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各段的详略内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木兰诗各段的详略内容
木兰诗各段的详略内容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下面小编讲解木兰诗的详略得当,欢迎参考。

木兰诗各段的详略内容
《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

它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此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其诗中几件事的描绘详略得当,一、二、五、六段详写木兰女儿情怀,三、四段略写战场上的英雄气概。

从内容上突出儿女情怀,丰富英雄性格,是人物形象更真实感人。

结构上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第一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声,唯闻女叹息。

”唧唧是叹息声。

木兰当户织,却不闻机杼声,这暗示木兰此时已无心织造。

唯闻女叹息,进而暗示木兰内心忧思深重。

以“唧唧复唧唧”开头,则此一暗示,效果突出。

起唱已见出手不凡。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两问实是一问,出以排比,便扣人心弦。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问得那样关切,回答却如此平静,可见木兰性格之沉着,亦意味着木兰内心之忧思,经过激烈冲突后,已毅然下定决心。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征兵文书连夜发至应征人家,这说明军情十分火急,显然是敌人大举进犯。

可汗大征兵,则千家万户皆有关系。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军书指征兵名册,十二卷是言其多,卷卷有父名是夸张,言父亲应征,册上有名,千真万确也。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此二句言一事:家中父老子幼,支撑门户唯有木兰。

衰老的父亲怎能去远征杀敌,可是祖国的召唤又义不容辞。

面对这双重的考验,木兰挺身而出:“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木兰好女儿,替父从军意志,实为对父亲的爱心与对祖国的忠心之凝聚,亦为巾帼英雄本色之发露。

第二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连下四个排比句,铺陈四市购买鞍马,尤其“骏马”、“长鞭”二语,极有气派地写出木兰出征之前的昂扬士气。

士气,原是士兵的生命。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暮至,不必坐实为一日内事,此言晓行夜宿,征途之长,行军之急。

此四句展开巨幅出征情景。

先言其情。

古时一少女离开闺阁远赴沙场,不异投入另一世界。

旦辞爷娘,暮宿黄河,黄河激流溅溅之鸣声,代替了平日父母亲切之呼唤,这层层描写,将一女性出征之后全幅生活翻天覆地之变化、全幅心态之新异感受,一一凸现出来。

唯其如此,所以真。

再言其景。

黄河边上,暮色苍茫之中,一位女战士枕戈待旦,这是十分苍凉而又悲壮之境界。

此种境界,在中国诗史上稀有。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

”此四句与上四句为一排比,但意脉已大大发展。

暮至黑山,言至而不言宿,暗示我军已经前敌。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直提起战斗即将打响,亦意味着木兰昔日之儿女情怀,从此将在战争中百炼成钢。

第三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上二句写我军征战之奋勇,“赴”字、“度”字、“飞”字,极有气势。

中二句写宿营之戒备警惕,亦点出战地生涯之艰苦卓绝。

四句虽写全军,木兰自在其中。

下二句以将军之战死,衬凸木兰生还之不易。

“百战”、“十年”皆非实数,概言战事频繁,岁月漫长也。

此六句,写尽木兰从军生涯,笔墨异常精炼。

第四段,写木兰还朝辞官。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天子即可汗,明堂指朝廷。

策勋即记功,勋位分作若干等,每升一等是一转,十二转者,夸张连升之速也。

百千强,言赏赐之物成百成千还多。

写天子对木兰之优遇非常,一则暗示木兰战功之卓著,一则衬凸木兰还家之心切。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定是木兰对于勋位赏赐全无兴趣,故天子怪而问其所欲,木兰则告以不用作官,只愿还乡。

愿借千里足
(指快马),婉言归心似箭也。

木兰不受官职,固然可谓鄙薄官禄,但也应知她还隐蔽着女性之身份,在当时条件下,女子又岂能做官(从军本是万不得已)。

尤其长期离别父母,女儿之情深切矣。

辞官一节,仍是紧扣木兰作为一女性来写的。

第五段,以浓墨重彩大书木兰还家与亲人团聚。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妹闻姊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描绘全家欢迎木兰,一气铺陈三排六句,喜庆欢腾遂至高潮。

然而个中仍极有分辨,须加体会。

十二年过去矣,父母更加衰老,故彼此相扶出城来迎。

阿妹长大成人,故依闺阁之礼,用红妆隆重欢迎。

既逢喜庆必杀猪宰羊。

一片欢乐和祥,而又长幼有序,此中深具传统礼俗之美也。

木兰喜慰,可想而知。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帖花黄即在面额上贴花涂黄,是当时妇女流行之容饰。

一气又是四排句两偶句,铺写木兰恢复女儿身之乐。

十二年未入之闺阁,未坐之床,未着之衣裳,未理之云鬓,未贴之花黄,今日百度俱兴矣,其乐何若!这意味着,木兰来之不易的女性之复归。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古代兵制十人为一火,火伴即同火之士兵。

火伴们能不惊惶?谁知道十二年来一同征战出生入死之木兰,原来竟是门前这位光彩照人之女郎!全诗悬念至此解开,原来十二年里,木兰是女扮男装从军作战。

此一节最具喜剧性效果,亦是全幅诗情之最高潮。

然而又令深思。

十二年沙场之出生入死,难。

十二年乔装而不露痕迹,更难。

木兰内心之精神力量,该是何等之大!
第六段,用比喻作结。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扑朔是跳跃貌,迷离是兔眼眯缝貌,此二句互文。

雄兔扑朔而又迷离,雌兔迷离而又扑朔,两兔一道在地上奔跑,谁又能辨其雌雄!木兰与大伙一道征战,装束举止与男子并无二致,大伙又岂能知道我是女子呢?此一机智幽默之比喻,是木兰女扮男装之奇迹的圆满解释,亦是喜剧性诗情之袅袅余音,此余音之有余不尽,仍在于意味着木兰之英雄品格。

创作背景
《木兰诗》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据其最早著录于陈释智匠所撰的《古今乐录》,可证其产生之时代不晚于陈。

诗中称天子为“可汗”,征战地点皆在北方,则其产生之地域在北朝。

诗中有“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语。

黑山即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去黄河不远。

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

据此,《木兰诗》中之战事,当发生于北魏与柔然之间。

柔然是北方游牧族大国,立国一百五十八年(394—552)间,与北魏及东魏、北齐曾发生过多次战争。

而最主要之战场,正是黑山、燕然山一带。

北魏神麚二年(429),北魏太武帝北伐柔然,便是“车驾出东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南北三千里”(《北史·蠕蠕传》,蠕蠕即柔然)。

此诗收入《乐府诗集》的《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至唐代已广为传诵,唐人韦元甫有拟作《木兰歌》,可以为证。

学者们大都认为,《木兰诗》产生于北魏时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