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积累素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积累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学生咬笔头,老师皱眉头”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无事可写、无话可说。
很多学生即使确定了新颖的题目,有了深刻的主题,但写出来的文章也是“旧瓶装新酒”,内容空洞、语言干瘪,根本就达不到预想的效果。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不注重观察生活,感受不到生活的乐趣,课外阅读面狭窄,不注重材料的积累。
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开源活水”,积累材料的能力。
只有这样,学生作文时才能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本人根据教学实践,采取了以下几种做法:
一、培养观察能力,积累写作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语文老师要指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意周围的人和事,努力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有人认为当今中学生接触面太窄,生活单调,缺乏体验,缺少素材。
其实他们时逢盛世,改革开放出现的万千现象,生活的丰富多彩,广播电视的覆盖,报纸杂志的繁多,为他们写作提供了丰富材料,但学生身在米仓却找不到米下锅。
究其原因,学生缺少对生活的留心观察,用心思考,不懂得如何搜集积累材料。
正如罗丹所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
”针对这种情况,指导学生观察很有必要。
那么怎样观察和认识事物呢?
一说观察,有人就只想到那精彩的场面、感人的事例,似乎只有这些才值得观察。
其实不然,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大雪后的田野、细雨中的青山;潭中鱼儿怎么游泳、林中鸟儿怎么唱歌,由静态到动态,由个体到群体,都是观察的对象。
父母兄弟的生活习惯、性格脾气、工作学习;老师同学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兴趣爱好;亲朋好友的穿着打扮等都是观察的内容。
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总之,要从“小”察起,这样,会觉得生活中有永远观察不完的内容,会逐步养成观察的习惯,提高观察能力。
观察,选准角度,求细求精。
中小学生学习的空间,主要是家庭、学校,接触的人多是父母、同学、老师,不可能像作家那样到社会生活中自如地获得写作素材。
然而,家庭是写作的细胞,学校也是个“多棱镜”,能够不同程度地折射出社会的方方面面。
只要引导学生选准角度,细致、深入地观察,也可能达到“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的境界。
例如,同是写“秋天”,学生们大体上以此立意:秋天来了,枯黄的叶子落了下来,让人泛起一阵阵的凄凉……而有位学生却仔细地观察秋天的景象,品味秋天的感受,引发联想,从而悟出:秋天像一位穿着金色裙子的仙女,她用宽大的衣袖挡住炎热,把明朗与清爽撒向人间,捧起沉甸甸的谷物和果实奉献给人们。
由于这位学
生观察、思考的角度是独特的,写出的文章也清新、洒脱,此文很快被报刊采用。
如果不善于观察,不注重生活知识的积累,作文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米之炊”。
在此情况下,纵然动笔,也只能是无病呻吟。
二、精心设计活动,丰富写作素材
学生由于学习负担重、生活单调,教师应该有计划、有目的、精心地设计各种活动和组织学生深入社会,使学生具体地感受生活中的人和事,以及大自然之中的美,广泛地搜索写作素材,从而达到“见多识广”的目的。
1、精心设计活动,使学生亲身感受丰富多彩的生活,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生活是写作之源。
离开了生活,写作就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现在的学生生活圈子太小。
因此,教师应该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益的集体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写作题材。
如春游、秋游、野炊、故事会、辩论会、主题班会、演讲比赛、文艺晚会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使学生体会到集体的温暖。
这样,在写作中就有话可说,从而也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例如:我曾带了一个初中毕业班的学生,在他们初中阶段的最后一个元旦来临时,精心组织了一场“庆祝元旦”的文艺晚会,由于事先作好了充分准备,同学们能在晚会上各显神通,发挥自己的特长,尽情地表演,而且又面临着毕业分别。
所以,晚会搞得丰富多彩,激情满怀。
第二天,我让同学们写一篇题为《难忘的晚会》的作文,结果许多同学写得非常精彩、感人。
2、组织学生深入到社会实践中去体验生活,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虽然这是对作家而言,但对学生也同样有启发作用,只有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去观察、思考、体验,才能真正写出属于自己的文章,才能解决“无米之炊”的难题。
例如为了让学生增加对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改革开放后不断提高的感性知识,我曾带领学生到农贸市场观察。
学生观察后发现:市场物质丰富,产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这反映生产发展了;市场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反映人民群众购买力强、市场繁荣;大家还发现昔日“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或西装革履,或腰挂手机,或开着摩托车,这些都说明群众的生活水平着实得到提高,学生透过市场这个窗口,深刻地领会到改革开放后的变样。
事后,学生以《市场一瞥》、《家乡巨变》等为题,写出了许多质量较高的文章。
叶圣陶说:“作文源于生活。
”只有让学生在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多观察、勤思考,才能解决学生写作“皱眉头”的现象。
三、指导课外阅读,拓宽写作思路
从小学升上初中,学生的负担加重,整天生活在考试的指挥棒下,甚至一些教师、家长禁止小孩阅读课外书。
其实,加强课外阅读是有益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教学的延伸和发展,广泛的
课外阅读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从而促进各科学习,广泛的课外阅读尤其对写作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学生在写作时通过自已的观察所积累的知识是有限的,只有通过广泛的阅读才能积累知识、拓宽思路、丰富想象,从而在写作中可以谈古论今、旁征博引。
那么,怎样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呢?
1、写阅读笔记。
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阅读不作笔记,如过眼烟云,无踪无迹。
阅读笔记常见的类型有下列一些:(1)做摘记:根据对读物的理解和需要,把读物中的重要观点、典型事例、精彩句子或段落、名言妙语、谣谚典故和史实等,及时分类摘抄在笔记本或卡片上。
(2)写提要:把读物的内容、要点、基本情节归纳缩写。
(3)写心得:写出感想和收获、疑问和评价。
2、课内与课外结合。
课本中有些课文是从中外名著中选出来的,在读课文时可以读原著,如学了冰心的《小桔灯》后,不妨再看看她的散文集《寄小读者》、《樱花赞》等,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可以读一下《水浒传》。
实践证明: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是相辅相成的。
系统的课本学习,可以建立知识结构的主体;广泛的课外涉猎可扩展知识领域。
没有一定的阅读量,且不说无从借鉴,无法形成技巧和能力,也根本无法拓展视野,对生活的认识便只局限于自己狭小的圈子,所写也难免平庸乏味。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加强学生课外阅读,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实践证明:课外阅读广泛的学生写作能力明显强,词汇量也明显大。
另重视学生的作文实践,增强写作兴趣,教师要灵活变通,相机而行。
数年来,我们作文课一般安排在周四或周五的下午,学生一到这时先犯难,有的学生一节课下来,连个作文开头都写不出,两节课过去,草稿打不成。
有的甚至作文都讲评完了,他的作文,老师还没见着。
面对这一现状,我想不如打破陈俗旧套,相机而行,在学生有兴趣时,让他写,帮他练。
如入冬的第一场雪,我就让他们去观赏纷纷扬扬的雪花,听别人议论雪的“长短”,还鼓励他们品尝开雪仗、堆雪人的乐趣,然后写成作文。
深冬,大雾迷漫的时候:上学路上,回家途中,骑车费劲,走路难行,总有如履薄冰之感;夏天刚才还是晴空万里,忽然就会乌云满天,电闪雷鸣过后,大雨铺天盖地,一会儿功夫,地上的水就没了脚面子,只见瓦檐上垂下万千条瀑布,地面上溅起无数的箭头,学生也会关注备至,欣赏个够。
这时我就依顺学生心态,讲读课随机变成观察课、作文课,并及时拟出不同侧面的题目,让他们把见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学生能不兴趣盎然、全心投入,挥洒成文吗?从写作中得到美的享受,无疑激发调动了学生写作潜能,丰富了学生头脑,充实了学生写作素材。
初中学生已有了主见,他们常因一件事的观点不同引发争论,以至面红耳赤,激动不已。
面对他们唇枪舌剑,我就及时诱导:“请拿出笔写下你的观点,用充足
的理由说服对方。
”这时学生便会急不可待潇洒成篇。
这样随机练习,学生写作兴趣大增,就不愁作文水平提高不了。
“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
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作为一名语文老师,除了要强化学生写作基本功外,特别要鼓励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细心观察和分析新事物,博览群书,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写作中“无话可说”的困难,逐步提高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