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岳 相信自己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连岳相信自己
相信自己-连岳:活给自己看,往往是最舒服的
事情
来源:《心理月刊》2012-03-06 16:03 文:张茵萍图片统筹:Yonglinger 摄影:石添友
说几句
分享MAILRSS
第1页:当过老师、检察官、记者,连岳找到了让自己最“舒服”的工作。

•第1页:当过老师、检察官、记者,连岳找到了让自己最“舒服”的工作。

第2页:“王小波带给我最大的改变是,要按自己的想法去活着。

” 第3页:从南方报辞职后,我就非常明确我要过现在这种生活了。

第4页:读黑格尔的《小逻辑》,耐心慢慢在累加。

[字号:大|中|小]
Next >相信自己-连岳:活给自己看,往往是最舒服的事情
鼓浪屿,与厦门不过5分钟轮渡之隔的美丽小岛。

连岳,这位在文字中直接对世俗生活表达观点的专栏作家,就生活在这清静之地。

他把采访地点约在古老楼群中的“花时间”——秉承“时间就是用来浪费的”理念生活着的Air夫妇开的咖啡馆。

我们在廊下聊,耳畔常有清脆鸟语,廊外不时飘进霏霏细雨。

没有文章中的犀利笔触,眼前的他如此亲切平和。

他和文字当中的连岳一样真诚、直率,不管是自己过往的“丑事”、被喜欢他的人津津
乐道的事情,还是现在的状态,从他嘴里说出来,都令人感觉淡淡的,还略带点调侃,但是,表达的态度很明确。

没有约定采访结束的时间,就这样一直聊下去,他一点儿也不着急……鼓浪屿,很慢,慢到仿佛失去时间概念。

这就是连岳选择的生活。

■ “你完全不懂自己在干嘛,不懂自己的前途在什么地方,自己的将来要干什么……”
我小时候是在外公外婆身边长大的。

那是个大家庭。

反正没人管你,就一个人待着呗。

当时的社会太单调太无聊,而书籍里的东西总是非常新鲜好玩的,所以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

印象比较深的有《鲁滨逊飘流记》、《格列佛游记》,那是最契合小孩子性格的东西,新奇、古怪。

我一直没有跟父母亲在一块儿,读高中时住校。

高中毕业以来都是自己做主,父母亲对我很头痛。

我高中成绩不好,只能读师专——专门培养农村中学老师的学校。

毕业时,分配在地区所在城市的一个职工夜校。

那种时空里面,这已经是一份不错的工作,轻松,又是个所谓地级“机关”干部业余学校。

但是,我很讨厌这种生活,觉得挺没意思的,挺压抑的。

你完全不懂自己在干嘛,不懂自己的前途在什么地方,也不喜欢当老师。

只知道自己是个文学青年,也会看看书,写点东西,指望着发表点什么。

那个时候在地方的小报纸上发表一篇文章,就会高兴得半死。

■ “我所有动力都是为了钱,为工资更高……”
我太太是我高中同学,她从厦大毕业后留在了厦门。

当时想两个人在一起,就自己盲目联系调动。

1994年到了厦门,进了检察院。

我当时在龙岩拿200多块钱,一调到厦门就拿1000块钱,感觉非常非常爽。

我所有动力都是为了钱,为工资更高。

那时我在检察院办公室负责写一些材料,也给报社写通讯、评论,偶尔从报社记者那里知道,他们一个月有2000块钱,我又想,是不是调到报社去?因为这个动力到了报社。

媒体里面,地方报记者的荣耀感是最强的,因为你是机关报,在当地行走会觉得自己是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当时大家都在循着权力核心走,我也是其中一员。

到检察院会觉得,比当老师牛多了,我是个有权力的人,能穿制服;到地方报时就觉得自己是个小名人,很神气,是个党报记者。

这种情绪肯定会有,而且是占了很大一部分。

第2页:“王小波带给我最大的改变是,要按自己的想法去活着。


•第1页:当过老师、检察官、记者,连岳找到了让自己最“舒服”的工作。

第2页:“王小波带给我最大的改变是,要按自己的想法去活着。

” 第3页:从南方报辞职后,我就非常明确我要过现在这种生活了。


4页:读黑格尔的《小逻辑》,耐心慢慢在累加。

[字号:大|中|小]
Next >相信自己-连岳:活给自己看,往往是最舒服的事情
■ “王小波带给我最大的改变是,要按自己的想法去活着。


1997年,王小波的死,对于我来说是个契机,让我的转折明确化。

把他称为我的精神父亲,是可以的。

之前我没有看过任何他的东西。

也看别的很多书,但是并不懂自己的核心是什么。

他死以后,我在很短的时间内把他的书都看完,觉得他的思想、文风特别契合我。

王小波代表着一个知识体系,他这扇门一打开,比较正常的思维都能接触得到。

于是你的知识养成、培训在三五年内就完成了。

他带给我最大的改变是,要按自己的想法去活着。

王小波始终是坚持这一点的。

比如他辞职,自己写文章养活自己,坚持自己的想法,不说假话……他的思想和生活是合一的。

我受他的影响,既是思想,也是生活、行为模式。

原来你还是个容易受(民族主义)蛊惑的人,《中国可以说不》这种书你都会看,会很欣赏。

你有盲从、狂热,有藐视自己、忽视自己,有权力的荣誉感……我们身上其实是附加了许多我们不需要的东西。

过完王小波的作品以后,这些东西就卸掉了。

就是所谓找到自己吧。

那之后两三年,我渐渐明确自己要什么。

■ “不仅是为了发表,还是为了追求、坚持自己的一些东西。


慢慢,会发现自己的理念与所在报纸的理念越拉越远。

到后来,不仅是为了发表,还是为了追求、坚持自己的一些东西。

他们希望我表达的不是我想表达的,当然就希望找一份更好的媒体,承载自己的想法。

于是1998年开始为《南方周末》写稿。

那时我已经28岁,特别晚熟。

到2000年,觉得没有办法容忍了,我从报社辞职了。

人的选择里会有很多偶然的东西。

任何稍微勇敢一点的选择,也许都会得到补偿,会有个什么东西在等着你。

我辞职在家待了一段时间,当时因为长期给《南方周末》写稿,他们刚好有个职位就去了。

在那里待了两年。

■ “从南方报辞职后,我就非常明确我要过现在这种生活了。


南方报系是个只要你想表现,就一定给你机会的地方。

你想写专栏,他们就会提供很多版面给你写,当然写不好也会被骂。

就这么开始写。

比起新闻,我更喜欢写专栏。

当时在《南方周末》当记者工作压力不算大,一个月写一篇稿就行了,但是我特别不喜欢当记者,不喜欢那种奔波的状态。

第3页:从南方报辞职后,我就非常明确我要过现在这种生活了。

•第1页:当过老师、检察官、记者,连岳找到了让自己最“舒服”的工作。

第2页:“王小波带给我最大的改变是,要按自己的想法去活着。

” 第3页:从南方报辞职后,我就非常明确我要过现在这种生活了。


4页:读黑格尔的《小逻辑》,耐心慢慢在累加。

[字号:大|中|小]
Next >相信自己-连岳:活给自己看,往往是最舒服的事情
我刚去的第一个月就碰到长江读书奖和建筑界反对北京国家大剧院的事件,这些新闻换别的记者一定会很兴奋,但是我没有感觉。

后来我去筹办一份报纸,每天要去上班……渐渐发现,这可能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2002年,也是纸媒体爆炸式发展的年份。

很多新媒体出现,许多同事一夜之间就当总编了,一夜之间又全没了。

媒体是很狂热,所有同事的心里都很浮躁,在这里面乱了方寸。

人变得很奇怪,会因为一个莫名其妙的东西有斗争,很无趣的。

你就会想,一个媒体里面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媒体无论怎么发展、变化,总是需要有人写东西,这是无法替代的。

这个活是我能干的,这就挺好。

选择离开广州回厦门,只用了一个晚上。

也许早先你想要什么自己不清楚,就会更多着眼于别人希望你做什么,别人会觉得我怎么样。

到后来就不会了,会关注我自己想要什么东西。

当时选择在家写专栏,收入明显低于在南方报,尤其是刚开始那几年,你是个新人,但是你就会觉得损失这部分钱是值得的。

从南方报辞职后,我就非常明确我要过现在这种生活了。

大概6年,我都是这么过的——作为媒体人,给媒体写稿,自己在家待着。

■ “既然你的生活就是你想要的生活,就不存在失去乐趣的问题。


对于写专栏,我一直有热情,不厌倦。

所谓激情、热情,就是它是一个最适合你的生存方式。

我喜欢这种状态——面对自己,很开心,很放松,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这种生活很舒服,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

既然你的生活就是你想要的生活,就不存在失去乐趣的问题。

写情感专栏是自然而然的。

2003年,《上海壹周》问我愿不愿意接手情感专栏,就开始写了。

后来发现,它的丰富性远远超过我的想象。

情感的东西是挺好玩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想法,经历啊,非常新鲜、柔软。

上海女性把情感看得非常重,她们的文字非常好,对自己梳理得非常清楚。

她们尝试来与你沟通、交流,你会觉得挺好的。

对我来说,如果不是读这些信,她们的生活我永远不会了解。

我也写时评。

这带来一种短兵相接的快感。

如果说写专栏像是聊天,让你更温和;写时评的时候,像是在肉搏。

写得太多,人会变得很激忿。

那种情绪是不能长期持续的,所以我把时评的数量控制在每周一两篇,绝不多写。

时评要保持一定的柔软度,这也要求你的心境相对柔软。

自由是个好东西。

如果一个人自由,他/她的潜能就会得到激发。

为什么说《圣经》里的安息日非常好?就是人需要空间。

不信你试试看,哪一天你什么都不做,会发现那一天非常的漫长,脑子里会冒出很多不同的想法。

为什么我喜欢这种松弛的状态,就是要给自己空间。

工作是为了生活,不是生活为了工作。

这样我们对工作的厌恶会减少,也总会有新鲜的东西进来。

第4页:读黑格尔的《小逻辑》,耐心慢慢在累加。

•第1页:当过老师、检察官、记者,连岳找到了让自己最“舒服”的工作。

第2页:“王小波带给我最大的改变是,要按自己的想法去活着。

” 第3页:从南方报辞职后,我就非常明确我要过现在这种生活了。

第4页:读黑格尔的《小逻辑》,耐心慢慢在累加。

[字号:大|中|小]
Next >相信自己-连岳:活给自己看,往往是最舒服的事情
■ “有挑战,才会慢慢找到一些东西。


你选择一个目标,就会发现自己缺乏什么,必须要补足它。

这也是一个发现自我能力的过程。

有挑战,才会慢慢找到一些东西。

我原来是个很没有耐心的人,30岁前,我把一本书从头到尾完整地读完的耐心都没有,经常是读一半就跑到另一本上面去了,书永远都是读一半。

后来发现,耐心其实非常非常重要。

很多东西,必须有足够的耐心才能得到它、学会它,没有耐心就一事无成。

这个世界上,大家智商都差不多,最大的差距可能就是有的人坚持了。

很多东西坚持三年五年,就完全不一样。

这是我这几年来最重要的一个收获。

我会刻意培养自己的耐心。

最早是读黑格尔的《小逻辑》——一本非常枯燥的书。

大概花了半年时间,从头到尾读了两遍,其间不读任何的书。

从中得到什么?没有,可能就是一种思维训练。

就有一种奇怪的感觉,这本书全世界没有几个人读完,你读完了,心里会觉得很好玩。

耐心慢慢在累加,而且一个人在家也不会突然变得很懒惰,如果你一直坚持一个东西,那种节奏感就一直还在,也不累。

■ “活给自己看,往往不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往往是舒服的事情。


2007年,PX化工项目准备落地厦门海沧区,当地居民因为环保问题发起抗议,市政府听取各方意见后决定将项目迁建。

这个过程中,连岳在专栏、博客上撰写了大量文字表达意见,被媒体评价“起了意见领袖作用”。

因为我是个特别傲慢的人吧。

面对这种事情只有两个选择,要么不停地批评它,当然会生活得不愉快,会很紧张;要么你不批评它,你下半辈子会更难受——你之前都是在写批评文章,当事情发生在你身边时,你却屁都不敢放一个,原来写的东西就刚好变成讽刺你的东西。

这种割裂状态是我没办法接受的。

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情况下,我坚持拼命说它。

我不是选择受罪,而是选择受一个更轻的罪。

不做,也许没有人过多谴责我,但是会有另一个人,另一个自己跳出来笑话我。

人做很多事情是对自己有个交待,自己跟自己较劲。

大家都是活给自己看的。

当我们慢慢成熟,慢慢找到自己舒服的位置,往往就是活给自己看的一个过程。

这往往不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往往是舒服的事情,是利己的事情。

人真的是潜能无限的动物,非常了不起。

人可以让自己做很多很多事情,实现很多很多想法。

问题是你要去想,要去做。

没有什么不能做的,至少从现在开始吧。

9 / 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