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文化历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饮酒史话”的读书笔记
酒,力度满张,魔性满溢,在人类历史文明进程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功用,古今中外,四海皆然。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硕果累累,自上古至今,未曾断绝,浩荡千年,融入进中华民族的血脉基因之中,与之共融。

酒之一字,由技入道,与传统文化相伴,和谐共生。

中国乃酒之国度,玉液琼浆不绝,芳名远播不散。

睹酒之演变,探酒之陈踪,悟酒之精髓,寻民族之根基,此乃人之幸事。

目录
一、我国造酒的历史传说 (1)
二、我国酿酒的工艺革新 (2)
三、我国酒曲的类别发展 (4)
四、我国酒用的礼仪之妙 (5)
五、我国酒用的诗韵风流 (6)
六、我国酒用的娱情乐意 (8)
七、结束语 (10)
一、我国造酒的历史传说
1仪狄造酒
据传,仪狄为夏禹臣子,是一名十分出色的造酒专家,受命造酒。

“仪狄始作酒醪(láo),变五味。

”“醪”原指那些发酵后准备出酒的谷物原料,经过压榨处理后变成糟滓。

2杜康造酒
汉末政治家曹操一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传唱千古,令杜康堪称中国家喻户晓的造酒祖师,广得后世人们的景仰与尊崇。

3天地造酒
①酒为天造,天有酒星。

古时,人们曾经想象酒是天造之物,认为在浩瀚穹宇的深处,存在着一种专门负责人间酒事的酒星。

②酒为地造,地有酒泉。

据传远古时期我国西北地区有酒泉,泉中酒液取之不尽,饮之不竭,号称能与天地同休。

李白诗曰“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4谷物造酒
晋人江统写过一篇《酒诰》,他说“酒之所兴,肇自上皇”。

提出“有饭不尽,委之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的成酒观点,大体符合当时社会生产水平的实际状况。

5猿猴造酒
“猿酒”是天然果酒的一种。

因为野果是猿猴生活中主要的食品,野果腐烂的现象在自然界司空见惯,在酵母菌的作用下,野果成酒并不困难。

二、我国酿酒的工艺革新
1清醠之美,始于耒耜
醠,àng,指酒。

耒耜,lěi sì,古代一种耕地用的农具,即原始的犁。

也用作农具的统称。

酿酒的出现,产生于原始的农业生产活动过程。

以发酵过程而论,天然酒,特别是天然果酒的制作最为容易,对于含有大量淀粉成分的粮食作物来说,发酵成酒则存在一定的难度。

2若作酒醴,尔为曲糵
要作酒和醴,须(有)曲和蘖。

酿酒过程:谷物的糖化过程取决于淀粉酶的作用,而酒化过程则主要依靠酵母菌来实现。

中国古代酿酒以曲行酿。

酒曲又称“酒母”,是指用谷物制成的发酵剂。

糵(niè)是指发芽的谷粒或麦粒,它含有丰富的淀粉酶,在发酵过程中主要发挥糖化作用,相当于糖化剂。

3色如曲尘
周朝是先秦时期酿酒业发展的成熟阶段。

在当时所制造的酒曲中,黄曲霉占有很大比重,它的糖化效力明显,用之行酿,可以相应减少用曲量。

黄曲霉孢子的颜色是黄色的,仿佛发芽的桑叶,脱落后犹如尘埃般扬动。

4辨五齐之名
西周酿酒业的进步,主要地表现在对于酿酒经验的系统总结上。

周人对行酿过程进行了比较明确的描述,它对酒液发酵变化的五种征候规定了统一的标准。

这五种征候分别为泛齐、醴齐、盎齐、缇齐和沉齐。

“五齐”是周人对发酵变化规律的一次全面总结,对于实际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5以曲代糵
我国汉代以前的酿酒生产基本上是曲糵并行,糵多被用于制酒工艺的第一个步骤。

靠糵生产出来的酒又称“醴”,是一种甜味酒,酒味不怎么醇厚。

随着人们对乙醇刺激程度的逐渐适应,低度酒已不易满足人们肠胃上的生理需要,使得醴酒最终失去了大众市场,糵也脱离出酿酒过程,转而被专用于饴糖制作。

曲则被独立地应用于酿酒生产领域。

6大曲小曲
小曲主要是以米粉、米糠为原料,添加少量植物药料,接入隔年陈曲培育而成。

因其颗粒形状比北方常用的麦曲要小,故名“小曲”。

而大曲则是以大麦和小麦以及豌豆为原料。

7造神曲法
南北朝时期,《齐民要术》第七卷详细介绍了10种造曲和近40种酿酒的方法,这10种曲大多是以麦类作为原料,经过蒸、炒、生3种不同的处理方法,制成用途各异的曲块。

8红曲、干酵及传醅
唐宋时期,有新品曲种,即红曲。

它以大米为主要原料,内含丰富的红曲霉和酵母菌,具有很强的糖化和酒精发酵的效力。

宋代在制曲技术上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发现了制取干酵的造曲方法。

“传醅”是指把优质的旧曲碾碎成粉后,均匀地涂抹到制成未久的曲坯表层,将旧曲的菌种接种到新曲上面。

它能明显缩短曲块的生长周期,有效防止制曲过程中菌种易受污染的可能,是一种十分优异的接种方式。

9煮酒与火迫
煮酒是靠蒸气烹热,火迫则以慢火烘烤,二者目的一样,要让成酒在封贮过程中不再继续发酵,通过加温灭菌,防止酒质变坏,使之可在无菌状态下保存较为长久的时间。

三、我国酒曲的类别发展
秦汉时期,中国酒业初兴,生产工艺尚处在较为低级的阶段,对于酒的品类还缺乏一种严格统一的划分标准。

1三酒
商朝饮酒风习极盛。

周代是先秦造酒业发展的高峰期。

“三酒”是根据酿造的时间对成酒的品质色泽作出的分类。

“事酒”指平时常用的普通酒,一般临事行酿,耗时最短,未经处理,混杂相间;“昔酒”指预先准备、长期存贮的酒,品质醇厚,过滤处理,能保持陈久。

“清酒”酿造时间更长,冬日行酿,来年夏天才熟,味醇且色泽更显清亮,因而酒液纯度也最高。

2烧酒
蒸馏酒,中国古代酿酒工艺水平的一项重要成就。

即俗称的烧酒。

古人曾试图用反复行酿的办法来提高酒味,由于未突破传统的技术模式,收效甚微。

后来发现了酒精与水在沸点上的差异性,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以蒸烤取酒的先进方法,生产成功了质地纯净的蒸馏酒,俗称“烧酒”。

3葡萄酒
葡萄酒是古代果酒中的主要品项,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

中国最早酿制葡萄酒的地区是新疆,酿制技术来自西域。

唐代以前,我国的葡萄酒还多以引进为主,自唐开始,我国葡萄酒的生产才日益兴旺起来。

元代,我国葡萄酒生产达到高潮。

明清时期,我国出现了南酒、北酒的划分,葡萄酒的影响趋落。

4马奶酒
奶酒,又有乳酒、马酒、马奶酒、马乳酒等多种叫法,是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各游牧民族的一种特殊酒品。

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对马奶酒十分推崇,将其视为圣洁的物品,大凡国家祭祀典礼,都要准备马奶酒。

明清时期的满族人也十分喜爱饮马奶酒。

时至今日,马奶酒仍然是蒙古、哈萨克等族人民的传统性饮品。

5药酒
药酒是以酒液浸泡药材,再加工制作而成的一种配制酒。

唐代,药酒的生产日趋普及。

宋代在药酒品种和药酒应用范围上又有所发展。

明清时期,中国药酒的生产呈现出一派兴旺之势,药酒在品种上大为丰富。

现代,以保健为主流的药酒工艺的迅速发展,使我国传统药酒焕发出时代的风采,为酒文化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四、我国酒用的礼仪之妙
在古代中国,酒与礼的密不可分、融会贯通,构成了中国酒文化的一个显著特色。

酒之渗透于礼,给礼仪披上一件繁华艳丽的盛装;礼之规范于酒,也给酒注入了社会政治与文化的深刻内涵。

1酒与祭祀
祭祀是古代人们对于自然认识观念上的一种行为表达方式,是宗教意识起源的一个重要基础。

酒在祭祀活动中具有一定的媒介作用。

2酒与礼器
最早的酒器是兽角或竹木制一类的粗糙器物,后来发展为正式的陶制器皿。

商周时期,酒器生产呈现了多样化的特点,尤其是青铜酒器,盛极一时,明显占据了主要地位。

3酒与酒官
周朝产生了正式管理酒业生产和饮酒活动的职官。

酒正,主管酒务的长官,酒正掌管酒务方面的一切政令,随时根据造酒的法式拨给酒人各种造酒所需的原料。

酒监,专门负责监督饮酒仪节的酒官,属于相关的执事人员。

祭酒,原本不是官职。

先秦时期,人们一般在宴饮前推举一位资格较老或年纪较长的人,出面代表大家举酒祭地,然后众人才能开怀畅饮。

这位被一致推举出来的人俗称“祭酒”。

祭酒虽然官位不显,得利不多,但有名望上的重大收获。

4酒与乡饮
乡饮,即国家基层组织所举办的一种定期酒会,由政府所规定的乡饮酒礼,始行于周代,延续至清末,各代沿袭不断,几乎与中国整部封建社会发展的历史相始终。

5酒与燕饮
燕饮与乡饮相对,指由天子、诸侯和贵族们参加的一种宫廷酒会。

它属于政府一级组织的饮酒活动,更具政治上的影响性,燕饮可以远溯到夏启执政时代。

五、我国酒用的诗韵风流
我国古代文人好酒,对于酒的理解和运用,精湛绝伦。

既有借酒遣怀、遗世独守者,也有因酒著文、娱情达欢者,更有靠酒亢奋、激发灵感者,还有以酒消沉、麻醉精神者。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最终通过酒的宣泄与升华,令他们寻悟到一条条生命的出路,创建下一座座精神的家园。

1酒与生存
酒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自然地牵引出饮酒者自身所具备的精神品格与胸怀蕴藉。

在普通的饮酒行为背后,总是隐含着深刻的社会、心理以及文化上的背景因素。

①狂酒避祸。

狂士阮籍的狂在很大程度上是靠酒来表现的。

阮籍以其极端蔑视礼教的行止,获得了“狂”名,在这几近病态的狂行背后,暗示着的是更为疯狂、更为险峻的生存环境与仕途际遇。

阮籍的醉,并不浑浑噩噩、有酒今朝式的心醉,而实在是无奈之极、苟全性命的身醉。

狂与醉不过是在极其有限的环境下为他提供了一个狭小的生存空间,当来自统治集团的政治高压迫临时,狂与醉的屏障便被无情地打破。

②对酒当歌。

生与死历来是生命过程所要面对的一对矛盾的主题。

魏晋名士刘伶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值得称道的典范,他将一身的生死完全融注进了酒的世界,唯酒是从,置生死于度外。

他追求任达,超脱生死,将饮酒作为生命的终极选择,令醇郁的酒液淋漓尽致地润哺了他生命价值的本色。

③此中真意。

古代文人们虽然屡遭坎坷,饱受折磨,却从未停止过顽强不屈的抗争。

酒带给他们超脱的意绪,唤醒精神上的觉悟,遂成为一面鲜艳醒目的旗帜,鼓舞着他们对酒中深味进行不懈的探求。

2酒与情怀
酒虽属物质品类的范畴,却能构成许多人生体验过程中的至味极境。

衡量文人解饮与否的标准,关键还在于文人是否具有那种异乎常人的、特殊的感悟能力。

①叹离伤别。

受中国传统文化浓厚的人伦色彩的熏染,文人们对于离别的伤感吟叹,从来都表现得十分强烈。

以酒饯别、因酒怀人,更为这种黯然伤魂的情感体验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②羁旅乡愁。

中国传统的农业文明,养成了我们祖先安土重迁的生活性格,家庭在人们心目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而乡愁意识也
就往往表现为人生体验过程中最具深味、最动心怀的情感形式。

文人乡愁的深曲蕴意,一方面是对家的缱绻怀念,另一方面也包括对国的深切留恋。

③酒蕴诗风。

诗酒风流,是对文人解饮的一种绝妙写照。

在古代,文人作为一个社会文化水准的高层代表,是一个时代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性格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

自魏晋时开始,经过阮籍、刘伶、陶渊明等人的独标特举,诗酒融合造就了文人生涯情神可羡的特有模式,诗酒风流则为文人生活意趣与创作心态树立了光辉典范。

六、我国酒用的娱情乐意
酒令是饮酒与娱艺相互结合的一种特有形式,萌芽于中国传统礼教文化的发展。

最初的酒令是周代酒官制度的产物。

至唐时,社会生活中饮酒行令的现象已经十分盛行。

1酒令与投壶
投壶为流行于先秦时期的一种助饮游戏。

投壶游戏脱胎于古代“六艺”之一的“射”,由于射箭对场地的要求较高,而以短矢代替长箭,则大大弥补了其空间的不足。

这种投壶助饮的形式,可视之为酒令活动的雏形。

2酒令与射覆
射覆是源于汉代的一种猜谜游戏。

古人又称“猜”作“射”,“覆射”,是用相互关联的文辞字句隐指某类事物,令他人来猜度揣测。

鉴于这种猜谜形式的独特性,逐渐为人所注意,后来就被移植到了饮酒过程中。

3酒令与骰盘
骰子是一种极为古老的酒令器具,而盘骰令则是古代博戏行酒的产物。

这种游戏的特点是根据掷甩骰子所得的“采”(即数目),对照预先达成的规则,来决定行酒的内容与次序。

最初的骰子称作“琼”,玉制,也是先秦、两汉时期酒令游戏——陆博的行令道具。

4酒令与歌舞
歌舞行酒是先秦时期宫廷宴饮制度的一项固定内容,歌舞具有烘托气氛、增加情致的作用。

唐代是酒筵歌舞兴盛的时期,由酒妓的华艳与文人的才情共同营造出的酒筵气氛,为唐代所特有的酒令歌舞化趋势提供了契机。

5酒令与筹签
筹令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投壶游戏时代,那个时候的算筹,是后来筹令的来源。

最初的筹具只有计数的简单功能,大约到了唐代,以象牙、兽骨、竹片等物制成的规格比较一致的酒筹开始盛行起来,在这些酒筹上面,连带着铭刻有词曲诗文或经书摘句,同时附注具体的行令规则,由此构成了一套十分完整的令辞。

行令时,便以抽取筹签的方式,依据令辞中的内容,来安排行酒的事项。

6酒令与手势
手势令又称“拇战”、“豁拳”,古已有之,于今为盛,现在多以“划拳”名之。

实际上,它由“猜枚”游戏化脱而来。

通常以二人
相对出手,同时喝出双方所出指头的总和数目,以相符者为胜,负者自动罚酒。

7酒令与诗文
俞敦培在《酒令丛钞》中将酒令归结为古、雅、通、筹四大门类俞氏将明代以前的酒令统归入“古令”范畴,而仅把清代的文字令划入了“雅令”行列,“通令”即包括了猜枚、划拳、掷骰等多种行令方式。

所谓雅令,即(口头)文字令,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投壶活动。

其内容以历代无数文人的经手创造为主流,举凡各种口头文字游戏形式,诸如谜语对联、诗文词曲、拆字贯句、俗语俚谚、即兴联缀等,均被用作行令的格式。

唐朝是我国酒令发展蓬勃的时期,雅令创作也因此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七、结束语
酒外具水形,内蕴火质。

酒中赏日月,醉里荡乾坤。

酒,是我们民族的物质精神双重财富。

只有会饮酒、识酒、悟酒,我们才能对自己所身处的文明方式、人生处境产生一种更为清醒的认识,也将更为珍视我们这个民族的现在,更自信于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

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