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言与大众文化的共变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媒体语言与大众文化的共变关系
作者:秦小川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第4期
摘要:新媒体语言作为市场化背景下新媒体信息传播的主要工具,不仅反映着社会大众文
化的发展走向,而且反映着社会大众的心理脉络,具有跟随大众文化、媒体社会迁衍发展而丰
富的某种共变关系。
本文拟从语言学的角度,从新媒体背景下的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入手,分析
当下新媒体语言与大众文化的共变关系。
关键词:新媒体语言;大众文化;形式表征;共变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2.0;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4-0001-02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语言作为一种为满足社会人与人之间日常交流的需要而产生、丰
富和发展的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和思维工具,是社会生产、制度变革、文化形态、人类思维变迁的重要载体。
社会的发展变迁,新事物的出现,人类思维的不断进步,都促
进了语言的不断丰富。
语言表现社会,而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文化的发展,语言是人类文化、价值记录和传承的重要形式和手段,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当社会文化进行急剧而深刻的变革时,语言形式的变革会成为先导或前提。
”[1]数字化交互式传播媒介的出现,带来了人类社会的巨大变革,新媒体语言作为社会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大众文化传播的形式表征,与社会发展
和大众文化的出现、变迁,存在着一种共变关系。
一、新媒体语言的大众文化性
所谓新媒体语言,各家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概念内涵也就不同。
而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新媒体语言作为人类社会一种新出现的社会语言现象,其本身也一定具有某些一般语言的
属性特征,即:新媒体语言是指,“经由新媒体生成的混合类的符号系统,本身具有一定的语
言属性和特征。
”[2]其范围包括:经由新媒体传播和大众文化背景生成的全部篇章如新媒体新闻、网络广告、网络文学等和新媒体传播背景下的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IP、冲浪、上线、
黑客、弹幕等。
互联网时代下的新媒体语言作为社会大众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其本身也具备了大众文化
的某些特征,尤其是新媒体语言中的网络语言也属于社会大众文化的一种。
而所谓大众文化,
即是文化从外形上分出来的“主流意识文化形态”、“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三种文化中
的最后一种。
从一定意义上讲,大众文化是“商品市场经济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商业文化,其追
求娱乐消遣与商业利润,并以大众媒介为主要传播工具,体现传媒意志,是社会上散在的、普
通的、诸多‘一般个人’的无特权阶级的日常文化,具有商品性、大众媒介性、日常性和娱乐
性等标志性特征”。
[3]新媒体语言作为涵盖所有以网络传播为基础的语言现象,也具有“娱乐性、日常性、大众性”等大众文化的特征。
新媒体信息传播背景下的大众文化以新媒体语言为
文化的构建和传播的主要形式和载体,新媒体语言也就体现了大众文化的某些特征,具有了大
众文化的文化属性。
二、新媒体语言是大众文化变迁的形式表征
从语言发展的历时角度来讲,在作为新媒体信息传播背景下的大众文化的主要构建形式和
传播载体的新媒体语言中,可以找到大众文化流行、发展的线索和趋势,新媒体语言是社会大
众文化变迁的形式表征。
改革开放带来了在20世纪初一直流行于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思潮,这种最初兴起于西方建筑界的现代反动性、去中心化和反经典的文化思潮,很快从建筑领域蔓延到
了艺术、哲学、文化、历史等各个方面,并在新媒体传播技术的推动下影响了我国社会、文化
的方方面面。
市场化背景下的后现代主义文化与商品、消费相结合,以新媒体语言为传播手段,呈现的是社会大众的心理状态。
例如:对孟浩然《春晓》诗的戏谑改编“春眠不觉晓,处处蚊
子咬。
打上敌敌畏,不知死多少”,以及“活久见”(活太久见到什么奇葩事也就不奇怪了),“讨厌”(讨人欢喜,久看不厌)等对普通词汇的重新赋义、娱乐化解读,都是网络背景下社
会大众对传统文化、精英文化的去中心化、对抗化、调侃化的一种后现代化心理在新媒体语言
中的体现。
新媒体背景下的新媒体语言欧化现象也十分突出,如1996年的媒体报道:“如果说霍华德在印尼强调的是前者,那么在日本突出的则是后者。
”(《人民日报》1996年9月24日)[4];2017年4月的新媒体报道:“分手两个月,如果遇到前男友王心凌会说这句话:‘嗨,好吗?’”[5]两例中的“如果”用法,前者的“如果”多表示一个不真实的情况,而后者则先对命题做一个假设,然后根据这个假定的事实进行推理,得出结果。
这种变化其实是因为受印欧
洲语中假设连词的影响出现的。
这种“如果”的欧化用法,最先出现在新媒体新闻的报道中,
然后又被人们运用到日常的交流中。
网络全球化的背景下,新媒体信息传播技术的普遍应用和
大众传播媒介的广泛普及,使得西式的思想、文化、语言等开始传入中国,并从社会的方方面
面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社会大众文化也受到这种西式思潮的影响开始向西方文化看齐:学西方
人的说话方式,听英文歌,看美剧等,而这种现象的变化在新媒体语言的信息传播中已经初见
端倪。
三、新媒体语言与大众文化的共变关系
新媒体语言作为应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形式要求而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其本身就体现了新
媒体信息产业化背景下的社会大众文化变化的某些特征,媒体革新总是与社会大众的文化意识、文化价值联系在一起,新媒体语言的变化与新媒体和社会大众文化的变化联系紧密,其间是一
种“共变关系”。
以新媒体信息传播产业化发展的新媒体语言中出现的多重话语形式并存的现
象为例,新媒体背景下的新媒体语言并不像传统媒体语言那样单纯地运用文字语言,而是出现
了字母词、谐音词、数字词、符号词、方言、流行体、港台腔、欧化句式等多重话语形式同时
存在并运用广泛的语言传播现象。
这种多重话语形式并存的新媒体语言信息传播,丰富了汉语
的形式表达,简化了媒体信息的语言表达,迎合了人们互联网背景下的后现代娱乐、戏谑心理
和追求新颖时尚的语言表达愿望,昭示了人类社会的信息化变革,折射出当下中国正在经历的
一场文化转型。
所谓“文化转型”是指:“某一特定的社会历史时期内,文化发展产生了明显
危机和断裂,同时又进行急遽的重组、更新与整和。
如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中国的春秋战国
时期和五四时期的文化均属于这种状况。
”[6]而社会的文化转型之后往往带来社会的文化融合,当前新媒体信息传播背景下的新媒体语言中多重话语形式的并存使用,共同促进了新媒体信息
传播和社会大众文化发展的现象,正是这场文化转型带来的伴随性结果。
数字化信息传播技术
在市场化经济背景下的发展需求促进了新媒体信息传播媒介的融合更新,注重信息受众需求的
新媒体信息传播的产业化发展带来了人类社会获取信息方式的便捷性和信息传播的即时性,这
促进了人类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转型,造成了新媒体语言中多重话语形式并存使用现象的出现。
新媒体语言作为一种在新媒体信息传播社会为满足人们的日常网络交流和信息传播的需要而产生、丰富和发展的社会现象,其变化发展也及时地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变化和发展,而人类社会
的变化、发展归根结底也是社会大众的文化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和发展。
因此,新媒体语言
作为新媒体时代人们重要的交流工具和传播工具,反映着社会生产的变化、人类思维的发展和
社会大众文化的变迁,新媒体语言与社会大众文化具有一种联系紧密的“共变关系”。
网络全球化背景下的大众文化良莠不齐,但唯有以开放的胸怀对其进行有选择性的接纳引导,才能满足人类社会文明不断丰富、进步、发展的需要。
新媒体信息传播背景下的新媒体语
言与社会大众文化之间具有一种联系紧密的“共变关系”,正视这种关系,并具备敏锐的语言
感知能力,将有利于大众文化在新媒体媒介平台以新媒体语言为载体进行文化传播时,通过规
范对新媒体语言的语言使用,来借以制约、引导社会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从而构建正确的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提高信息受众的审美情趣,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