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四下语文23课教案(标准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四下语文23课教案
人教四下语文23课教案1
【学习目标】
1、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3、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4、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激趣导入
1、导语:
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根据学生课堂反应,教师提示:一个称“诗仙”,一个称“诗圣”
2、揭题:
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生在可能会背要学习的这首,应该表扬,且可顺势揭题。

)
二、释题,简介背景
1、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教师介绍背景。

2、引语:
“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自由读诗,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尽:完。

独去闲:可以交换词序解释,悠闲地独自离去了。

2、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四、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
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一、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示教学挂图。

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禹锡是怎么描写的。

(板书诗题)
二、自由吟读
1、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解,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2、教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引导集
体理解。

三、指名朗读,同桌间逐句说说意思
1、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2、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用镜子比喻水面的明净光亮,似乎并没有奇特之处,同学的作文中也常常这样描写,这里让人感到新颖的是用“未磨”的镜子来比喻月光下的湖面。

湖面上略带水雾,在月光映照下,呈现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所以诗人不说它像明镜,而说它像“未磨”的镜,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是屹立在洞庭湖中最有名的一座山,如此壮阔的山水,只因是遥看,所以才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单从一只白银盘里安放一颗青螺来看,就是一件设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艺术品了,再用它来比喻洞庭湖中屹立着一座君山,真是把天造地设的大自然景象缩小成陈设在几案之上的珍奇盆景了。

四、引导赏析
1、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2、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手法。

3、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五、交流课外积累
1、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2、布置课外作业,继续去搜集。

3、下节课(或者语文活动课)上进行交流。

六、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第二课时
忆江南
一、复习导入
背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忆江南》是一首词,又描写了怎样的景致,怎样的心情呢?
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1、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

2、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3、指名看图说出意思。

诵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

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

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从前。

曾:曾经。

谙:熟悉。

胜:超过,胜过。

4、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三、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四、教师小结
诗一开头,诗人先说:“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

那么,说江南好,是听别人说,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
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经,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熟悉,那么了解。

江南风景好在哪里?可先让学生来回答。

教师最后归纳: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暖水碧,绿波粼粼。

由于红日的映照,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更显出江水碧绿。

“蓝”字形容春水深碧。

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诗人的记忆里,所以词的结尾说──江南风景这样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1、朗读的感情基调:
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2、语调处理:
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再转入舒缓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和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3、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六、抄写或默写
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人教四下语文23课教案2
【学习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感受诗词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4、搜集相关资料,激发学生积累古诗词的热情。

【学习重、难点】
1、重点:
背诵诗词,了解意思,想象意境,体会感情。

2、难点:
读诗词,想意境,感悟语言美。

【教学设计思路】
这三篇都是以写景为主的古诗词,语言凝练优美,描写生动逼真,使人读后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大自然真是真是多姿多彩,令人神往。

在教学本课时,以读为主,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深入研读,边读边想象画面,品味语言,学习作者表达情意的方法。

【教学方法】
采取“像”、“读”、“议”、“诵”相结合,用音像激起兴趣,通过朗读激情,在讨论中品味语言,探讨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有关诗人的资料。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谈话激趣
祖国的山水是如此的美丽。

阅读本单元课文,我们将随作者做一次愉快旅行,体会他们对山水的热爱之情,同时,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和表达情意的方法。

二、导入《独坐敬亭山》
一千多年前,大诗人李白秋游安徽省的敬亭山,看到敬亭山的景色,李白感怀身世,自己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饱尝人间的心酸,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者自己,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他觉得自己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因此写下本诗。

学生自读课文,读通读顺,交流相关资料。

三、初读理解帮助学生复习理解诗词的方法:
1、看插图晓大意。

2、看注释联系上下文。

3、查字、词典选解释。

用自己的画说说从插图看到了什么?强调“厌”的古今不同意。

大致说出词意后,再读古诗,读流利读准确。

四、感悟意境熟读(回
读)古诗,创设意境
:学生齐读古诗,并想象,如你是大诗人李白,在敬亭山,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找出与孤相同意义的词,让学生体会出李白的孤独并朗读出来。

解决思考题:
李白看到了: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想到了: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感情朗读:让学生读出“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幽静。

五、学科拓展要求:
学生只要基本体现诗意,布局合理就可以了,不做太高要求。

用自己手中的笔在白纸画出“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画面。

作简笔画。

背诵李白的其他诗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复习导入1、指名背诵第一首诗。

2、指名说诗句意思。

学生自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潮来之前人和江的词句,了解到人很多,江很静。

二、自主协作学习第二三首诗词1、初读感知。

2、了解作者,理解诗题。

3、组织学生,指导教学。

1、学生互相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白居易的资料,教师补充。

2、根据注释理解诗题。

3、理解诗句大意,同方法学古诗。

4、品读悟哲理。

5、熟读成诵。

三、品味语言学完了课文,课文的语言的确很美,再读课文,划出自己认为美的句子。

1、学生读课文,划句子。

2、学生读划出的句子,并说明美的理由。

3、师生共同品读,感受句子的语言美和形象美。

四、积累1、老师说词语意思。

2、进行词语运用练习。

1、学生抢答。

2、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汇报。

3、师生共同评价。

五、总结写作手法1、作者表达方面,我们能向课文学习什么?
2、教师总结:
⑴善于观察,在观察时抓住特点。

⑵按照一定的顺序把观察到的材料积累起来。

⑶学着运用侧面描写。

⑷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1、学生畅所欲言。

2、学生边讨论边自由读,然后选派代表汇报。

人教四下语文23课教案3
【学习目标】
1、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3、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4、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
古代诗人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写景抒情的诗词,今天来学习其中三首。

二、学习诗句
1、提示学习方法和要求:
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看注解理解词义。

⑶连起来说说每句话的意思中。

⑷反复朗读,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

2、学生自学,再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启发,然后在班上集体交流,逐首理解。

三、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惑
四、教师小结(阅读古诗的基本方法)
第二课时
一、指名分别朗读三首诗词
二、比较学习
1、引导比较异同:
师:三首诗词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不同之处又是什么?
2、学生按上述要求进行自学思考,做好发言的准备。

3、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三、引导归纳
1、相同点:
诗人都在描写一处景物,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着自己的情感。

2、不同点:
从诗人所在的地点、时间、观察到的景物的特点,当时的心境等方面进行比较;对诗与词的不同形式加以区别。

四、指导感情朗读
体会三首诗词中诗人的不同心境,用恰当的语调加以表达。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