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功利和理学的争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功利和理学的争论
一、宋代功利思想和理学思想的争论焦点在什么地方
以叶适、陈亮等为代表的宋代功利思想在价值观上注重功利,即重实用而言功利。

认为人堆物质的追求是人的本性,强调义利同一,道义通过功利表现出来,反对脱离实际和客观的物质利益而讲道义心性,他们强调事物存在的客观性,认为宇宙间任何普遍的原则和规律都不能脱离客观事物而存在。

其重视功利和事功效果的功利之学说与程朱等重视道义心性和内在动机的重义轻利思想形成对比,引起了双方的争论。

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一派的观点则是:重理轻欲,颂王贬霸,崇义拙利。

这与儒家的仁义,仁政是一样的。

他们认为理事万事万物的本源和社会的最高法则,也是封建统治秩序的道德伦理规范所在。

在物质世界存在之前就有理。

理是第一性的,物质性的气势第二性的.他们承认事物的变化,但认为这都是理得神秘力量所至。

他们指出,太极是理得大全,是理得最高变现形态,一切封建伦理道德规范都是太极的化身。

同时也说,理无气则不存,气无理亦不能存,而这紧密相关。

他们提出“心即理也”的命题。

以“宇宙即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为核心,主张发明人之本心。

性即道,道即性,性即是宇宙本体,又是人的心性,是伦理道德。

人之性即天理所命,人生从一开始就处于伦理的规范之下。

同时功利之说提倡王霸同行的政治治理思想,即实行仁政、德治,刑法并治。

养民君之责任所在,君者势之所在也。

他们认
为,不仅霸道固本与王,而且王道也只有通过霸道才能实现。

他们认为,王道与霸道相互渗透,没有单纯的王道或霸道,无论是哪个朝代都是如此。

但在朱熹看来,夏、商、周三代是王道,在于以天理为根本,以仁政为目的;汉、唐行霸道,其动机、目的是为了利欲,是借假仁假义以行其私,无一念不出于人欲,其全体之在利欲上。

朱熹认为,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主旨在于使君主以正心诚意为治国之本。

他就是试图达到这种正心诚意的理想。

这就是宋代功利之说和理学思想争论的两个焦点,即王霸和义利两个问题。

理学和功利之说的相互批评,反映了双方在价值观和世界观赏的思想差异,也反映了他们各自看待事物的角度的差异。

但他们在互相批评,互相争论的过程叶适一个相互学习,彼此融通的过程。

这也使得理学和功利之说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争论?
我个人认为出现这种争论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1、宋朝之前正是我国古代空前繁荣的唐朝,但唐王朝的灭亡
使得人们不得不去思考这么一个繁荣、强大的王朝为什么会灭亡,是什么导致了它的灭亡。

2、宋朝的弃武从文,实行文官制度,消除地方割据势力,将
大量的军力放于都城周边,推行绝对的集权。

这导致了边疆危机,边疆少数民时常进犯,但实行文官制度,使得宋朝军队战斗力极弱。

只得和边疆少数民族谈判。

这形成了宋朝的积弱,人们开始对国家的命运、前途担忧。

仁人志
士们开始寻求一种能够改变宋朝命运的政治制度和主张。

3、思考角度和价值观、世界观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政治主张
和政治理想。

理学一派的思想渊源是来自于先秦时的儒家
思想,但它是集合了儒、道、佛三教三位一体的思想体系。

他们主张重理轻欲,颂王贬霸,崇义绌利。

只对他们的观
点,功利学派对此提出了批评。

功利学派主张重实利而言
功利,王霸同行。

这两个学派形成了完全对立的观点,因
此他们之间有这样的争论是必然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