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鹂》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鹂》教学设计
《黄鹂》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蕴含的哲理。

2、品味、学习__精彩的语言。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文中插入海鸥这一材料的用意
教学设想
1、事先了解常州北郊中学的校园环境,由环境导入,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2、__的'内容并不艰深,因此,当较多地让学生自主探讨,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及主要内容
一、导入课文
第一次认识北郊中学的同学,很高兴。

因为原来我工作的江阴青阳中学,是与你们学校同一年验收省重点中学的,应该说我与北郊中学还有点缘份;其二,昨天我到你们的校园走了一趟——我看到了柳树,她虽然叶已落了,色也褪了,但看到他,我还是想起了柳絮飘飞的情景,我想:春天,柳树下会飘飞着的一首首优美的诗;我还看到了花,她们虽已经枯萎了,但从枯叶中我还是读到了她们争奇斗艳的风姿,我想:春天,他们的枝头会绽放着一支支动人的歌。

不过,有一个问题却困扰着我——一个普通的校园,为什么给人一种惬意和舒畅的感觉呢?不知道大家能不能告诉我什么。

不管能不能找到答案,有机会和大家共同探讨一篇课文,是很开心的事。

今天我们要研讨的课文是——黄鹂,她还有一个很美的名字——黄莺,__的作者是孙犁。

二、引用诗句
引导:你们学过哪些写黄鹂的诗句?
回忆后,导入——在我的心里,下列诗句是写黄鹂的佳句。

出示下列投影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唐·杜甫《绝句》
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唐·杜牧《江南春绝句》
4、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宋·晏殊《破阵子》
思考:这些诗中的黄鹂的生活状态怎样?你是从哪些词中读出来的?
明确——生活得自由欢畅,可以从“鸣”、“争”、“啼”、“一两声”等词中感受到。

探究:作者把生活得自由欢畅的黄鹂放到了一个怎样的背景中去写的?
明确——美丽的春景之中,可以从“翠柳”、“暖树”、“绿映红”、“日长飞絮轻”等语句中感受到。

总结:读着这样的诗句,我们读者感受到的是美,一种景物一体的和谐之美。

下面我们来研究今天要学的课文,看看文中的黄鹂和生存环境和生活状态。

三、研读课文
要求:快速浏览课文,在文中标注出表现黄鹂的生存环境和形色神态的语句。

出示下列投影
地点生存环境形色神态
1、学生自由交流。

2、讨论、小结有关黄鹂的材料,按照“地点”——“生存环境”——“形色神态”的顺序完成表格。

地点生存环境形色神态
阜平丛林、阳光尖利啼叫、迅若流星、金色羽毛
青岛林林深密幽静追逐逗闹
枪口之下一去不返
鸟市玩弄之中焦黄羽毛、凄惨
江南湖光山色、密柳长堤、茂林修竹、桑田苇泊全部美丽
3、引导:请大家他细研讨一下这五幅画面,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分类后你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总结:我们不妨大胆地设想:假如__只有这样五幅画面,那么,从分类中我们可以看出,黄鹂生存环境不同,呈现出的形色神态也截然不同。

作者写作此文要表现怎样的主旨?
讨论得出:呼吁为黄鹂创设优美和谐的生活环境。

(直接表露这一主旨的是§22和§23段,齐读!!)
4、引导:至此,我们来想想,作者为什么要在写黄鹂时插入关于海鸥的一段材料。

讨论得出:这是类比,因为黄鹂曾有过与海鸥完全相同的生活遭遇。

5、引导:可是,__并没有到23节就结束,请大家齐读§24和§25,看看对__的主旨有没有新的认识。

讨论后总结:呼唤为各种美的事物创设优美和谐的生活环境。

读到这里,我们懂了,文中的黄鹂,是美的事物的象征。

四、阅读方法指导
到这里,我们还只是注重了文学作品本身,基本上没有考虑作品以外的因素。

这种品文体情的过程,称为主观性阅读。

投影下列资料:
主观性阅读——只是注重了文学作品本身,基本上没有考虑作品以外的因素。

(即“品文体情”)
而读文学作品,单单品文体情是不够的,还要考虑作者的生活经历、作品的写作背景等因素,这种知人论世的过程,我们称之为实证性阅读。

投影下列资料:
实证性阅读——既考虑作品,又特别注重作品的写作背景等因素的阅读。

(即“知人论世”)
1、引导: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和写作背景,看看这以后对__的主旨有没有新的认识。

投影下列材料:
作者介绍
孙犁(1913——),原名孙树勋,现、当代作家。

他的《荷花淀》、《嘱咐》等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也是“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1956年写完《铁木前传》后,他因病再也不写小说了。

__写于1962年,其时孙犁49岁。

知人论世
●目前为文,总是思前想后,顾虑重重,环境越来越“宽松”,人对人越来越“宽容”,创作越来越“自由”,周围的呼声越来越高,我却对写东西越来越感受到困难,没有意思,甚至厌倦了。

——孙犁《文虑》
●政治斗争的形势,也有变化。

上层建筑领域,进入了多事之秋,不少人跌落下来,作家是脆弱的,也是敏感的。

他兢兢业业,唯恐有什么过失,引来大的灾难。

——孙犁《说赵树理》
2、引导:读完这两段文字,联系文中黄鹂的遭遇,看看作者还有怎样的寄寓呢?
讨论得出:作者还在呼唤要为一切的人才发挥出他们的极致而创设一个优美和谐的生活环境。

读到这里,我们更应该知道,这篇__中的黄鹂还可以看作是人才的象征、艺术的象征。

五、总结
通过讨论,我们明确了,在这篇__中,作者紧扣黄鹂的生活环境和形色神态间的关系,告诉人们:景物一体的和谐,是事物达到美的极致的前提。

从美学角度看,和谐是一种极致的美——黄鹂与环境是这样,我想:昨天我所看到北郊中学的美也是如此。

当然比这种自然的极致更美的是创造极致的人。

《黄鹂》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体会__由叙事到说理的自然过渡。

分析评价__的哲理。

揣摩欣赏__精彩的语言片断。

教学重点:
1、分析评价__的哲理。

2、揣摩欣赏__精彩的语言片断。

教学过程:
第一步:初读——感知哲理
诵读__,初步明白作者意图揭示的哲理是什么,体会由抒情到说理的自然过渡。

第二步:再读——理解哲理形成的基础
穿插诵读__几次写到黄鹂的片断。

学生讨论,发言,点评这几次描写。

第三步:三读——评价拓展哲理
教师学生朗读末几段,学生再次体会哲理,并思考——你怎样评价这一哲理,由这一哲理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可顺向,可逆向——但必须在理解作者的前提下,发表有理有据的见解。

第四步:四读——揣摩精彩语段
教师选取精彩的文段或者让学生自己选取精彩的文段诵读,揣摩语言。

教师不要下结论,要让学生自己分析评价,教师做适当的总结即可。

《黄鹂》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学习带休止符的节奏,并为歌曲伴奏。

二、情感目标:通过学唱歌曲使同学们懂得不能象黄鹂鸟那样自以为是、以自己的长处取笑别人的短处,和在生活中要学习蜗牛不畏艰难,对奋斗目标执着追求的顽强精神。

三、能力目标:通过创编、表演,培养学生创新性、发散性思维和探究团结的精神。

初步学会评价。

教学重点
学唱歌曲《蜗牛与黄鹂鸟》,引导学生利用各种表现方式来表达自己听到的音乐,从而体验音乐、感受音乐。

教学难点
学会o x o x | o x x ‖的节奏型,唱出歌曲的强弱。

教学准备
多媒体、蜗牛和黄鹂鸟的头饰、打击乐器、电子琴等。

教学方法
听唱法、视唱法、情境法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感受音乐
学生听音乐模仿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样子走进音乐教室。

二、谜语激趣导入
1、猜一猜
师:老师这有一个小谜语让你们猜猜这是什么:小小动物行得慢,背着房子它在里面住。

是什么动物?(生:蜗牛。

可见出示蜗牛)它有什么特点?让我们一起学学蜗牛爬行的样子。

师:瞧!森林里的黄鹂鸟也来了(课件出示)
2、师:可真热闹呀,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关于蜗牛和黄鹂鸟的故事,可是老师要用唱的方式告诉你们这个故事。

(教师范唱《蜗牛与黄鹂鸟》)
师:谁能把刚才老师唱的故事说给大家听听,看看谁说得最棒。

(学生自由说,教师小结。


三、学习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师:这么有趣的歌曲让我们为它伴奏相信会更好听的。

1、课件出示两条节奏型
① o x o x | o x x ‖
② ____ x | ____ x ‖
老师示范拍节奏
2、师:你们觉得哪条节奏型更像小蜗牛在爬的样子呢?我们就用它为歌曲伴奏(学生讨论并回答)。

3、练习节奏
第一步:学生有节奏的模仿蜗牛爬的样子
出示:0爬 0爬 | 0爬爬‖
第二步:学生按节奏怕手为歌曲伴奏
第三步:用自己喜欢的并能发出声响的方式按节奏为歌曲伴奏。

四、学唱歌曲
师:这么有趣的歌你们想学吗?今天我们就来学唱这首歌。

1、听一听:播放电脑课件完整聆听《蜗牛与黄鹂鸟》,感受歌曲。

2、哼一哼:教师弹奏学生用“lu”轻声模唱歌曲。

3、念一念:按节奏念歌词,教师要提示念歌词时第一拍要念得强一些。

4、拍一拍:结合念歌词,一拍双手分开,二拍拍手掌。

5、唱一唱:随着教师伴奏轻声高位置演唱歌曲。

分析歌曲的情感。

小蜗牛凭着毅力努力的爬着,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吃到那甜滋滋的葡萄,你们说它当时的心情会是怎样的?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唱一唱《蜗牛与黄鹂鸟》
6、演一演:教师将学生分成三组(叙述者、蜗牛、黄鹂鸟)进行表演。

四、创造性表演
1、师:这么好听的你们想用什么样的方式表现它呢(课件出示,学生自由进行选择)
我喜欢这样去表现:
⑴敲一敲
⑵演一演
⑶唱一唱
⑷画一画
方法:敲一敲:选自己喜欢的乐器为歌曲伴奏。

演一演:喜欢表演的同学找几个同学一起分角色为这首歌曲设计动作,一起创编这首歌曲的情境,可以扮葡萄树、黄鹂鸟、蜗牛几个角色进行情景表演。

唱一唱:喜欢唱歌的同学也可以找几个好朋友分角色进行演唱。

画一画: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根据歌曲内容来作画。

(老师巡视,1、鼓励同学们参与活动,尽可能让大家都参与活动。

2、对学生进行指导。

3、同时播放歌曲。


2、成果展示
①全体一起表演,画画的同学继续作画。

②各组选代表上来表演。

分角色表演、演唱的同学戴上蜗牛和黄鹂鸟的头饰。

③小画家们展示自己的画。

表演完后让同学们互相评价,说说对方好在哪里,还有难里做的不够好。

老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小结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唱了《蜗牛与黄鹂鸟》这首歌,小蜗牛和黄鹂鸟你们更喜欢谁呢?为什么?黄鹂鸟为什么不受
大家的欢迎?我们要向谁学习?(学生开展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

教师小结,渗透德育教育:生活中我们要学习小蜗牛不畏艰难,执着的追求自己的奋斗目标的顽强精神。

不像黄鹂鸟那样自以为是,以自己的长处取笑别人的短处。


六、拓展作业
师:黄鹂鸟听到了我们的批评它后它知道自己错了,于是来到葡萄树下,你们说它这次会对蜗牛说什么呢?(小组合作创编第三段歌词。


听歌曲《蜗牛与黄鹂鸟》做蜗牛或黄鹂鸟的动作离开教室《黄鹂》教学设计4
[设计说明]
__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写黄鹂,大有深意。

因此,准确地把握__的主旨是进行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分析评价,借鉴吸收”的前提。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通过这种写法表达主旨的高明之处,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评价,并联系阅读和写作的实际需要,借鉴吸收__写作及语言表达的技巧。

教学中,要进一步落实理清思路、把握文意、揣摩语言等阅读能力的训练,鼓励学生阐发自己的见解和学习心得,答案不必拘泥,
可以是多角度、多样化的。

这样,“深入理解——欣赏评价——借鉴吸收”三个环节互相联系,着重体现语文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蕴涵的哲理,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哲理作一点分析评价。

2、通过__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成为一个独立的思考者。

初步学会品味内涵隽永的__。

[教学重难点]
1、抓住关键语句,把握__的内容,引导学生对课文蕴涵的哲理作一点分析评价。

2、借鉴课文的写法,学习精彩的语言。

[学法引导]
1、分析、讨论法。

设计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并分析,探究__的内涵。

2、采用“初读——精读——品读”的阅读步骤,教师导读与学生自读相结合。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由美丽的风景图片,伴着阵阵清脆的鸟鸣声,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对黄鹂的介绍;再由诗人墨客的咏鹂佳句,唤起学生美的感受,从而将学生带入新课的学习。

二、预习准备。

在学生没有充分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学习生字词,扫除阅读障碍。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找出__从叙事转入说理的切分点,概括叙事内容,明确议论要点。

四、精读课文,分析__叙事部分。

1、__一共几次写到“我”与黄鹂相遇的情景?每次情况有什么不同?
2、讨论: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看到黄鹂,作者的感情是否一致?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五、品读课文,分析议论要点,品味精彩的语言,理解__
的哲理性内涵。

1、欣赏课文最后五段的录音配乐朗读,谈一谈听读感受,引导学生去发现这几段语言的美。

2、找出作者从黄鹂的遭遇中领悟出来的蕴涵着人生哲理的语句,并分析评价其哲理内涵。

3、结合作家介绍及时代背景,分析__主旨,明确“黄鹂”的象征意义。

4、全班齐读,加深理解。

六、课堂小结。

七、迁移拓展,作业布置。

讨论:
1、作为21世纪的青年学生,你渴望怎样的成长环境?渴望达到怎样的人生极致?
2、目前,人才流动呈现出一种“孔雀东南飞”“人才美国流”的现象。

山西省一位领导曾感慨地说:“过去是‘孔雀东南飞’,现在连麻雀也要东南飞了。

”请同学们针对这一现象结合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谈谈你的看法。

写一篇关于“人才流动”的__。

《黄鹂》教学设计5
一、课题名称
《黄鹂》是江苏省中职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

二、设计思路
《黄鹂》是一篇充满哲理意蕴的优美散文,语言清新隽永。

传统的教学往往注重知人论世式的实证性阅读,而忽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思辩能力的主观性阅读。

学生刚结束《滕王阁序》一文的学习,内在的审美激情被大大激发出来,打铁要趁热,因此,本教学设计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单元阅读要求,紧扣教学重难点,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阅读意识和发现精神,注重质疑和交流,逐层深入式地体悟__深刻的哲理意蕴,在对__的写法鉴赏和语言的品读之中实现写作能力的迁移提升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教师侧重引导启发和对知识的深化拓展。

三、教学目标
1.知人论世,把握__的写作思路,品味__清新隽永的精彩语言,学习借鉴课文的写作方法和语言技巧
2.通过读、说、品、评师生互动合作来研读课文,以读入文,欣赏作者用语言文字构筑的优美意境,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借助黄鹂这个简单的艺术形象所表达的深刻人生哲理。

3.激发学生对生命自由的渴望和对美的事物的追求,正确认识和谐的“极致”之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重点,
把握__结构,理清脉络,品味__的精彩语言,学习借鉴__
的写作技巧。

五、教学难点
理解__蕴含的哲理,学习掌握主观性阅读与实证性阅读的方法和文学主题的多元化
六、教学准备
1.印发学案,指导学生课前预习
2.制作教学课件
3.小组合作收集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上交
七、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活动之一:
多媒体展示,导入课文
1.投影一:学生展示黄鹂图片,并用优美的语言向大家介绍黄鹂,由此引出我们熟悉的与黄鹂有关的诗句。

2.投影二:关于“黄鹂”的古诗词,学生默读以后齐声背诵。

投影:略(学生展示收集的诗句,选取其中的名句进行鉴赏)思考:诗人把黄鹂放到怎样的背景中去展示黄鹂的美丽的?
学生讨论:略
师小结:看来黄鹂在诗人笔下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一个美的使者!我们从中感受到的是美,一种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

那么,黄鹂在孙犁先生的笔下又有着怎样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状态呢?
设计说明:雅名贝斯说"陶冶成了人的第二天性,因为陶冶不是天生的,它是与传承、教育、家庭的祖先、团体的本质有关。

正是在陶冶的过程中,我内在的精神才被真正唤醒。

"因此理想的语文课,应是一篇流淌着诗意的美的散文。

而《黄鹂》正是一篇流淌着诗意和哲思的优美散文,所以在导语设计上采用诗句导入,由于学生课前有所准备,只是一句轻轻地点拨,就能引起学生激情的共鸣,很快进入学习的状态,很好的认识到黄鹂展示的美丽所需要的优美环境,这样就为认识作者赋予黄鹂的象征意义提供了一个诗意的连类情境,自然而然的过渡到文本的学习,使学生在散发着浓浓诗意的课堂上受到了美的熏陶,唤醒了学生的审美激情,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

二、学习活动之二:
自读课文,进行初步的主观性鉴赏阅读
要求:全文以时间顺序展开,几次提到黄鹂?黄鹂的境况及作者的感情怎样?(投影显示表格,由小组推荐打字快的同学填写表格,然后集体讨论最终完成表格)
次数境况特点态度
一抗战时期色彩艳丽声音诱人姿态矫健喜爱
二青岛海滨追逐逗闹安家落户迷恋
三杨树林里险遭枪击一去不返惋惜
四囚系鸟市羽毛焦黄神气凄惨愤懑
五江南太湖自由啼叫自在飞翔安居乐业达到极致赞美
讨论思考:①作者对黄鹂为何会有不同的感情?②作者为什么写到与黄鹂无关的海鸥?③从环境和黄鹂的关系看,作者通过对黄鹂的描写想表达什么?
设计说明:通过学生自读,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把握__的写作脉络,初步认识到黄鹂要在怎样的环境中才能发挥极致之美,培养学生主观性阅读的能力。

三、学习活动之三:
精读课文,发散思维,思考品析文学主题的多元化
学生讨论交流后明确:1.呼唤为黄鹂创设优美和谐的生活环境。

2.呼唤为黄鹂乃至各种美好事物创设优美和谐的生活环境。

3.作者还想告诉我们一条艺术创作的规律——在艺术创作中,应为典型人物创设和谐相应的典型环境。

师小结:联系以前学习的课文引导学生明确__象征手法的运用,带领学生再次走入课文,走进作者。

设计说明:本活动是为了让学生逐步认识文学主体不一定是单一的,可以多元化,由于前两个主题比较容易把握,可先由学生自主讨论进行,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交流中把握,最后一主题可由教师引导学生主动质疑提出,一步步深化对__哲理的认识。

四、学习活动之四:
(一)阅读方法指导:1.注重文学作品本身,基本上不考虑作品以外的因素,这种品文体情的过程,称为主观性阅读(投影)
2.读文学作品,单单品文体情是不够的,还要考虑作者的生活经历、作品的写作背景等因素,这种知人论世的过程,称之为实证性阅读。

(投影)
(二)多角度朗读,美读课文,挑选学生在预习中质疑的语段进行实证性品析讨论,例如:
1.男生齐读第一次见到黄鹂时的语段
品析讨论:抗日战争时期,黄鹂的形象是“革命文艺”的象征,那“尖利的富有召唤性和启发性的啼叫”,在神圣的民族解放斗争中发挥了战斗作用。

2.学生自荐朗读第二、三次见到黄鹂时的语段
品析讨论: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艺术乃至一切事业都应该找到发挥极致的最佳环境,像那两只黄鹂“大有安家落户的意思”一样,但好景不长,“左”的错误,破坏了艺术发展的环境,使“黄鹂”一去不返,作者思索着、呼唤着,何时才能有这样的广阔天地让“黄鹂”自由飞翔?
3.女生齐读第四次见到黄鹂时的语段
品析讨论:作者热情洋溢地赞美江南,赞美黄鹂“安居乐业的所在”,正是寄寓着自己的探索和憧憬,理想和追求,也是对未来的乐观预示。

小结:由此可见,黄鹂可以看作是人才的象征、艺术的象征。

作者是呼唤为作家等一切人才(人)的成长、发展创设安全、平和、自由的环境,以使他们充分尽情地展示其全部的聪明才智。

设计说明:语文学习中方法的指导是很重要的,“授之以渔”,才能学会知识的迁移,本环节引导学生由主观性的“品文体情”阅读到“知人论世”的实证性阅读的转换,通过多种方式的美读,深刻理解黄鹂的象征意义,真正唤醒学生内在的审美意识,把学生内在的审美精神上升到一种哲理的高度,深化阅读体验,从而打造出一篇流淌着诗意的美的散文课堂。

具体学习可以先由学生展示收集的作者资料,然后让学生针对课文中有深刻寓意的语段进行质疑讨论,体悟黄鹂的象征意义,教师可做适当的点拨。

五、学习活动之五:
借鉴写作方法,品味精彩语言
如:学生鉴赏最后五段
引用名句: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增添文学色彩
排比:三个“这里的……”勾勒太湖环境优美
对偶:“它们的啼叫……,它们的飞翔……”对仗工整,勾勒出一幅绝妙的江南风景图。

句式:整散结合长短结合错落有致
表达效果: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整句与散句相结合,工整中求变化,长短错落有致,不呆板,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形成作者清新隽永的语言风格。

句式仿写展示:略
设计说明:本环节是为了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技巧,提高语言素养,学生找出精彩语段自主品读鉴赏,并进行仿写练习,以读促品,品中抒写,教师点拨:从修辞、句式以及表达效果等方面展开品读
六、总结全文
小组代表发言,可多角度进行发言,有所得即可
设计说明:深化学习所得
七、研究性作业设计:
(一)写作:1.请从作者略写的“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选取一种,模仿__对黄鹂的写法,扩写成百字左右的文字,注意语言的运用及哲理的升华。

(二)研究性学习:从美学角度看,和谐是一种极致的美,观察你周围的人事物,实事考证,对和谐极致之美在社会自然之中的表现进行美的展示和理性的思考。

小组合作开展,最终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上传班级交流平台。

设计说明:本作业是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实现学习的迁移,抒写性灵,表达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和人生体验。

《黄鹂》教学设计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