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远市羊街乡基层组织引导农民致富的新模式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远市羊街乡基层组织引导农民致富的新模式探讨
摘要: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为充分了解中国西南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情况,笔者通过深入调研走访了羊街乡老燕子村、红土村、草达村等自然村了解情况。
本文着重于探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基层组织在带领农民发展致富上所作出的巨大贡献,着力发现羊街乡基层组织大胆创新的发展新模式,并对这些模式进行笔者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基层组织创新新模式
一、羊街乡基层组织基本情况
羊街乡位于云南省开远市、个旧、蒙自三城结合部,与两州(红河州、文山州),三市县(个旧、蒙自、砚山)交界。
拥有226平方公里面积,总人口34178人,少数民族占到了总人口的75%以上,其中彝族16534人、壮族6649人、苗族1433人。
中共羊街乡委员会下设党总支12个,设直属支部3个,党支部62个,其中农村党支部50个。
全乡共有党员931名,其中农村党员744名。
全乡辖8个村委会、一个社区居民委员会、63个自然村,71个村民小组。
二、羊街乡基层组织引导农民致富的新模式
(一)“互助建房”思路新,家家户户住洋房
老燕子村是开远市羊街乡卧龙谷村委会所辖的一个自然村,坐落在羊街乡的坝区中部,全村共有53户、226人,有耕地面积1500多亩。
以前的老燕子村过度开荒,下雨时,房后山上的泥土经常会流淌下来,加上房子大部分是危旧房,村容村貌相当差。
2006年村两委班
子研究决定,大胆创新带领村民实施“互助建房”。
即:几户关系较为亲密的农户,邀约组成一个互助组,互助组对各成员户的经济实力、家庭状况及建房意向进行详细分析,按经济实力的强弱、现住房的新旧及成员户的意向排序,对经济实力较强、现住房较破旧又想盖房的农户先行建房。
对建房者,其他互助成员无偿提供借款和人力支持,从而达到全村家家户户住进“小洋房”的目的。
这看似完全不现实的“共产主义”做法在一个西南少数民族边境地区居然顺理成章的实施下来了,原先定下的人人都住小洋房的目的也轻松的达到了。
这不禁给笔者留下了深深的疑问,经过访谈,老燕子村村长同笔者一起算了一笔经济账:经过核算,抛开互助组成
员投入的人力劳力不计,2006年在老燕子村群众所盖的小别墅,平
均每幢投入13万元左右,而“互助建房”中,盖房户平均出资6、7万元,互助组的其他成员为建房户免费筹集6、7万元的借款,便可盖起一幢“小洋房”。
如果按照老燕子村当年人均4000元的纯收入、户均4人、每幢别墅造价13万元算,每户独立建房,至少也得八年多,而“互助建房”模式一提出,只要家里积攒到6、7万元就能在其他村民的帮助下建起新房,提前住进“小洋房”。
这样的实惠通过这笔账算下来,村民们纷纷举双手赞同,于是“互助建房”模式得以生存并发展。
(二)“集零为整”天地宽,农民生产喜翻天
羊街乡草达村的基层领导班子开创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土
地管理创新模式——“集零为整”。
即草达村领导在群众自愿的基
础上,把原来各家各户分散的土地重新收拢起来,按照有利于现代
农业耕作的要求,重新“集零为整”,实行统一规划,在田地间设计建设灌溉水沟和运输道路,然后再以原来的土地承包面积为依据,
再次分配到农户手中。
这一举措看似简单,但由于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把祖祖辈辈分
得的土地由村里统一收上再进行分配,“集零为整”的模式确实是对传统的土地管理模式是一个巨大挑战。
但实施后显而易见其无可替代的优势:首先,极大的缩短了耕作的劳动时间,降低了生产成本,改变了地块不集中,栽种难的困境。
其次,提高了土地的利用价值。
土地“集零为整”后,统一修出田间的沟、路,好栽种好管理,一亩地地租由以前的年每亩500元提高到现在的1200元。
第三,便于机耕化耕作土地。
以前因为土地高低不平零星分散,群众只能靠人挖牛犁,劳动效率低。
土地“集零为整”后,把人们从传统的耕作方式上解放出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第四,便于规模化、标准化的发展农业。
可见,这种模式是草达村基层领导班子在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中闯出的一片新天地,它破解了长期以来农村分散的小块土地难耕种的难题,使土地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变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释放了新的生产潜力。
三、对羊街乡基层组织在农民发展致富过程中开创新模式的思考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向来是我国人民发展致富的法宝之一。
尤其在新时代,创新思维尤为重要。
针对以上讨论的两种开创性的新模
式,笔者有了以下的思考:
首先,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必须提升凝聚力。
羊街乡“两委”班子紧紧围绕“创三好、建强乡”和“创五好、奔小康”这一目标,通过换届选举配强配优领导班子,进一步转变基层领导干部的思想工作作风。
最具特色的是通过提升基层干部致富、带富的本领,增强干部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先锋带头意识,使乡党委真正成为了强村富民的“领路人”。
目前,全乡90%的基层领导干部成为了农村产业“双带”能手,基本形成了:能人“治”村的格局。
其次,要清楚明确“两委”分工,正确处理好基层党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之间的关系。
“两委”关系处理不好便很容易引起内部矛盾,导致民心涣散。
羊街乡曾经有过这样的教训,但是经过教育和实践,羊街乡党委认识到只有明确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改进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并建立规范监督的机制才能巩固基层阵地赢得民心。
最后,延伸现有成果、继续大胆创新。
在互助建设日臻完善的基础上,老燕子村的基层干部并没有停止对互助模式的探索。
为提高土地产出率、降低生产成本,于2007年推出“统防统治”和“统耕统种”,使互助模式向生产领域延伸。
并与草达村展开交流合作,将草达村的“集零为整”运用进来建设标准化农田工程。
初步核算,这种互助模式向生产领域的延伸使老燕子村每年可以节约198.96万元的生产成本。
1998年至2007年9年间,老燕子村的农民人均纯
收入翻了3.7番,基本实现了小康生活,并且成为全乡、全市乃至全省学习的典范!
参考文献:
[1] 纳麒.愿景与探索——开远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
[2] 张耀光毛七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
建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3] 段应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