速度v2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下半程的平均速度v3;可见小车从斜面自由滑下是做______运动(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
(5)在与同学交流讨论时你会发现你的数据和其它组的同学的数据往往是不同的,你认为数据不同的原因可能是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27.如图所示,小萍同学探究声音的产生的实验装置(只有1个音叉)。

(1)当小萍同学用小锤敲击音叉的时候,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现象表明了_______。

(2)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的作用是_____,这种思维方法叫做____法;把该实验装置移到月球上去做,____(选填“能”或“不能”)完成探究。

(3)用该实验装置____(选填“能”或“不能”)用来探究音叉发出的声音的音调与音叉
振动快慢的关系;又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用来探究音叉发出的声音的响度与音叉振动幅度的关系。

28.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压在桌面上,让一部分伸出桌面,用手拨动其伸出桌外的一端。

(1)为了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动幅度有关系,实验时应保持钢尺_________不变,改变拨动钢尺的力度,经多次实验发现:钢尺振动的幅度越大,其响度越_________。

(2)实验时每次拨动钢尺的力度大致相同,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这是为了探究声音的_______与振动快慢的关系,物理学用来________(选填“振幅”或“频率”)反映物体振动的快慢。

29.小江同学为了探究同种材料做的橡皮筋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低与张紧程度、横截面积、长度的关系,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采用了几个钩码和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和甲、乙、丙、丁4根橡皮筋,其中甲、丙、丁张紧程度相同与乙张紧程度不同。

(1)实验探究方法采用_______法。

(2)为了探究橡皮筋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橡皮筋粗细的关系,应选用橡皮筋_____和橡皮筋丁进行对比实验,得出的结论是长度和张紧程度相同时,橡皮筋越粗发出声音的音调越_____(选“高”或“低”)。

(3)选用橡皮筋甲和橡皮筋丙进行对比实验,可以探究橡皮筋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橡皮筋的_____关系。

(4)若橡皮筋张紧程度越紧发出声音的音调超高,则橡皮筋乙的张紧程度比橡皮筋丁的张紧程度更____(选填“紧”或“松”)。

(5)用同种材料做的橡皮筋,张紧程度相同时,发出声音的音调最高的橡皮筋是___。

A 、细而长的
B 、粗而长的
C 、细而短的
D 、粗而短的
五、计算题
30.永定区金丰中学校园内终年鸟语花香,是永定区环境比较优美的学校之一,学校运动场周围更是绿树成荫,是非常好的锻炼场所,这使得金丰中学历年来的体育中考成绩
名列前区前列,2021年中考就有二位体育特长生被永定一中录取,其中江斌同学在400m
专项考试中以55秒的优异成绩位列所有考生中的第一名,若他400 m 测试时先以v 1=7.1 m/s 的平均速度跑了t 1=50 s 后进行提速冲刺,试求:
(1)江斌同学在本次400 m 考试中前50 s 跑的路程s 1;
(2)冲刺阶段的平均速度v 2。

31.某同学在军训打靶时,靶子到打靶人之间的距离是s =510m ,从子弹离开枪口后经过t =2.1s 打靶同学听到子弹击中靶的声音,设子弹做匀速直线运动,空气中的声速是v 1=340m/s ,求:子弹离开枪口时的速度v 2。

32.汽车在出厂前要进行测试,某次测试中,先让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18 m/s v =的速度行驶1450 s t =,紧接着以一定的速度在模拟公路上行驶21000m s =,若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9.2 m/s v =。

求:
(1)该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1s ;
(2)汽车在在模拟公路行驶的速度2v 。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

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

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

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

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

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所以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是发现并提出问题。

故选C。

2.B
【详解】
A. 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20cm,脚的长度比此数值大一些,在25cm=250mm左右.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B. 成年人的步幅约70cm,中学生的步幅比成年人小一些,约50cm,故B符合实际;
C. 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1.1m/s.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D. 人的心脏正常情况下1min跳动75次,所以跳动一次的时间不到1s.此选项不符合实际.3.B
【详解】
以地面、餐桌、墙壁为参照物,机器人的位置在不断的变化,所以机器人是运动的,故ACD 不符合题意;以托盘为参照物,机器人的位置没有改变,机器人是静止的,故B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
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首先选择一个参照物,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如果发生了位置的变化,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的,否则是静止的.
4.C
【详解】
运动员的身高在1.7m左右,由图知,运动员脚部到蹦床的距离与升高差不多,所以运动员从蹦床中心点跳起的实际高度大约为1.7m.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5.D
【详解】
A 、由s t -图象可知,在24s ~内,物体运动的路程为零,其速度为0,所以物体在06- s 内不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故A 错误;
B 、由s t -图象可知,在24s ~内,物体运动的路程为零,即物体静止,故B 错误;
C 、物体在前2s 内运动的路程为5m ,后2s 内运动的路程为0m ,
则物体在04- s 内的平均速度为5 1.254s m v t s
=
== /m s ,故C 错误; D 、物体在前2s 内运动的路程为5m ,则物体在02- s 的平均速度15 2.5/2m v m s s ==, 由s t -图象可知,物体在46s -运动的路程为10m ,则物体在46s -的平均速度2105/2m v m s s
==,所以,物体在02- s 的平均速度小于46- s 的平均速度,故D 正确. 6.C
【详解】
已知速度:
v =120km/h =120×13.6m/s =1003m/s ,由v =s t 可得,行车安全距离约可以减少: s =vt =1003
m/s×0.6s =20m.故选C. 【点睛】
已知速度与时间,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可以求出路程.
7.B
【详解】
它们通过的路程之比为2:3,所用的时间之比为1:2,根据s v t =
可得它们的速度之比为4:3,故选B 。

8.B
【详解】
A .图中刻度尺没有从零刻度线处开始,读数时会不准确,所以A 错误;
B .图中刻度尺放置方向与被测长度一致,且刻度紧贴物体,所以B 正确;
C .图中刻度尺有一定的厚度,这样放置刻度不能紧贴物体,读数时会不准确,所以C 错误;
D .图中刻度尺方向与被测物体方向不一致(倾斜了),所以D 错误.
9.C
【详解】
A .甲车在相同的时间内经过的路程相同,故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在相同的时间内所
经过的路程是变化的,故乙车是变速运动,故A 选项错误;
B .由A 选项可知,甲车是匀速直线运动,故B 选项错误;
C .由于甲车是匀速,速度一直不变,速度的大小为
300m =30m/s 10s
s v t =
= 乙车在40 s 内甲小汽车的平均速度 1200m =30m/s 40s
s v t =
=乙乙乙 平均速度相等,故C 选项正确; D .由于乙车的变速,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同,故不可能一直是30m ,故D 选项错误。

故选C 。

10.C
【详解】
A .将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感受到发声的音叉在振动,不是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故A 选项不符合题意;
B .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改变了鼓皮振动的幅度,响度发声变化,不是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故B 选项不符合题意;
C .将发声手机置于密闭瓶内并抽气,空气越变越少,声音越变越小,故探究的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C 选项符合题意;
D .用硬卡片在梳齿上快划、慢划,改变了纸片振动的频率,探究的是音调与频率的关系,不是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故D 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

11.D
【分析】
根据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色辨别发声体、声音与信息逐项判断。

【详解】
A. 笛声是由于笛中的空气振动产生的;
B. 重锤是增加打击力度从而增大振幅,使其响度增大,故说明响度与振幅有关;
C. 音色用于区分不同的发声物体,则区分不同的人是根据音色;
D. 因为听见“犬吠”知道有人,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12.A
【分析】
声音的三特征是考试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考查内容,属于难点,学生对响度和音调不能正确区分,声音强弱与高低怎样区别,对音色到底是啥理解不透.
【详解】
响度指声音的强弱;音调指声音的高低;音色反映声音的品质与特色;言语不喧哗指声音的强度较弱,故提醒大家要控制声音的响度.
13.B
【详解】
A.用广播指令,使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A错误;
B.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和信息,用广播指令,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B正确;
C.调节广播音量,是调节响度的大小,故C错误;
D.禁止喧哗,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故D错误。

故选B。

14.B
【详解】
A.甲图,演奏者通过手指在弦上按压位置的变化来改变发声的音调,故A错误;
B.乙图,敲锣时用力越大,振动幅度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故B正确;
C.丙图,扩音器的作用是改变声音的集中程度,使声音向特定方向传播,故C错误;D.丁图,城市某些路段两旁的透明板墙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B。

15.D
【详解】
AB.蝙蝠飞行时的定向和医生利用B超给病人检查是利用超声波来传递信息,故AB不符合题意;
C.利用声波清洗精细的零件是利用超声波来传递能量,故C不符合题意;
D.医生用听诊器检查病人身体是利用固体来传播声音,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6.B
BC 间的平均速度
2m ==4m/s 0.5s
BC BC BC s v t = 因为物体沿直线ABC 做由慢到快的加速运动,所以全程的平均速度一定小于4m/s 。

故选B 。

17.S m/s
【详解】
(1)[1]体育课时你跑100m 所需时间约为16s 。

(2)[2]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 4km/h=4×
13.6m/s≈1.1m/s 18.小聪 相同的路程内比时间
【详解】
[1][2]百米赛跑时,路程相同,由题中数据可知小聪所用的时间比小明少,小聪的短跑速度较大。

这是在路程相同的情况下,比较运动的时间的方法。

19.1020 不能 真空不能传声
【详解】
(1)[1]根据题意6s 钟是声音来回传播的时间,那么声音从小明到山崖传播的时间
t =
16s 2
⨯=3s 他与山崖间的距离
s =vt =340m/s×3s=1020m
[2][3]航天员不能用这种方法测地月之间的距离,因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20.振动 看到火光
【详解】
[1]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火箭的轰鸣声是空气的振动产生的。

[2]因为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的传播速度快,所以在安全距离外观看的人先看到火光,后听到轰鸣声。

21.80.4 静止
[1]由图知,通过隧道的时间为:
1
5min h
12
t=
=,
汽车通过隧道的平均速度为:
6.7km
=80.4km/h
1
h
12
s
v
t
==

[2]小明乘车通过海底隧道过程中,小明以他乘坐的汽车为参照物,两者没有位置变化,所以小明是静止的.
22.甲甲
【详解】
[1]相邻两球的时间间隔是相等的,由甲图可知,甲球的运动时间比乙球的运动时间长,又因为甲球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通过的路程相等,所以可以认为做匀速直线运动;由于乙球在相邻的时间间隔内,路程逐渐的增大,所以乙球的运动速度逐渐增大。

[2]由乙图可知,路程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逐渐的增大且成正比关系,即是匀速运动的图象,所以该图象与甲球的运动状态相符合。

23. 1.61
【详解】
[1]取2块三角板夹紧1元硬币,把刻度尺紧靠两三角板的另一边,使一个三角板对准一整数刻度,读出另一刻度,两刻度之差为硬币直径。

[2]如图第一块读数为7.00cm,第二块读数为8.61cm,直径1.61cm。

24.1mm 3.80 32s
【详解】
[1][2]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
0.1cm=1mm
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侧与6.00cm对齐,右侧与9.80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
L =9.80cm-6.00cm=3.80cm
[3]图乙中,在停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2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分针指示的时间为0.5min;在停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2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2s,即停表的读数为
0.5min2s=32s
25.船夫找不到剑故事中的记号作为参照物,人和记号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变化,以记号为参照物,人是静止的;掉到江里的箭和记号之间发生了位置的变化,以记号为参照物,箭是运动的,所以没有通过“刻舟”而求得剑,是由于他不懂得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分析】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首先确定一个参照物,如果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被研究的物体是静止的,否则是运动的。

【详解】
[1][2]故事中的记号作为参照物,人和记号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变化,以记号为参照物,人是静止的。

掉到江里的箭和记号之间发生了位置的变化,以记号为参照物,箭是运动的。

所以没有通过“刻舟”而求得剑,是由于他不懂得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6.
s
v
t
=停表便于测量时间(提醒计时;减小时间测量的误差等)小 1
偏大小于加速斜面的坡度不同【详解】
(1)[1]实验的原理是
s
v
t
=,本实验通过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利用公式
s
v
t
=
计算小车的平均速度。

(2)[2]需要用停表测量小车所用的时间。

[3]金属片的主要作用是提醒计时,减少时间测量的误差。

[4]斜面的坡度应该小一些,延长小车下滑的时间,以便于记录时间。

(3)[5]表格中的下半段的平均速度
3 3
3
0.6m
==1m/s 0.6s
s
v
t
=
[6]在测量小车在斜面下半段所用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中点B点你才开始计时,则时间
会偏小,由
s
v
t
=可知,测得的速度会偏大。

(4)[7][8]由表中数据可知,上半程平均速度v2小于下半程的平均速度v3,可见小车在下滑过程中做加速运动。

(5)[9]数据不同的原因可能是斜面的坡度不同或数据存在误差。

27.乒乓球被弹开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把微小的振动放大转换法能
不能能
【详解】
(1)[1][2]通过实验发现,用小锤敲击音叉的时候,音叉发出声音的同时,乒乓球会被多次弹起,说明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2)[3][4]物体的振动有时用眼睛无法直接看到,可以通过乒乓球是否被弹起判断物体是否在振动,被弹起的高度来判断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这种思维方法叫做转换法。

[5]把该实验装置移到月球上去做,不会受到影响,可以完成该实验。

(3)[6]音叉的振动快慢是由音叉决定的,不是由敲击的快慢决定的,所以不能改变音叉的音调,不能用来探究音叉发出的声音的音调与音叉振动快慢的关系。

[7]可以重敲和轻敲音叉,来探究音叉发出的声音的响度与音叉振动幅度的关系。

28.伸出桌面的长度大音调频率
【详解】
(1)[1][2]为了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动幅度有关系,则尺子伸出的长度不能变,因为尺子伸出的长度影响了声音的音调;钢尺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2)[3][4]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就是改变了尺子振动的频率,即改变了音调;物理学中用频率反应振动快慢的物理量。

29.控制变量法丙低长度松C
【详解】
(1)[1]当探究多个变量对实验的影响时,我们需要保证一个变量变化,其他的无关变量要全部相同,称为控制变量法。

(2)[2][3]探究橡皮筋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橡皮筋粗细的关系,则橡皮筋的长度相同,横截面积不同,松紧程度相同,其中甲、丙、丁张紧程度相同,而甲的长度不同,故选择丙实验;橡皮筋越粗,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3) [4] 选用橡皮筋甲和橡皮筋丙进行对比实验,长度不同,横截面积和松紧程度相同,故探究的是调高低与橡皮筋的长度的关系。

(4)[5]乙与丁相比,长度相同,横截面不同,松紧程度也不同,但是松紧程度对音调的影响比较大,而乙的频率也比较快,故橡皮筋乙的张紧程度比橡皮筋丁的张紧程度更紧。

(5)[6]用同种材料做的橡皮筋,张紧程度相同时,发出声音的音调最高的橡皮筋是细且短,
振动频率快,音调越高。

30.(1)355 m ;(2) 9m/s
【详解】
解:(1)由题意知
v 1=7.1 m/s ,t 1=50 s
所以前50 s 跑的路程
s 1=v 1t 1=7.1 m/s×50 s=355 m
(2) 冲刺阶段通过的路程
s 2=s-s 1=400 m-355 m
冲刺阶段用的时间
t 2=t-t 1=55 s-50 s=5 s
冲刺阶段的平均速度
v 2=2245m 9m /s 5s
s t == 答:(1)江斌同学在本次400 m 考试中前50 s 跑的路程是355m 。

(2)冲刺阶段的平均速度是9m/s 。

31.850m/s
【详解】 解:由题意,声音从靶子传播到打靶人和子弹从打靶人运动到靶子通过的路程相等,根据
s v t
=,则声音从靶子传播到打靶人所用的时间 11510m =1.5s 340m/s
s t v =
= 子弹从打靶人运动到靶子所用的时间 21 2.1 s-1.5 s=0.6 s t t t =-=
则子弹离开枪口时的速度
22510m =850m/s 0.6s
v t s == 答:子弹离开枪口时的速度是850m/s 。

32.(1)3600 m ;(2)20m/s
【详解】
(1)模拟山路,已知18 m/s v = ,1450 s t =,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
1118 m/s 450 s=3600 m s v t =⨯=⨯
(2)根据题意已知9.2 m/s v =,全程的长度为
123600 m+1000 m=4600 m s s s =+=
则小车行驶的时间为
4600m =500s 9.2m/s
s t v == 第二段模拟公路2s =1000m ,经过的时间为
21500s-450s=50 s t t t =-=
第二段模拟公路的速度为
2221000m ==20m/s 50s
s v t = 答:(1)该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1s 是3600m ;
(2)汽车在在模拟公路行驶的速度2v 为20m/s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