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课堂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比喻平静无事。
6、品析语言,领悟情感
从理论上说,新闻只是向读者提供最 新的事实,好像是中立的、纯客观的。但 是,完全中立的,客观的,不带主观价值 判断的“事实”是不可能存在的,请你判 断记者倾向哪一方,从哪些倾向词句可以 看出?这其中蕴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7、字斟句酌
1)“南渡长江”,“南”怎么理解?(向南)
26
27
拓展: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29
30
牛刀小试
完成《学法》本课其他相关题目。
明原因,烘托气氛。
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5
2、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是消 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是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材料, 是本则消息报道的价值所在。 导语的要求: 一是要 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
3、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承接导语之后, 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 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的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 息的主题思想。应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写 作,但仍然要先主要的、再写次要的。
不到、即已、正向
这些表示行为的词语恰当的配合,把我 军攻势迅猛,锐不可当的态势,表现得淋 漓尽致
导语中的“大约”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据了解,渡江战役要有百万大军渡江,那 么,标题中的“三十万大军”改为“百万 大军”行不行?
不行。因为新闻必须具有真实性。 那么,等所有大军渡江胜利之后再写新闻发 表,不可以吗?
3、“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 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 用?
答: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 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4、著名通讯社名称: 新华社(中国) 美联社(美国) 路透社(法国) 塔斯社(俄罗斯) 共同社(日本)
• 各小组合作交流疑难问题。
8
1、掌握新闻的特点、结构形式等有关知 识。
2、根据所学新闻的知识理清内容、要素、 结构,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3、感受学习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 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 大无畏精神。
14
自主学习
1.根据所学新闻知识分析《我三十万大军 南渡长江》的新闻要素,结构及语言特点。
2.找出新闻的导语和主体部分,说说它在文 中的特点及作用。
不可以,因为这样的好消息必须及时 告诉给全国人民。
新闻必须具有及时性。
5、试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
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 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 纷溃败。 摧枯拉朽: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被打垮,这里指
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当。
⑵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风平浪静:
(二)、消息的三个特点: 传播性 真实性 时效性
2
消息的要素
六要素(也就是记叙的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五个
when
何时
“W”加 一个 “H”
where who what why
何地 何人 何事
何故
How
如何
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
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3
(三)新闻的结构
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 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 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结语)
25
这篇文章表达了一个什么样的 思想感情?
这篇消息用慷慨激昂的语言报道了人 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的情况, 表现了我军将士的英勇善战,所向披 靡的英雄气概,流露出人民必胜,敌 军必败的坚定信念
2)、在课文中勾画表现我军英勇的词语和 敌人溃不成军的词语。
写我方的有: “描万述船了齐人放民解”放“军突的破英敌勇 阵善”战。“占领”“进击”
写敌方的有: “描军绘无了国斗民志党”反“动纷派纷的防溃 退线”崩溃“。摧枯拉朽”
流露出作者对人民解放军的赞美之情。
分析本消息的结构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标题)
新闻的结构有五部分: 1、标题(分为:正题、引题、副题) 2、导语 3、主体 4、背景(有时候背景包含在主体里) 5、结语。
4
1、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 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 解报道的事实。一般包括引题、主题、副题。
正题(也叫主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
和思想内容。
引题:提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
3.感受学习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 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 精神。
1、分析消息的结构
标题: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导语: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 主体:
渡江战斗……诸城进击中。 结语:
人民解放军……的命令。
2、仔细阅读课文,找出这则消息的要素
when何时 1949年4月20日 where何地 长江前线(芜湖—安庆) who何人 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敌军 what何事结果 南渡长江 why何故起因 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HOW如何经过 不到24小时.......进击中
一、预习展示
根据你阅读的课本第171—— 173页《“表达 交流”——敏 锐·信实》的内容,说说你了解的 新闻的有关常识:
1.定义
2.种类
3.特点
4.要素
5.结构
1
新闻的有关知识:
(一)、新闻的概念: 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
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上来讲,新闻是一种报纸
文体,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 的消息。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电头)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导语) 人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 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
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 (主体)
4、背景:是新闻事实发生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 境。
5、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落或最后一句话。
6
(四)消息固定的格式
“倒金字塔结构”: 由主到次地组织内容, 高潮在前,即把最重 要的信息放在消息的 最前面。让读者在最 短的时间内把握住最 重要的信息。
7
导入新课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是毛泽东对 自己一生最好的诠释。他将自己的理想、抱负、 胸襟自然地融入自己的诗词、文章之中,即使是 写新闻,也写得文采纷呈,尽显韬略和胸襟。下 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我三十万大军胜利 南渡长江》。
找出新闻的导语部分,说说它在文 中的特点及作用。
特点:简洁,概括,把主要事件简明扼要地概括出来了。 作用:为了尽快向读者报告重要的新闻事实,吸引读
者的注意。
19
试找出“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 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 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一句中表现我军攻势猛烈、势如破竹的词语, 并加以分析。
6、品析语言,领悟情感
从理论上说,新闻只是向读者提供最 新的事实,好像是中立的、纯客观的。但 是,完全中立的,客观的,不带主观价值 判断的“事实”是不可能存在的,请你判 断记者倾向哪一方,从哪些倾向词句可以 看出?这其中蕴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7、字斟句酌
1)“南渡长江”,“南”怎么理解?(向南)
26
27
拓展: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29
30
牛刀小试
完成《学法》本课其他相关题目。
明原因,烘托气氛。
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5
2、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是消 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是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材料, 是本则消息报道的价值所在。 导语的要求: 一是要 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
3、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承接导语之后, 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 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的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 息的主题思想。应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写 作,但仍然要先主要的、再写次要的。
不到、即已、正向
这些表示行为的词语恰当的配合,把我 军攻势迅猛,锐不可当的态势,表现得淋 漓尽致
导语中的“大约”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据了解,渡江战役要有百万大军渡江,那 么,标题中的“三十万大军”改为“百万 大军”行不行?
不行。因为新闻必须具有真实性。 那么,等所有大军渡江胜利之后再写新闻发 表,不可以吗?
3、“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 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 用?
答: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 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4、著名通讯社名称: 新华社(中国) 美联社(美国) 路透社(法国) 塔斯社(俄罗斯) 共同社(日本)
• 各小组合作交流疑难问题。
8
1、掌握新闻的特点、结构形式等有关知 识。
2、根据所学新闻的知识理清内容、要素、 结构,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3、感受学习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 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 大无畏精神。
14
自主学习
1.根据所学新闻知识分析《我三十万大军 南渡长江》的新闻要素,结构及语言特点。
2.找出新闻的导语和主体部分,说说它在文 中的特点及作用。
不可以,因为这样的好消息必须及时 告诉给全国人民。
新闻必须具有及时性。
5、试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
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 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 纷溃败。 摧枯拉朽: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被打垮,这里指
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当。
⑵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风平浪静:
(二)、消息的三个特点: 传播性 真实性 时效性
2
消息的要素
六要素(也就是记叙的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五个
when
何时
“W”加 一个 “H”
where who what why
何地 何人 何事
何故
How
如何
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
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3
(三)新闻的结构
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 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 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结语)
25
这篇文章表达了一个什么样的 思想感情?
这篇消息用慷慨激昂的语言报道了人 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的情况, 表现了我军将士的英勇善战,所向披 靡的英雄气概,流露出人民必胜,敌 军必败的坚定信念
2)、在课文中勾画表现我军英勇的词语和 敌人溃不成军的词语。
写我方的有: “描万述船了齐人放民解”放“军突的破英敌勇 阵善”战。“占领”“进击”
写敌方的有: “描军绘无了国斗民志党”反“动纷派纷的防溃 退线”崩溃“。摧枯拉朽”
流露出作者对人民解放军的赞美之情。
分析本消息的结构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标题)
新闻的结构有五部分: 1、标题(分为:正题、引题、副题) 2、导语 3、主体 4、背景(有时候背景包含在主体里) 5、结语。
4
1、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 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 解报道的事实。一般包括引题、主题、副题。
正题(也叫主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
和思想内容。
引题:提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
3.感受学习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 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 精神。
1、分析消息的结构
标题: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导语: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 主体:
渡江战斗……诸城进击中。 结语:
人民解放军……的命令。
2、仔细阅读课文,找出这则消息的要素
when何时 1949年4月20日 where何地 长江前线(芜湖—安庆) who何人 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敌军 what何事结果 南渡长江 why何故起因 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HOW如何经过 不到24小时.......进击中
一、预习展示
根据你阅读的课本第171—— 173页《“表达 交流”——敏 锐·信实》的内容,说说你了解的 新闻的有关常识:
1.定义
2.种类
3.特点
4.要素
5.结构
1
新闻的有关知识:
(一)、新闻的概念: 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
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上来讲,新闻是一种报纸
文体,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 的消息。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电头)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导语) 人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 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
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 (主体)
4、背景:是新闻事实发生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 境。
5、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落或最后一句话。
6
(四)消息固定的格式
“倒金字塔结构”: 由主到次地组织内容, 高潮在前,即把最重 要的信息放在消息的 最前面。让读者在最 短的时间内把握住最 重要的信息。
7
导入新课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是毛泽东对 自己一生最好的诠释。他将自己的理想、抱负、 胸襟自然地融入自己的诗词、文章之中,即使是 写新闻,也写得文采纷呈,尽显韬略和胸襟。下 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我三十万大军胜利 南渡长江》。
找出新闻的导语部分,说说它在文 中的特点及作用。
特点:简洁,概括,把主要事件简明扼要地概括出来了。 作用:为了尽快向读者报告重要的新闻事实,吸引读
者的注意。
19
试找出“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 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 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一句中表现我军攻势猛烈、势如破竹的词语, 并加以分析。