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上海市七宝实验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上海市七宝实验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朱鹮
陈毓
老饕年轻的时候在华阳当过知青,老了爱忆当年,几次约我们陪他回去看看。
上次说是在早春,现在已经初冬。
老饕感慨,离开这多年,竟没回去过。
老饕说,没回也正常,没颜面,想一想,我们吃了村里那么多东西,却没回报啥。
老饕在华阳吃过娃娃鱼。
“味道实在不咋样。
”
“不如鳖。
”
“更不如桃花瓣鱼好吃。
”
“熬一锅白汤,岛屿一般浮着鱼脊。
”
“香气捂都捂不住。
”
回忆弥漫着口水中消化酶的味道。
好在出发了。
车上高速、下高速,入国道、出国道,之后是盘山水泥路,所见干净,清爽,像一个人睡到自然醒,清明饱满。
老饕感叹交通的方便,说他当年来,可是走了两天一夜,乘绿皮火车,坐长途汽车,再搭手扶拖拉机,最后进村那段,是被顺路的老乡用牛车捎带上的。
去看老饕耙过的地,地已退耕还林,现在种着一坡的厚朴。
老饕记忆中的知青点,早先是生产队,现在重新划分归并,名儿都不同了。
当年老饕插队的华阳村因为秦岭自然保护区的设立,现已升级为镇。
保护区跨越汉中洋县、佛坪。
佛坪的三官庙、大古坪和洋县的长青华阳,三大保护区呈“品”字,摊在秦岭腹地的这块秘境中。
大熊猫、金丝猴、羚牛和朱鹮,被称“秦岭四宝”。
羚牛、金丝猴、大熊猫三个保护区都有。
朱鹮却只在华阳保护区内出现。
老饕带我们来,老饕是忆旧,我们呢,旅游顺带找点好吃的。
朱鹮能见就见,见了也不能吃。
问老饕当年在华阳是否见过朱鹮,老饕不确定,说或许见过,或许见过的是白鹭。
四十年前,被判定“已经灭绝”的朱鹮忽然在华阳发现,七只,引起国际自然保护专家的关注,最终促成一个国家级保护区的设立。
不时出现在路边的朱鹮广告牌,提醒我们这里的美与静是和朱鹮相关的,是朱鹮和华阳关系中的因果。
朱鹮喜欢山地、森林、丘陵、溪流、水田、河滩、池塘,华阳一样不少,朱鹮捕食小鱼、河虾、泥鰍、青蛙、螃蟹,华阳样样生长。
保护区最初设立,但专家担心人。
人百年来耕作生息在这片地域,现在鸟出现了,首先提醒专家的是人,需提防的也是人。
但不能因此就搬迁人,人也是生态的一部分,但可以制约人。
华阳该是华阳人和朱鹮、大熊猫、羚牛、金丝猴共有的华阳。
山石林木、每一滴水、每一条河流都是。
百十年来人在这片土地上种稻子、种油菜、种玉米、种洋芋,现在人继续种,池里养荷花,继续养,但森林茂盛甚至更茂盛,河流丰沛甚至更丰沛。
眼前的景象叫我们惊讶、恍惚,像是我们回到了过去,我们看见农耕文明积攒下来的经验在这里被推广应用,比如堆肥和使用堆肥。
垦殖区种植着本土的传统作物。
田园如画图,如唐诗宋词,如果我们不是开着越野车来,我们也会给镀上古意吧。
我们如此喜欢,全心全意。
老饕想起来,他在华阳吃过一种香米饭,喝过一种黑米酒。
有人立即附和,这里出产一种香米,卖几十块钱一斤。
还有茱酒,价格不菲。
还有五味子酒,真个好滋味。
白鸟悠悠下,朱鹮三五飞,这桀骜孤僻的鸟在起飞的那一瞬真是美艳,美在姿态,艳在颜色。
红冠、红掌、红尾、雪白的羽毛,展翅的那一刻,显现太阳鸟一般的明艳色彩。
朱鹮慵懒滑翔,落脚在河溪边,长而弯曲的嘴插入水中,捉鱼吃。
等待它起飞,不料是何时分。
远山覆雪,也可能是雾凇;峡谷云雾蒸腾,时雨滴答一阵。
厚朴硕大的叶子积满林地道旁,如华丽的毯子,人走上去,噗噗响动。
茱萸果实嫣红,看着喜人眼目。
我们赞叹、赞颂。
停车、再停车。
我们说回到了从前,但从前怎可比眼前的优美富足。
我们说去了未来,但不确定未来是否会有这么美好原始的生态和自然。
农民在地里间苗的姿态是原始的优美的,鸟掠过河谷,鸣声跌进河水是古意的、诗情的。
山头俯视,河流滔滔向前,河水清且涟漪,有人造句,最后总结,这河是从《诗经》里流淌出来的。
我们去寻朱鹮,朱鹮飞过长着桦木和领春木的山坡,朱鹮飞过菜地,朱鹮飞过河谷……后来我们在一段清浅的河流边发现四只朱鹮,朱鹮吃鱼,长长的弯曲的嘴巴伸向溪流,再一仰脖子,把一条清流里的鱼儿吞进肚子。
我们眼看着朱鹮逮鱼吃,一俯一仰,俯仰由它。
朱鹮的吃启发我们的饿,有人问,这大半天了,我们都没好好吃点东西,我们赶紧去寻点好吃的?
老饕冷淡地说,他倒是很想涉水过河,向对面地里拔萝卜的老乡讨一根带泥巴的萝卜,就用这河水洗一洗,吃一吃。
但他要忍一忍。
1.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中多处运用对比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如保护区设立前后进出华阳村的交通情况、老饕过去与现在对
于“吃”的态度、朱鹮与其他三种被保护动物等。
B. 小说中用大量笔墨来描写朱鹮和保护区的环境,“不时出现在路边的朱鹮广告牌”,暗示出当年闭塞落后的小山村已经充满了商业气息。
C. 小说语言凝练生动,如“白鸟悠悠下,朱鹮三五飞”“河水清且涟漪”等,化用古诗词,句式整齐灵动,情思飞扬,使整篇小说笼罩在诗情画意的氛围中。
D. 小说并未着力于对人物形象的塑造,除老饕之外的人物,如“我们”国际自然保护专家”“华阳人”等,都以群像形式出现,较有代表性。
2. 小说中画线句子有何作用,请从内容、结构和表达效果三方面简要分析。
3. 小说以“朱鹮”为题,但行文中却处处写到“吃”,有什么妙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然而传统的信息呈现和传播方式,不能很好地将传统文化中抽象的人文内涵和精神价值以一种直观的方式传达给受众,因此急需推陈出新,数字媒体交互技术的可视化传播方式逐渐被时代所推崇。
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的必要性有哪些?从文化传播本身来说,文化本身具有抽象性、复杂性的特点加上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世界各国的文化思想和价值体系闯入我国的文化体系,深刻地影响着国民的精神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传统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慢慢减弱,这与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不相符合。
基于传统文化本身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背景,传统文化迫切需要创新传播方式,借助新技术将抽象的文化理念具象化,扩大影响力。
从受众来说,传统文化在过去的传统传播过程中,大都以文字为主,以书籍、报纸等为载体,然而这类文字的知识性和专业性都比较强,容易使受众产生疲惫感,久之容易使受众失去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兴趣。
另外还有一些传统文化比较抽象,如古代的诗词歌赋,这一类的传统文化,对受众文化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如果不能通过具象的场景展示,一部分受众便无法准确解读其中的文化内涵。
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有什么意义?首先可以降低文化体验成本。
2003年,故宫文化资产数字化应用研究所推出第一部VR作品《紫禁城•天子的宫殿》,通过手机,观众可以全方位观赏太和殿,这种传播方式为想要了解紫禁城的受众节省了文化体验的成本。
其次可以增强文化传播的交互性。
传统文化传播方式較为单一枯燥,属于灌输式、单向性传播。
受众与文化之间的“互动”较少。
而传统文化“可视化”的传播观念,则利用数字技术等,充分发挥受众的意识能动性,调动受众的思维能力。
再次还有利于民众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文化可视化的传播方法将传统文化中的场景通过数字技术再现,受众在全面了解文化内涵的同时,也可以体验到新技术所带来的乐趣,这无疑会促使人们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有以下实现途径。
通过三维数字可视化技术实现文物可视化,将文物通过三维建
模手段建立三维实物或模型数据库,从而更加科学地、高精度地、永久性地保存文物。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名胜古迹可视化,中国名胜古迹众多,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构建虚拟的文化旅游馆,通过超现或模拟实景,构建一个虚拟的三维立体旅游环境,用户通过简单的操作,就可以在虚拟的环境中领略美丽风景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实现诗词歌赋等文学形式的可视化,增强现实技术是一种将真实世界信息和虚拟世界信息“无缝”集成的新技术,可以使受众达到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
通过AR技术,可以使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中描绘的场景得以再现。
(摘编自刘麟霄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研究》)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可视化传播方式逐渐被社会所推崇,主要是因为传统的传播方式不能将传统文化中那些抽象的人文内涵和精神价值传播给受众。
B.文化本身的抽象性、复杂性以及世界各国文化思想和价值体系的闯入,使我国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方式显得十分必要。
C.摒弃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降低文化体验成本,与观众增强互动,增强趣味性,是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的关键意义所在。
D.实现文物可视化,可以永久性地保存文物实体,还可以使用户在虚拟的环境中领略美景,享受到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以简练的语言论述了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的不足之处,然后顺势提出可视化传播方式逐渐被时代推崇这一论题。
B.文章第四段着重论述了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的实现途径,并以文物、名胜古迹、文学作品可视化传播的具体的技术手段来举例说明。
C.文章第二至四段,分别从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的必要性、意义和实现途径三个并列角度加以分析,结构清晰,思路逻辑性强。
D.文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思路展开论述,论证了中国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这一时代课题。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入我国文化体系的世界各国文化思想和价值体系不仅影响着国民的精神价值取向、行为准则,还使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减弱。
B.借助新技术将文化理念具象化之后,传统文化影响力将会增强,借此可以抵御世界各国文化思想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C.古代诗词歌赋不是每一个受众都能欣赏得了的,可视化传播可再现其中描绘的场景,能使观众通过感官体验解读其中内涵。
D.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有诸多意义,而有助于国人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此应引起足够重视。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谈话。
在每个人的生活中,总会有一种缘分,遇见一本好书:在与书的对话中,或许就能读懂青春、梦想、奋斗,抑或我们因此还读懂了人生的种种滋味……
请围绕“一本书与我”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与含意,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禹锡,字梦得。
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
善五言诗。
贞元末,王叔文得幸太子,禹锡以名重一时,与之交,叔文每称有宰相器。
太子即位,禁中文诰,皆出于叔文,引禹锡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
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在道,贬朗州司马。
地居西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
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
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
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
元和十年,自武陵召还,宰相复欲置之郎署。
时禹锡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复出为播州刺史。
诏下,御史中丞裴度奏曰:“播极远,猿狄所宅,禹锡母八十有余不能往,当与其子死决,恐伤陛下孝治,请稍内迁。
”宪宗曰:“为人子者宜慎事,不贻亲忧。
若禹锡望过他人,尤不可赦。
”度无以对。
帝改容:“朕所言,责人子事,然不欲伤其亲。
”改授连州刺史。
去京师又十余年,连刺数郡。
禹锡尝叹天下学校废,乃奏记宰相曰:“言者谓天下少士,而不知养材之道,郁堙不扬,非天不生材也。
”今室庐圮废,生徒衰少,非学官不振,病无资以给也.今凡州县四时皆有事于孔子庙,甚非孔子意。
请罢天下州县四时祭,籍其资半归所隶州,使增学校,举半归太学,可以营学室,具器用,则贞观之风,粲然可复。
”当时不用其言。
禹锡晚年与少傅自居易友善,诗笔文章,时无在其右者。
常与禹锡唱和往来,因集其诗而序之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开成初,授同州刺史,秩满,检校礼部尚书。
会昌二年七月卒,赠户部尚书。
(选自《刘禹锡传》,有删改)
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
B. 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
C. 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
D. 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
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即“表字”,与名在意思上经常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是举行冠礼时取的。
文中“梦得”是刘禹锡的字。
B. 博学宏辞科,简称词科,也称宏词或宏博,是科举考试制科之一种,唐开元年间始设,来考拔能文之士。
C. 秩满,为古代官吏任期届满。
秩,指古代官吏的俸禄:“官人益秩”;也指古代官职级别:“委之常秩”。
D. 礼部尚书,“三省六部”中礼部的最高长官,是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财政、科举等事务的大臣。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况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刘禹锡名重一时,擅长作诗写文。
他受到王叔文的重用,被称为有宰相器;善写五言诗,禁中文诰都出自其手。
B. 刘禹锡宦海沉浮,出仕在外多年。
他受牵连被贬为连州刺史、朗州司马;后又十多年离京城,接连在几个州任刺史。
C. 刘禹锡心系教育,兴叹学校衰败。
他认为如今教育不力在于没有钱物供学官使用,应该省出钱来增加教育的投入。
D. 刘禹锡以文会友,甚得朋友深交。
晚年他与白居易交往友善,在诗歌方面唱和往来,且白居易为之集诗而作序。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
(2)言者谓天下少士,而不知养材之道,郁堙不扬,非天不生材也。
12. 刘禹锡因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而遭遇变故,请概括此事发展变化。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释】南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冬,41岁的辛弃疾遭遇弹劾,隐居上饶。
1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阕开头两句描写了桑树抽芽、蚕卵孵化,一个“破”字传神地写出了桑叶的萌发,而且能够让人感到萌发的力量和速度。
B.三四句的斜日、寒林、暮鸦构成一片空旷的背景,“点”字则为这种空旷的背景增添了一丝悲凉,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C.五、六、七句远近结合,写了远近的山头,纵横的道路,飘荡的酒旗,自然景物与农村人事相结合,画面清新而充满生活气息。
D.辛弃疾的词本以浑雄豪放见长,本词却很清丽素净,看上去作者是随意下笔,但细细体会,便觉情味盎然,意蕴深厚。
14.赏析词的最后两句“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短歌行》(其一)中,曹操用《诗经》里的“_________,________”句子,情味缠绵悠长,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语意含蓄,用心婉转。
(2)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李白蔑视权贵,不愿违背心意趋炎附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
”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4)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骇浪搏击江岸的壮丽景色。
(5)《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写山川之“寥廓”,先选择有大气象的“山”“林”两个意象;接着又用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抓住江水和航船两个意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6.下面是为父亲举办个人书画展的杨先生给某知名书画家写的一份邀请函的正文内容,其中有五处使用不得体的词语,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明日请您屈驾到府上一坐,令尊珍藏的墨宝将悉数展出,届时还请您抛砖引玉、不吝赐教。
明早七点请您务必在家恭候,我们将有专车迎接。
真诚期待您的光临!
①词语:____________修改:_____________
②词语:____________修改:_____________
③词语:____________修改:_____________
④词语:____________修改:_____________
⑤词语:____________修改: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7.下面是校庆前夕,四位校友发给联络办老师的短信,其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因事务繁忙,恐难以按时光临母校参与庆典,深表歉意。
B.获悉母校华诞,甚喜,届时定拨冗出席庆典,特此通知。
C.因航班取消,故不能及时赶到母校参加庆典,敬请谅解。
D.因身体欠安,不能准时前往母校列席庆典,谨此奉告。
四、写作(60分)
18.作文。
上世纪改革开放初期,深圳提出“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口号。
随着时代发展,它成为深圳最有影响力的观念之一。
2020年2月26日,第一批“重组新冠疫苗”从生产线下线。
人民英雄陈薇说了八个字:“除了胜利,别无选择。
”
上面关于“胜利”或“失败”的话题,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不少于7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B项,“暗示出当年闭塞落后的小山村已经充满了商业气息”分析错误。
广告牌是提示保护朱鹮的宣传牌,且据原文表述,“不时出现在路边的朱鹮广告牌,提醒我们这里的美与静是和朱鹮相关的,是朱鹮和华阳关系中的因果”“我们看见农耕文明积攒下来的经验在这里被推广应用,比如堆肥和使用堆肥。
垦殖区种植着本土的传统作物。
田园如画图,如唐诗宋词”“是我们回到了过去,我们看见农耕文明积攒下来的经验在这里被推广应用”“我们说回到了从前,但从前怎可比眼前的优美富足……是古意的、诗情的”,可以推知小山村而今像是回到了农耕文明时期,至于商业气息,是绝对找不到一丝一毫的。
故选B。
【2x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从内容的角度看,这段文字的大意是插叙设立保护区的各种考虑及保护区设立后华阳的各种变化,人们开始用农耕文明时期的思维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样就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从行文结构的角度看,该段承应上文华阳具备朱鹮生活所需要的各种自然条件的叙述,又引出下文自设立保护区后,华阳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其中写到了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变,人与自认和谐共生,山村是远离商业文明的,是古朴的、诗意的,这样写就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增强了文本的厚度。
从表达效果的角度看,这段文字展示了小说的写作目的,是对全文的一个统领,也比较明确地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主题。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并分析其艺术表现手法的能力。
小说虽以“朱鹮”为题,而且也是借写朱鹮来表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主题,但却以“吃”开始,又以“吃”收篇,中间还穿插朱鹮吃鱼的优美场面,可以说,“吃”就是这篇小说的行文线索,一个“吃”字,把华阳的前世、今生乃至对未来的展望都联系起来了。
老饕心心念念的是插队时的“吃”,当再见到华阳的山村时,被眼前的美景震慑住了,尤其是见到朱鹮吃鱼时的优美场景、感怀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情景时,居然要“忍一忍”,这样写,从侧面烘托了朱鹮美丽和华阳的宁静安和。
作者反复写到“吃”,是别有用意的,过去,人类为了解决“吃”的问题,破坏了大自然,人类的过度索取深深伤害了自然和自然界的各种生灵,如今,人类终于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意义,所以,“吃”的设置,是为了从另一个层面揭示小说主题的。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不能将传统文化中那些抽象的人文内涵和精神价值传播给受众”中“不能将”说法错说法太绝对,原文第一自然段是说“不能很好地”。
C.“摒弃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说法属曲解文意,可视化传播方式有自己的优势,传统的传播方式也有自己的优势。
还不能完全“摒弃”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
D.“永久性地保存文物实体”错,属混淆概念。
原文第四自然段说“建立三维实物或模型数据库,从而更加科学地、高精度地、永久性地保存文物”,这种说法与“保存文物实体”是有区别的,“文物实体”不等于“文物三维图形和模型数据”。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