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中考化学二模试卷+答案解析(附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中考化学二模试卷
1. 下列是我市在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中开展的工作,其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洒水除尘
B. 喷药消毒
C. 规范摆点
D. 种植花草
2. 每年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社会各界着力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绿色发展理念。
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
A. 使用乙醇汽油,减少空气污染并节约石油资源
B. 铅蓄电池的回收利用,减少对土壤的污染
C. 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减少植物病虫害
D. 将废弃的矿泉水瓶丢入“可回收垃圾”桶
3. 下列化学用语中,关于数字“2”表示的意义正确的是( )
A. :表示一个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B. 2O:表示2个氧元素
C. :表示二氧化硫中含有2个氧原子
D. 2CO:表示2个一氧化碳分子
4. 实验操作是实验探究的基础。
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 取少量固体
B. 点燃酒精灯
C. 过滤泥水
D. 加入铁钉
5. 座式酒精喷灯的火焰温度可达以上。
使用时,向预
热盘中注入酒精并点燃,待灯壶内酒精受热汽化从喷口喷出时,
预热盘内燃着的火焰就会将喷出的酒精蒸气点燃。
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
A. 酒精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B. 预热过程中,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C. 燃烧过程中,分子的种类不变
D. 蒸发过程中,分子的大小发生改变
6. 甲醇俗称“木精”,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如图是一种合成甲醇的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乙有毒
B. 该反应前后氢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C. 乙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比丙中的大
D. 该反应中甲、乙的质量比为1:7
7. 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A
除去粗盐中的泥沙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B
除去氮气中少量的氧气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铜网C
鉴别硝酸铵固体和氯化钠固体取样,加水溶解,用手触摸容器外壁D 鉴别稀盐酸和稀硫酸取样,分别滴加氯化钡溶液
A. A
B. B
C. C
D. D
8. 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其对应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A B D
实验
设计
实验
目的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证明与氢氧化钠反应探究可燃物的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验证质量守恒定
律
A. A
B. B
C. C
D. D
9. 某小组同学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创新实验。
实验时,先加热炭粉,一段时间后,将酒精灯移至CuO 处加热。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反应过程中,黑色氧化铜变为红色固体
B. 酒精灯加网罩是为了提高火焰温度
C. 装置中发生反应:
D. 气球可以收集尾气,防止污染空气
10. 2022年12月,我国完成首次空间水稻全生命周期培养,在国际尚属首次。
水稻种子的主要成分为淀粉,淀粉提供的主要营养素是______ 。
淀粉在人体内经酶的催化作用,最终变成葡萄糖,葡萄糖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 填最简整数比。
水稻生长过程中,需要有针对性地适度施用化肥。
秧苗移栽一段时间后需追加适量氮肥,你选用的肥料是______ 【选填“”、“”或“】。
日常种植中,了解土壤酸碱度是科学种植水稻最基础的工作。
水稻最适宜在pH为
的土壤中生长,若土壤pH较低,可在土壤中施加适量______ 来调节土壤的pH。
11. 人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均与化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有一种面料叫“冰蚕丝”的衣服,其主要成分为合成纤维。
鉴别“冰蚕丝”和天然蚕丝的化学方法是______ 。
家居装修时,装修材料会释放出一种叫甲醛的有毒气体,甲醛属于______ 选填“无机物”或“有机物”。
无人驾驶汽车处理系统的核心材料是高纯度硅,工业制硅的反应之一为
,则X的化学式是______ 。
12.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版》推荐奶及奶制品摄入量为天。
牛奶不仅可以补钙,也是补钾的好帮手。
题干中所述“钙”“钾”,指的是______ 选填“原子”、“离子”或“元素”。
人体缺钙,可能导致的疾病是______ 。
是钙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图中______ 。
13. 如图是某同学设计的关于酸、碱、盐化学性质的知识框架图,已知X、Y是除酸、碱、盐之外的不同类别的物质,据图回答问题。
的物质类别是______ 。
若X是一种黑色固体,写出它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
在反应①②③④⑤中,不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______ 填序号。
14. 金属和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
铝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但铝制品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其原因是铝表面容易形成致密的
______ 填化学式薄膜。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用“苦泉水”制取铜湿法炼铜的方法,这在世界化学史上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以下是其主要生产流程。
①为加速溶解池中的溶解速率,可采取的方法是______ 写1种。
②铁釜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
③古代铜匠湿法炼铜制得的铜主要用于铸造钱币,利用铜的性质是______ 。
15. 甲、乙、丙三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时,丙的溶解度是______ g。
时,甲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将接近饱和的丙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______ 写1种。
取甲、乙、丙中的某一种固体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
①取用的固体是甲、乙、丙中的______ 。
②A、B、C、D、E中是饱和溶液的是______ 。
16. 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
写出标有字母a的仪器名称:______ 。
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应选择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是______ 填字母,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
装置E是实验室制取并检验性质的微型装置图。
实验时在W形玻璃管的乙处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该微型实验装置具有的优点是______ 写1条。
17. 学习小组对当地工业园区工厂排放的废水进行了下列拓展学习与探究。
【进行实验】测定废水的酸碱度
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测定废水pH 的操作如图所示。
其中正确的是 ______ 同学,丙同学测得废水pH 为5,丙测得结果与实际值相比 ______ 选填“偏大”、“偏小”或“一样”。
【拓展探究】为探究废水含有的离子,该小组同学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实验结论①取少量废水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适量的NaOH 溶液
产生蓝色沉淀废水中含有的离子是 ______②取少量废水于试管中,先向其中滴加足量的稀硝酸,再滴入适
量的硝酸银溶液______污水中含有
③取少量废水于试管中,先向其中滴加足量的稀硝酸,再滴入适
量的
______
产生白色沉淀污水中含有【小组交流】步骤③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18. 某纯碱样品中含有少量的氯化钠,为测定该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小林取一定质量的样品放入烧杯中,分2次加入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实验过程和数据如图所示。
请计算:
生成二氧化碳的总质量是 ______ g 。
该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______ 。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A、洒水除尘没有新物质产生,是物理变化,故错误;
B、喷药消毒,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故正确;
C、规范摆点没有新物质产生,是物理变化,故错误;
D、种植花草没有新物质产生,是物理变化,故错误;
故选:B。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答案】C
【解析】解:使用乙醇汽油,可以减少空气污染、节约石油资源,故A正确。
B.铅蓄电池中有硫酸,回收利用,可以减少对土壤的污染,故B正确。
C.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会污染水资源等,故C不正确。
D.将废弃的矿泉水瓶丢入“可回收垃圾”桶,可以节约资源,故D正确。
故选:C。
A、根据使用乙醇汽油,减少空气污染并节约石油资源进行分析;
B、根据铅蓄电池中有硫酸,回收利用进行分析;
C、根据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会造成环境污染进行分析;
D、根据将废弃的矿泉水瓶丢入“可回收垃圾”桶,可节约资源,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3.【答案】D
【解析】解:A、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1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所以中的“2”表示一个亚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说法错误;
B、元素是个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故2O中的“2”表示2个氧原子,说法错误;
C
、元素符号右下角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该原子的个数。
中的“2”表示1个二氧化硫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说法错误;
D、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个数,2CO中的“2”表示2个一氧化碳分子,说法正确;
故选:D。
根据化学符号周围的数字表示不同的意义: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分子或离子的个数;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右下角的数字表示几个原子构成一个分子;元素正上方的数字表示元素的化合价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4.【答案】A
【解析】解:A、往试管里装入固体粉末时,为避免药品沾在管口和管壁上,可先使试管倾斜,
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用小纸条折叠成的纸槽小心地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故A
正确;
B、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防止发生火灾,故B错误;
C、过滤时,应遵循“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漏斗下端没有紧靠烧
杯内壁,故C错误;
D、把密度较大的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玻璃容器时,应该先把容器横放,把药品或金属颗粒
放入容器口后,再把容器慢慢地竖起来,使药品或金属颗粒滑到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故D
错误。
故选:A。
A、根据取固体粉末操作进行分析;
B、根据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进行分析;
C、根据过滤时,应遵循“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进行分析;
D、根据把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玻璃容器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5.【答案】B
【解析】解:A、酒精可通过粮食发酵等制得,因此酒精属于可再生能源,不符合题意;
B、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的,预热过程中,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速率加快,符合题意;
C、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因此分子的种类一定发生了改变,不符合题意;
D、分子间存在着间隔,蒸发过程中,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但是分子的大小不变,不符合题意。
故选:B。
A、根据能源的分类来分析;
B、根据分子的性质来分析;
C、根据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来分析;
D、根据分子的性质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分子的概念、特性等,难度较小。
会用分子的知识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
6.【答案】B
【解析】解:A、由图可知,乙为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有毒,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
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再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缺氧,该选项正确。
B、氢气中氢元素化合价为0,甲醇中氢元素显价,故该反应前后氢元素的化合价改变,该选项不正确。
C、乙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丙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故乙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比丙中的大,该选项正确。
D、该反应中甲、乙的质量比为4::7,该选项正确。
故选:B。
由图可知,该反应为一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甲醇,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7.【答案】A
【解析】解:除去粗盐中的泥沙,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结晶可得到精盐,故A不正确;
B.铜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铜和氮气不反应,可除去氧气,故B正确;
C.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变化不明显;可鉴别,故C正确;
D.盐酸和氯化钡不反应,硫酸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盐酸,可鉴别,故D正确。
故选:A。
A、根据除去粗盐中的泥沙,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结晶可得到精盐进行分析;
B、根据铜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铜和氮气不反应进行分析;
C、根据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变化不明显进行分析;
D、根据盐酸和氯化钡不反应,硫酸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盐酸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充分利用相关的知识,学会用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的方法和技巧是最大的收获。
8.【答案】C
【解析】解:A、木炭燃烧消耗,产生,瓶内压强无改变,水不会流入瓶内,无法测定空气中含量,故A错误;
B、用的是20mL的氢氧化钠溶液10mL的水,变量不单一,没有控制变量,故B错误;
C、根据乒乓球先燃烧,碎片后燃烧,得燃烧条件之一为温度达可燃物的着火点,故C正确;
D、无化学反应发生,无法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D错误。
故选:C。
A 、根据木炭燃烧消耗,产生,瓶内压强无改变,进行分析;
B、根据控制变量法进行分析;
C、根据乒乓球先燃烧,碎片后燃烧进行分析;
D、根据无化学反应发生,无法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充分利用相关的知识,学会用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的方法和技巧是最大的收获。
9.【答案】C
【解析】解:A、反应过程中,在高温条件下,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生成了铜和二氧化碳,黑色氧化铜变为红色固体,故A说法正确;
B、酒精灯加网罩能集中火焰,是为了提高火焰温度,故B说法正确;
C、由于碳和氧化铜不接触,不能发生反应,发生的反应是在高温条件下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生成了铜和二氧化碳,方程式是:,故C说法错误;
D、由于在高温条件下碳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一氧化碳,气球可以收集尾气一氧化碳,防止污染空气,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A、根据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现象分析;
B、根据网罩能集中火焰提高温度分析;
C、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发生反应分析;
D、根据气球能收集气体分析。
本题的难度不大,了解碳、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是解答本题的基础知识。
10.【答案】糖类 6:熟石灰合理即可
【解析】解:淀粉属于糖类。
葡萄糖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
氮肥是氮、磷、钾中含有氮元素的肥料。
是氮肥。
氢氧化钙俗名熟石灰具有碱性,且腐蚀性不强,可与酸性土壤中的酸性物质反应,用于改
良酸性土壤。
故答案为:
糖类;
:1;
;
熟石灰合理即可。
根据淀粉属于糖类进行分析;
根据元素的质量比进行分析;
根据氮肥是氮、磷、钾中含有氮元素的肥料进行分析;
根据氢氧化钙俗名熟石灰具有碱性,且腐蚀性不强,可与酸性土壤中的酸性物质反应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溶液的酸碱性与pH 的关系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11.
【答案】取样,灼烧闻气味合理即可有机物
【解析】解:有一种面料叫“冰蚕丝”的衣服,其主要成分为合成纤维,天然蚕丝灼烧有烧焦羽毛气味,合成纤维灼烧有特殊气味,可以取样,灼烧闻气味,根据燃烧气味的不同进行鉴别。
甲醛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
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反应前硅、氢、氯原子个数分别为1、0、4,反应后的生成物中硅、氢、氯原子个数分别为1、4、4,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2X 分子中含有4个氢原子,则每个X 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则物质X 的化学式为。
故答案为:
取样,灼烧闻气味合理即可;
有机物;。
根据鉴别“冰蚕丝”和天然蚕丝的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根据有机化合物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简称有机物碳的氧化物、碳酸盐、碳酸等除外,进行分析解答。
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据此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推断X 的化学式。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方法、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判别方法、化学反应前后原子守恒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2.【答案】元素 骨质疏松症合理即可
【解析】解: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题干中所述“钙”“钾”,指的是元素;
人体缺钙,可能导致的疾病是骨质疏松症或佝偻病;
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
故答案为:元素;
骨质疏松症合理即可;。
根据物质的组成来分析;
根据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来分析;
根据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来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化学与生活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结合题干提供的信息进行解答。
13.【答案】单质合理即可③
【解析】解:酸能与酸碱指示剂、碱、某些盐,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等反应,故X、Y为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Y能与盐反应,Y应是金属单质,故物质类别是单质;
若X是一种黑色固体,且X属于金属氧化物,故X可能是氧化铜,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①为酸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反应②酸和盐反应生成新酸和新盐;反应④两种盐反应生成两种新盐,反应⑤为碱和盐反应生成新碱和新盐,这几个反应均符合“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反应③为金属单质和盐的反应,该反应符合“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故不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③。
故答案为:
单质;
合理即可;
③。
根据酸的化学性质能与酸碱指示剂、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盐等反应,进行分析;
可能是氧化铜,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据此分析;
根据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4.
【答案】搅拌化学性质稳定,易加工
【解析】解:铝制品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其原因是铝表面容易形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
①为加速溶解池中的溶解速率,可采取的方法是搅拌。
②铁釜中发生反应: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化学方程式为。
③古代铜匠湿法炼铜制得的铜主要用于铸造钱币,利用铜的性质是铜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易锈蚀,可长期保存和流通。
故答案为:。
①搅拌;②;③化学性质稳定,易加工。
铝制品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其原因是铝表面容易形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
搅拌能够加快溶解速率。
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
古代铜匠湿法炼铜制得的铜主要用于铸造钱币,利用铜的性质是铜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易锈蚀,可长期保存和流通。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5.【答案】10 小于升高温度或恒温蒸发溶剂或增加溶质甲 DE
【解析】解:由图可知,时,丙的溶解度是10g;
由图可知,时,溶解度:乙大于甲,故该温度下,甲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将接近饱和的丙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升高温度、增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①时,向100g水中加入10g固体,固体全部溶解,升温至,无固体析出,
时,甲、乙的溶解度大于10g,丙的溶解度小于10g,故该物质一定不是丙,继续加入20g固体,降温至,有固体析出,时,乙的溶解度大于30g,甲的溶解度小于30g,故取用的固体是甲、乙、丙中的甲;
②时,甲的溶解度大于10g,该温度下,向100g水中加入10g固体,固体全部溶解,得到的A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升温至,得到B溶液,升温后,甲的溶解度增加,故B为不饱
和溶液,继续加入20g固体,时,甲的溶解度大于30g,此时溶质质量为30g,溶剂质量
为100g,故C是不饱和溶液,降温至,得到D溶液,有固体析出,故D为饱和溶液,过滤,除去未溶解的固体,得到E溶液,故E为饱和溶液。
故答案为:。
小于。
升高温度或恒温蒸发溶剂或增加溶质。
甲;DE。
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某一温度时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比较。
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的溶解度变化情况。
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可以判断配制的溶液质量。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溶解度曲线能定量地表示出溶解度变化的规律,从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同一溶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不同;同一温度下,不同溶质的溶解度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温度对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影响不同。
16.
【答案】酒精灯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节约药品
【解析】解:由图可知,标有字母a的仪器名称是:酒精灯。
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需要固液常温型装置,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来收集氧气,而图中没有用排水法收集气体的装置,则应选择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是:BD;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装置E是实验室制取并检验性质的微型装置图,甲中发生的反应是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
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通入乙中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则实验时在W形玻璃管的乙处观察到的现象是: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该微型实验装置具有的优点是:操作简单、节约药品等。
故答案为:
酒精灯;
;;
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节约药品。
根据实验室常见仪器的名称来分析;
根据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需要固液常温型装置,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来收集氧气,以及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成水和氧气来分析;
根据甲中发生的反应是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通入乙中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以及该微型实验装置操作简单,能节约药品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实验室气体的制取、收集和检验,熟练掌握气体的制取原理,了解确定发生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